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问题,从2004年支付宝成立那一天就存在。
当时的金融法规根本就不允许一家非金融机构做支付宝这种业务。
但是,政府一直松,金融监管没有管。
后来有余额宝业务,有小贷业务,已经是事实的商业银行了。
在加上其他业务,属于一家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了。
但是,金融监管一直没有管他。
如果一家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能这样做,早就被停业了。
这些矛盾恐怕也是由来已久,只是监管的意图难以落地。
这次在高级别会议上发言,坚定了高层监管的意图,监管真的来了。
其实,互联网所有涉及钱的义务,包括前几年的共享单车,很多都是严重违规的。
不是阿里一家,而是有一家算一家都有问题。
只是监管只有法规没人落地。
P2P放到90年代,打靶人数能塞一个足球场,根本就不会出现。
现在收紧监管,把互联网纳进来,会有很多企业要调整业务。
悲观一点的会认为,这是基本判了死缓;
乐观一点的会认为,这总算有了结果,也是好事……
不带情绪,只看整改要求的文字本身的描述: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回归,也就是你安心做你的支付就好,别扯其他那些乱遭没用的;
当时支付宝的招股书有提及,支付宝两大类业务支付和金融,收入对比是1:2……
支付业务的收入只有1/3,而大头是金融业务。
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隐私这个事情,最近这1-2年,各个部门对于这个都在盯着;
芝麻信用未来使用场景可能会受到限制;
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上面提及的,支付和金融是支付宝的两大业务,金融业务是收入大头;
而金融业务中,小贷的收入占比超过60%……
最近的政策调整,最核心的就是小贷业务要求中,关于小贷公司做小贷业务时候的本金要求;
这也是监管层这一套组合拳打的最集中的地方;
而新的管理办法的核心就是限制小贷业务相关公司放贷,自己出的钱不能低于30%;
蚂蚁现在2万多亿的放贷规模,自己的钱2%;
即便考虑可以用一定杠杆的情况下,蚂蚁要继续维持这个放贷规模,必然要补充本金;
规模在千亿RMB以上……怎么补?
如果不补,那就压放贷规模,从现在的2万亿降到1300亿这个体量;(按照2万亿*2%/30%)
来源:如何看待上交所决定暂缓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小贷新规将如何影响蚂蚁估值?
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承袭上一条,信贷业务之外保险和理财,支付宝主要做的是类似渠道的业务;
那么作为渠道方,你的权利边界也业务也需要再次界定;
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支付宝上市,那五支所谓的战略股配售的基金想必大家还记得;
而以后,类似这种准IPO企业,自己卖自己新股的骚操作,估计再也不会有了;
整体看,其实之前的一系列政策都已经有了,相当于此次约谈之后更加明确了后续整改的方向;
而今天,蚂蚁也出了公告,成立专门的整改工作小组……
哦对了,也是刚才,阿里把之前确定回购60亿美金股票的额度调整成了100亿美金;
也是挺6的……
还有多说一句,类似的调整我觉得对于微信支付的影响没有蚂蚁这么大;
以及比较麻烦的其实是已经报了国内上市材料的京东数科……
当然还有A股的拉卡拉,今天 @诗与星空 也有提及,这里:
该公司的问题比之前想象中的要严重。
翻译一下: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
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利用支付和交易不透明,在进行不正当竞争。
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有恶意使用用户个人数据隐私的行为,并且在个人征信上属于无照经营。
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金融牌照不健全,滥用杠杆率,资本不足,采用互相担保或者其他关联交易打擦边球,造成金融风险。
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信贷保险理财不合规,之前在逃避监管。
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合规,证券类内部机构管理不健全。
蚂蚁集团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严肃性和必要性,对标监管要求,尽快制定整改方案和实施时间表。同时,要加强风险管控,保持业务连续性和企业正常经营,确保对公众的金融服务质量。
这里的意思:警告某集团,不要认为可以糊弄过关,不要以为可以拖延时间。不准搞出事情来用用户的利益去绑架和诋毁监管。
最后这段比较关键,可以判断,在之前约谈之后,开始调查之后,该集团仍然在抱有幻想,采用各种行为消极对抗,甚至有一些过界的倾向。
因此才有了这次约谈。
之前蚂蚁暂停上市的消息能在新闻上延后几小时才铺开,能量之大,值得审慎。
表面上是约谈,实际上是通牒了。
再藐视监管的话。
离【勿谓言之不预也】恐怕不远了。
第二次约谈,说明问题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之前的解决方案都是隔靴搔痒。
约谈内容措辞严肃,说明了官方对蚂蚁的态度已经非常严厉了。
奉劝某些人好自为之,不要想着蒙混过关,试图触碰官方的底线。
作为严肃阅读文件的分析师,本次重要信息帮着大家画几个圈:
1措辞
措辞这东西,有时候看着比较吓人,实际上没那么吓人,需要长期阅读才能有感觉,这次的措辞相当严厉了。
相信我,起草人水平比知乎99.9999%要强,这个措辞够要表达的内涵,非常充分。
2定性
对某些经营行为直接定性了,就是那几个提到的不合规处,这些是上可以不封顶的进行查处的。
3整改直接给方向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整改建议会比较虚,这里面给得已经很具体了。
那么,你是接受呢?是接受呢?还是接受呢?
4要求时间,要求成果
5肯定不是要掐死谁
毕竟提到了业务要连续,要稳定。都已经这么大了,也不能因为监管造成系统性风险。
6给那些没提到名字的公司,也明确了监管方向。
我经历过当时对影子银行的讨论,有印象的朋友可能看过我之前的帖子。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擦边球”业务,利用监管空白期迅速做大。
从今天看,影子银行我们当年发现的问题,终极形态就是金融科技。
从本源上说,银行体系的强监管vs我们相对落后的直接融资市场,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原动力。
对投资人来说,总有人缺资产、银行体系不能提供资产,那就有无数人有动力创造资产,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是以创造资产的规模作为唯一目标的。
毕竟他们的收入和创造资产总规模挂钩,和资产质量关系。。。不大。
他们并不天然考虑监管的心情,也并不承担系统性风险。比如,信托公司各种刚兑,各种数钱到手软,但是收拾残局总让监管头疼。
为了不重蹈上次的覆辙,我想这次出手,算是非常及时的,也再一次印证了一件事情:
所有行业我们有一条监管红线,无论是地产还是金融,又或者是农业,这些关乎经济整体的巨大行业——不能发生系统性风险。
话说,消费其实也是这条红线呢。
以上,供参考。
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
措辞有点狠,看来这个鸡是杀定了,做黄焖鸡好还是白斩鸡好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