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特朗普解雇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

回答
甩掉眼中钉,还是战略失误?特朗普与博尔顿的恩怨终结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9月10日通过一条推特,震惊了全世界:他宣布解雇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这一举动,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瞩目的人事变动之一,也再次将这位向来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称的总统推向了风口浪尖。解雇博尔顿,究竟是特朗普甩掉了束缚他手脚的“眼中钉”,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还是他再一次犯下了战略性错误,为美国的外交图景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权力斗争、理念分歧,以及对美国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场早有预兆的“分手”

特朗普和博尔顿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充满张力的联姻。博尔顿,这位以强硬鹰派形象示人的外交官,曾是布什政府的驻联合国大使,以其敢于挑战国际规范、主张单边主义的立场而闻名。他的上任,一度被外界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将采取更加激进的外交政策的信号。然而,事实证明,特朗普的外交风格并非完全受制于博尔顿的激进主张。

两人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博尔顿是著名的“伊朗死敌”,一直主张对伊朗采取强硬姿态,包括但不限于重新实施甚至加剧制裁,甚至不排除军事打击的可能性。而特朗普,虽然也对伊朗持批评态度,但其核心目标一直是实现与伊朗的谈判,试图达成一项“更美好的协议”。在朝鲜问题上,博尔顿也与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理念格格不入。特朗普倾向于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直接对话,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可以打破僵局的策略,而博尔顿则坚持在朝鲜实现完全无核化之前,不应有任何接触。此外,在对待俄罗斯、委内瑞拉等问题上,两人也常常是“各执一词”。

这种理念上的不合,在特朗普任内多次显现。例如,在特朗普计划与塔利班领导人会晤前夕,博尔顿公开表达了强烈反对,甚至被视为是导致会晤取消的直接原因之一。这种公开违逆总统意愿的情况,对于一个总统而言是难以容忍的。事实上,许多白宫内部人士都曾表示,博尔顿的强硬立场常常“越界”,试图将总统的外交政策导向他个人的激进方向,而不是服务于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实际利益。

特朗普的考量:是“自由”还是“混乱”?

特朗普解雇博尔顿的决定,并非空穴来风。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他可能认为博尔顿已经成为他推行外交政策的绊脚石。博尔顿的强硬主张,在某些时刻反而成为了特朗普试图寻求突破时的阻碍。例如,在某些可以考虑缓和局面的时刻,博尔顿的“不妥协”态度可能让特朗普感到受制。特朗普本人更倾向于一种“交易式”的外交,他希望通过直接对话和个人关系来解决问题,而博尔顿的“制度派”和“强硬派”作风,在很多时候与这种风格相悖。

而且,解雇博尔顿也可能被视为特朗普在为2020年大选提前布局。他需要向选民展示自己能够掌控外交事务,并且正在为实现他所承诺的“和平与繁荣”而努力。如果他被外界解读为被一个激进的顾问所左右,这对他争取连任将是一个不利因素。通过解雇博尔顿,特朗普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外交形象,向外界展示他“更务实”、“更愿意接触”的一面,也可能试图与一些在博尔顿时期受损的国际关系进行修复。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此次解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博尔顿虽然强硬,但在许多外交事务上,他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传统精英外交的观点。他的离开,意味着美国国家安全团队在某些关键领域可能出现真空,或者被一些特朗普更加信任但可能缺乏丰富经验的“新人”填补。这无疑会增加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让盟友感到担忧,也可能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虽然有时能带来意外的突破,但其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同样显著。如果缺乏一个能够提供稳健建议、平衡各方观点的国家安全顾问,特朗普的决策可能会更加随意,甚至出现更多失误。博尔顿的强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特朗普提供一个“底线”思维,而他的离开,是否会意味着特朗普的外交将更加“随心所欲”,甚至走向更危险的边缘,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未来走向:是“新篇章”还是“旧戏重演”?

