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版以来,第九版诊疗方案中又出现了Ct值,用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CT值。
Ct值,全名叫Cycle threshold,即循环数阈值,在核酸检测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以荧光定量PCR的核酸检测为例。
一般意义上,核酸检测就是采集咽拭子或者鼻拭子等(血液)体液样品,然后通过仪器检测里面含有的病毒数,如果样品中有病毒或者病毒数目太多(超过一定值),就说明这人感染了病毒,此刻定义为阳性,反之阴性。
现实情况是,即使一个人感染病毒并出现了症状,体液中病毒的含量其实也并不多,不多数量的病毒无法引发可侦测到的荧光,就导致定义阳性非常困难。咽拭子采样量本来就不大,加之采集之后的溶解等步骤会损失一部分样品(病毒数)。直接检测问题重重。那么怎么办呢?让病毒体外繁殖扩增,到足够的数量再检测吧。
简单就是,数个病毒不足以引起看得见的荧光,那我们让病毒扩增无数倍,然后成千上万的病毒引起的荧光我们总能看见吧
所以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就登场了。PCR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聚合酶链这种化学反应,在体外负责病毒RNA的扩增。
这儿需要补充一点,PCR扩增的其实不是完整的病毒,而是只扩增病毒的遗传物质,即核酸RNA,核酸检测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如图1,一个病毒由蛋白和核酸RNA等物质构成。蛋白组成比较复杂,但一个病毒肯定有一套RNA,病毒感染机体也主要是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RNA。所以检测病毒RNA数就等于是检测病毒数,RNA数和病毒数,这儿可以看成同一回事。
既然感染者样品中的病毒量还是太少,就先用PCR扩增到数目足够再检测。PCR扩增是指数级增长的。比如有1个病毒(即一套RNA),那么扩增一次即1个循环,就是2个;紧接以2个为基础,扩增第2个循环,就是4个(2的2次方);继续扩增第3个循环,就是8个(2的3次方);然后16个,以此类推,扩增n个循环,就是2的n次方。注意这个n,其实就是Ct值。
一个人感染了一个病毒但他本人还没表现出症状时,怎么区分他是阳性还是阴性呢?用PCR扩增咽拭子样品,当Ct等于30,即扩增了30个循环时,这时候还没有看到足够量的病毒数(RNA数)所导致的荧光,即阴性。
但如果我们不放心,那么让PCR仪器继续工作,增大循环Ct到100次,这顿猛如虎的操作下来一看不得了,病毒核酸数直接扩增了100代。此时病毒RNA数量达到了检测所需的最低值,仪器出现了可见的荧光。然后“惊喜”雀跃,果然又一个阳性,这人得了新冠。哎呀,差一点都漏诊了。
看,这儿就有个问题,怎么科学的定义Ct值呢。其实对于健康的人体,比如A在空气中感染一个或者几个病毒,并不一定得新冠(有症状),因为强大的自身免疫系统会趁着病毒还没开始复制自己(就像PCR一样在体内复制),就已经把这几个小病毒清除了。
但是,如果此时我们核酸检测A,然后,只要把Ct值调的无限大即扩增很多的倍数,是不是也能检测出病毒引发的荧光反应了?因为足够大的Ct循环数让原本一两个病毒的RNA繁衍2的n次方倍,终于干到了足以引发荧光的数量。接着呢,虽然A没什么症状也不会传染大概率会自愈,依然要果断定义A为阳性?因为不管怎么说,核酸检测结果就是阳性呀,只要我不说我用的是多大的Ct值就行。
这样看来,感染病毒和阳性之间,感染病毒和症状之间,如果抛弃了Ct值,是不是就很难界定了?我在门把手上采集样品,然后把Ct值调的无限高试试?
所以在新冠的核酸检测中,首先就是要根据临床症状再加上影像(比如胸片),流行病学统计等辅助手段,来确定Ct值;即确定,我们人体感染了多少个病毒(或者对样品扩增多少次),才能算得上是阳性是不?
