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读央行发布 2021 年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这预计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央行说的“2021年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这事儿,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这话听起来挺官方的,但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第一步:解读“央行发布 2021 年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

首先,咱们得明白“央行”是谁。在中国,央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咱们国家宏观经济的“掌舵人”,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最重要的——管理咱们国家的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水平)。

然后是“2021年”。这意味着央行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发布了对2021年整体经济形势的预判。这就像医生在给你体检后,对你未来一年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评估。

接下来是关键词:“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这可不是说咱们天天都能看到物价飞涨,而是说一个相对平缓、可控的上涨趋势。

“物价上涨”,也就是通货膨胀。简单来说,就是咱们手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比以前少了。这通常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指标上。
“大概率”,表示央行基于目前的经济数据、政策走向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判断这种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经济就像一艘船,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变化等等,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走向。
“温和”,这是个关键。温和上涨意味着物价上涨的速度不会太快,不会对咱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剧烈冲击,也不会让企业因为成本骤升而难以承受。相比于恶性通胀那种钱贬值速度比印钞机还快的情况,温和上涨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健康运行的标志之一。央行通常会设定一个通胀目标,比如2%3%,而“温和上涨”通常是指在这个目标区间内或者略微超出一点点。

为什么央行会这么判断?

通常,央行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1. 经济复苏的迹象: 2020年经历了疫情,很多经济活动受到抑制。进入2021年,随着疫苗接种推进,全球和中国经济都在逐步复苏。经济复苏意味着生产活动增加,消费需求回暖,这本身就会带动一定的物价上涨。企业开工了,大家也愿意花钱了,供需关系变化就会传导到价格上。
2. 供需关系的变化: 疫情期间,一些商品的生产和运输受到了影响,导致供给受限。而随着经济复苏,需求在回升。如果需求增长速度快于供给恢复速度,那么价格自然会上涨。比如,疫情期间居家办公需求增加,对电脑、家具等商品的需求就有所上升。
3.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金属、农产品等,受到全球经济复苏、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一些国家刺激政策的影响,价格往往会上涨。这些上涨会通过生产链条传导到下游产品,最终体现在终端消费品的价格上。
4. 适度的货币政策支持: 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息、降准、量化宽松等。这些措施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虽然央行在2021年可能会逐渐收紧政策,但之前释放的流动性依然会对物价产生一定的支撑作用。
5. 某些结构性因素: 比如猪肉价格周期性上涨(这是中国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或者一些服务业因为人力成本上升而提价等等,这些也会对整体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第二步:预计会带来哪些影响?

央行预测的“温和上涨”,影响是多方面的,咱们来细说:

对普通老百姓(咱们这些消费者)的影响:

购买力相对下降: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如果物价上涨了5%,而你的工资没涨或者涨得没那么多,那么同样的钱,你就能买到的东西就少了。简单说,就是咱们的“钱袋子”的购买力缩水了。
储蓄可能贬值: 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而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那么你的储蓄的实际价值也在缩水。这会促使一部分人思考,是不是应该把钱花掉或者进行一些投资,来对抗通胀。
消费行为的变化:
提前消费: 如果大家预期未来物价还会继续上涨,可能会选择“今天买比明天买划算”,从而提前消费一些耐用品,比如家电、汽车等。这会短期内刺激消费,但也可能导致未来的消费需求被透支。
转向相对便宜的替代品: 如果某些商品价格涨得太快,人们可能会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比如猪肉价格大涨时,大家可能会更多地选择鸡肉、鱼肉等。
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更直接: 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会更大,因为他们将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这些商品。即使是“温和”上涨,也可能让他们感到“日子更紧巴了”。

对企业(尤其是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成本上升: 企业会面临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成本的上涨压力。这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尤其是一些议价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
定价策略的调整: 为了弥补成本上升,企业可能会选择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这又会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形成一个潜在的循环。企业在涨价时也会非常谨慎,担心因为涨价而失去客户。
盈利能力的变化: 对于那些能够将成本上涨顺利转嫁给消费者的企业(比如品牌影响力大、产品不可替代的企业),它们的盈利能力可能会保持甚至有所提升。但如果企业无法有效转嫁成本,盈利能力就可能下降。
投资决策的影响: 温和的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经济景气度提升的信号,这可能会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但如果企业担心成本过高或者未来需求不确定,也可能选择观望。
出口竞争力: 如果中国的物价上涨速度快于主要贸易伙伴,那么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优势可能会减弱,不利于出口。