特朗普解雇博尔顿,究竟是特朗普一次“甩包袱”式的战略调整,还是他外交政策混乱的又一次体现?目前来看,答案仍然模糊不清。一方面,特朗普似乎试图通过此举来为自己的外交政策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僵局,寻求更符合其个人利益的解决方案。他可能希望能够与对手进行更直接的谈判,例如与伊朗或朝鲜。

但另一方面,缺乏一个有经验的国家安全顾问,可能会让特朗普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更加孤立无援。他的决策将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的判断和直觉,这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无疑是风险极高的。未来的美国外交将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朗普能否找到一个能够与之有效沟通,并且能够弥补博尔顿离去所带来真空的接替者。

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与博尔顿的这场“分手”,不会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终结,而更像是一个章节的结束,以及另一个未知的开始。未来的美国,将继续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理念下,探索其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定位。而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也需要密切关注这一人事变动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并为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外交格局调整做好准备。这场没有硝烟的“宫斗”,最终将以何种方式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疯狗的功能用完了,预计中美很可能要达成协议了。

11月开始,特朗普要开始明年的竞选,需要政绩和经济健康稳定,预计贸易战会暂时告一段落。

中美估计会缓和一段时间,连任后再战……

user avatar

从国际影响看,博尔顿这样的极右翼政客被踢出白宫决策圈,对世界局势的缓和,对各种地缘政治矛盾的解决是有帮助的,有助于特朗普推进的各种外交活动取得进展,比如朝核问题、阿富汗问题、伊朗问题。至少美国不会轻易做出博尔顿式的霸权主义决策,美国政府一些因时而变的主张不会遭到激烈的反对。

但从美国内政的视角看,博尔顿被开除实际上代表了白宫政治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特朗普上台后进行过多轮人事调整。与以往总统换人不同,特朗普人事调整的频率非常高,被特朗普羞辱式开除的人远多于和平离开的人。

特朗普在频繁强势换人的过程中逐步展现了自己的用人思路,即喜欢听话的好用的人。 一开始特朗普上台后各方对他是什么样的总统并不清楚,一些传统建制派的人比如麦克马斯特、马蒂斯等希望在白宫效力。但随着磨合的加深,特朗普决策的随意性让这些传统建制派摸不着头脑,要么纷纷离开,要么被开除。

白宫毕竟是一个名利场,有人走自然就有人来,博尔顿、蓬佩奥这些人曾为了加入白宫一开始对特朗普极尽谄媚。但博尔顿和蓬佩奥不同的是,蓬佩奥一直以讨特朗普欢心为第一准则。博尔顿上任后则开始借特朗普施展自己的右翼主张。如果说第一波人中有真正想做事的,第二波人中有要通过特朗普做事的,那么随着博尔顿的离开白宫基本上形成了以特朗普为核心的人员配置。

几轮人事震荡后,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必须以特朗普为核心。坚持己见的人将会大大减少。也可以说,现在的白宫已经没有敢于提出不同于特朗普见解的人了。剩下的所谓鹰派已经不复鹰派最初的样子,成色已大大降低。白宫逐步沦为一批迎合特朗普的畏首畏尾、亦步亦趋的幕僚聚集之地。

白宫政治生态已经走到了一个极端,这样缺乏制衡的决策氛围将非常危险。 尤其是在军事上,前国安顾问弗林是三星将军,2017年2月被特朗普开除。前国安顾问麦克马斯特曾是白宫内的“理性派”,被誉为美军军中战略大师和军史专家,因在“通俄门”上对特朗普的支持有所保留,于2018年3月被开除。

博尔顿虽然是一个极右分子,但也是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人。美国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因为和特朗普政见不合2018年底离任。