不然的话:一个人本来没有任何症状,每天健健康康上班下班,结果哪天做了一次核酸,你告诉他是阳性要拉去医院治疗,那这人是懵的,更别说他不但自己没有症状,自身携带的那几个病毒都没有能力传染给别人呢,此刻就有点过度防疫。反正他也不知道Ct值。
就像最近的吉林还有前面的青岛等地疫情,核酸检测出的大部分人都是无症状和轻症,如图2,无症状的人如果不去核酸检测是不会被发现的,这也间接导致了吉林最近日增破千。按照先前的Ct标准,无症状感染者就是阳性,但是这些阳性在检测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已经感染新冠病毒,上班下班生活正常,无意识之间就会造成一定的社区传播。那做核酸就成了一个是否中奖的事了。
回到正题,既然Ct值这重要,我们核酸检测怎么定义Ct值即阳性,或者定义一个人是否得了新冠的呢,按照前面分析,Ct值越大(循环扩增次数越多),这个人携带的病毒越少,越不容易被确诊为阳性。反正就是相反。
阳性定义:Ct值<37(即37个循环);
阴性定义:无Ct值或者Ct值>40,无Ct值就是无论扩增多少代都没荧光反应,那肯定没感染,因为压根没病毒。对于Ct值>40,是说要在某样品中检测出荧光,需要扩增40轮以上,但40轮以上扩增之后,即使检测出荧光也不会被定义为阳性,而是定义为阴性。因为这种情况下需要扩增的次数太多了,反过来就代表,该个体所携带的病毒太少了,这么少的病毒不会造成任何症状或者任何社区感染。
阳性定义变为:Ct值<35,和第二版Ct的37相比,减少两个单位数值。虽然看起来减少并不多,但由于Ct值是2的指数,意义还是比较大的,举个小栗子,Ct值为8的话即2的8次方258,如果增大两个指数级,Ct值为10即2的10次方是1024,数字的差别还挺大的。当然在指数幂更大的时候,个数差别更大。
总之,鉴于目前在新一轮疫情中,大多数确诊病例为无症状和轻症,在部分无症状传染力有限的情况下,卫健委及时作出了调整,将Ct值适当从37降低到35,并且将出院14天隔离变为7天。这是进步的决定。
目前还有一个空白地带有待填补:暴露后阻断/暴露后预防。目前实际应用中,主要就是医务人员新冠职业暴露有预案:清洗鼻腔/口腔,然后隔离起来等待审判。
而对于社会暴露人员,虽然暴露后预防是个不算冷门的研究方向,但是还没有像样的实际应用措施落实。
这也是内地比较特色的需求,许多涉疫人员都是暴露于感染环境后迅速被流调捕获,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然后在隔离环境内多次检测,直到窗口期过去、核酸转阳才被判定感染。
从流调判定密接到核酸转阳,期间这段时间可以被理解为“感染的过程”,就像办公室一个人感冒了,大家都没戴口罩,飞沫吸了个爽,但最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被传染,主要差别就在这个时间段内。
在这期间应用阻断措施,是有希望让本来会阳性的接触者不感染。也不用担心因此导致疫情外泄,阻断成功的根本就不是感染者,更不可能传播给别人了。
现在把接触者。尤其是刚暴露就被抓起来的那一批密接关起来等转阳,很浪费这个时间窗口。
个人能想到的,暴露后阻断/暴露后预防有这么两点方案:
1.隔离人员例行全身彻底消杀、尤其洗鼻
2.自愿自费密接隔离人员或者VIP,可以应用抗体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这些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不少国家已经批准了。
3.有希望全民应用的“经济型”暴露后预防措施,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搞一搞。如干扰素甚至纤支镜灌洗这些相对经济的措施,可以评估一下效果。(专业不对口,有问题轻喷)
第九版指南最值得注意的变化:
1.彻底不再提「无症状感染者」的概念(「轻症患者」的框子变大了)。
2.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不再要求去定点医院治疗(定点医院周转加快)。
3.调整了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以及相应注意事项(这一点最亮眼也最符合科学防疫原则:界定出了一个“体内病毒基本无传染性”的边界:Ct值大于等于35——指循环35次以上才阳性,代表病毒载量很低。)
看出了一些只可意会、暂时不方便明说的改变——在奥密克戎毒力普遍下降而传染性很高的现状下,「方案」在执行口径上没有加码。(事实上在「变松」)
这里的「松绑」不是「躺平」,更像是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尝试性的「软管理」。
效果如何暂不好说,妄下结论这条也会被夹。
毕竟我们没怎么死人(因为疫情)的成绩摆在这里,“优等生”有权力做尝试、做探索——该隔的还隔着,该治的还是在治,就要研究怎么控的精准、怎么把经济影响降到最低:少些恐慌焦虑,多给负重前行的人喘口气。
往好处看:也许能看到open的曙光了…至少有个盼头。
还是要稳稳地走,不急不躁。
遐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一版方案少了很多繁文缛节,对一线医护是利好;指望直接放开就…想多了。
清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是绝对的基本原则;对轻症患者松了些,是为了提高防疫容量、节约医疗资源,和加快定点医院宝贵床位的周转。
该隔,还是得隔,无非是地点从医院改到了方仓或者集中隔离点。
事缓则圆。
其实从本质上讲,所有人都是“放开派”,因为新冠病毒已然不可能从地球上消失,严防严控确实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终有一天要放开,在长期中确实是这么个结论不假。
而现实中的“放开派”之所以那么招人膈应,是因为所谓的“放开派”,本质上是“马上放开派”,觉得我国应该在疫苗普及率和有效率尚不够高、特效药尚未大规模投产、奥密克戎毒株仍然很凶险的现状下,枉顾任何事实,立刻马上完全放开。
第九版方案其实就是事缓则圆的典型,防疫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逐步有序地由紧到松过渡。如果发现过松了,再迅速苟回来也完全来得及。
话说回来,你要是真跟我一样,觉得自己身体好不怕新冠,那你完全可以跟我一样选择外派工作,我们新入职的海外打灰人从博士到技校学历一应俱全,只要你来就有适合你的岗位,我们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我来非洲大半年了,除了偶尔空调吹太大有点鼻塞咳嗽之外,连个发烧都没有过。
如果你跟我一样对自己的身体自信,同时无法忍受国内的严格防疫政策,完全可以像我一样出来建设一带一路顺便挣点钱,而没有必要拿你老爹老妈冒险鼓吹放开。
至于很多人习惯于国内国外两头润,那我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你们的经济模式可能不适应接下来三五十年的国际形势,这跟疫情关系倒不大。
说实话,我哭了。这几天我一直在微博知乎与抗议爱好者斗争,更别提“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里站道德高地爹味十足地批评别人那些抗疫爱好者了。
我也无数次被指责为50w,我父亲是警察母亲是护士,疫情对我的影响微乎其微,却一次次地被指责。共存党,我们胜利了!
