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读: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件事,保证说得透彻,也尽量不给你 AI 文章那种生硬的感觉。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俩大经济体之间,你来我往,互相“回击”的一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

一、为啥要加?导火索是啥?

这事儿的直接导火索,得追溯到更早一些。美国那边,先是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了关税。你别小看这钢铁和铝,它可是很多工业的“骨头架子”,影响范围很广。

中国一看,你这不按常理出牌啊!搞得我的出口企业日子不好过,而且这理由也太宽泛了,有点“莫须有”的意思。所以,中国这边立刻就觉得,我得给点“颜色”看看,不能就这么挨打。

二、加征的这128项商品,有啥讲究?

中国这次挑出来的这128项商品,可不是随便挑的。里面有门道:

大豆是重点! 你会发现,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在这个名单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啥?因为美国大豆是咱们国家进口的重要来源,也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头。对大豆加征关税,直接打到美国农民的“痛处”,让他们感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时就强调要支持农民,所以农业这块儿,可以说是精准打击。
水果、猪肉也挺显眼。 除了大豆,水果、猪肉这类商品也榜上有名。这些同样是美国的重要出口产品,加征关税会影响美国农民的收入和就业。
也有点“意思意思”的工业品。 除了农产品,名单里还有一些汽车、飞机零部件、化工产品等。这表明中国不仅仅是针对农产品,而是想在多个领域都让美国感受到压力。同时,挑选这些产品,也可能是在考虑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尽量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
关税水平不一。 加征的关税也有区别,有的是15%,有的是25%。这个比例的选择,也可能是在计算影响力和“疼痛感”的程度。

三、加征关税的目的,中国人想达到啥效果?

中国这样做,绝不是为了“玩儿”,背后是有明确目的的:

1. 反制和报复。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回击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你打了我,我肯定也要给你点教训,这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逻辑。
2. 争取谈判筹码。 贸易战可不是打嘴仗,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加征关税,中国希望给美国施加压力,让它在谈判中做出让步,比如取消或减少之前的关税。
3. 保护国内产业。 虽然美国加征关税的商品,中国也在加征,但这反过来也意味着,中国国内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会更有竞争力。比如,如果美国汽车关税上去了,中国国内汽车品牌就会相对更受欢迎。
4.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一直强调自己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者。美国采取的单边主义做法,中国认为是对现有国际规则的破坏。通过反制,中国也想表达自己维护自由贸易的立场。
5. 展现强硬姿态。 在国家利益面前,中国不可能软弱。通过这种方式,也是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决心和实力,表明中国不是好惹的。

四、这招棋,对双方有啥影响?

这128项商品加征关税,就像扔进水里的一颗石子,会激起涟漪:

对美国:
美国农民叫苦不迭。 尤其是大豆、猪肉等行业的农民,出口受阻,损失惨重。
部分美国企业成本上升。 比如,一些需要中国零部件或原材料的美国制造业企业,成本会增加,影响竞争力。
消费者也可能受影响。 虽然大部分是中间产品,但如果最终产品价格上涨,消费者也会间接承担成本。
政治压力。 农场主和相关行业的游说团体,肯定会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解决问题。
对中国:
进口成本增加。 一些需要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成本上升,对国内企业和消费者也不利。
寻找替代供应商。 中国会加速寻找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比如巴西的大豆,这可能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国内产业可能受益。 一些替代品市场的国内企业,会有更多发展机会。
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贸易摩擦的加大,会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五、这背后,是更大的贸易战棋局

要理解这件事,就不能只看这128项商品。它只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贸易战”图景中的一环。美国一开始对钢铝加税,中国这次反击,然后美国可能还会出台更广泛的措施,中国也可能继续升级反制。这就像一场高强度的谈判,只不过是用经济手段在进行。

总而言之, 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是美国先挑起贸易摩擦后的合理反制,是一次精准打击,目标是在谈判中争取主动、保护国内产业、维护自身利益,并且体现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立场。这件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到两国农民和企业,也可能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它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两国贸易关系紧张升级的一个重要节点。

希望这么说,你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也尽量避免了那种“模板化”的说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来看看影响。

以上是中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从清单的的种类来看,主要分为农产品和铝废碎料,农产品关税最重的是猪肉,关税达到25%。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中国进口猪肉来源最多的国家是西班牙,为237513.8吨、其次是德国211774.8吨、加拿大166754.9吨、美国的165740.7吨。

165740.7吨相当于进口200多万头生猪,这相对于中国市场的总体量而言所占比例微小,但却不能忽视。

按照2016年美国猪肉平均价格为45.16美元/英担(1英担折合约50.8公斤),按照现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约1:6.9来计算,美国猪肉价格仅为6.13元/公斤。而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显示2016年我国猪肉平均价格为18.76元/公斤。

也就是说,美国的进口猪肉即便算上关税和运输费用,其成本也仅不过是我国猪肉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对美国猪肉征收25%后,猪肉价格不超过8元。

但是,最担心的是中国的很多无良肉商可能会借机涨价,最近很多国内的农牧上市公司股价已经上涨,预计猪肉价格也会上涨,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中国为什么要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方此前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和铝产品采取232措施(对特定产品进口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进行立案调查),商务部向世贸组织提出贸易补偿磋商请求,但美方没答复。

