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刀”式的定向降准
原文载于《证券时报》2018年4月18日
作者罗关克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当晚,央行宣布定向降准,且整个流程比较复杂。
首先是在本月的最后一个缴准日,也即4月25日对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次,获得定向降准资金的银行当日直接偿还自身持有的未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最后,余下的增量资金被导入宏观审慎评估(MPA)框架,定向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根据央行测算,本次降准所释放资金对冲掉未到期MLF之后大约剩余4000亿元,再考虑到4月中下旬税期对冲的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基本维持不变。
而有意思的是,昨天早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续作了3675亿元的1年期MLF,中标利率上行了5个基点,这呼应了上月底美联储加息之后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的上行幅度,丝毫没有体现出要改变当前货币政策取向的意图。
从近期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此次降准的时点和央行试图达成的效果很值得市场玩味。因为用降准资金偿还MLF,对银行来说直接意味着负债成本下降,这也是本次操作的核心着力点所在。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点上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因为今年以来,尽管资管新规一直引而未发,但金融去杠杆的进程是在持续推进的,3月末的广义货币(M2)增速进一步降至8.2%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上周还传出大额存单利率上限进一步放开的消息。这些政策信号加总,整体来说意味着今年银行无论从同业渠道,还是传统的储蓄存款渠道吸收资金的成本都会上升。假定整个社会的资金供需平衡不变,这块高出来的成本一定会传导到终端的贷款定价上去。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去年底开始各家银行的按揭贷款利率,已经在资金成本的紧逼下率先上行。
整体的资金成本上行,更重要的影响是不利于当前的经济复苏势头,更何况本轮经济复苏另一个重要推动力外需回暖,未来也将面临贸易摩擦可能升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可行的范围内适度预调微调,有利于宏观政策把握主动权。如果未来情况还有进一步的变化,不排除央行动用其他工具预调微调。
当然动用降准工具,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这是否会造成流动性的进一步扩大?从目前来看,由于金融去杠杆导致同业业务对M2的扰动在持续收缩,另外外汇占款方面的变化也不是很显著,市场流动性整体并不具备扩张的条件,央行昨日的答记者问也确认了这一点。目前来看,此次降准不仅当期释放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对冲,其富余资金的投放也在MPA框架下有确定的去向,只要金融去杠杆的基调维持不变,就不会造成市场流动性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整体来说,本次降准最终达成的效果,是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定向调整了部分银行的负债成本,以防止金融去杠杆的推进波及银行贷款定价的上行,继而避免其对当前的经济复苏势头形成冲击。同时通过结构性框架,将资金导入小微企业,保证这部分市场资金供需的平衡和稳定。其手法迂回曲折,堪称“外科手术刀”式的精准微调。
当货币也成为生产资料或者商品后,这个世界就更加精彩了,复杂了。
在川总手上货币管理工具和使用经验可以说是逐步成熟了,同时经济存在波峰波谷也是正常的,货币的波动如果在一定包络内,也是可以接受的。
个人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货币财富水平一般来说是公允的,与资源存在一定的系数关系,那么人均货币财富是不是能体现国家这个宏观体的特征,即单人所掌握资源的多寡?
这个问题我给不出量化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目前的国民经济管理体系是有量化的工具和理论的,并且可以做一些假设条件下的预测与估算,其可信度还比较高。我比较喜欢玩一些即时策略游戏,我相信资源,资金,人口等这些生产要素可以量化和计算,但是这些东西属于逐鹿之用,非我凡人所识也。
就像两千多年前的易,它有迷信的外壳,但是归纳科学的内核也是明显的,它描述的不也是离散傅里叶在一个360度周期内的抽样点的相位和趋势吗。
=====
做为一个男人,大家的吹牛爱好是一致的,所以顺带注点水。
如果看美国和中国的两个国家五十年的经济发展曲线,在08危机点大家都萎靡外,其余时间美国增长速度比较稳定,中国的增长速度明显较快。
于是有一个问题:美国的人口是稳定增长的,中国的人口会出现一个可预见的收缩,且中国因为巨大的生存环境压力,人口几乎不可能正增长,而趋向于一个相对的平稳值,大部分人倾向在8~10亿之间。如果在当下中国的人口数量上,人均掌握资源持续增长,是否合理?
回答可能不太入耳,我个人觉得就中国的人口质量,支撑更高的人均是有困难的,想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均面临大量退休,工资比当前的在岗人员高,合理不?就算考虑工龄这样的等效定投作用,我感性的认为不合理,因为它大部分被支付到下一代的教育上了,是支付不是投资。当然人性和物质规律存在矛盾,资源分配基于人性做一些调整是必须的。
====
再回到降准,中国要进一步在全球资源名录上,再次拓展china的标签,可能性在哪里?
目前数千支股票对应的上市公司Q1的现金流都在减少,Q2的数据因惯性作用大概率是不好看,没有流动性,资源再分配如何完成,保证一定的分配流动性才是关键。
有人又要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好意思,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信息量为零。
现阶段关键是保证优质企业和产业的良性运作,继续巩固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房企都在转移资金寻找第二个,第三个产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