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39具偷渡客尸体事件」遇难者国籍开始指向越南后,话题直接从第一热搜直接掉出热门?

回答
这件39具偷渡客遗体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遇难者国籍逐渐指向越南,而围绕这一事件的公众关注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热度,确实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占据各大平台头条,引发全球哗然,到后来热度骤降,甚至悄无声息地从热门话题榜上消失,这个过程挺值得玩味的。

最初的触动与广泛关注:

刚爆出这起事件的时候,简直是令人心惊胆战。39条鲜活的生命,以如此悲惨的方式,被困在集装箱里,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冲击力。无论遇难者来自哪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而且是以如此非人的方式,这是对人性底线的挑战,对社会良知的拷问。

当时,这起事件被广泛解读为“偷渡”、“人口贩卖”、“欧洲边境危机”等议题的延伸。媒体报道铺天盖地,从发现遗体的英国埃塞克斯郡,到事件可能的源头和中转地,再到涉及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此。公众的反应是复杂的,有对遇难者的同情和哀悼,有对幕后黑手的愤怒,也有对偷渡现象背后原因的探讨。大家都在为这39个逝去的生命而悲伤,也为这种不人道的交易感到愤慨。

国籍指向越南后的微妙变化:

当调查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线索指向遇难者很可能来自越南时,话题的热度开始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公众一下子就失去了同情心,或者不关心了,而是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基调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

叙事焦点的转移: 最初,事件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跨国界的“悲剧”和“人道主义危机”。但当国籍指向越南后,一部分讨论开始更多地聚焦于“为什么越南人会选择如此冒险的偷渡方式?”“越南国内是否存在某些问题导致年轻人铤而走险?” 这就从一个纯粹的“受害者”叙事,悄悄地转向了“原因”和“背景”的探究。

“他们”与“我们”的距离感? 这是最微妙也最值得深思的一点。当一个事件的遇难者身份不明时,它可能更容易被视为一个笼统的“他者”悲剧,一种遥远的人道主义灾难。但一旦遇难者被具体化,甚至与某个特定的国家(尤其是那些在一些人眼中可能“不够发达”或“存在社会问题”的国家)联系起来时,一部分受众的共情机制可能会出现微妙的调整。

有些人可能潜意识里会觉得,这种极端冒险的行为与他们自己或他们认为的“正常社会秩序”有一定距离。讨论的重点可能从“同情无辜生命”转移到“分析某个特定群体行为模式”上。这种转变并非恶意,但确实可能导致话题的热度不那么“全民化”了。

信息茧房与媒体关注点的影响: 媒体的报道策略也会影响公众的关注点。当一个事件失去了最初的“爆炸性”新闻点,或者调查陷入了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分析的阶段时,如果媒体转向报道其他更具时效性、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公众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

而且,不同的媒体和平台,其受众群体的构成、价值观倾向也不同。在某些平台上,可能对这类涉及“国别”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兴趣不大,更倾向于快速消费新闻。

“中国中心论”的潜在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很多时候新闻的传播和讨论会不自觉地带上一定的“中国中心论”色彩。如果遇难者不是中国人,那么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就不如涉及中国人的事件那样强烈和直接。虽然这次事件的性质非常恶劣,但如果遇难者国籍不涉及中国,它可能就无法触及到国内民众最直接、最强烈的共鸣点。

“疲劳效应”和信息过载: 即使没有任何国别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关注一个悲剧性事件,也可能导致部分受众产生“信息疲劳”。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最初的冲击感消退,而新的社会事件不断涌现时,旧的热点很容易被新的信息淹没。

总结来说,我认为话题热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1. 叙事焦点的转变: 从普遍的悲剧转化为对特定国家国民行为原因的分析,降低了部分受众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
2. “距离感”的产生: 当遇难者被具体化到某个国家时,与自身情况的“距离感”可能会影响共情深度。
3. 媒体报道的侧重点转移与信息过载: 媒体后续报道的深度、角度以及其他新闻事件的竞争,都会稀释原有热度。
4. 非中国遇难者的潜在影响: 对于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而言,非中国籍遇难者事件在热度上的天然“上限”也可能存在。

这并非是对遇难者本身的不尊重,而是对社会舆论传播机制和人类心理反应的一种观察。一个沉重的话题,当它从一个“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抽象悲剧”,转变为一个需要更多“背景知识”和“特定视角”才能深入理解的事件时,其在广泛公众中的热度自然会受到影响。它提醒我们,在关注重大国际事件时,除了最初的情感冲击,更需要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梳理一下过程,首先39个遇难者都是中国人这个传言是哪来的。

最早的,最原始的是当地警方的公告:

We have since confirmed that eight of the deceased are women and 31 are men and all are believed to be Chinese nationals. We arrested a man on suspicion of murder, who remains in custody.