我敢说下一步一定是1.推广自测盒,轻症和无症状不用担心,跟感冒一样自愈就行。2.重症和危重症入医保,老年人新冠重症保险开启。3.取消行程码健康码各种乱七八糟的码,不必再割让隐私。结果一堆人骂我是50万想躺平,围脖知乎都有,反而是大家瞧不太起的某音没什么人骂我。
要是防疫爱好者成了无症状或者轻症感染者,看到国家不把他们送医院,会不会当场就吓死?
刚才我看完了新冠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也和第八版做了一下对比,说一下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差异。
1. 病原学特点:
-增加了Omicron的内容:强调了Omicron传染力强于Delta,致病力有所减弱,核酸检测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中和作用。
2.流行病学特点:
-修改了传播途径的内容: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
3. 病理学改变:
无明显变化
4.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的表述有略微调整:部分患者可以鼻塞、 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强调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
-确诊标准减少,只要核酸检测阳性或未接种疫苗者IgM 和IgG双阳两项,即可确诊。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中(共6类人群),原来的大于65岁老年人调整为大于60岁老年人。
5.治疗:
治疗
这块的调整最引人关注,重点说一下。
-原来所有确诊病例都需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现在轻型病例调整为集中隔离管理,其他的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和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例去定点医院。
这是这次第九版方案最显著的改变。但是这一点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轻型的定义是「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普通型和轻型的主要差异就是普通型有肺炎表现),而影像学检测(胸片或胸部CT)都需要在医院才能实行,也就是说需要去了医院做了检查,才能知道这名患者是否是轻型。而对轻型/无症状感染者是否需要做影像学检查,其实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看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抗病毒治疗调整也很显著,原来第八版提到的抗病毒药物(如α-干扰素、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这次全部弃用,改用了PF-07321332 /利托那韦片(就是辉瑞的Paxlovid)和国产的单克隆抗体 安巴韦单抗 /罗米司韦单抗
-增加了俯卧位治疗,适用于进展较快的普通症、重症和危重症。
-细化了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治疗,包括无休克者、合并休克者和难治重症患儿的治疗选择。
6. 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
-调整了解除隔离或出院时核酸检测的标准,Ct值降低至35(原来各地惯用的标准通常是40)
-出院后原来隔离管理14天,现在调整为7天居家健康监测。
7. 预防
强调接种疫苗可以减少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应接尽接,符合加强针条件的也应及时接种加强针。
其他还有一些调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方案全文。
总之,与一年前发布的试行第八版(修订版)相比,目前的试行第九版有了诸多调整,这是一年多以来根据大量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以及根据全球疫情的变化情况,我们在防疫工作中做出的一次重大改进。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
根据各地反映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等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类收治措施:
1.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前几天的回答说:
这波疫情可以作为国内评估目前新冠毒性的一手资料,作为日后决策依据。国外的数据毕竟是二手数据,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否故意低估了新冠毒性。
经过2年多的变异,目前来看,世界新冠疫情确实在朝着流感化方向演进。
世界新冠疫情结束或许真的看到曙光了。
现在第九版诊疗方案,就是根据新冠病毒的变化而调整的。
如果,新冠病毒继续朝着流感化方向演进,毒性继续降低,慢慢就会逐渐放开了。
这需要时间,需要继续观察。
防疫爱好者要破大防啦,哈哈哈
3.16更新:我相信大部分都共存派想要的也不是完全躺平。事实上,即使是大家公认最躺平的美国,出入大学等大型公共场所一样需要戴口罩,至少你进去的时候得戴。
共存派想要的从来不是躺平,而是出门能不被层层加码无故隔离,所在城市不再动不动因一个无症状就封城。我们想要的仅仅是出门工作能方便一些罢了。得新冠不一定会死,但失业了没饭吃一定会死。
——————————————
说明国家正在开始一步步有序放宽政策,同时也是以官方的口吻承认了omicron的毒性降低这一事实。
这个政策下放到基层还需要一定时间,但目前的层层加码动辄封城,将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目前吉林允许民众在登记后自行购买感冒药,预计很快这一政策就会推广全国。事实上,绝大部分新冠患者并不需要去医院,只需像感冒一样休息几天就自愈了。
至于防疫爱好者嘛。。。如此希望中国封城,断绝国际来往然后与全世界脱钩,你们猜猜上一个想要这么做的人是谁来着?
