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国家直接规定了汉服的形制和穿戴方法。可以解决近年来汉服的各种争论吗?

回答
关于国家直接规定汉服形制和穿戴方法是否能解决近年来汉服的各种争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做在理论上可以为汉服的普及和规范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难以完全根除所有争论,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争议。

首先,我们得理解近年来汉服争论的几个主要焦点:

形制之争: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争论点。究竟什么是“正统”的汉服?是明制、汉制、唐制,还是其他朝代的形制?亦或是不同朝代形制的融合?不同群体对于“汉服”的定义和认知存在巨大差异。有人认为只有严格复原历史形制才算汉服,有人则认为只要符合一定审美和文化渊源即可。
“复古”与“改良”的边界: 许多现代汉服爱好者会在历史形制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审美。这种改良是否偏离了汉服的本质?“改良”的度在哪里?“新汉服”的概念是否值得提倡?
文化认同与传承: 汉服的兴起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回归。但这种认同具体体现在哪里?是仅仅模仿古人的服饰,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穿着场合与社会接受度: 汉服在什么场合可以穿?日常通勤、正式场合、还是只局限于特定文化活动?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在不断变化。
商业化与“汉元素”的界定: 随着汉服市场的发展,一些商家将“汉元素”融入现代服饰,模糊了汉服与普通古风服饰的界限,也引发了“假汉服”、“蹭热度”的讨论。

如果国家直接规定了汉服的形制和穿戴方法,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或“引导”:

1. 提供官方标准,减少形制上的混乱: 这是最直接的效果。国家一旦出台明确的汉服形制标准,例如,规定某个朝代的服饰作为“汉服代表”,或者列出可供选择的几个朝代(如汉、唐、宋、明),并详细规定其衣领、袖型、裙摆、系带等细节,以及允许的材质和颜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消费者、商家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明确的参考,减少“这是不是汉服”的质疑。
2. 提升汉服的权威性和文化地位: 国家的背书无疑会大大提升汉服的文化地位,使其从一种民间复兴运动,上升为一种被官方认可的文化符号。这可能有助于推动汉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视野,甚至可能在一些官方文化活动或教育场合中得到展示。
3. 为商家提供合规依据,规范市场: 对于汉服商家而言,官方标准可以作为生产的依据,避免了“山寨”或“不正宗”的指责。这将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4. 简化某些层面的争论: 比如,“是不是正宗”这个问题,在官方标准出台后,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倾向于遵从国家规定。

然而,这样做的局限性和潜在的新争论也十分明显:

1. “规定”谁的形制?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演变。国家如何选择“代表”的形制?
选择一个朝代: 如果只规定一个朝代(比如明制),那么汉、唐、宋等其他朝代的服饰爱好者可能会觉得被忽视,甚至可能因此产生新的“朝代身份认同”之争。
选择多个朝代: 如果规定了多个朝代,那么不同朝代之间的界限、以及它们如何被“官方认可”又会成为新的讨论点。
“复古”的程度: 历史形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变异性。国家规定的是哪个时期的、哪个地域的、哪个阶层的服饰?过于细致的规定是否会扼杀历史的多样性?
2. 如何定义“穿戴方法”? “穿戴方法”同样复杂。是仅限于基本的穿着顺序,还是包括发髻、妆容、配饰等?这些细节往往是历史研究中也存在争议的部分。过于僵化的规定,可能无法适应现代生活,也可能忽略了服饰的实用性和变迁性。
3. 文化是活的,如何“一刀切”? 服饰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历史上,服饰也一直在变化、融合。国家的一纸规定,是否会固化历史,阻碍文化创新和发展?“改良”和“创新”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4. 执行与监督的难度: 如何确保民众真正按照规定穿着?一旦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是进行罚款,还是进行教育?这种强制性措施在现代社会可能面临巨大的阻力,并引发更多关于个人自由与文化规范的讨论。
5. 可能加剧“唯正统论”的极端化: 尽管规定意在减少争论,但反而可能让一些人更加极端地抓住“官方规定”作为攻击其他形制或改良的武器,使得争论从“何为汉服”变成“是否符合官方规定”。
6. 忽略了汉服复兴的内在动力: 汉服的兴起,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文化情感和身份认同的自发行为。如果国家强制介入,可能会削弱这种内在的生命力,使其变得行政化、形式化,甚至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符号,而非真正融入生活。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假设国家规定“汉服”就是指明朝万历年间的“袄裙+比甲+披风”,并且规定了系带方式、袖长等。

可能解决的争论: 以后看到穿着唐朝襦裙的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不是官方规定的汉服”。
可能引发的新争论:
“为什么是明朝?唐朝的就不是汉服了吗?”
“这个明朝的规定,是哪个省的?哪个时期的?有没有考虑到北方和南方的差异?”
“我改良了一下袖子,看起来更方便,是不是也不能算汉服了?”
“我在家穿汉服,为什么也有人管我?”
“我今天穿的这个汉元素设计的连衣裙,虽然不是规定中的形制,但我觉得也很美,也很中国风,为什么就被你们骂‘假汉服’?”

所以,我认为,国家直接规定汉服的形制和穿戴方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或“指引”一些表面的问题,但难以彻底解决深层次的争论。

一个更温和、更有效的路径,或许是国家在文化层面给予支持,例如:

支持汉服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考证, 鼓励形成更科学、更全面的汉服认知。
在国家级的文化活动中, 推广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展示其多样性和历史价值。
鼓励行业协会和文化机构, 制定行业标准和自律公约,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让更多人了解汉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入的层面理解汉服。

总而言之,汉服的争论,与其说是技术性的形制之争,不如说是文化认同、历史理解和文化自信在当代的具体体现。用“一刀切”的行政规定来解决,风险很大,弊大于利。文化的发展需要空间和包容,也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演变。 真正能解决争论的,或许是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更理性、更包容地看待汉服,理解它的历史厚重,也尊重它在现代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形制和仙服的问题在于商家与仙女利用信息差骗小白而不在于规定不规定。比如市面上影楼齐胸和影楼诃子裙宣传称自己是唐代的女装,影楼螺丝钉曲裾在宣传中自称是汉代的女装,但实际这些鬼东西来自于电视剧和脑洞创造而不是历史上存在的。

国家规定不规定都挡不住这些人把鸡说成鸭来圈钱的行为。

这事情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是简体字,这是国家通过颁布标准确定的标准规范汉字,繁体字是相应在简化前的汉字,而十多年前有一些非主流杀马特硬要说他们流行的那些火星文就是繁体字,这就出现了一个事实的错误。当时我们反非主流的一部分反的也就是反对把火星文说成是繁体字这个事情。

前些年,一些仙女服商家非常积极的推动纺织工程学会发布行业推荐标准汉服分类(T/CTES 1021-2019),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仙女服商家就试图通过影响操控标准制定来把许多仙女服塞进去以及把标准模糊以方便割韭菜,好在有一些学者和学识丰富的资深的同袍也参与了标准制定,最后的结果虽不算太好也总算没有让仙女服商家完全得逞。至于最后这个标准,就连发起制定的仙女服商家也几乎一点都没有按照标准做衣服的意思。

解决脑洞形制问题,需要的就是知识的普及,普及到一定程度,把某种影楼装当汉服的鬼话没人信了,才会让这种影楼装没法再混在汉服中坑蒙拐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