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调整: 央行预测物价温和上涨,就意味着它会密切关注通胀的变化。如果通胀确实朝着“温和上涨”的方向发展,央行可能会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让通胀过高失控,也不让经济增长因为政策过于紧缩而受损。
加息的可能性: 如果通胀压力增大,超出“温和”的范畴,央行可能会考虑提高利率,以抑制过度的信贷扩张和消费需求,从而给物价降温。
收紧流动性的措施: 除了加息,央行还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来回笼市场上的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保持政策的灵活性: 央行会根据经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政策。如果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即使物价有所上涨,央行也可能不会过快地收紧政策。
财政政策的配合: 政府可能会通过一些财政手段来缓解通胀对民生的影响,比如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或者采取措施稳定特定商品的价格。同时,财政政策也需要配合货币政策,共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汇率的影响: 如果中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而其他国家依然维持宽松政策,那么人民币的吸引力可能会增加,汇率可能升值。反之亦然。汇率的变化也会影响进出口的成本和收益。

总结一下:

央行说“2021年物价大概率会温和上涨”,可以理解为:经济正在复苏,需求在回暖,加上一些成本推升的因素,使得物价有了上涨的动力,但这种上涨是可控的、不会带来剧烈冲击的。

它带来的影响是:

对个人: 钱袋子可能没那么“鼓”了,大家会更精打细算,也可能考虑如何让钱保值增值。
对企业: 要应对成本压力,可能需要调整价格和经营策略。
对政府: 央行会根据物价变化,精细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会有所配合,以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

最重要的是,理解央行的这种表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个人或企业决策。它不是一个坏消息,但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影响的消息,需要咱们理性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登上台后最重要法案,目前滞留在国会山,法案上有个惊人数字:1.9万亿美元。


两党议员为此忧心忡忡,然而方案通过几无变数,拜登将其视为强心针,起名叫“美国营救计划”。


计划中,1.9万亿美元除却控制疫情,1万亿美元将直接分发,每个美国人可领1400美元。


这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发钱,去年春冬两季,美国已先后发放2900亿和9000亿美元。


虽然因疫情失业率居高不下,去年一年,美国人均收入反而上涨25%。


天降横财之后,美国开启爆买模式。有人推特展示:清晨到账3400美元,马上到Costco报复性消费450美元。


去年夏天,沃尔玛发布季报,沃尔玛线上销售额暴增了97%。到感恩节时,美国电商销量已同比增长22%。


对应双十一的黑色星期五,美国电商单日销售额108亿美元,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海量订单涌向亚马逊,而平台上诸多畅销品来自中国。


纺织品来自南京和上海,小家电来自青岛和佛山,最受欢迎的立式搅拌机产自宁波。


中国卖家数量因此飞增,今年开年,亚马逊上中国卖家总数已超美国,75%新卖家来自中国。


这些卖家,成为美国撒币的受惠者和见证人。有人追忆,美国第一次发钱日,“订单飙升,涨价也挡不住断货,一天完成全年业绩”。


去年年底,美国芭比娃娃销量激增29%,创下20年来最佳业绩。


这些娃娃产自中国东莞,诞生在358省道边的灰白小楼内。那些鼻孔残存油料的年轻工人,昼夜轮班,车间热浪无休。


去年夏天开始,中国外贸出口连续7个月正增长,9月出口增速9.9%,12月已翻倍至18.1%。


那些年初还心存悲观的人,未及反应便被卷入狂潮,而身边荒草,飞快长成森林。


去年9月,广东顺德家具协会发布提示函,称9个月内,实木涨价2次,配件涨价2次,纸箱涨价5次,海绵涨价7次。


而在上游,海外原木半年涨幅超50%,纸皮一天一个价。


到了年底,电动车意外普涨,厂家解释称,涨价主要因钢材提价。钢材提价背后,是疯涨的铁矿石。去年4月,一吨铁矿石511元,而年底已达1144.5元。


价格波荡并非只有中国,全球大宗商品都在异动。许多人没见到篝火,但已身处热浪之中。


热浪催生了投资热潮,在上海,一手房销售时12次出现千人摇号,郑爽要价1.3亿的豪宅,挂了3小时就售出。


深圳一楼龄已过25年的学区房,面积仅44平米,成交价1420万。有小区业主为提升房价,组织“985、211”毕业业主,给孩子们补课。


股市同样火爆,上证指数时隔5年又一次冲过3600点。基金经理说,温州已经有人抱团私募,“就是炒房那批人,他们特别敏感,知道大趋势”。


美国量化宽松,引发全球焦虑,蛰伏数年的比特币,去年开始暴涨。2020年,比特币涨幅达243%。


四川大渡河上,荒废数年的比特币矿场再次开动。


它们大多建在深山水电站边,铁皮板房内摆满黑色机箱,风扇吹过,尽是灼热的风。


板房边的水电站下,河水日夜不停,穿过生锈的闸门,推动陈旧的轮叶,涛声如雷。


热浪遇到不同时代,总会引发不同结局。


1970年,尼克松政府为追求政绩,开启印钞模式,结果导致十年沉沦,“那是一个不愿回忆的年代”。


热浪遇到衰败时,便会引发漫长的通货膨胀。


1970年开始,美国物价十年居高不下。1972年当年,美国鸡蛋上涨49%,肉类整体价格上涨25%。


1973年4月,纽约的主妇们,发起“不吃肉运动”游行:


“男人们和孩子理应吃的更好,但牛肉让我们无力负担。”


当年,美国GDP增速负0.5%,物价上涨12%,失业率超9%,道琼斯指数跌去三成。


石油阴霾伴随着通胀热浪,活在那十年的人们如温水青蛙,“银行里的积蓄像雪糕一样融化消失”。


1979年,失落十年尾声,卡特总统发表电视演讲,名为《一蹶不振》。


演讲并无太多亮点,更多是表达歉意,他说:


从前“像美元一样可靠”是句谚语,而这十年,通胀侵蚀了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存款缩水了。


八十年代,美国艰难走出泥沼,而热浪下一个目标,是高歌猛进的日本。


热浪遇到繁盛时,常会催生泡沫。


1986年起,日本银行全力放贷,五次降息,大量热钱涌入市场。


东京地价两年翻了2.7倍,房价则翻5倍以上。最高亢时,日本政府计划把整个东京湾填为陆地,建一个新首都。


日本富豪横井英树,数月内,连买苏格兰的山庄、西班牙的宫殿和法国的九座城堡。


1991年,他买下纽约帝国大厦,美国媒体说“买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然而,他和日本的故事,最终都以破产告终。英国《经济学人》用封面与这个故事作别:太阳也会西沉


东京湾填了一点便匆匆收尾,岸边残留着冷清的高楼。日本流行小说《暗水幽灵》以此为灵感写道:


多年前热潮的高楼,如今在月黑风高的夜里,空荡荡,阴森森。


1993年,热浪遇到奔跑的中国。那是万物狂飙的年代,热浪留下痛痕,亦催生改革。


那年,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起步,为投资多发货币,然因经验不足,货币无节制涌入市场。


1993年,中国房地产投资比前年增长61%,广西北海一年聚拢上千家房地产公司和十万工人。


亲历者说,大潮期间,北海脚架林立,昼夜通明,运送钢筋的万吨货轮,在港口排队一个月都卸不了货。


一年后,调控到来,热浪骤歇,北海楼市倒塌。许多别墅洋房,野草萋萋,栖于闹市。多年后,别墅泳池成为养殖户的虾塘。


隔海的海南,热浪留下了1600多万平烂尾楼,800亿积压资金,四大国有银行坏账300亿。


琼州海峡的渡轮中,坐着返乡的闯海人,船舱闷热,人们沉默听着船外水声


2020年3月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印钞规模,超过2008年以前,5000年文明史人类印钞总和。


而遭遇热浪的人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刻。当下是疫情肆虐的凛冬,是科技更迭的前夜,亦是新周期的起点。


无从预料热浪引发的结局,但可知热浪将改写财富的流动。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赡养人类》中写道,一名富翁通过资本运作,闯过无数轮通胀通缩,最终成为一名星球的“终产者”。


一个星球的财富,最终荒诞聚集一人。


大刘在书中说:文明的进程像一个人的命运,变幻莫测。


幻想之外,热浪正催生相似的前奏。


去年11月,数据显示,美国共计有650名亿万富翁,总财产接近4万亿美元。其中有47名是去年新晋,有29名去年财富翻倍。


其中,马斯克一度超越贝索斯和比尔盖茨,成为新晋全球首富,身家1897亿美元。


造富神话掺杂着财富焦虑,人们在新年开始狂奔,避险渐渐变为盲从。


95后和00后跑步进场购买基金,B站基金UP主半年增了1万多粉丝,基金平台去年月均安装18.6万,但最近30天,安装飞涨65.7万。


币圈博主地心墨菲,三个月内粉丝增长两万:


每天都有二三十个一无所知的新人咨询比特币挖矿的事情,很多人甚至连区块链是什么、挖矿机制是如何赚钱都不知道。


那些在热浪中亢奋的人,大多忘记海南烂尾楼用13年才处理尽,忘记六年前的股灾股民人均亏损50万,忘记三年前的比特币刀锋森冷割头如麻。


今年1月,币圈人士说,他沉寂三年的群又活了过来,虽然群名还叫矿难群。


群里热议华强北矿机难求,热议显卡再次走俏,热议起陈年的发家传说,仿佛这三年不曾存在。


然而,热议虽多,但真正下场并不多。疤痕犹在,有人贴了马克吐温的话:


“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


1月21日晚,上海楼市紧急调控,两天后,深圳严打代持、假流水购房,燥热楼市暂时降温。


而在更早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说:2021年,中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