这些人的纷纷离开表明,特朗普不喜欢传统建制派军人,更不喜欢不忠于自己的人,在军事战略上他倾向于一个人说了算。美国的军事主张将随着特朗普这个门外汉的强有力介入而更具有不确定性。

user avatar

每当川普开除内阁成员,我总是能想到崇祯皇帝。

三年内阁成员换了18个,崇祯皇帝17年内阁首辅换了22个,最牛的两年内阁首辅换了5个,至于内阁成员更是走马观花。

川普的内阁不似明末只设立7人左右,川普内阁有25人之多。所以三年换18人也还是比不上崇祯皇帝,不过也是美国历史上的奇观了。

很多川粉就觉得川普高瞻远瞩,在下一盘大棋。让我想到了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每次这帮人让我问得哑口无言就来一句,主的伟大非凡人所知。

强烈建议川粉们天天给川普上香祷告,研读他的推特,然后把所有伟大和荣耀都归于他。

说正经的,

川普自上台以后就表现得很错乱,推文的立场可以一天三变。搞得所有人都不知道他想干啥。川粉说,这是川普的策略……嗯,开心就好!在我看来他这种错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

我女儿在学1+2,她对数字的理解朦朦胧胧。所以她特别不自信,我一问她,她就看着我的表情,一旦我表现出质疑的样子,她就立刻改口,一旦我反问她是不是等于3,她就要犹犹豫豫,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

反过来,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你们哪个人会因为我质疑了一下就说1+2等于2的?

真要下一盘大棋,那每次都说到做到不是更好?干嘛一会这样一会儿那样。没看出迷惑了对手,只看出扰乱了市场。

我女儿是看我的脸色算数学,川普则是看着标普指数来施政。股市一涨立刻就强硬,股市一跌马上就错乱,开人。我女儿是对数字似懂非懂所以要看我的脸色算题,川普则是多政治经济一知半解因此才瞅着指数来施政。道理都是共通的,就是外行在陌生局势下的反复犹豫罢了。

君主这么变来变去,属下的工作就难做。尤其是川普喜欢先发文再做事,所以手下人上个政策还在支持,下个政策就跟川普对立。比如伊朗问题,吵吵着要打伊朗,气势汹汹的是川普。如今按兵不动,首鼠两端的也是川普。那么手下人该怎么办?不说话,川普嫌你不支持他,说了话,怎么圆回来成了大麻烦。川普可以说这是策略好歹有无脑川粉支持,你要也说这是策略,你看谁买你的账?

这个特点跟崇祯皇帝还真像,一样的外行(崇祯本来没机会当皇帝,自小没受过帝王教育),一样的急功近利,一样的好面子(局势一不利就杀人,推卸责任),一样的死硬(死活不肯承认自己默许跟清朝议和),一样的自以为是,一样的不把手下人当人看……

好在美国国力强大经得住瞎折腾,不然分分钟就要出事儿。

到了今天,还有川粉觉得他是天降伟人,是上天选定的人。呵呵,这么说吧,这个世上最终极的恶不是损人利己,而是损人不利己。我一点没看出来贸易战能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

user avatar

因为Kupperman接班,“核实战”这个套路忽然热闹起来了。

我简单说一下吧,“核实战”本质还是核讹诈,对于具有三位一体打击能力的(两个半国家)来说,这种核讹诈成立的条件只有两种:

1.相信被讹诈一方从侦测到核武器发射,到本土被轰炸,到统计出损失,到得出反击是不必要且更加有害的结论,最后宣布投降,整个过程不做任何反抗。

2.被讹诈的一方被舆论控制,相信“核实战”的讹诈逻辑是真实深刻的,然后不做任何反抗接受讹诈宣告投降。

其内在逻辑就是,要么双方都是傻子,要么被讹诈一方是傻子


对于拥核国家,特别是拥有有效投射能力的拥核国家来说,核战争比的并不是核武器的破坏能力,而是承受打击的能力,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譬如说美国先发制人对C国进行核打击,C国东线全废,但是C国只要往美国成功投射一颗核弹造成一定规模伤害,然后宣称自己手里还有一颗这样的,那么美国政府就得垮台,换一个班子上来和C国谈判。

