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关于“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的表态,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发出的,释放了多重重要信号,体现了中国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与挑战:

“信贷塌方”是核心警示词: 这句话最直接、最强烈的信号是,央行高度警惕经济金融领域可能出现的“信贷塌方”现象。
什么是信贷塌方? 信贷塌方指的是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停止或大幅收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投资下滑、生产停滞、失业增加,最终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这是一种严重的金融风险传导和经济衰退的标志。
为何会担心信贷塌方? 在当前国内外复杂环境下,可能导致信贷塌方的因素有很多:
需求不足: 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都可能抑制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能力,导致信贷需求疲软。
风险担忧加剧: 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风险暴露,银行出于审慎原则,可能会收紧对这些领域的信贷,甚至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潜在风险: 如果企业和居民因为资产价格下跌(如房地产)而主动去杠杆,会进一步削弱信贷需求,形成负反馈循环。
信用风险传导: 一旦部分企业或机构出现违约,银行的风险偏好会急剧下降,导致对整个市场的信贷供应收缩。
政策效果滞后或不确定性: 尽管央行可能已经采取了一些宽松措施,但其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或者市场对未来政策的预期不明朗,导致信贷投放受阻。
信号的严峻性: 使用“塌方”这样的词汇,表明央行认为目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是真实且可能变得非常严重,需要采取果断措施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 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开大”意味着什么?

前瞻性与主动性: “把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表达了央行积极主动、预调微调的态度,而不是被动应对。他们认识到可能需要动用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或者以更强的力度来应对挑战。
政策空间依然充足: 这句话暗示着,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央行的政策空间(如利率水平、存款准备金率)仍然相对充足,有能力采取进一步的宽松措施。
工具的丰富性与灵活性: 央行可能暗示将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而不仅仅是降息降准。这可能包括:
量化宽松(QE)的隐晦表述? 虽然中国央行在传统意义上不常使用QE,但“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可能意味着对一些非常规的、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持开放态度,例如支持特定领域(如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的信贷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加强: 如再贷款、再贴现、央行信贷额度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引导信贷流向重点支持的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价格型工具的进一步运用: 除了降低政策利率(如MLF、逆回购利率),还可能考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流动性。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不排除进一步降低LPR的可能。
创新性工具: 根据未来经济形势,央行也可能设计和运用新的政策工具来满足市场需求。
政策信号的叠加效应: 通过公开强调“开大工具箱”,央行也希望提振市场信心。当市场预期到央行会采取更大力度的宽松措施时,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信心可能会有所提升,从而缓解信贷需求疲软的局面。

三、 避免信贷塌方的具体政策意图:

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保信贷能够持续、稳定地流向实体经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保障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金融市场预期: 通过明确表态,央行试图打消市场对信贷紧缩的担忧,稳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信心,避免因预期悲观而出现的自我实现的“信贷塌方”。
引导信贷结构优化: “避免信贷塌方”并非意味着“大水漫灌”,而是强调信贷的质量和结构。央行更希望信贷能够流向有发展前景、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降低成本来刺激那些本身就难以维系的业务。这与中央强调的“稳增长,防风险”相契合。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信贷塌方一旦发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央行此举是出于审慎监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考量。

四、 这次表态的背景可能是什么?

尽管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可以推测刘国强副行长在公开场合说出这样的话,很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最新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 例如,房地产市场销售和投资的持续下滑、部分行业的景气度下降、消费数据恢复不如预期等,都可能让央行感到担忧。
市场对于信贷投放的担忧加剧: 金融机构可能因为风险暴露或未来不确定性而收紧信贷,导致市场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苗头。
即将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或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 在这些重要的会议前释放信号,预示着未来政策的可能方向,便于市场提前准备。
应对外部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传导: 全球主要经济体加息、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也可能通过贸易、金融渠道传导至中国经济,增加政策的复杂性。

总结来说,刘国强副行长“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的表态,是一则强烈的、前瞻性的政策信号。它表明:

1. 央行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的信贷风险高度警惕,认为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2. 央行拥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并愿意灵活运用包括非常规工具在内的多种手段来稳定经济。
3. 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信贷能够持续、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为经济复苏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4. 央行希望通过主动的政策信号来提振市场信心,引导市场预期,避免负面情绪自我强化。

这个表态为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央银行将以更积极、更灵活的方式支持经济,投资者和企业可以对未来更充足的流动性和更宽松的金融环境有所预期,但同时也需要关注信贷的结构和质量,以及央行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人家都说“避免信贷塌方”了,还问啥信号?