热浪之中,最稀缺的是冷静。无从判断走势,但可控制冲动。


三峡截流前,老船工受访,说他最宝贵经验,是能记住上千礁石的位置。


千里放舟纵然快意,但急流中,最重要的是躲避礁石。


作者微信:wangpeng201611,欢迎交流。

有趣文章很多,欢迎移步微信公众号:摩登中产

user avatar

本质就是加速两极分化

我举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吧

猪肉从10元上涨到三十元

对月入三千到五千的基层家庭,和月入过十万的富裕家庭各自有什么影响

答案是除了基层家庭消费降级甚至重返基本温饱水平之外,富裕收入家庭会在市场中聚集更多的投资回报通货。

穷人的悉数拿走,富人的如数返还,再三七分成

因为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过太多次,放宽货币投放的本质,其实就是继续收割本政权治下的底层人民/被国际货币控制的歪果民众等底层群体的利益,来维持整体上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维持以统治阶级手中的生产资料所主导的生产的组织运转

所以在天灾瘟疫期总是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北宋变法加速了北宋的崩溃,法币的超发加速了国民党的溃败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每一次物价飞涨与生产资料兼并都是互相放大让中央政权走向消亡的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千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私有制占据国民消费主体的垄断经济社会,不可避免走向两极分化

基础产业消费品价格的暴涨,并不会让基础产业从业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反而会在经济循环中进一步剥削基础产业从业者本身

再说这个核心CPI

核心cpi扣除了食物基础价格变化,但上面我说过了,食物消费恰恰是针对基层民众消费中的剥削手段,因为,还珠格格里小燕子都说了——人要吃饭。

其实这些年有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开始买什么电脑啊手办啊手机啊啥的,很多人说这叫消费主义,说今年的疫情让大家提升了储蓄意识

其实这话说反了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买贵的东西了?

那是因为高技术附加值的东西的价格,一直随着技术要素的进步,它价格很稳定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特别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年轻人,吃土买电脑,买手机,买什么各种所谓的“大男孩的玩具”,其实要比他们投入房市、投入投资、甚至投入基础消费品的收益要大。

我花两千块钱,两个月就能买小米,三个月就能买苹果,但这两千块钱我一个城市小青年,一个月设平均每月的基本餐饮费用一顿15(计入偶尔拮据、偶尔打牙祭的平均情况,相当于平均和午饭差不多),这还是不太能吃的,那么一个月就是15×90=1350块钱。一个东北小伙儿怎么想要吃个“正常”的饭食,也得小两千了

这是基本消费,我如果要完成在基本消费品上的升级,给自己改善改善生活,我难道选择把饮食消费从两千提升到四千?

你要知道我这富余的两千可以直接买红米ultra了啊

当然了,如果从个人消费理性的角度,你可以劝别人自己开火起灶,但这仅仅限于讨论个人消费理性,即我省钱是我自己的事儿

而在大的群体消费概念上,这种“自己做饭更便宜”的总体现象其实指向了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打工人的劳动,不值钱。

明明如果按照基本的经济规律,你集群化的餐饮,应该更省成本高效率才对

这就是前几年,为什么这些打工年轻人去买那些“高端消费品”的原因

而20年一整年的形式让他们选择调整消费模式,并不是因为这种高低端消费收益的情况变化了

而是因为

真没钱了。

如果真没钱了,那么基本消费品的性价比就会变得无限大,你大米五百块钱一斤,也得买来吃,这叫吉芬商品,

user avatar

我更关心的是,大伙儿的收入会不会“大概率温和上涨”。

如果中位数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跟不上的话,

物价为啥“大概率温和上涨”,

货币贬值是否“大概率温和贬值”,

切蛋糕的刀可以再“科学”一些吗?

谢谢。

你是不是和我关心的一样?

user avatar

物价上涨是肯定的了,外有美元水漫金山,内有工农成本增加。

但这里提的上涨带来影响,更多是反映在居民餐桌结构上的(比如我去年吃炖排骨的次数比往常下降了70%以上),对生产生活影响不大。

user avatar

关键是看有多“温和”,是下面这种吗?