这就是承受能力的差距,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美国执政者,都不会愚蠢到拿核讹诈去对付拥核国家的原因。


而且鼓吹“核实战”的人还有一个奇妙深刻的特点,就是在他们看来人口只是数字而已,死几十万几百万人也只需要换算百分比来计算得失,完全不用考虑社会因素。(见评论区)

我得指出,当年穷逼帝国主义决定搞“一亿玉碎”的时候也是这么计划安排的,结果来了2位小朋友,跪了。


朝鲜战场美国损失不到4万人,扛不住了;越南战争损失不到8万,又扛不住了。

“核实战”的拥趸们说,如果被讹诈的一方敢还手,必将遭受更严厉的制裁。

但是我想请问一下,你们哪里来的自信,美国挨过两发核弹后,剩下的州还会支持把核战争继续打下去?

你们又哪里来的自信,被讹诈的一方会傻逼逼的把所有核武一次性全交代出去


当年穷逼板载帝国又臭又硬,抗不过2颗小当量就崩了,你美国就能抗2颗大的然后还坚持继续互相伤害?

对,2发,不用多,命中2发就够了,把手里的丢一半出去,只求命中2发,就结束了。


核弹拆家,别人还会乖乖认怂?

用换了皮的核讹诈就能搞定一切对手?

我拜托你们,这种动嘴皮子敲键盘就能搞定对手的梦不要在醒着的时候发。

如果这套理论可行,这七十年来美国掌权者们的政治智商和经验算是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怎么就没发现这种捷径呢


现在让我告诉你们这些美国战忽局的同道,如果川皇让Kupperman接班并且卖弄他这套讹诈理论的话,只有一个原因:省钱。

因为美国可能真的是养不起博尔顿这样的传统战略家了。


你们继续努力吧,看看能让多少中国人相信这套讹诈理论,这是讹诈链条生效唯一途径。

(以下原文)


看到这个消息我忍不住笑了出来,真的。

你们可能不知道,如果说我对川皇(和他的班子)有所恐惧的话,我恐惧的只是博尔顿一人。因为他真的是太敏锐,他实在是太清楚应当如何维护美国的地位,和如何消除(而非毁灭)美国的敌人了。

之前看着川皇的大臣走马灯似的变脸,而博尔顿始终阴沉沉的站在角落里,我就忍不住想,川皇可能还是有三分聪明的,因为看起来川皇知道谁才是真正有用的,川皇也从这位有用的人那里了解到走哪条路才能保住美国的地位。

但是以后不必了,现在我们可以直接的说:只要川皇在位,就没人能救美国了

所以请各位为川皇的英明决断三呼乌拉,川皇是配得上一吨重的奖章的。


我看到有些大佬把博尔顿的问题往犹太集团身上牵引,暗示川皇想和犹太集团利益解绑,我只能说这是过度解读。犹太集团当然不是什么祥瑞玩意儿,但是也没强到能操纵世界第一强国的程度。

我说三点:

1.美国的顶层只要还是白人,他们就无法与犹太集团切割,除非美国如我预期变成一个大号南非

2.犹太人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人的地方就有左右中;

3.特朗普亲爱的女婿,就是犹太人。

所以不要引申太多,博尔顿是真的爱美国,他是了解美国的POWER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维护这个POWER的人。

而不是川皇身边那些马屁精。


那么这里有必要说下“博尔顿的美国”是怎样的美国。

请问,美国的强大是靠自由女神像么和费城独立钟么?答案显然是“否”。

美国的强大是靠割印第安人头皮,是靠花式肉罚黑奴,是靠二战先卖物资然后下场摘桃子,是靠吃冷战福利全球敲打不服气,然后才有了今日的科技垄断制裁能力。

换句话说,美国的强大是嫁接在对他人的伤害上的


所以美国是一个黄老爷式的角色,他必须通过不断的用暴力威胁剥削他管理下的世界各国,时时刻刻宣示自己的强大,让狗腿子(比如澳加)对自己保持忠诚,让鹅城的屁民们乖乖的把银子丢到他的车上。

万一有一天,鹅城的屁民们发现黄老爷年老力衰连文明棍都举不起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博尔顿在做的事情,就是阻止屁民们发现这一点,以及尽可能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为此就有必要拿一个对象来开刀,给屁民们看看谁才是鹅城真正的统治者。


那么现在美国能欺负的对象中最合适的是谁呢?

