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行 2018 年 4 月 27 日发布资管新规,对金融业具体有什么影响?

回答
央行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这是中国金融行业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监管文件,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旨在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规范杠杆、统一监管标准,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资管新规对金融业的具体影响:

一、 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直接影响:业务模式的重塑

打破刚性兑付(核心): 这是资管新规最核心的条款之一。以往,许多理财产品存在隐性担保,即一旦出现亏损,产品发行方(如银行、券商、信托等)会兜底兑付。资管新规明确禁止刚性兑付,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影响:
投资者教育和风险偏好重塑: 投资者需要从“保本保息”的心态转向“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理念。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投资者更加理性地选择产品。
产品设计创新: 资产管理机构需要设计真正能反映底层资产风险和收益的产品,例如引入浮动收益、风险准备金等机制。
兑付压力减轻: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长期依赖刚性兑付的模式将难以为继,有助于减轻其潜在的风险敞口。

消除多层嵌套: 资管新规限制了多层嵌套,要求同一资产管理产品最多可以嵌套两层。例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券商资管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再投资基金,这种嵌套将被严格限制或禁止。
影响:
产品链条的简化: 金融产品结构将变得更加清晰透明,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潜在的风险累积。
通道业务的收缩: 过去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嵌套进行“通道业务”,即为其他机构或资金提供“通道”以规避监管或实现特定目的,这部分业务将大幅减少。
对非银金融机构的影响: 券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作为通道的业务模式将受到冲击,需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统一监管标准: 资管新规统一了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如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信托计划、保险资管产品等)的监管要求,如产品分类、投资范围、期限匹配、杠杆率、信息披露等。
影响:
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 打破了不同类型资管产品之间的监管套利空间,为各类资管机构提供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监管效率的提升: 统一的监管框架便于监管部门进行跨市场、跨机构的监管,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
产品同质化与差异化: 初期可能导致部分产品设计趋同,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各类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规范杠杆和期限错配: 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的杠杆率设定了上限,并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应当与所投资资产的期限相匹配,防止期限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
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抑制了过度的金融加杠杆行为,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配置影响: 过度依赖杠杆的固定收益类策略将受到限制,可能导致相关产品的收益率调整。
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影响: 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由于期限较短且可能涉及高杠杆操作,需要进行调整。

禁止保本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明确禁止发行保本理财产品,所有产品均需按照非保本理财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
影响:
进一步强化打破刚性兑付: 保本理财产品是刚性兑付的典型载体,其退出有助于从根源上消除这一问题。
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选择受限: 对于偏好低风险、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而言,需要寻找新的低风险投资渠道,如货币基金、国债等。

二、 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影响:业务转型与挑战

银行业:
传统理财业务的转型: 银行的传统理财业务(尤其是低风险、保本型产品)面临巨大挑战。银行需要将其转化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这需要大量的系统改造、产品创新和客户沟通。
中间业务收入的压力: 过去银行依赖通道业务和保本理财获得稳定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这些收入来源将受到挤压。
资产负债表重塑: 部分表外业务可能需要回表,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财富管理能力的提升: 银行需要加强财富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建议。

证券公司:
通道业务的收缩: 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常作为其他机构的通道,资管新规的出台将导致通道业务的规模显著下降。
主动管理能力的考验: 券商需要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发展主动管理型产品,例如股票多头、债券多头、量化对冲等策略。
投顾业务的发展: 为应对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理解和需求,券商的投顾业务将迎来发展机遇。

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的优势凸显: 公募基金本就遵循净值化管理,产品透明度高,在资管新规下,其作为权益类和债券类产品的主要载体,市场竞争力可能增强。
专户业务的规范: 私募专户等产品也需要遵守资管新规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关于嵌套和杠杆的规定。
产品创新和细分: 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差异化的产品,例如ESG基金、FOF(基金中的基金)、量化基金等。

信托公司:
传统融资类信托的转型: 信托公司过去大量从事为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提供融资的业务,其中部分可能涉及非标融资和通道业务。资管新规对非标资产的投资范围和比例提出了限制,迫使信托公司转型为更注重主动管理和资产证券化。
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的发展: 信托公司在财富传承、风险隔离等方面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相关业务有望增长。

保险公司:
保险资管产品的调整: 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其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也需要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特别是关于投资范围、期限匹配等方面的规定。
“保险+资产管理”的联动: 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其在风险管理和长期资金方面的优势,与资产管理业务形成更紧密的联动。