“2020年以来,深圳新房房价温和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月,深圳新房房价环比与上月持平,同比上涨4.9%,涨幅较少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那就不用担心了。

user avatar

⚠️针对评论中的一些补充说明和数据:

a、基本逻辑关系。认为是国内的内需消费下降导致了基本物价飞涨的童鞋,需要更仔细、全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的逻辑推导并不是消费下降导致了基本物价飞涨,而是阐述了国内经济的一个反常现象——疫情导致的消费萎缩,原本会导致基本物价下降(通缩),但在2020年全国餐饮支出降幅高达17%的情况下,国内的食品价格(包括肉禽蛋油、葱姜蒜)却出现了全面飞涨;而且涨幅和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国际大宗商品的涨幅、以及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基本物价水平。

b、国内的“猪周期”。下图的方框价格区间显示的是国内生猪价格的正常周期波动,但是从2019年开始的翻倍式上涨,却并不能用周期理论来解释。至于真正的原因,则是一个不能说(highly sensitive)的issue。

c、美元超发和输入性通胀。如果说2020年下半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属于被动性升值——2020年12月美元指数贬值2.1%,而欧元、英镑、日元兑美元分别升值2.39%、2.64%、1%,但当月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仅升0.66%;2020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6.52%,基本和同期美元指数的降幅相符——那么,国内外汇占款的下降,则明显与美元超发导致输入性通胀的逻辑相矛盾:2020年全年,央行外汇占款累计减少1009亿元,不仅连续第6年减少,而且降幅是2019年的4.2倍(2019年外汇占款减少了239亿元)。实际上,国内的印钞与外汇占款早已“脱锚”,如下图所示。

d、外汇异常。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的货物贸易顺差实际汇出约1.2万亿元,占2020年全部贸易顺差(3.7万亿元)的32%。这也意味着,68%的货物贸易顺差资金并没有汇回国内。根据官宣口径,2020年国内共获得了53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但外汇储备却仅仅只增加了1080亿美元,其中存在的差额高达4270亿美元。没人知道,这些钱去了哪里~

⬇️以下内容为原答案:


对于国内基本生活物价的飞涨问题, 不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各类砖家基本上都是以美国1.9万亿美元的疫情救助计划作为论据出发点,以至于国内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瓜众都认为国内物价飞涨是因为美国的印钞(货币宽松政策)所造成的。甚至,就连国内的房产中介都是以“美国大放水”来作为来诱骗购房者买房抵抗通胀的噱头。

然鹅,几乎没人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只有国内的生活必需品物价在飞涨,而美欧日的物价(⚠️是生活必需品物价,而不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却没有飞涨?

例如,对于欧洲人来说,最担心的问题根本不是美国的印钞大放水,反而是对疫情影响物价下降、以及经济通缩(负利率)。尤其是对于依赖于旅游服务业的欧洲国家来说,在疫情封锁下,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七个欧元区国家中,西班牙的通胀率为负0.9%、希腊为负2%,只有法国和马耳他的通胀率为正。

用西班牙银行首席经济学家Oscar Arce的话说就是,我们看到欧元区商品滞销、价格下跌的比例增加,显示物价下跌的通缩正存在风险。市场普遍预期欧洲央行为了对抗第二波疫情的冲击而将再次扩大货币刺激政策,目前欧元区的通胀率为负0.3%,创下了2016年以来的新低纪录。

而在日本,吉野家牛肉饭1990年的价格为400日元(⚠️折合3美元,1990年12月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33:1),而2020年的价格则是350日元(⚠️折合3.4美元,2020年12月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02:1)。也就是说,30年的时间,价格反而下降了12.5%。

显然,对于一个正常的经济体、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体来说,新冠疫情造成的消费不足将直接导致其基本生活物价下降,而不是飞涨。

那么,对于一个非正常的经济体来说,又会出现什么呢?

根据统计局的官宣数据,2020年国内CPI同比增长0.2%。如此低的通胀率,哪怕是把钱存银行活期都能轻松跑赢2020年的CPI。显然,这与国内广大瓜众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的翻倍式物价上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事实上,在印钞这个问题上,国内绝大部分瓜众都缺乏基本的概念。

美国2019年、2020年的M2余额分别为91869亿美元、153071亿美元,增加了38798亿美元(按照6.5的汇率计算,约合25.2万亿元人民币)。

而根据央行1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M2余额为2186800亿元。这个数字比2019年国内的M2余额(1986488亿元)增加了20万亿元。也就是说,截至2020年底,国内M2相当于美国M2的2.2倍。同时,2020年,美国M2/GDP的比值为73.1%,国内M2/GDP的比值则为216.5%,几乎相当于美国的3倍。

考虑到中美之间统计口径的不同、因此M2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所有的问题,另一个参考标准则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截至2020年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为7.25万亿美元(约合47.14万亿人民币),而国内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则为38.77万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与GDP的比值为34.6%,而国内的比值则为38.4%,相当于美国的1.1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2020年国内M2增幅比美国少了5万亿元,但基本物价飞涨的程度却远远超过了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呢?