中俄欧没能力弄,日韩和瓦哈比王爷们目前表现的很孝顺没借口弄,拉美是自己后院,弄非洲有失体统。

但是伊朗,他足够强大,他足够硬气,他还不肯向中俄欧低头寻求庇护抱团,关键是他真的没有两弹一星

所以搞伊朗是用来宣示美国“依然强大”的最合适的样本。


且不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军工复合体怎么期待吧,就说如果美国真的动用滋油铁拳把伊朗迅速砸烂,那么全世界必然会为之震恐,美国的金融和科技集团也可以大收保护费,因为全世界的人才和财富会再次集中流向美国。

所以这是展示美国“依然强大”的最佳方式,也是尽快实现MAGA的不二法门。


然而:

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上次空袭被召回就已经足够尴尬了,现在川皇还把博尔顿赶走了。

既然你川皇向全世界宣告美国“顷之三遗矢”,也就别怪屁民们把手伸到枪上了。

屠刀拿起来容易,想放下,可就难了啊。


现在再看这个新闻

自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再次制造暴力袭击事件,导致包括1名美国士兵在内的12人死亡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一时间叫停了美国与塔利班的谈判,并取消原定8日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与塔利班领导人以及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分别举行的秘密会面,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在本月8日表明,美方依然有兴趣与阿富汗塔利班达成和平协议

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我看塔利班里也是有非常聪明的人啊,美国已经史无前例的“友善”了,还跳的那么凶。