其实真没啥好说的。昨天就是对房产税表态不那么乐观了点,骂娘的就来了一波。

讲真你骂我有啥用嘛,我又不是收土地出让金的那个...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是写在新闻标题里的。

供需两端啊大哥,预期意味着投资增速和借贷能力啊大哥。有几个标题曾把这三位爷都摆一块的啊大哥?

“借贷塌方”都写出来了大哥,上次这么写是疫情刚爆发海外订单全面取消。

20年12月企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是5500亿元,21年12月是3400亿元。

快砍半了大哥。

一直讲“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这个“积极”面临“窄信用”问题。国家吭哧吭哧搞出几万亿的钞票,发不出去,也没几个拿。

那不得调头来把“稳健的货币政策”搞得宽松点?

房地产、基建、制造业(建设用地)投资占固定投资的七成,这块必须托住,就这么简单。


而且要快,你不能等滞涨全面转化为实际的去工业化去实体化,这是在和就业税收造反。

外贸是肯定要回落的,美联储是肯定要加息的,降息降准的窗口期不大。总不能等美联储加息、全球货币回流的时候你宽松吧?

先打一针强心针撑住,美联储加息时你也加得起来,可以拉扯;美联储加息后你再打强心针,主动喷血了属于是。


洒家反正就是个发广告的自媒体,咱再民科一点:

现在是需求在消失,个人不敢花钱、中小微企业不敢借也借不到钱。

外贸是好看但马上就平台期了。

所以眼下政府就一个任务:创造需求,咬着牙把钱压下去,让市场上的各个门类硬花也花出去。买楼盖厂招工什么都好,给爷花。

压下去、花起来,增长就稳住了。什么历史问题都可以在增长环境里慢慢谈。

增长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解决问题?哪里有不靠增长消化的坏账?

所以这次表态里明言三件事:

一,充足发力,货币政策更宽松;

二,精准发力,“金融部门不但要上门迎客,还要主动出击”,要“主动找好项目”。

别坐那等别人报项目,下去找,找不到的话地方自己发明创造。用尽手段,把钱花出去,把市场交易总量做起来;

三,靠前发力,“现在虽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时间很短,一年之计在于春”。

麻溜的。


我之前的回答里已经写了:21年的8.1%靠的是前俩季度的龙抬头。

21年四季度的4%才是22年的起点。因此22年前俩季度(甚至一季度)必然要把宽松政策给放出来,这样即使二三季度美联储加息,我们也能跑出个龙摆尾,全年保5%冲6%。

房地产肯定会受惠,但总体依然是横盘。因为目标并不是(也做不到)全面提振房地产。

目标是靠横盘托底并出清房地产的风险。21年我国房企的境内净融资额(借到的减去要还的)是负1234亿元,境外净融资额是负97亿美刀。

而今年一季度房企要偿还境外债就有185亿美刀。

大而不倒,三条红线的去杠杆是为了去风险。丫要是直接轰然倒下引爆风险,那不是搞笑?

稳增长就是稳交易,稳交易就是稳资金流。如果定向的、精细的手段不够,那就只能靠宽松。

肯定得宽一点的。治病不能直接上猛药,先得管饱。

user avatar

聚焦地产的人太多,看上去是都怕了。这里我来唱个反调:这波放水作用到地产上还要6-9个月。在这之前如果能够通过放水促进地方新基建与个人消费提升,那么就可以在放水作用到地产前把闸门关上。

唱这个反调的原因有四:

  1. 十四五各地的基建投资规划都比十三五期间高了30%-100%;但政府收入(卖地收入)显然没这么多的提升,那就只能通过其他金融手段解决。Q1是各家出钱的时候,如果Q1地方钱没给到位,不但项目进度会受到重大影响,以基建为源头的整个产业链也都会被影响。所以必须由金融兜底先让各地的基建项目按照计划推进。
  2. 央行说的是求稳,可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再抄也不会有太大的交易量,这方面的融资并不符合“求稳”而是高风险,反之个人消费信贷就安全的多。而且是去年把花呗收拾一顿后,个人消费信贷空出了一大片市场,银行不去趁机填空?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很多银行信用卡提额了。
  3. 去年把各大地产商收拾了一顿,好比汉武帝打匈奴前要把诸侯王们叫到京城收拾下好让他们暂时消停。虽然资本最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可被铁拳揍了一顿后总要先派个代表来试探试探。这个试探就给放水流到计划中的地方流出了点时间。
  4. 即使水流入到房地产中,要实际拉动大面积涨价,还得需求端支持才行。上一轮大涨也是通过棚改与乡村振兴(农民进城)制造了需求爆发才上去的。而现在并没有这样广泛的刚需,也没有支持资产持续升值的稳定环境。单靠注水,只能拉动少数人口流入城市的上涨。广大二三线城市还得继续发布限跌令。

当然也不是说放水不会影响到大家,按照这个计划执行,也会导致消费领域需求上涨,进而造成各类消费品与服务的价格上调(顺便释放因大宗商品涨价而造成的消费品涨价压力),两者结合这个涨价空间就很大了。

所以大家与其关心房价是否涨,还不如关心馒头酱油理发涨不涨更实际一些。俺的判断是这些在2022年涨30%或以上都是可能的,所以春节前抓紧时间囤点货。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这些年财富增值就是靠的房产。真要是搞崩了,真是全民掠夺。最后只怕还要被资本来抄底。而且对于持有大量流动性资产的富裕阶层来说,房价涨跌真就影响不了他们。

所以,虽然说房住不炒,稳定楼市,但是从来没有那个说要降房价吧。而且就这样弄的大家都不拿地,地方政府自己围自己的标,还能玩多久?等到供应量下降,到时候想压都压不住。

归根结底,还是这个矛盾被带偏了。

商品房房价高其实并不是问题。重点是你要有大量的保障房能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味的丢市场上去。

user avatar

央行和美联储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预期管理的效果。

美联储其实喊话是很简单粗暴的,就是2招:隔夜利率和负债表(08年以前只有一招隔夜利率)。所有的喊话都是围绕这两样来折腾,虽然这几年美联储的信誉拉垮的不成样子,但是6个月内的路线图大家还是会认真看一看的,资金流动的预期路径是清晰和可预测的,所有的资金端随之起舞。

美联储这么干有个坏处,就是放水对资本市场是无差别的,所以任何人只要有个桶就能跑去接着,有钱人之间人人平等。

而央行有个特点就是好像特别怕有人占政策的便宜,所以喜欢发明各种定向工具,我们先不讨论工具的效果,但是这么干的副作用就是预期管理的效果会非常差,因为除了4大行,谁敢说自己就是亲儿子一定会被定向到呢?你准备个桶就能接到水吗?回头定向把你的水龙头关了怎么办?桶可是要钱的。记住永远有一个最牛逼的非公开政策工具叫窗口指导。

既然央行对市场不能一视同仁,那么市场怎么相信喊话呢,谁是亲儿子谁不是自己心里没数吗?没数的那些想的挺美的早就被市场淘汰了。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美联储已经把市场pua成针对利率反应的模式,所以他们的预期管理等于是面对这个接口编程,不管美联储说了啥,大家编译成这个接口理解的话就行。所以你看不管是江湖骗子还是小摩的CEO在解读美联储预期的时候最后都生成同样的格式,仅仅是参数不一样:加息节奏和缩表/购债幅度。

而央行的预期管理其实是一种面对自然语言编程,市场不知道都该编译成什么来理解。对美联储的喊话分析看起来就像讨论java语言,对央行的喊话分析看起来像是讨论红楼梦。

所以还是等着看真金白银出来吧

user avatar

前天还是经济增长接近10%,工资涨,物价平稳,外贸大涨,形势一片大好。

今天你告诉我要信贷塌方,要放水?

水去哪?

楼市各种限购,还有个房产税的雷,没人敢碰。买房是凉了。

不买房了,离婚率大降到令人怀疑人生。

原来以前一半人离婚是为了买房。

去股市?

去实体经济?