实际上,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其本质却非常简单:印出来的钞票到底用在了谁身上。

在美国的疫情救助计划中,发放的天量资金基本上都是用来救助广大民众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特朗普政府公布的2万亿美元救助计划中,80%的美国民众都有资格领取疫情补贴。而在拜登政府公布的1.9万元美元纾困方案中,4150亿美元用于抗疫(包括补助各州及地方政府、学校的注射疫苗计划)、4400亿美元用于援助企业,其余1万亿美元则大部分用于发放现金补助给美国家庭及个人。

与之相比,国内的货币放水和专项债则主要用于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而广大民众和中小微企业则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杯水车薪)的状态。

由此而造成的结果则是: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美国2020年的零售总额仍然超过6.2万亿美元,与2019年的零售总额6.214万亿美元基本持平。按照美国3.28亿人口计算,人均消费支出约为18946美元。

而根据国内统计局的官宣数据显示,扣除价格因素后,2020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下降3.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6%)、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这个降幅不仅已经超过了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降幅水平,而且2020年美国人均消费支出相当于国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5倍。

并且,【此处删除221字】。

于是,就形成了国内一方面内需消费大幅萎缩(2020年就连全国餐饮支出都下降了近17%),另一方面基本生活物价却出现飞涨的特色主义画面。(⚠️备注:评论中似乎有人对这句话理解反了,不是国内消费萎缩导致了基本物价飞涨,而是非正常经济体的特性导致了国内一边出现消费萎缩、一边物价飞涨的反常画面;更为严重的是,通胀一般意味着债务被稀释,而在国内却正好相反,一边通胀、一边居民杠杆率飙升

很明显,印出来的钞票用在不同的主体身上,产生的结果也将天壤之别。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美国采取的依然是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样的策略:通过政府加杆杠来降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而国内的操作则正好相反。

2017~2020年,国内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8%、70.5%、70.3%、65.89%,不仅连续4年都处于下降状态,并且新冠疫情还导致2020年出现了大幅下降。而根据《经济参考报》的官宣数据,2016~2020年,国内的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了22.2个百分点,增幅显著高于企业和政府部门,贡献了同期国内宏观杠杆率总体增幅的52%。

要知道,这还只是用“居民债务总额/GDP”计算出来的数字。由于国内存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典型特征,这种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国内居民部门的实际债务压力;如果以“居民债务总额/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计算,那么国内居民部门真实的杠杆率早已超过了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时的水平。

胡沫若说,“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楼下保安则说,割韭菜的最高境界,就是让韭菜们深信自己是镰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1 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05、07,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在公众号查看

user avatar

钱总得有个去的地方。

美国股市,中国楼市。

中国楼市房住不炒,那就只能奔着物价去了。

食品会有波动,但是幅度有限,幅度大了涉及到稳定。而且粮食有足够储备,耕地红线在,有相当的自给能力,控制住还是可以的。

一些国家不重点管,容易囤积的东西就不一定了。

user avatar

以前只知道GDP国家是有考核的,前阵子才知道居然CPI也纳入考核了。

具体不便细说。

通胀主要还是美元超发导致的美国通胀传导过来了,人民币资产收益率比欧美要高不少,还稳定,因此资本流入很厉害。加上央妈去年放水,不通胀是不可能的。

但我还是对统计局的CPI考核感到很惊奇。

user avatar

2020年GDP一百万亿。

2021年物价温和上涨。

user avatar


I told you so。


这是个蓄水池,水涨船高,这是必然的。之所以温和是因为要等着工资涨上来,否则会降低生活水平,就这么简单。

RCEP是战略缓冲区,欧投协议是进攻前沿,三农是蓄水池,一场大型战役的前提条件都有了。阵势已经拉开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那就嘿嘿嘿。这个布局从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就非常明确了,央行这也不过是重复一遍而已,半个月的事情了,一点都不意外。


1月1日我认为以农村为主体的基建、农村各方面建设、农民生活环境将会是今年经济活动的“先锋”和重点,现在依旧这样认为。以解决东西部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为主的一系列措施会迅速实施并取得实际进展。而物价上涨是这种战略的必然现象,否则资本、人才都不可能真的进入西部、进入农村。只有以农产品、西部产品为主的消费品价格真正提高,资本才会真正进入,人才才会真正回流,这毫无疑问。


当然有人会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但是你不愿意看到,不等于它不会发生,你扯破嗓子喊,你满地打滚,你骂我骂出一朵花,这个事情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与其浪费力气搁这儿骂街,还不如想想自己该干点什么呢。




我还是不建议你投资股票或者基金,哪怕是西部基建相关、农业相关,我也认为你不该投。股票基金只是个信心支撑的游戏,跟实际的资金流向没有任何关系,我只信“村炮经济学”,股票基金仅仅是个追涨杀跌的游戏,资本人才流向西部流向农村,跟股票涨跌没有任何关系。


村炮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个时代恐怕只有村炮能赚钱。


身为一名村炮我认为各位在农村还有个根的人可以想办法改善一下自己的农村居住条件,别去北上广深当tony、Vivian了,不值当,能回村里回村里吧,村里工作机会会多起来的。