这要么是看透了黄老爷的身子骨,要么就是想在黄老爷的大门上打个问号吧

user avatar

新任kupperman也是半斤八两,bolton是疯了的战争狂,kupperman是理智的核战争狂

John Bolton

Charlie Kupperman

user avatar

是的。希望川普不要下周一宣布班农重新担任国家安全顾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甩掉眼中钉,还是战略失误?特朗普与博尔顿的恩怨终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9月10日通过一条推特,震惊了全世界:他宣布解雇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这一举动,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瞩目的人事变动之一,也再次将这位向来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称的总统推向了风口浪尖。解雇博尔顿,究竟是特朗普甩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年特朗普总统解雇蒂勒森国务卿这件事。这事儿当时可是闹得挺大的,也确实挺有意思,不少人至今都还记得。首先,得看看这俩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后,找了很多人来组阁,其中就挑中了蒂勒森。蒂勒森当时是埃克森美孚的CEO,一个在全球能源界呼风唤雨的人物,跟俄罗斯那边的石油公司也.............
  • 回答
    云妃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解读,在我看来,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也引发了我许多关于这个奇幻世界的思考。她并非仅仅复述故事的情节,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将我们熟悉的魔法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首先,她对“爱”在《哈利·波特》中的地位的强调,是.............
  • 回答
    “懂学”(或“Doonkism”)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特朗普支持者用来形容唐纳德·特朗普独特政治风格和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官方术语。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由特朗普本人正式创造或推广的词汇,而是外界对其政治现象的一种概括和解读。因此,评价“懂学”也就意味着评价特朗普的政治风格、理念及其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
  • 回答
    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以及之后多次声称“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是错误的,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并且认为发动这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决定之一。对他的这一说法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特朗普说法的核心与背景:特朗普的核心观点是,伊拉克战争的根本理由——萨达姆政权拥有.............
  • 回答
    特朗普将芝加哥称为“美国之耻”,并声称“阿富汗比芝加哥更安全”的言论,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言论的背景与目的: 政治策略: 特朗普作为一个善于运用夸张和煽动性语言的政治家,其言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将芝加哥描绘成极端危险的城市,与.............
  • 回答
    评价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执政的“一年”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提问,因为他从2017年1月20日开始执政,直到2021年1月20日离任,总共是四年。如果您指的是他任期内的某一个具体年份,或者希望对他的整体执政进行概括性评价,请您明确一下。不过,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框架,以及在各个领域特朗普执政的主要政策和.............
  • 回答
    2017年2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推特上发文威胁要取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联邦经费,原因是该校发生了反特朗普的抗议活动。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也折射出特朗普政府与高等教育领域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事件背景: 特朗普上任初期: 特朗普于2017年1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作为美国前总统,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推特)发表大胆、直接甚至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已经成为一种标志性的沟通方式。当他将矛头对准外国领导人,例如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时,这种行为往往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原因和潜.............
  • 回答
    特朗普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事儿,可不是件小事,细说起来,牵扯的面子可多了,也把一向讲究“游戏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搅得够呛。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拆开来看,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得明白特朗普为什么会有这想法。这老哥一向是个“交易”的爱好者,他觉得WTO的规则对美国不公平,特别是很多发.............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的“边境墙”项目,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政策、经济、人道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评价它,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首先,从政策目标来看,修建边境墙的核心目标是加强美国南部边境的安全,阻止非法移民涌入、毒品走私以及其他跨境犯罪活动。特朗普政府及其支持者认为,传.............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考虑动用行政令取消公民出生地原则(Birthright Citizenship)的讨论,这无疑是近年来美国移民政策领域中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议题之一。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依据、政治动机、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应。法律基础的争议:是宪法还是“解释”?首先,我们得谈.............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执政策略和风格,无疑是美国政治史上一道鲜明的、极具争议的印记。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实施方式以及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核心执政策略:特朗普的执政策略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放松管制、减税、强硬.............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声称美国新冠确诊病例相对较低是由于他的领导,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并且与许多公开数据和专家分析存在较大出入。特朗普的说法与事实的对照:特朗普政府的早期应对措施,包括对中国和欧洲的旅行限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毒的传播。然而,将确诊率低完全归功于他个人的领导,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也与事.............
  • 回答
    特朗普在疫情期间指派的复工委员会确实引发了广泛争议,其成员中缺乏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官员,而包括其女儿伊万卡(Ivanka Trump)和女婿贾里德·库什纳(Jared Kushner)在内的非专业人士被纳入其中,这一情况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疫情应对中的决策逻辑和公众信任危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
  • 回答
    特朗普给希拉里取名为“Heartless Hillary”(无情希拉里)是一种常见的政治修辞策略,旨在通过标签化来攻击对手,并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要评价这个名字,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意图和目的: 攻击对手的品格和动机: “Heartless”这个词直接攻击希拉里的性格特质,暗示她缺乏同.............
  • 回答
    特朗普政府要求 TikTok 在 9 月 15 日前出售给美国公司,否则将强制关闭的决定,是一项极具争议性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要全面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特朗普政府提出这一要求的核心理由(官方立场):特朗普政府最主要的担忧在于 国家安全。具体来说,他们认为: .............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要求欧洲国家将其国防开支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并在其总统任期内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要求以及其背后逻辑,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特朗普提出此要求的背景与逻辑: “美国优先”原则: 这是特朗普执政核心的理念。他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了过多的负担,而其.............
  • 回答
    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多层面评价与影响特朗普政府于2017年12月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并随后启动了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这一决定在中东地区乃至国际社会都引发了巨大争议和广泛影响。评价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法律依据、.............
  • 回答
    特朗普政府的首届内阁会议,尤其是其中关于内阁成员轮流发言的安排,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片段。当时的情景,与其说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政策讨论会,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宣誓效忠”仪式,或者说是一场为新任总统烘托气氛的表演。从表现形式上看,这种“轮流发言”非常具有戏剧性。不同于以往总统召集内阁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