防疫爱好者的又一噩耗
我提炼几点自己品吧
1.轻症患者只集中隔离不再送医院治疗。
2.出院指标下调放松。
3.核酸阴性两次(间隔24小时)即行解除隔离。
有时间我再来解读一下后续趋势
后面几点理解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一点我错了。。。。这个诊疗指南之前就不管无症状感染者了。
这里我要说终于不再把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事先判断了。
从疫情之初就说过,无症状感染者应该是事后判断,即这个人治愈了,症状也没出现,那么他就是无症状感染者,而不是用作事先判断。
因为事先判断有可能会包含潜伏期,甚至有时候把一些康复期的患者也包含进去了。
直接把现在没发现症状的人当作轻症处理即可。
1.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
据此,新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也是这两点引得人遐想,但也要看到另外的新闻
基本上遐想是不必要的。
上一次发布是在2021年4月,快一年了,也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可以修订了。
主要是现在感染基数确实比之前大太多了,再靠医院收治会击穿普通病房。
这点人都扛不住,不清零后的病人只多不少。
轻型指: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正如之前答案[1]说的,德国普通病房在奥密克戎疫情期间就告急过,奥密克戎可不是国外某些答主告诉你的岁月静好,只不过他们没看见负重前行的人罢了。
这一波人自我感觉并不明显,一般7天内不会出现病情变化,就能稳妥度过,即使出现了病情变化,以我们现在的转运能力,也足够从集中隔离点转到医院,不至于出现之前美国那个案例,老婆因为一开始是重症救活了,丈夫因为一开始是轻症居家隔离结果转为重症死了。
当然某些人心心念念的轻症完全居家隔离,就有可能出现这种事,还有可能一锅端,国内之所以放弃轻症居家隔离就是有过惨痛教训。
我也一直在科普,排出RNA不代表有传染性,只要无法分离出来活病毒就可以不用管他了,但确实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标本都拿去分离一次病毒(操作不可行)
看指南的意思,现在终于积累出来了一个界限数据值,Ct值≥35(也就是35个循环以上才能阳性,代表病毒含量很低了):
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
所以现在即使RNA还是阳性,但是要35个循环以上才能出阳性结果,连续两次,且处于恢复期,那么就可以出院了。
这既是科学防疫,也是对医疗资源的节约。
整体上,这一版指南去掉了很多繁文缛节,对于一线医务人员是利好的。
很多知友表示发布的内容太专业了,非临床的看不懂,那么这里仅针对大众通俗地提炼下变化要点。
诊疗方案中强调的是轻型病例不再进入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病情加重再送定点医院,没有修改无症状感染者的概念。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
无症状感染者过去也都是在「防控方案」中才体现的,但是第九版的防控方案还没出,所以具体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如何防控还需要等待。如果说诊疗方案主要面在医院中执行,那么防控方案就更广,是针对基层方面,小至社区街道商场的社会层面。期待新版防控方案,这里会有更多民众关心的。
将Ct值从40降低到35,解除隔离管理的时间由14天调整为7天居家健康监测。
Ct值(Cycle Threshold)越高代表体内病毒载量越少,冬奥会的时候也是用新版这个标准。
因为PCR需要把检体内病毒数放大才能侦测到病毒。如果CT值越高代表需要越多时间与循环,病毒需要放大很多倍才能被侦测到,CT值越高代表病毒含量较少。反之,CT值越低,代表起始点病毒浓度高,不用放大多次就可以侦测到病毒,显示出体内病毒含量较高。
关注Ct值,有助于医生对病人的管理决策、流调中的追踪,例如可以决定是否将患者转移到轻症隔离点或居家隔离等,在《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进一步强调 Ct 值的重要性,研究者建议接触者追踪应该按照 Ct 值的顺序进行,对病毒载量高的人的接触者追踪应该放在病毒载量低或 Ct 值较高的人之前[2]。
但需要注意的是,Ct值并不是决定传染性的唯一因素。
传染性与年纪、咳嗽、运动习惯、肺活量高低、戴口罩与否、口罩密合度、免疫力高低及打喷嚏力道强弱有关,此外,Ct值也受样本的收集方式、测试人员的技术能力、设备校准、运输方式影响。
因此只能说,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Ct值高与Ct值低相比,Ct值低代表病毒载量较高,可能传播的病毒量较多,可能传染的风险也较高。
这里主要体现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城市的防控资源集中在风险更大的患者身上。
过去Ct值在0~40之间都算阳性,但是许多研究数据显示,当Ct值大于35时,密接者也不会出现感染,如果这时候再把不具有传播能力的「感染者」隔离,会涉及到更多人群以及隔离资源。
总结的很明确了
现在将无症状单独统计,估计也是在做这种准备。吉林这次疫情爆发,90%以上都是无症状,而且有症状里,轻症居多。
上海的例子也是类似,绝大部分为无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辉瑞的药和克隆单抗都纳入了治疗体系,但是辉瑞的药肝毒性较强,国产药里,还有根据瑞德西韦来做的特效药(毒性弱很多),这两天新闻里都在强调,还是要加快国产药的速度,看起来,解封还需要加强一下咱们集自己的药物能力,毕竟万一哪天美国给你来个制裁,你特效药都没有,就完蛋了。
至于最近上海和深圳等地陆续封城(封小区),我觉得和这个新版治疗方案不矛盾,现在压下去,然后慢慢放松,好过野火燎原式的突然放开。而且咱们下半年还有大会,还是要注意一下影响。
PS,今天还出了件大事
百年未有大变局啊
现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下,讲究石榴籽防震,“积极防控,有序放开,绝不躺平,兼顾名生。”
这是一个信号呐!