如果您不是村炮,跟我们这种村炮不是一路货但是恰好又挺有钱的,我觉得投资农村也不一定就非得是股票基金。农村下一步会有一个叫做“农业合作社”的东西出现,而且会发展挺好的,跟你现在听说的那种东西不一样。

湖南岳阳的某个蔬菜批发市场。附近农业合作社已经在批发市场购买摊位、自主批发了,经营状况更加透明,也减少了小贩这个渠道,提高了利润率。


在东部中部地区很多农业合作社已经具有了面向社会融资的条件,各类经营活动已经相当规范了,如果有渠道,是可以考虑谨慎投资的。


未来农业合作社会有更大的发展,经营会更加规范和现代化、标准化,融资渠道也会更加畅通,有投资意向的朋友可以多关注一下。




现在是2021年1月18日晚,迄今为止,中央一号文件还没有下发。

这是去年的一号文件,注意日期。


一号文件这么晚下发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暂时就不说了,但是我觉得这个原因一定会非常充分,同时非常重要。


一号文件是一年农业工作甚至是全面工作的重要抓手,让我们一起期待吧。一号文件下发后我会结合问价和近段时间新闻给大家进一步分析今年经济形势。




现在,老规矩,豁茶豁茶,等到起就行了。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这个新闻其实说的3个事儿:

① 整体“通胀”,主要是指的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先升后稳

② 核心CPI,这个主要是说虽然核心CPI偏低,但我国不会发生通缩

③ CPI指标不会考虑固定资产房价(房价)

一、农产品价格先升后稳

物价的上涨,主要还是农产品,我们对农产品价格的直观感受也比较深。

那么粮食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呢?虽然粮食产量继续丰收,虽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但是中国同时是一个粮食净进口国。所以国际的粮食市场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的农产品价格。造成价格上涨主要是两个原因

① 全球面临粮食减产和粮食危机,供给量减少了

② 国外超发货币形成了通货膨胀,使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变大

至于能不能先升后稳,那就得看今年的具体情况了。

二、核心CPI所指的通缩风险

所谓核心CPI,就是去掉农产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物价变化,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各种工业品的价格。中国的核心CPI只有1%左右,而且在不断降低,也就是说中国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中国一直有一个难题,就是内需不足。最近几年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使得外部需求也减少了,于是中国的通缩危机就越来越严重了。

尤其今年上半年,那个时候有很多外贸人过不下去的新闻,就是因为世界对中国疫情的担忧使中国企业丢掉了大量的国外订单。国内疫情下去以后,预期的报复性消费一直没有到来,内需没有壮大起来。没有需求就没有订单,没有收入,企业就发不起工资,就会倒闭,人们就越没有钱消费,需求就越少。这样恶性循环,经济就崩溃了,这就是对“通缩”的担忧。

5月过后国外疫情的爆发,给我国企业输了一口大血。国外停工停产了,那么订单就只能飞往中国。甭管采购的钱是国外加印还是怎么着来的,这些的订单让中国经济变景气、变活跃了,帮助企业清了库存,稳定了经营,是好事情。也就是说,是疫情帮助中国企业抢到了逆全球化形势下本会流失的国外的订单,丰沛了现金流,解决了企业的生存危机。企业有了钱,才能发的起工资。工薪阶级有了稳定的现金收入,才能够产生消费,反过来扩大内需。

所以,陈行长关于核心CPI的这个回应,个人认为,其实就是在说内需正在稳步上涨,核心CPI会到一个安全水平的,不会发生通缩。

三、CPI暂时不会纳入房价

既然房住不炒,既然已经收紧房贷,如果再加上限购政策(这个很重要)那么房价会不会大涨?

这里多一句嘴,虽然各国都在超发货币,但加印的钱不一定就能进入市场

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它负责印钱。印出来的钱,以贷款的形式借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这笔钱以贷款的形式借给单位或者个人,这笔钱才算进入市场了。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这个向商业银行借钱的“借款者”

借款者还不是一个毫无门槛的角色。他至少得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成为借款者:

一、有用钱的需求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用钱的需求呢?

①有投资需求;或 ②有消费需求。

二、有偿还的能力

什么样的人算是具有偿还能力呢?