看看水怎么放。

日本的泡沫最后阶段有一波大放水。我们会重复吗?

user avatar

这是我之前的回答

里面提到一段楼市,其实就是央行表达的意思的具体案例

去年3、4季度我回答过几个问题,3季度的时候全知乎几乎都在喊滞涨,但是我当时说哪儿来的滞涨,明明是衰退。而且当时我看了央行2季度货币执行报告说,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衰退,但是央行迫于KPI的压力(压房价,减排,压大宗商品价格的任务考核),只能说经济稳中向好,所以3季度不会松,4季度一定断崖式下滑。

果不其然,4季度数据一塌糊涂,然后开始纠偏,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有政治压力,在数据没有断崖式下滑前就松,如果房价涨了,就一定会有人攻击央行说经济那么好,你还放水,不就是为了炒房子么。到时候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等到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出来以后,央行的措辞就保守了很多,认为新的风险出现了等等,之前也在知乎解读过了,之后央行连开两次工作会议(一般一年一次),尤其第二次,简直是对着脸喊经济要挂,我要降息,我要放水。

结果就是这样,知乎上一堆人还在说中国不会放大水……

所以之后任泽平说了最快1月17号降息,我是深深认同的。

但是我觉得光是降息是不够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波动是来自于投资,而几乎所有投资都是靠房地产拉动的(房地产投资占大头,基建靠卖地来钱),所以核心是必须松地产,让大家对房地产有一个稳定预期,否则经济就是会加速下滑

央行说不但要水龙头开得再大一点,避免信贷塌方,而且要主动走出去,精准送到企业,问题在于,你送我的这东西是负债,你送我就要?相信各位也接到过不少信用卡电话吧,现在免手续费可以给你一笔备用金,年化18%的利息(这句不会说),有几个人欣然接受的?要欣然接受这笔钱,要么就是这人完全不懂18%年化利率是什么含义,要么就是你有自信一年可以获得超过18%的固定回报。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几年大量信贷是房贷,只要大家对房地产预期足够悲观,信贷大概率就会塌方,另外就是企业贷款,房地产这个行业太大,方方面面都能影响到,大多数行业的最终下游几乎都和房地产相关,而且房地产和信贷相关,因此只要房地产挂了,大家足够悲观,那么几乎所有行业,即使完全和房地产无关的行业都会倾向于减少负债,那就注定信贷塌方

所以现在的问题依然没解决,虽然央行很有决心,也很迫切(急迫,央行真的急了),但是不代表方向正确,因为房地产政策不是央行能力范围内,所以央行也真的怕,怕大家到最后漠不关心了,典型就比如最近的深圳,因为房价进入下降趋势,导致投资客也不买了,刚需看你政策那么给力,我也不着急买了,继续等呗,于是陷入通缩螺旋了,这还只是一个深圳,如果全国都这样,那要扭转预期的代价可就大了

所以央行才会说这些话,不过我相信知乎上不少人是无法理解的,觉得房地产打死最好

user avatar

所以有句鸡汤说得好,即使穷,也要跟富人站在一起。富人有闲钱投资房产,你也跟着投,富人借债你也跟着借。富人吃不了大亏,你跟在后面也吃不了大亏。不是我正负怪气,事实真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收再多的捐,带明边军还是欠饷。