现在看看张文宏教授发的那篇长文,更像是政策吹风。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另外有一个点是轻症集中隔离应该是指的酒店集中隔离而非方舱医院。
文中提到“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所以应该指的是酒店集中隔离。
第九版下载链接:
第八版下载链接:
检测阳性的立即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以核酸检测结果为准。
继续坚持“应收尽收”。
与其他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也会发生变异,某些变异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 S 蛋白与 ACE-2 亲和力的变化将会影响病毒入侵细胞、复制、传播的能力,康复者恢复期和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以及抗体药物的中和能力,进而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 5 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目前 Omicron 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 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 Omicron 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致病力有所减弱,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 PCR检测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
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新增)
从防控角度来说,总体目标为让传染源脱离社会,中断传播。
但有目前的隔离点多是征用的酒店,并不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如果收入较多病例会存在工作人员感染和社区传播的问题。
什么样的隔离点可以隔离轻症患者,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八版
第九版
新方案突出了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差异。
在调整优化的时候,应当稳妥的尝试新方案。
例如,可以对抗病毒药物的阻断效果进行研究,并开发生产成本足够低的阻断药物。
如果实践证明,在暴露发生时间很短的前提下服药可以阻断传播,则可以考虑减少隔离时间。
如果能将流调搞得更准确,各地之间信息互通更顺畅,一刀切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缓解。
英国BA.1取代了Delta(2022年11月),随后BA.1又被BA.2 取代(2022年2月底)[1]
BA.2 占上风后,英国形成新的感染峰[2]
从时间线上看,重要突变株出现的时间间隔在缩短。
BA.1的高峰从2021年11月10日开始,延续到2022年2月26日结束,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按辉瑞CEO去年年底的表态,今年3月能实现针对BA.1疫苗的量产。但由于BA.1已经逐渐衰落,针对BA.1的疫苗已经意义不大了。疫苗开发速度追不上病毒突变速度。
预计到6月,人类还将迎战新的突变株。
而新突变株的传染性和重症率都是未知的,这两个参数将影响全球很多国家的政策走向。
先说一个大前提,这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第九版了,属于根据当下全国疫情的情况,以及世界范围内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进展进行的更新和改进。
解读下本次更新的一些内容,尤其是一些容易被大家误解的部分。
完全不是这个思路。
这个其实可以理解为,分级诊疗,或者其实跟方舱的道理是一样的。
本来方舱就是医疗压力过大,分流轻症患者的一个途径。而Omicron毒株的感染确实造成了轻症患者较多,而这些人都在医院住院会切实的增加医院的负担,而他们在医院住院能做的事情不多,就导致很多轻症患者在医院也没什么可接受的治疗,每天都在刷手机。
所以既然都是刷手机,咱们找个隔离点去刷不好吗?在配上一批专业的医护人员,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而且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保障,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送往医院治疗。
所以这事情是因时而变,跟躺平没啥关系。
把轻症下方到隔离点后,对于重症来说,重症和危重症要求更早的收入ICU,而不是等情况不乐观的时候在送。同时还提出来有高危因素可能向重症发展的病例,也不要等到重症了在收入ICU,需要提早收入。
这里是为了防止病情发展做的提前准备,但这对ICU的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如何执行这一措施也将是各地医院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同时不得不提,这也可能会直接增加治疗成本,但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考虑,国家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其实不管是Paxlovid还是国产单克隆抗体都不算新药,以前也已经在临床上使用过,这次只是把他们写入方案里开始全国推广。
同时在病例筛查和与流感等其他类似疾病区分时,加入了抗原检测的部分。
抗原检测技术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方法,中国还是主要的抗原检测试剂的供应商,所以我们从技术和产能都有足够的保证,因为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特性,所以我们正式的在方案中加入了抗原检测,作为我们应对新变异毒株的升级手段,希望通过这一方法能更早的进行潜在感染者的筛查。
这部分也被很多人解读为我们以前Ct40的标准过于严苛,没有与国际接轨一类的内容。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这里边强调是出院患者,按着新的研究你内容,出院患者中Ct大于35就无法分离出活病毒。这里边的因素在于,即便患者体内已经没有太多的病毒,但仍然有可能排除病毒的一些碎片,导致核酸检测仍然成阳性,甚至是某些极端案例长期阳性或者复阳。但并没有在这些人群的样本中提取出活性毒株,所以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只要康复者中,Ct大于35的患者就不具备传播病毒的能力,可以达到出院要求。
但这并不是我们放松了新冠筛查中的核酸检测的要求!
我们之所以在筛查中把Ct值定的这么高,就是为了能更早,更全面的找出感染者。哪怕你是轻症或者无症状,但也得找出来,我可以不去医院治疗你,但我要把这些人送去隔离。这与康复者情况不不同,康复者是我们已经确定病毒被杀灭了,检测的只是病毒的残骸。这两个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估计后边也仍然不会放松新冠筛查的Ct灵敏度。甚至我们对于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的。
同时对于出院后隔离14天的要求也改成了7天居家检测。这个改动也是很合理的,既然医院都认为你痊愈可以出院了,为啥还要送去隔离14天,妥妥的画蛇添足。
现在的临床分型就是轻型,普通型和重型以及危重型。
无症状患者这种提法在很早就遭到过包括我在内的非常多人的反对。
这里边主要有2个问题,第一就是国际上通行的无症状患者定义是事后判断,而不是事前判断。就是说这个病人从感染到痊愈都没有症状,才被认为是无症状,而国内的定义是我发现你的时候没症状就是无症状,这就造成了过几天病情发展了,又从无症状转为其他分型患者,就搞的大家很迷惑。
另一个问题是,临床上的界定。我们认为无症状患者是核酸阳性没有症状,但实际上轻症患者也没什么显著症状,影像学上也看不出来。那么这里边就造成如何确定一个患者是无症状还是轻症?你说我今天没咳嗽,我就是无症状,我明天咳嗽了就是轻症了?
现在对于轻症和普通型做出了明确的规范,没有发热,呼吸道症状,影像学没有发现,血常规也正常的患者,统一都是轻症患者。
这些人群也不需要去医院住院,按着前边的要求集中隔离就好。万一病情有发展在去医院。
总之看下来,这版调整主要还是为了应对Omicron带来的一些新的冲击和变化进行的调整,符合我们提倡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未来这个诊疗方案也还会持续的更新下去。
总有些人说放开,共存,这部分人不是蠢就是坏!
以后等病毒足够弱了也许会放开,但绝不是现在。
那些共存党们又要说了,你看现在国内那么多病例,死亡和重症很少,这说明病毒已经和流感一样弱了,这种言论真的太沙茶了,现在重症和死亡少,是因为医疗资源充足,一旦放开,医疗系统会迅速被击穿,重症和死亡数会迅速上升,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
香港人口700多万,死亡人数多少呢?看下面图片。
如果现在就放开躺平,按照香港现在的死亡率,大陆主要城市一天会死亡多少人呢?