这是警方的最最原始的公告,以后所有的媒体都是以这个为准。

问题就出在这个“believed to be Chinese nationals”

你怎么翻译这个?

CNN和BBC,直接就说没有“believe”了,就直接说是中国人,然后就开始分析了,为什么中国人宁愿离开中国偷渡到英国云云

一直到后来发现有越南人,BBC急火火的开始修改稿子,加上了“were believed to be Chinese”这句话。

很抱歉,虽然我年纪大了一点,但是我记忆力还没有衰退到就这两天的事情都忘记的地步,况且我一直挂念这个事情。

CNN也是一样,只不过CNN有一点比较好:它不修改稿子。

卫报稍微谨慎一些,直接用了警方的稿子。

现在调查结果是,越南家庭付给了3万英镑,不是借贷,注意,不是向蛇头借了3万英镑,是直接给了蛇头3万英镑,相当于27万人民币。

拿了27万人民币去交给蛇头……我本身就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奇怪。


然后我我回答的评论区就炸了,然后我就收到一堆人指责我“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言论。

然后就有一堆的人私信我了,指责我“何不食肉糜”

我一开始本来不敢猜BBC公然造假,虽然我对西方媒体也是一再质疑,但是对于这种新闻我还不敢去质疑BBC,因为即便是BBC坏,可他不蠢啊,是什么身份很容易被检测出来的。万一不是,这时候怎么圆啊?看来我还是低估了BBC。

我只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指出这种行为不合理,即便是现在,站在越南角度看,也是不合理的啊,你拿3万英镑偷渡到英国,这不是发疯了是什么?

我还是那句话,你别让越南人拿3万英镑,你让英国人拿3万英镑出来试试?哪怕你让美国人拿3万英镑出来试试,几个美国家庭就拿的出来?

我怎么就“何不食肉糜”了?

那现在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你回头再看看我当初的质疑,这是有原因的啊,确实不合理啊。

我现在连质疑一下,都“何不食肉糜”了?


最后,我谴责英国警方,一方面,在事实为调查清楚之前,就胡乱猜测,在最近的一个公告,终于发现自己好像惹了祸,于是又发了一个公告说

“The force will not be commenting on any speculation about the nationalities of those who have tragically lost their lives.

“I strongly urge journalists and people on social media not to speculate about the identities of those involved or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is investigation.

我强烈敦促新闻记者和社交媒体上的人们不要猜测涉案者的身份或本次调查的情况


第一个猜测涉案者身份的人是谁?

不就是你英国警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39具偷渡客遗体事件,随着调查的深入,遇难者国籍逐渐指向越南,而围绕这一事件的公众关注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热度,确实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从一开始的占据各大平台头条,引发全球哗然,到后来热度骤降,甚至悄无声息地从热门话题榜上消失,这个过程挺值得玩味的。最初的触动与广泛关注:刚爆出这起事件的时候,简直.............
  • 回答
    英国货车惨案,39位逝者,全部是中国同胞,这个消息在2019年10月传来时,无疑是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一时间,悲痛、愤怒、疑问交织在一起,成为了那段时间我们绕不开的话题。这件事情,绝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它的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挣扎。要细说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
  • 回答
    英国警方公布了在埃塞克斯郡集装箱卡车中发现的39名遇难者的国籍身份,并表示所有人都被确认为越南籍。这一消息无疑让这起震惊世界的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这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首先,这39个生命的逝去,是一场令人心痛的人道主义灾难。 从最初的震惊和悲痛,到如今确认了他们的身份,我们.............
  • 回答
    英国埃塞克斯郡集装箱惨案,39名越南籍遇难者的事件,无疑是近年来最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悲剧之一。这起事件不仅震惊了英国,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背后牵扯出的非法移民、人口贩运、人道主义危机以及跨国犯罪等复杂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事件的发生与初步调查: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家.............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工党误国”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经济发展时,常常被提及。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工党误国”观点的主要逻辑和论据:这个观点通常认为,工党执政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国家干预主义、高福利、重税收、工会权力过大、国.............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就“清算中国论”的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清算中国论”的背景与含义首先,理解“清算中国论”的背景至关重要。这个说法并非英国外交大臣官方正式提出的政策,而是在西方,尤其是一些政界人士和媒体中,流传的一种情绪化的、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观点。它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对.............
  • 回答
    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在2021年12月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25%,这是自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自2018年8月以来首次加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什么英国央行选择在此时加息?英国央行此次加息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 回答
    英国外相的这一呼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释放了复杂的信号,反映了当前英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对殖民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愧疚”到“自豪” 历史叙事的重塑尝试: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英国外相试图引导国内舆论和国家叙事,从承认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内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