三、 对金融市场整体的影响:规范与稳定

金融去杠杆的深化: 资管新规是金融去杠杆的重要抓手,通过规范杠杆和消除多层嵌套,有助于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资金成本的变化: 过去一些通过多层嵌套和高杠杆获取的低成本资金将被压缩,可能导致部分领域的资金成本上升。
市场流动性的短期影响: 在新规过渡期内,部分不符合要求的资产需要清理,可能对短期市场流动性产生一定压力。
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从长期来看,资管新规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打击违规行为,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投资者保护的加强: 通过打破刚性兑付、加强信息披露等措施,实际上是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使投资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和承担风险。

四、 过渡期安排与后续影响

资管新规设定了明确的过渡期(原定于2020年底,后有一次性展期至2021年底)。在过渡期内,各类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新规要求进行业务调整和产品整改。

挑战与机遇并存: 过渡期是对金融机构的重大考验,但也为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的机构提供了发展机遇。
合规与效率的平衡: 金融机构需要在合规整改的同时,保证业务的平稳运行和效率的提升。

总结来说,央行发布的资管新规是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礼”。它打破了长期存在的行业乱象,重塑了资产管理行业的业务模式,提升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虽然在短期内给部分机构带来了挑战和阵痛,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惠及广大投资者和实体经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倩文 邀请。我感觉得怒吹一波央行。打破刚兑说了这么多年,这次迈出的这一步可能是真正的转折了。而且这个转折来之不易,需要顶住很大的压力。央行能顶住这个压力把打破刚兑推出来,不容易。

刚兑这个事情上一直有一个死扣:

——投资者有刚兑预期。

——为了打破刚兑预期,需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这就涉及到由谁来充当进行风险教育的主体的问题。

——机构充当进行风险教育的主体,会损失营业额,换言之没有激励真的去做。

——政府和监管机构充当进行风险教育的主体,一个是小投资者有不信任情绪,再一个是政府这边刚教育完,那边机构卖产品的转头就给你拍胸脯。这时候你政府说了半天白说了。

——于是不管谁教育,教育完还是有刚兑预期。

现在这个文件征求了半年意见以后终于落地,以明文的方式改变了机构面临的激励,或许能够真的打破投资者内心的刚兑预期。当然,不是说这个文件一出投资者就立马教育好了的。需要有一些产品清算时没有保本,最终监管机构没有按闹分配的案例,慢慢把“肯定能保本”扭转成“央行早说了”。但是没有这个“央行早说了”,“肯定能保本”是不知道往哪扭的。


投资者教育一直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议题。任何一个有足量散户参与的市场,一定会出现低估波动率,高估取得正超额收益概率的情绪。如何扭转这种情绪,让散户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的认识尽可能接近真实的风险和收益,就是投资者教育问题。

关于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观点有很多。比较激进的一类观点主张在短时间内同时进行打破理财刚兑,开放T+0等措施。我不太赞同这类观点。这样做会在短时间内给提高所有大类资产的波动率,会让散户陷入一种“无路可逃”的情绪中,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而主张“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也不够接地气,没有考虑到散户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的现状。

我赞同的是轮番增加资产大类波动性的方式。这样一来,投资者每次只需要学习一个资产大类的新知识,就算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也有足够的吸收消纳的空间。在投资者真的把钱在资产大类之间大幅重新配置过几次之后,投资者教育就真正完成了。新进投资者的模仿对象就不是笃信刚兑每天就着白酒嚷嚷“投资逻辑就是我问你红旗倒不倒”的人了。

user avatar

更新一句,实名反对楼上所有说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核心条文的回答,并点了反对及没有帮助。这类答案的作者对中国的金融业态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这个问题的题目看起来像是个专业问题,但问题描述更像是非从业人员以及财富管理口的从业人员(with all due respects, 这类人士在专业性上比较边缘)问出来的。

先说题主最关心的打破刚兑吧?这个话题其实从2013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被讨论了,直到征求意见稿出来,才算是有了个最高规格的官方说法。实际上,不允许理财产品以“保本”甚至“保收益”作为营销噱头的要求,早就是在执行的标准了(至于哪个文件提的我忘了),因此在资管新规里明确打破刚兑,本就是近几年改革的题中之义。但是,如果资管新规仅仅以打出打破刚兑这一张牌,对金融行业七年来积攒的沉疴就仅仅是隔靴搔痒。

打破刚兑根本就不是资管新规的什么政策核心,打破刚兑只是顺手把你踹下去。


资管新规真正的大杀器,实际上是痛下杀手,掐死了传统的通道业务。通道业务是分业监管下必然的产物,在中国,大资管行业,无论是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期货资管,甚至保理、租赁,都或多或少抱着银行资产出表的大腿,借通道业务的东风飞了起来。2011年以来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无数的造富故事,大概有90%以上是做通道发达的(心痛,为什么我没赶上)。

什么是通道?

