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读中国将建立“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中国建立“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

一、 什么是“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

“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是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应对外部的“实体清单”和制裁等措施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和经济工具。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政府会识别并公布一些被认为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的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并将他们列入一个特定的名单。一旦被列入名单,这些实体将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限制或制裁措施。

二、 建立该制度的背景和目的:

1. 反制外部压力与“实体清单”:
起因: 最直接的背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频繁使用“实体清单”(Entity List)等工具,将中国企业列入限制名单,限制其获取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例如,美国将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在美国采购零部件和技术。
目的: 中国建立“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等反制和维护自身利益。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回应,表明中国不会被动挨打,也拥有维护自身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工具。

2.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主权与安全: 某些外国实体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安全,例如参与间谍活动、破坏中国关键基础设施等。
发展利益: 某些外国实体可能阻碍中国的正常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损害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名单制度,可以对这些行为形成威慑。

3. 规范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
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如果外国实体采取不公平或歧视性的做法,损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名单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纠正和惩罚的机制。

4.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工具箱:
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制度,中国政府也展示了其在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能力,丰富了其政策工具箱。

三、 “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 立法基础与依据:
该制度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商务部于202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的规定》。这表明该制度并非临时性措施,而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 纳入名单的标准(依据《规定》):
《规定》明确指出,以下情况的外国实体可能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危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 这是最核心的标准。具体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违反市场规则提供产品、服务,扰乱中国市场秩序。
采取歧视性措施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安全或发展利益。
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和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不遵循公平竞争原则: 如果某个外国实体采取了恶意竞争的行为,并且对中国造成了实际损害,也可能被纳入。
违反中国法律法规: 参与了非法活动,或者违反了与中国签订的协议等。

3. 处理措施(一旦被列入):
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实体,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这些措施通常是“不可撤销的、针对性的”,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禁止进行在中国境内进行投资。
禁止进行新的交易。
限制或禁止其在中国境内的进出口活动。
不予发放经营许可。
不予批准其在中国境内设立新的机构或分支机构。
取消其在中国境内的相关经营许可。
不予批准其在中国境内上市融资。
限制或禁止其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业务活动。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要提示: 措施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实际情况和被列入实体的具体行为而定,并非所有措施都会一次性全部适用。

4. 操作流程与管理:
由商务部牵头: 《规定》明确由商务部负责“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建立、调整和发布工作。
多部门协同: 实际上,该制度的运作可能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如发改委、工信部、外交部等)的配合与协调,以形成合力。
发布与公示: 商务部会发布公告,明确列入名单的实体及其理由,并接受相关的咨询和申诉。
动态调整: 名单并非一成不变,会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已不再符合条件的实体,可以将其移除。

四、 影响与解读:

1. 对外国企业的影响:
威慑作用: 对于希望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他们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合规性,避免触碰中国法律的红线,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等敏感问题上。
风险管理: 欲在中国投资或运营的企业需要对“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进行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合规风险和经营风险。
“长臂管辖”的应对: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对西方国家“长臂管辖”的一种反制。但中国强调的是基于国内法进行管理。

2. 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
保护国内产业: 理论上,该制度有助于保护中国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发展,防止外国实体通过不正当手段扼杀中国企业。
市场准入的信号: 该制度也可能被视为中国在特定时期对外资市场准入的一种信号,传递出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决心。

3.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加剧摩擦: 在中美贸易战和科技竞争背景下,该制度的建立无疑会加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被视为一种“工具化”的贸易和投资政策。
全球供应链调整: 部分跨国公司可能会因为地缘政治风险和潜在的政策影响,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全球供应链的布局。
法律与规则的博弈: 这是国家之间在法律和国际规则层面的博弈。中国强调的是在其主权范围内的合法管理,而其他国家则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

4. 实施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操作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如何确保名单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透明、公正,避免政治化倾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措施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如何精准地识别并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限制措施,同时避免对无辜的企业和正常的经贸往来造成过度影响,也是一个挑战。
“寒蝉效应”: 可能会产生“寒蝉效应”,一些企业为了避免被列入名单,可能在与中国相关的业务上更加谨慎,甚至选择规避。

五、 总结:

中国建立“不可靠实体名单”制度,是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对外部压力的战略性回应,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一种体现。该制度的建立对在华外国企业具有重要的警示和约束作用,也对全球经贸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一定的影响。未来,该制度的实际效果和国际影响,将取决于其具体执行的力度、公正性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是要扛起美国扔掉的“自由贸易”大旗的国家,肯定不可能大面积无差别封锁外国公司,否则就正中对手下怀。敌人越孤立,我们就要越开放,对不对。

但是当对方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我们至少也要有核武器。对方忌惮你的报复,就会有所收敛。这叫相互毁灭保证,或者叫“来啊,相互伤害啊”。

但有核武器不代表就要全部扔出去。第一个有核国家在战争中使用了它,展示了它的威力。第二个有核国家就只需要证明自己有核能力、有投送能力就可以了。至于我有多少核武器,用来炸哪里,那你就猜忌去吧。

商务部的声明规定了四类行为会被归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第一条实际上就适合最近对华为实施断供和技术封锁的企业,第二条也符合,比如ARM,华为海思跟ARM有长期合作协议,ARM的单方面行为也破坏了契约精神。甚至还可以继续拓展到某些国际组织,比如把中方排除在技术标准的制定之外,典型的歧视和技术封锁。第三四条包含面就广了,留有很大的余地。

当然最终肯定会引述到具体法条,例如已经列举的《对外贸易法》、《反垄断法》、《国家安全法》,不全是行政命令。

具体上了这个清单会如何,目前暂时也还没有细说。一开始把话说死也不是我国风格。软性的和硬性的都有可能,硬的包括以违反上述法律进行起诉和处罚,软的可以是例如“不建议”相关企业与之合作什么的。

软性的清单其实是绵里藏刀,比如外交部发布某个国家的旅行风险警告,多数普通人也并不会去翻外交部、外事部门网站,听起来算软性的是吧,但最后的效果就是涉及警告的国家会发现中国游客嗖一下就没了,相关产业立马开始亏损。为什么呢,猜旅行社是怎么管的。


总之,现在6月1号,商务部什么细节都还没说。但能猜到,一旦上了这个清单,起码会丢掉中国市场,甚至丢掉中国的供应链。中国不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还有完整的工业、海量的产能。失去了中国的供应链,可能其他地区无法给你供应合格的产品,或者合格产品远没有如此大的产能,或者成本高到无法接受,或者无法便宜快速地运输到你的下一个生产环节。那你生意还怎么做?

清单表达的意思就是,你作为一个企业、组织、个人,参与封锁中国的企业,就是有玉石俱焚的准备。相关企业可能就会忌惮,高层就会犹豫,有没有必要去当这个出头鸟呢?还有些会为了生存而去游说,反过来就会把压力传递给对方。


我猜到最后也不会有非常具体的细则,这四条就是框架了。继续核武器的比喻,怎么证明自己有核?口头说没用,还是得核爆一发。选择问题最大、最过分、最跳的个别对象列入清单即可。对于可替代性强的,尤其是产业升级必须干掉的,可以采取禁入;对于无可替代的,可以进行巨额罚款。

清单稍微用一用就可以了,点到为止,毕竟不是来向世界宣战的。有时候用一发子可以弹俘虏十个敌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