上海2400万人,一天要死亡800多人。
北京2100万人,一天要死亡700多人。
我所在的杭州,1200万人,一天要死亡400多人。
在各个城市的同学可以自己换算自己城市的死亡人数,看看每天微信群和抖音报道死亡这么多人还能不能保持淡定。
更何况新冠是会变异的,中国14亿人,医疗资源不丰富,分布也不均衡,放开了,有钱人吃得起药,看得起病,穷人呢,只能等死!至于医保,新冠放开了,那么多病例,医保资金翻倍也不够用。
所以,支持现在就躺平和放开的人,先看看自己屁股坐在哪儿吧,当地医疗条件足够丰富不,发生医疗挤兑时,自己是不是能看得上病,还是要在家等死。
有些放开党在这个问题里冷嘲热讽,什么有本事坚持清零100年之类的,我只想对这种蠢货说,求求你带着脑子来发言。
现在坚持清零,是因为现在死亡率还高,清零是对最广大人民(不包括美分、恨国党、1450党)最好的政策。
等到新冠死亡率下降到还不如流感(国外就是最好的实验室),那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放开了。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小朋友都懂的成语,你们也学学吧,还是海外确实不学?
先说结论,这意味着国家对这一轮疫情高度重视,以及正在调配资源积极应对。
3月15号发视频吐槽我们的诊疗方案有半年多没有更新了,都没有应对奥美克隆的官方手册,呼吁新的防控手册尽快出台。深夜就看到第九版诊疗方案公布的信息。
新的手册有这样几个明显变化,看出来是针对奥密克戎这种传播快、病程短、症状相对轻的进行的特别针对性调整:
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同时提高疑似病例诊断或排除效率,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这一条实际上是为了缩短检测判断周期,实现早期尽快识别、尽快上报和尽快处理的。这是充分考虑了奥密克戎早期传播快、迭代周期缩短的特征的。接下来在具体防控中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要求。
要求轻症不进定点医院,而是集中隔离,以节省医疗资源。这一点是充分预判了奥密克戎的高传播能力和普遍接种疫苗的群体免疫所实现的轻症状况,预先为医疗资源留余地的思考。
这一条是规范了重症救助的方式,缩短了重症抢救病程,提高ICU效率,提高定点医院周转率。
包括增加了两种新批准的药物和进一步规范了中医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新的出院标准对出院者病毒载量要求,新要求将CT值临界标准从37调整到35。应该是充分考虑掌握了病毒传播特性,标准更精确了。
解除隔离后居家健康检测周期由14天改为7天。
很多声音认为这一份方案意味着我们对疫情防控有放宽的思考。这个理解是不恰当的。
包括最后一条,也是因为奥密克戎整个病程短、治愈后病毒载量迅速下降,所以解除隔离后居家检测缩短到7天,配合健康检测,可以确保安全。
更早更快的早期发现,对医疗资源的提前规划,更精确的诊断标准,对出院后安全性的管控标准调整。前几条都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最后一条是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征做得适度调整。
另外,这只是一个诊疗方案,并非正式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估计配套的防控方案会更加强调快捷、严格。我们面临的是武汉疫情之后的新的集中疫情周期,任何轻纵都会出现无可挽回的后果,现在更需要的是相互的配合与坚持不懈。
很多人因为自己对于国家文件了解以及理解能力有限,看不懂这是放松的开始。我来给你们分析清楚这个思路。
首先昨天发布的是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针对的是确诊患者的管理
而大家更关注的例如无症状、密接、入境人员管理属于防控方案
新发布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对于轻症解除隔离与现行的防控方案(第八版)密接隔离是有部分bug矛盾的,理论上按照目前的管理办法,得了轻症并在5天左右自愈的患者,只需要隔离6-7天就能解除隔离,而他的密接却要隔离14天。所以新的防控方案一定就在眼前。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个方案的发布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 2021.04.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2021.05.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2020.08.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2020.09.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020.03.0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2020.03.0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020.02.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2020.02.2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2020.02.0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2020.02.12
再往前也没必要找了,看明白了吗,每次更新新版诊疗方案,都会有配套的防控方案的更新,所以最迟4月,就会有新的防控方案第九版来规范对于无症状、密接、入境人员等新的隔离管理方案。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对“假阳性”标准提高了,这一项可以说是对于新冠防疫是巨大进步。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新冠带来的最大困扰就是:隔离。
动不动就被隔离了,而判断标准就是核酸阳性,一旦隔离,14天起步,个人生活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
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所谓的“阳性”是假阳性,也就是明明没感染,却被认定是感染,不仅让个人受到影响,也让周围人比如时空伴随者等都受到了影响。
究其原因,在于新冠的检测手段是核酸扩增。
这个扩增过程会有一个ct值(cycle threshold value),也就是用反应循环来判断。
有没有阳性,本质上是到底含不含有新冠片段,于是就可以出现曲线上的明显差异,这样就能直观的判断出是否有阳性。
新的标准改为核酸检测Ct值≥35。
为什么会改为这个数字呢?
