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8年4月19日国内航班大面积延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回答
2018年4月19日,中国国内的航空出行无疑经历了一场“黑色星期四”。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大小小的机场都笼罩在一片延误的阴影之下。无数航班被推迟,数万旅客滞留在候机大厅,行程被打乱,抱怨和焦虑的情绪弥漫开来。

这次大面积延误的发生,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复杂原因交织碰撞的产物。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一、天气是“罪魁祸首”,但并非唯一主导

首先,天气无疑是引发此次大规模延误的直接导火索。当时,中国大片区域正遭受着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枢纽机场,更是受到了显著冲击。

低能见度与降水: 许多地区的机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降水、雾或低云,这直接影响了飞机的起降条件。跑道能见度不达标,机组人员无法获得足够的目视参考,飞行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特别是对于一些依赖精密仪表着陆系统的机场,一旦天气条件恶化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停止起降。
强对流天气: 部分地区出现了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些天气现象极度不稳定,对飞机的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飞行员需要绕避这些危险区域,这不仅会延长飞行时间,还可能导致航班编队被打乱,形成连锁效应。
结冰与除冰: 在一些温度较低的地区,虽然是4月份,但仍然可能出现霜冻或轻微结冰,这需要对飞机进行除冰作业。除冰过程耗时耗力,特别是在航班密集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加剧延误。

然而,仅仅归咎于天气,是对情况的过于简化。天气原因往往会暴露并放大出航空公司、机场以及空管系统本身存在的脆弱性。

二、空域资源的紧张与分配的复杂性

中国的民航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航班量大幅增加。然而,空域资源却是一个相对固定且有限的瓶颈。

军民航空域划分: 中国的空域管理体系中,军民航是分开管理的。在一些繁忙的区域,民航航路受到军用活动的影响,需要进行协调和避让。当天气恶劣时,原本就紧张的民航空域更是雪上加霜,军方可能需要优先保障军用飞机的飞行,导致民航航班只能在指定航路等待或被限流。
航路拥堵与流量控制: 即使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繁忙航路的航班也常常需要进行流量控制,以避免空中交通的过度拥挤。当天气造成航班延误后,大量被延误的航班会集中在后续的时段起飞,进一步加剧了空域的压力,使得空管部门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流量控制措施,从而形成“延误传导”的恶性循环。
特殊航路限制: 一些特殊的航路可能因为地形、天气等因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承载过多的航班,或者对飞机起降有特定要求。

三、航空公司的运行管理与应急响应能力

面对突发的天气状况,航空公司的运行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机组人员排班: 航班的延误会导致机组人员的工作时间超限,这涉及到复杂的法规和排班管理。如果航空公司没有足够的后备机组,一旦出现大面积延误,就可能出现机组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阻碍航班的恢复。
飞机调度与调配: 延误的航班不仅影响了当天自身的运行,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乱后续航班的计划。飞机的调配需要极高的精密度和灵活性。在突发情况下,航空公司需要迅速有效地重新安排飞机和机组,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信息沟通与旅客服务: 在延误发生后,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信息不及时、不透明,或者服务不到位,都会加剧旅客的不满情绪。航空公司在应对大规模延误时,往往面临信息量巨大、旅客诉求多样化等挑战。
备降与返航决策: 在极端天气下,航空公司需要做出是否继续执行航班、备降其他机场或返航的艰难决策。这些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以及备降机场的保障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延误的程度和旅客的体验。

四、机场的保障能力与协调效率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枢纽,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航班的顺畅。

地面保障能力: 飞机在地面上需要完成加油、清洁、行李装卸、旅客登机等一系列保障工作。在航班大量积压的情况下,地勤人员和设备能否及时到位,保障流程是否顺畅,都成为制约航班恢复的关键因素。
滑行道与停机位资源: 机场的滑行道和停机位是有限的。航班延误导致大量飞机滞留,会迅速占满停机位和滑行道资源,使得尚未起飞的航班难以获得起飞许可,或者已经降落的航班难以找到停靠的位置,进一步加剧了拥堵。
与空管的协调: 机场和空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当天气导致空域流量受限时,机场需要与空管部门紧密沟通,根据空管部门的指令来安排航班的起降顺序和时机。

总结来看,2018年4月19日国内航班大面积延误,是恶劣天气这一外部冲击,叠加了中国民航快速发展背景下,空域资源的紧张、运行管理体系的压力以及机场保障能力的挑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集中爆发。

这场大规模延误不仅给数万旅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再次提醒了中国民航业: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提升运行的韧性、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是应对未来类似挑战的必由之路。每一次大规模的延误,都是对整个民航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也为未来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般出行前都关注下新闻气象,最近这么大规模的台海军演绝对会导致航路资源紧张,必定会延误,一周前新闻都铺天盖地预热了。

这两天南来北往的“常旅客”,每年经历无数夏秋季节的各种航路管制事件,聪明有经验的都基本高铁出行了。

转自航旅圈大号“停机坪”《军演下的航班延误,乖乖听话才算爱国》

附带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8qRs

内容截取:

4月18日,我们在电视里实时目睹了中国近年来最高调的一次军事演习。

早上8时,我陆军航空兵部队开始在东南沿海举行跨昼夜海上实弹射击演练。

晚上23:00后,随着最后一架直升机降落,此次海上实弹射击演练圆满结束。

据央视报道,这次演练紧贴实战,使用导弹和火箭弹对海上浮动靶标和模拟舰船等多个目标实施攻击。


台海军演,其中的敏感性不用多做解释了吧。

对这次“亮剑”,网络上称赞叫好声一片,爱国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无数的豪言壮语一时间充斥在两微一端的留言板上。然而,当“真枪实弹”碰触到了个别人的切身利益后,这些人又是另一幅面孔,十分令人失望。


军演前后这几天,国内许多机场由于空域被“其他用户”占用,发生了大面积航班延误,不少航班延误超过五六个小时,为做好相关保障,很多机场和航司的员工通宵达旦彻夜加班,有的甚至从早上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4、5点才下班,累到虚脱。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从个别旅客那里听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有的张口就骂娘闭口要赔偿。

有的大声喧哗煽动他人闹事。

有的摔水瓶扔盒饭砸柜台。

有的嫌航司免费安排的酒店不够高档。

有的甚至口出狂言诋毁解放军。

网上发帖的时候又是点赞又是欢呼,咋到了自己利益受点影响时就变得不理解不理智了?

又没有让你舍身从戎沙场冲锋,就一个军演让你等几个小时就就受不了了?

你说航空公司骗人机场信息闭塞,你可知军演几点开始几点结束都是国家机密凭啥告诉你?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