放再多的水,小微商户还是没业务。

不要搞着搞着,变成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保住两爷的产业。

始终坚定支持提息,捅破只能涨不能跌的预期,长远来看才是老成谋国。

user avatar

当增量玩不转的时候

唯一走得通的是存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关于“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的表态,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发出的,释放了多重重要信号,体现了中国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与挑战: “信贷塌方”是.............
  • 回答
    最近,围绕蚂蚁集团被监管机构约谈以及后续的整改措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的答记者问无疑是最权威、最值得关注的信息来源。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关键点,它们不仅揭示了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公司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也预示着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一、 监管的“明确性”与“一致性”:划清监管边界,避免“监管.............
  • 回答
    评价一位央行行长是否称职,是一项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任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稳定和民生福祉。这不仅仅是看他是否能“说得好”,更要看他能否“做得好”,并且能将经济这艘大船驶向稳健发展的航道。核心评价维度:经济稳健与民生改善衡量一个央行行长是否称职,其出发点应始终围绕着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并通过稳定.............
  • 回答
    拉詹(Raghuram Rajan)未能连任印度储备银行(RBI)行长,确实是印度央行近二十年来一个独特的情况,也是一个颇具争议和讨论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拉詹的背景与任期(20132016) 背景光鲜: 拉詹并非典型的印度本土银行家,他拥有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
  • 回答
    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央企副总(正厅)和省政府秘书长兼省政府党组成员(正厅)之间谁的级别“大”,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两者虽然同为正厅级,但在职权范围、管理层级、影响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分析:一、 级别相同,但职能与职责不同: 央企副总(正厅级).............
  • 回答
    央行关于恒大债务风险的声明,特别是“恒大金融负债不到1/3,风险外溢性可控”的表述,涉及多个层面的经济分析和风险管控措施。以下从背景、关键信息、风险分析及市场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恒大债务危机的爆发与央行的应对恒大集团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债务危机始于2021年。由于高杠杆、.............
  • 回答
    央行上缴1万亿元利润(或类似操作)的举措,通常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背景相关,释放的信号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以下从政策背景、经济意图、市场影响及长期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操作逻辑1. “利润”来源的误解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并未直接“上缴利润.............
  • 回答
    央行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规定自2024年3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办理存取现金5万元(含)以上,或者超出银行规定的存取现金限额的,需要登记资金来源。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它.............
  • 回答
    央行开展 7000 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且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信号,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背景分析:流动性需求与经济下行压力 经济增长承压: 近期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信心有待提振等挑战。消费复苏力度仍需加强.............
  • 回答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了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无疑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将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了突出位置。对于我们普通购房者来说,这次会议传递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因为它.............
  • 回答
    2022年央行下调LPR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项旨在提振经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用,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它如何影响市场的各个环节。一、 LPR下调的直接传导效应:降低融资成本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购房者的贷款成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银行向客.............
  • 回答
    央行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这是中国金融行业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监管文件,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旨在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规范杠杆、统一监管标准,最终服.............
  • 回答
    央行在12月15日宣布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准)0.5个百分点,这一举措向市场注入了大约1.2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它对我们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市场资金面会更加充裕,降低融资成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上的钱变多了。银行手里有了更多的钱可以.............
  • 回答
    央行对于蚂蚁集团的反垄断措施,如果明确表示将推行至其他支付企业,这绝对是一个重磅信号,其背后释放的信息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对一家企业的监管行动,更像是在整个支付行业划下了一道新的界线,预示着行业格局的重塑和监管思路的转变。释放了哪些信号?1. “公平竞争”成为关键词,监管决心不容.............
  • 回答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这份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动力。仔细研读这份规划,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格外值得我们关注。首先,规划明确了“西部金融中心.............
  • 回答
    数字人民币(DCEP)的落地,就好比在整个社会的经济血脉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它带来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深远且全方位的。从个人生活到宏观经济,从金融安全到国际格局,DCEP这张牌,正在徐徐展开其复杂的画卷。首先,我们来聊聊对咱们普通人生活最直接的改变。想象一下,以后出门可能都不用带钱包了,手机里装.............
  • 回答
    央行辟谣「私印同号钞 2 万亿」:已向公安机关报案,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严厉辟谣了“私印同号钞 2 万亿”的网络谣言,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金融安全的担忧,也对造谣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我们应关注的相关信息提出了疑问.............
  • 回答
    关于“央行称小米申请抗疫专项贷款不合规”一事,需要先澄清一些背景信息。首先,央行(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不会直接对外公布某一个具体企业申请贷款是否合规,更不会直接点名某家企业。这种信息属于银行的商业秘密和客户信息。因此,关于“央行称小米申请抗疫专项贷款不合规”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或者对某项政策解读的.............
  • 回答
    “央行大放水”是一个形象的说法,通常指的是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例如降低利率、量化宽松(QE)、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当这些新增的货币涌入经济体时,它们并不会像洪水一样随机散去,而是会遵循一定的路径,流向不同的领域,并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详细了解“钱去哪里了”,我们需要从以下.............
  • 回答
    央行降准,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要理解降准的含义,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存款准备金: 这是指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按照法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银行不能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放贷或投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储户的资金安全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