①现有资产可以抵债;或 ②有稳定的现金收入

当一个经济陷入困难的时候:没有可投资的项目,没有消费需求,有需求的没有偿还的能力,所以借款者是很少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来充当这个“借款者”。

上个世纪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借的钱用来投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拉动了经济。

这一次的危机来源是疫情,那么美国政府借钱之后,主要是用来采购,各种买买买。还有就是直接发到每个人账户上,让他们拿去买买买。

外币兑人民币不是固定汇率,是浮动汇率。外资流入我国,要先兑成人民币吧?超发,外币相对人民币就会贬值吧?所以,输入性通胀其实走的不完全是这个途径。

对物价感受影响最深的是农副产品,而我国是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国际粮食减产和国际通胀可能会造成国际粮食价格的上升,甚至是大幅上升。那么涨肯定是要涨了,温不温和,真就考验治理的手段和细腻度了。

user avatar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猪肉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不降了?

以前猪肉没有这么贵啊,前段时间你说什么猪瘟的事,现在不应该已经过去了么?为什么猪肉价格2年了,一直没回落?

鸡肉价格,牛肉价格都没受影响啊,怎么猪肉还是这么贵?


现在五花肉、排骨都成奢侈品了,看抖音的做饭视频,每个做猪肉的菜成千上百的评论都是调侃买不起猪肉,只能看看~

发改委啥的为啥没出来管管?

user avatar

这有什么好解读的,每年年初通胀预测都是温和,老温和了。

2020年,叫温和可控

2019年,也叫温和可控

2018年,叫走势温和

2017年,叫温和上行

2016年,叫温和上涨

你去照我给的关键词搜好了,年年如此,就没变过。

过年嘛,要喜庆。开局先温和一下,乐呵乐呵,不是很好嘛。至于是不是真的温和,难道靠预测嘛?有一整年的时间,留给你们去感受的。

user avatar

上涨是肯定的,“温和上涨”的意思,就是说国家大概率能保证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上涨这事基本没什么新鲜的。经济过热了也通胀;经济不好,印票子刺激经济,还是会通货膨胀。不过只要把通胀控制在合理区间问题就不大。

当然国际社会去年埋下的隐患有点大,主要就是美联储开启了“核动力印钞”模式。无限QE模式下,钱肯定海量增加。而经济没有同步复苏,显然一轮“滞胀”很难避免。

不过,尊重客观事实的话不难发现:一、中国并没有跟着美国一起无限QE,而是去年下半年就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二、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优异表现为经济复苏打下良好基础,去年GDP正增长,今年随着疫苗的普及,相信中国经济会有一个较好的表现。

所以物价温和上涨,算是中肯的预测了。当然,还是要当心美国的使坏。他们现在依然在不断印钞依然在不断把雷做大。显然,如果不能像前几次那样用金融霸权把压力化解掉,美国经济难逃再次被重击的命运。而用尽一切办法让中国为美国多印的钱买单,既可以让中国经济出现问题,又可以解决美国的问题,显然是美国的首选。


user avatar

不说结论,给大家一个通俗易懂的分析框架。

物价上涨的驱动有两种,一种是大家都更有钱了,于是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使得物价上涨;另一种是产品变少了,或是生产停滞了,或是销售渠道受阻了,或是被囤积惜售了。

物价上涨的影响也有两种,一种是更多人开始生产更多商品、探索销售渠道、开发新产品;另一种是看到有利可图开始更多囤积商品、消灭产能和存货。

两种驱动和两种影响,组成四种组合:驱动一影响一,就是一个理想的经济发展循环;驱动一影响二,就是所谓的滞胀,经济没有实质发展,凭空增加了市场运行成本;驱动二影响一,就是所谓的泡沫和温和破裂,部分市场一地鸡毛,但是至少促进了部分行业快速发展;驱动二影响二;就是最可怕的经济危机。当然,一和二之间不是绝对的区分,而是有各种中间状态,所以呈现出的结果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平面坐标四象限中的一个点。

下面就可以按照上述的四象限对人群进行大致分类,把问题通俗化地理解为谁挣到了钱又花到了哪里。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之前写过一个21年投资方向的回答,里面写了包括物价的逻辑,这里不重复说了,贴出来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上面有详细的逻辑分析 ,这里再一个图,是国内经济分析师有关于21年物价的一致预测,和实际情况差也应该不会差太多。

user avatar

大宗商品已经涨上天了,而且上涨的趋势现在还没有改变。世界几大主要央行放出的那么多水在短期内不太可能收回,而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恢复,消费端继续增加,中国作为主要原材料进口国和主要出口国的趋势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那么中国将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有可能会是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如果严格控制通胀的话,将可能破坏全球经济或资本市场,或导致汇率的大变化。

央行表态温和上涨的意思就是,央行不会硬是完全压制住通货膨胀,也不会对它完全置之不理,追求的还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只要通胀别太离谱,央行应该就不太可能加息,也不太可能过度收回流动性。而预计CPI涨幅先升后稳,似乎暗示着下半年有可能会进一步收紧流动性。

user avatar

温和不温和,取决于你看哪里。

要是看股市,估计会比较温和。

要是看食品蔬菜价格,好像有点火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