其实做过实验的人会有经验,那就是,35的话,其实大概率是背景的杂结果,因为pcr假阳性太多了,扩增的次数越多,对于结果的放大也是越明显,甚至可以说的极端点,30以上都不太可靠了。
在很微量的核酸水平,ct35的话,大概率是假的。
所以,这次直接调整了,不过,还是要谨慎的说“当Ct值大于35时,密接者也不会出现感染,所以这部分‘感染者’不具有传播能力,再把他们隔离,会涉及到更多人群以及隔离资源。”
因此今后,对于新冠阳性的判定会更加的精准,也能够更好地避免假阳性出现,导致人们被错误隔离造成更多的损失。
至于现在出来的抗体试剂盒,em,其实也就那样,远不如金标准核酸。
更别提,自己检测别人认不认都两说。
这里不如大胆预测一下,下一步轻症会变成居家隔离。无症状会彻底不管。
反正我只是预测而已,不代表个人倾向。
相比第八版,修改的细节还挺多的。
与其他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也会发生变异,某些变异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S 蛋白与ACE-2亲和力的变化将会影响病毒入侵细胞、复制、传播的能力,康复者恢复期和疫苗接种后抗体的产生,以及抗体药物的中和能力, 2 进而引起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 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目前Omicron 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 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Omicron 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致病力有所减弱,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PCR检测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患者。用法:二药的剂量分别为 1000 mg。在给药前两种药品分别以1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以不高于4ml/min的速度静脉滴注,之间使用生理盐水100ml 冲管。在输注期间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小时的观察。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治疗。
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 16 小时。
营养支持:应加强营养风险评估,首选肠内营养,保 20 证热量 25~30 千卡/kg/日、蛋白质>1.2g/kg/日摄入,必要时加用肠外营养。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轻型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 基因和ORF基因 Ct 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可解除隔离管理。
传染源统一为病毒感染者。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第八版为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大于 60 岁老年人;(第八版是65岁。)
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第八版规定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都要在2个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 治疗。(第八版要求危重症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
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 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 PCR 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修改普通型及以上出院、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确诊病例解除隔离之后的管控。
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 天居家健康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第八版是14天隔离和健康监测。)
本版最大的修改就是分级诊疗和出院之后的隔离管理。
轻型确诊病例的症状主要是上呼吸道症状,上呼吸道症状就是咱们常说的感冒症状,大多数人在感冒之后只需口服药物或输液治疗,但普通感冒通常不会发展成肺炎,轻型确诊病例还是有机会发展成普通型确诊病例也就是肺炎的。
第九版只说轻型确诊病例(应该也包括无症状感染者)要进行集中管理,但没有规定集中管理的场所,到底是方舱医院,还是隔离酒店。武汉疫情时,大家都看到新冠的方舱医院是怎样的条件,虽然硬件设施不如隔离酒店,但可以随时找到医生,可以随时向医生报告病情,隔离酒店硬件条件虽好,但未必能随时找到医生。
当然了,具体执行的时候,各省市肯定有差异,对于感染者少的省市、地市来说,集中隔离还不如收治到定点医院方便,那就直接收治好了,对于感染者爆开的省市,能去哪里集中管理就去哪里集中管理了,或者是方舱医院,或者是隔离酒店,甚至可能是大学宿舍等地。
个人建议大家还是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做好防护,医用口罩多买勤换多戴,洗手时别偷懒,平时少线下社交,去人群密集场所时不但要佩戴口罩,还要与人保持2米距离,防止对方的飞沫溅到自己身上,平时多消毒,衣服勤洗勤换,工作场所和自家尽量做到每天通风一定时间。这些防护做下来,虽然麻烦,对于防止各种呼吸道传染病还是很有好处的,同时记得锻炼身体,好身体是对抗病毒的本钱,身体素质好,面对病毒时,受到的伤害可能就会小。说这些好像是自求多福似的,大家很久没在知乎上看见我了吧,发现我现在有点悲观心态了吧?
第八版要求出院之后还要进行14天的隔离,但没有明确是集中隔离还是居家隔离,有的省市进行集中隔离并反复采集核酸,有的省市直接居家隔离要求定期复检核酸。第九版则直接明确了隔离为居家隔离,而且隔离时间缩短为7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中说,《诊疗方案》的修改主要是各地反应奥密克戎毒株轻症多、传播快的特点。
客观地讲,奥密克戎毒株传播速度确实很快,出现社区传播之后,两到三天就可以让感染者数量翻倍,如果把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确诊病例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确实容易出现医疗挤兑,分级诊疗有一定道理;奥密克戎传播速度,一旦爆开,感染者数量就会特别特别多,如果感染者出院或解除集中隔离后仍旧要至少隔离14天,确实会对劳动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病毒的新特性和我国的现实条件,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当然可以理解。但这种技术性调整恐怕会引发种种猜测,譬如我国正计划逐步放开对阳性感染者的管控,等等。
我认为,新冠病毒刚刚被发现两年,人类对新冠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新冠也一直在变异,第九版《诊疗方案》也花了篇幅专门介绍新冠的变异,新冠下一次会变异出什么毒株,是没法预测的,所以,我国目前采取的动态清零、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总方针还需要坚持。
固然,对于北上广深乃至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来说,医疗资源丰富,年轻人相对校多,即便是放开对阳性感染者的管控,只要实行分级诊疗方案,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医疗挤兑,但对于广大的农村乃至欠发达省份的普通地级市来说,医疗资源本就不多,老年人的数量又不少,人们收入还不高,若是放开对阳性感染者的管控,哪怕普通型只有十分之一,当地医疗机构都会极度被动甚至无能为力,感染者的身体健康将受到极大伤害,预期寿命将下降。
进入三月,新冠疫情在我国出现大面积反弹,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力更强同时更具隐蔽性,另一方面是防疫懈怠,诊所、药店、发热门诊没有真正发挥出探头作用,检测资源、隔离房间、负压床位准备不足,更有一些地方没把国家制定的管控措施落实到位,大大打了折扣,从而导致疫情没被及时发现、传染面快速扩大、蔓延到兄弟地市、省市。
倘若我们真的把防疫工作做实做细,我们这个月断不至于如此被动。
我当然知道,从新冠在中国被发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多了,加上国外不断在宣传口径中忽略新冠的危害以及防疫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多人的心理已经长了草,盼望中国内地效仿国外,早日与新冠共存。
对于这种论调,我个人是反对的,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相对发达国家还是薄弱的,我们的医疗资源又是十分不平衡的,因为我们的新药研发相对欧美国家还是落后的,因为我们对新冠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的,一旦放开,我国必将出现比当初意大利、美国更加严重的医疗挤兑,到那时,未必有多少国家愿意帮我们,就算愿意帮,我们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大,阳性病例所需的广谱药物必然被西方卡脖子,更严重的是,开工回头箭,一旦放开,就没有再动态清零的可能,万一再变异出杀伤性大且传播力强的毒株,我们就只能再度采取最原始最粗暴的隔离,那时,整个国家都会跟当初的武汉一样,当初的武汉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若是八方有难,哪方支援啊?