银行开发出来的许多客户,或是由于行业问题(比如房地产),或是由于政策问题(比如房地产),或是由于自身资质(比如房地产)——实际上都是政策问题——无法直接从银行获取授信拿到传统信贷,银行理财也不能直接对其投资,但是银行人或是因利润的诱惑,或是因对客户的了解和信任,实在是不愿意放弃这批到目前为止还是很优质的客户;

而非银金融机构,由于其具备发行私募性质的资管产品的牌照,且私募资管产品对外投资限制比银行信贷要低得多;但如果不是高评级的上市非银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实际上非常少,自有资金成本高居不下。

在实质上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环境下,银行理财竟然可以投向信托计划,信托计划竟然可以投向定向资管计划甚至普通的资产,机智的银行人发现了政策套利空间,把银行理财资金/同业资金投降了单一信托计划,再经由信托之手投向原本银行信贷、理财无法投向的行业(比如房地产),再通过合同安排,非银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以原状返还等形式不复承担投资风险,扮演了通道的角色(借道走账),在过程中只收取极为低廉的通道费用(例如年化万分之五),通道费的实质是牌照租金。

通过上述手段,原本银行无法覆盖到的客户,又成了银行的客户。而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名义上是代客理财资金,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对应的投资形成的资产,也同样需要单独建账,不进银行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称之为银行资产出表。出表后形成的资产,再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快速形成了更为巨大的表内及表外资产。2009年以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爆发性增长,除了坐上了经济周期的快车外,通道业务功不可没。

资管新规第二十一条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同时规定了资管产品最多可以再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不允许进行多层嵌套,可以说是资管新规的最核心条文。以后,银行资产出不得银行表了,而只要是想进表的资产,统统都要受一系列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原本可以悄咪咪做的产品,到2020年底前(资管新规给的过渡期死线)通通要凉了。


除了掐通道,资管新规还对资金池下了狠手。不允发行有资金池性质的产品,严管期限错配,将会让大量穿透后连非标资产要求都达不到的资产,彻底断了从银行拿低成本资金的念想(所谓的低成本,指的是年化利率12%以下)。


这两个大杀器搭配服用,搞监管政策套利的资管产品,彻底凉透的日子就定在了2020年12月31日。按说这种政策如果是银保监会或者证监会单独发出来,威力都没那么大,偏偏这次是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的。这么高的规格发出的政策,可以窥见最高决策层是花费了多少的心思把金融狗的那点小九九给摸透了。上头的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蝇营狗苟搅乱市场之徒(实际上这帮人对这十年来中国经济复苏的贡献,相比那些号称中国巴菲特中国林奇的人,只高不低),都别干金融了。银行跳券商资管没有用,券商资管跳基金子也没有用,整个资管行业,无处遁形。


回到题主最爱的打破刚兑上来,既然资产端是要凉了,泡沫多多少少是要被戳破的,那么,大量的理财产品,到期后亏损不能兑付,也是可以预见的事了。现在不明文说出来打破刚兑,将来理财产品被动打破刚兑的时候,还不知道银行和信托门口要蹲着多少人拉横幅(其实现在这个文发了出来,横幅还是一样要拉的,你去你家附近菜市场跟大妈说打破刚兑试试?),监管层发文出来说打破,那其实是在主动替你们背锅啊,以后银行可以跟来“维权”的客户说,不是我不给你兑付,是央妈不让啊。

所以说,打破刚兑根本不是政策核心,打破刚兑只是把你踹下去之后,再顺手拉你一把。


对金融业有什么影响呢?

一首凉凉,送给所有这七年里在合规边缘上锤炼出来的资管人;

资管行业(暂时)再也不能搞监管套利了,反而会让许多坚持有意义的价值投资的资管人、坚持严格风控标准的资管人价值凸显出来,当然他们的日子不会变轻松。让资管回归到买者自负、风险自担的资产意义上,回归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管理本源上,也算是对行业正本清源的功德一件。


上升到对经济的影响呢,也许这是监管主动戳泡沫的第一刀,甚至是最狠一刀。

旁友们,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