问题

央行发布《2021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政策的出台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政策走向的重要信号。它的出台,无疑会在多个层面带来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道来。

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这份报告传递的核心信号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将大概率延续,但会更加强调“精准滴灌”和“前瞻性”。这意味着央行不会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但也不会对经济下行风险视而不见。

对增长的影响: 报告可能会提及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这意味着后续可能会有一些定向的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的使用,旨在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然而,由于整体基调的审慎,大规模的宽松措施不太可能出现,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是渐进式的,更侧重于“稳”而非“快”。
对通胀的影响: 报告会密切关注全球和国内的通胀压力。去年全球范围内的输入性通胀是一个重要议题,国内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一度处于高位。央行在报告中会分析通胀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路。大概率是会通过适度的货币政策来平抑过度的通胀冲动,同时也要防范紧缩过度导致经济失速。这意味着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央行也会更加注重价格稳定。
对汇率的影响: 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通常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如果报告中传递出央行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并且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那么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可能会更加平稳,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企稳回升。但同时,央行也会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例如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并可能通过逆周期因子等工具来平抑汇率的过度波动。

其次,在金融市场层面,这份报告的影响也是多维度的。

债券市场: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利率水平不太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行。如果央行强调“精准滴灌”,那么不同期限、不同类别的债券收益率可能会出现分化。对支持实体经济的债券,如绿色债券、小微企业融资相关的债券,可能会受益于政策的倾斜。而一些风险较高的债券,在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股票市场: 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通常是间接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较低的无风险利率对股市估值有利。如果报告传递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并且企业盈利预期向好,那么股市整体可能获得支撑。然而,如果报告中暗示对某些过热行业的风险提示,或者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强调,可能会引发市场的担忧。
信贷市场: 报告会明确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这意味着银行的信贷资源会更加倾向于报告中提到的支持领域。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向的融资会更加便利,而一些传统、高风险的领域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信贷审查。此外,报告中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也会影响到信贷市场,尤其是在房贷利率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方面。

再者,从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的角度看,报告的出台也预示着未来央行将更加注重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性”。

政策工具的使用: 央行可能会继续优化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更加侧重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而非大规模的普惠性放松。例如,通过引导性贷款、再贷款工具,将资金“精准”地导向特定行业和领域。对MLF(中期借款便利)、LMP(再贷款)等工具的利率调整,以及对这些工具使用条件的说明,都会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利率传导机制: 报告可能会分析当前利率传导的堵点和难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如何让央行政策利率的变动更有效地传导到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上。这可能涉及到对银行的激励机制、风险定价能力等方面的讨论。
预期管理: 央行在报告中对未来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的判断,是其进行预期管理的重要方式。清晰、一致的政策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过度乐观。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这份报告在国际比较和国内改革方面的意义。

全球视野: 报告会分析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特别是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动向,以及这些动向可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这有助于理解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考量。
深化改革: 央行在报告中可能会提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的进展和下一步计划。这些改革举措的深入推进,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效率。

总而言之,这份《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非一份简单的“过去时”总结,它更像是一份“未来时”的指南针,指引着货币政策的航向。它的出台,将通过对经济增长、通胀、金融市场、政策工具乃至改革进程的微妙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市场指引。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的经济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借用券商的一张图,来对比一下央行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央行意图。

报告因为出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所以报告中的很多措辞都向“三重压力”“六稳六保”做了坚决靠拢。

所以可以想象今年,尤其是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会比较宽松。

事实上,1月份的社融已经出来了。

中国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17万亿元,前值2.37万亿,预期值5.38万亿;较去年多增984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当然,每年一月都是银行集中放贷的高峰,所以一月份高一些是正常的。

但是央行专门划线指出这可是“单月统计高点”,这就很意外了。

这是生怕大家看不见,所以要特地给大家划重点。

为什么这么做?

我想跟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尤其是跟三重压力中的“预期转弱”有直接关系。

大家都知道中美目前都面对着各自的经济挑战。

美国是通胀治理,中国是要面对美元潮汐的洗劫。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困难更大一些。

因为美国面对的是内生性的周期性问题,他需要在传统政策框架内调整宏观调控工具,来克服通货膨胀。

而中国面对的三重压力则既有内生压力,也有外部冲击。

疫情期间,中国履行世界工厂的责任和能力,成为整个世界抗疫和生产的大后方。

外贸的狂飙,缓解了我国本来突出的产能压力,保障了GDP的增长。

但随着各国复产复工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出口订单不可避免的会流失给其他国家。

大家都知道GDP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决定GDP增速的则是三驾马车的增速。

这两年我国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净出口的增长。

但如上所述,净出口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随着世界疫情形势的转变,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复产复工的进行,净出口的增量变化会给GDP带来巨大冲击。

既然净出口不能持续增长,甚至要下降的话,那么GDP就只能靠另外两架马车了。

消费能支楞得起来吗?

肯定不行。

那就只有投资了。

投资又分两块,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方面,我们没闲着,一直都在努力。但政府投资不能唱独角戏。政府投资只是搭台铺路,是杠杆,目的还是要引导民间投资入场。

但是民资为什么要入场,那就是预期的问题了。

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扭转市场预期,才能引导民资投入进来。

(老乡别走)

那么怎么扭转预期?

靠忽悠肯定不行。得靠真金白银,靠真材实料。

所以,四季度货币报告给大家阐明宽松预期,1月份社融把真金白银扔进来。

然后还要靠国资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发展,然后把利润创造顺着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示范过去,传导过去。

为此可以预见的是:

1、今年基础设施领域还会加大投资。

这个领域是国资的擅长,而且有助于为民营企业打造经营环境,所以铁公基新基建都会迅速启动。

2、宽松窗口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

其实这个宽松的时间窗口也就这么几个月。

如果央行财政给大家使了劲,民企还不见起色,那么等美国正式抽血的时候,我们的情况会更被动,预期会更加难以扭转。

所以第一季度是央行和财政主要投入的时间段。

3、预计两会会有重要改革措施出台。

我们降息,美国加息。

我们GDP承压,美国失业率下降。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如果让资金来做一个比较和选择,显然结果对我们不利。

我们要想避免抽血,只能错位竞争。

或者叫靠改革释放红利。

所以预计两会期间会有重要改革措施出台,否则经济形势堪忧。

4、降息。

央行强调“不能将一些长短期影响因素简单相加计算流动性余缺,更不能将货币政策工具到期作为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因素,并以此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再次重申“观察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最准确、最及时的指标是市场利率”。

换言之,利率比M2、社融之类的指标重要的多。

既然如此,既然要保持宽松的货币环境,那么进一步降息不可避免。

欢迎关注塔哥FR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