ps。看到一些答主提到无症状感染者的细节,其实第八版的分型中也没有无症状感染者,针对无症状感染者怎么管理,各省市也是自作主张的,有的收治到定点医院隔离观察,有的只是进行医学观察,有的收治到定点医院后给予药物干预。按照第九版对轻症确诊病例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无症状感染者也无需收治到医院了。
今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刚刚发布
附以下要点,供学习参考:
1、“病原学特点”中提到:目前Omicron株感染病例已取代Delta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Omicron株传播力强于Delta株,致病力有所减弱,我国境内常规使用的PCR检测诊断准确性未受到影响,但可能降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对其中和作用。
2、“传播途径”明确: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3、“临床表现”中提到: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Omicron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4、“诊断原则”提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原则上抗体不作为诊断依据。
5、“鉴别诊断”增加: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应及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6、疑似病例排除标准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不再要求抗体)
7、“治疗”中提到: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轻型病例,集中隔离管理,而不要求去定点医院治疗)
8、“抗病毒治疗”中增加: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9、解除隔离标准有较大更新:轻型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管理。
10、出院标准有较大更新: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11、预防部分提及: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下面附全文
哪里看出来要开放了。。。
周末的防控会划重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是重中之重。
奥密克戎很难清零,新增确诊,无症状大幅增加是事实。
疫情冲击的不仅是医疗,也是防疫容量,医院床位有限,是个阳性就进负压,哪有那么多负压?目前几个疫情城市的传染病医院和隔离场所已经快爆仓了,必然要重新调整隔离容量,所以轻症无症状不进医院进方舱或者其他一些隔离场所,调整出院ct值,降低出院标准,目的就是加快床位轮转,提升防疫容量,分级收纳更多社会面轻症无症状嘛,这时候不改标准,难道等负压病房爆仓了再改?
很明显,轻症,无症状只需要隔离不需要医院治疗:进方舱转阴再出来,未来会建更多的健康驿站,也会划拉出很多场所做集中隔离点。没有一点要放松清零的意思,好消息是你吃盒饭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多认识几个小阳人。
这和社会面清零没关系,你说在奥密克戎时代之前逐步放开压平曲线还可以,奥密克戎时代,清零不绝对就是绝对不清零,半封和躺平没任何区别:比如香港那种半拉子防疫也是清零哦,也能对付德尔塔哦。不存在所谓逐步有序慢慢放开,稍稍一丢丢放松就是指数级爆发,所以清零措施只会更强力,指望会放开的可能要哭了。日常建议常备洗漱包,随身携带笔记本电脑...
期待回国更容易的可能要失望了:再划重点,外放输入是重中之重,防疫力量有限,必然抽掉更多外防输入的防疫力量转向对付此起彼伏压力增加的国内疫情。你觉得ct值改了你阳了几率降低了,航班熔断概率小了,但你很快就发现机票隔离酒店都订不到了,回国之路会更艰难。还有方案也明确说了:核酸阳性和你入境隔离压根不是一回事儿也不在一起隔离,激动个啥?有酒店不住想去住方舱,学校集体宿舍改的隔离中心?
最后,清零政策不改,或者即使改成“不发生大规模反弹”,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疫情就撸领导群众拍手叫好。你无论怎么改诊疗方案,下面也自然有土办法。
新诊疗方案出台,不止医护人员需要,普通人也可以行动起来。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什么叫高危因素?我们能未雨绸缪吗?
简单说,改不了的:1,高龄(年龄改不了)2,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通常无法治愈,但可以加强控制)3,免疫力低(艾滋病或者其他,通常无法治愈)
改的了的:
1,肥胖,BMI大于30。(立刻减肥,还来的及)
2,晚期妊娠。(不展开讨论)
3,重度吸烟者。(戒烟)
我已经热完身了
准备好随着总路线一起摇摆
各派人士都说,事实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感觉就是把当年武汉的操作又强调了一遍:
轻症方舱,重症入院。
这是好的尝试,有利于让工作分出层次感。
要不然,不管是确诊,密接,次密接,轻症还是重症,全都一股脑隔离套餐,那区分这些概念还有何意义?最离谱的听说还有按户口隔离的(比如,人在外地,多少年都没回过武汉了,只因为户口是武汉的就被拉去隔离)。这会扩大多少打击面?浪费多少资源?人为制造多少压力和困难?
要我说,分出层次,分门别类处理,不要一窝蜂,反倒更有利于动态清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