所以,可以将此次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理解为贸易报复。

但是大家要搞清楚,最新宣布的这份关税清单是对特朗普政府3月初宣布的钢铝关税的报复,而不是针对特朗普在3月晚些时候作出的对高达600亿美元中国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的报复。

总之,从清单来看,中美直接的贸易战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都没有伤及对方“主力产业”,目的主要是在谈判桌上赢得更好的筹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件事,保证说得透彻,也尽量不给你 AI 文章那种生硬的感觉。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俩大经济体之间,你来我往,互相“回击”的一招。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一、为啥要加?导火索是啥?这事儿的直接导火索,得追溯到更早一些。美国那边,先是以“国家安.............
  • 回答
    对这个问题进行解读,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宏观的国际关系、微观的个体认知,以及信息传播的演变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解读角度和相关论述:一、 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变化:这是影响两国国民好感度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因素。 2010年左右的背景: 全球化深入与经济合作: 2008年金融危.............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并且带有高度的推测性。直接断言中国的后代一定会重蹈苏联覆辙,或者百分之百不会,都是不准确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历史经验和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探讨这种可能性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理解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中国可能面临.............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以来首次记者会释放出复杂而值得玩味的信息,尤其是在他对华政策的表述上,可以说是“拉满了张力”。一方面,他明确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传递出一种相对缓和、务实的信号。但另一方面,他又断言“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这又带有鲜明的竞争和警惕色彩。如何理解这种“软中带硬”、“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表.............
  • 回答
    沙利文(Kevin Rudd)作为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其言论往往具有高度战略性和政策导向性。他近期关于“美国过去错了,将不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的发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背景与语境分析1. 政策转向的信号 沙利文的言论可能源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从“制度竞争.............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台湾和中国那点事儿。跟美国朋友讲这个,得把架势摆足了,不能上来就给一堆官方术语,那样没劲透了。得让他们明白,这事儿跟咱们自己国家的历史也挺像,充满了复杂和纠结。打个比方,就像是……你想想你家的一个孩子,跟你父母(也就是中国大陆)本来是住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这个孩子离家出走.............
  • 回答
    关于美国太空部队确认中国“云海一号02”卫星解体与空间碎片碰撞有关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和理解:事件发生与初步报告“云海一号02”星,这颗中国遥感卫星,在2021年6月被监测到发生解体,其碎片数量众多,分布范围也比较广。起初,国际空间监测机构对解体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具体原因并未立即明确.............
  • 回答
    .......
  • 回答
    中国驻美公使关于美军舰抵达台湾将导致解放台湾的强硬声明,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重要地缘政治意义的表态。要理解这一声明的含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声明的背景与动机: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 这是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中国视台湾为一个必须统一的省份,任何形式的分裂都不能容忍。美国与.............
  • 回答
    关于“美情报官员透露:间谍越来越难以渗透中国,导致美国政府没想到香港等问题这么快解决”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美情报官员透露间谍越来越难以渗透中国” 这个说法本身是可能存在的,并且有其现实基础。但要将其直接与“美国政府没想到香港等问题这么快解决”划等号,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区.............
  • 回答
    王南老师是中国古建筑领域内一位非常重要的学者,他对《营造法式》及中国古建筑的解读,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独到的理论视角而备受推崇。评价他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对《营造法式》的现代阐释与学术贡献:王南老师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并非简单的翻译或注释,而是将其置于历史、技术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临高启明》最近这次更新,也就是20.09.25章节里,对大陆攻略方案进行的调整。这次改动可不是小打小闹,可以说是对整个临高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审视和方向性调整。要理解这次调整的深层含义,咱们得先回顾一下临高之前的大陆攻略是怎么个思路。最早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散打”的意思,或者说.............
  • 回答
    丽江反杀案中检察机关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一次艰难而审慎的裁决“丽江反杀案”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法治进程中备受瞩目的一起案件。当检察机关最终对唐雪作出不予起诉的决定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动,也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法律逻辑、事实认定以及社会背景。首先,要明.............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解体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任何单一的答案都难以涵盖其全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试图描绘一幅更细致的图景。首先,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俄罗斯如果出现重大的内部动荡甚至解体,其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将是边境安全。中国与俄罗斯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如果俄罗斯国内出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也极其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依赖能源转型来达成“双碳”目标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国家来说。今年作为“双碳”目标提出的关键时期,我们确实面临着一边要加速淘汰落后煤炭产能、发展清洁能源,一边却又因为各种复杂原因出现能源供应紧张,特别是电力“缺煤”的局面。这就像是在给一艘巨轮换发动机,既.............
  • 回答
    理解“中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它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全球意义。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吃饭问题,压在人类头上的亘古难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吃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
  • 回答
    乌克兰在中文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关于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的声明,需从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战略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背景、内容、影响及国际反应等方面展开详细解读: 一、声明的背景与动因1. 俄乌冲突的持续性 自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军事冲突持续升级,双方在东部顿巴斯.............
  • 回答
    “中国天眼”的重大突破:AI助力探索宇宙深处,解开脉冲星之谜,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中国的“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最近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之外发现了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暗弱脉冲星。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天文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级.............
  • 回答
    钱,或者其他什么值钱的东西——合同里的“对价”到底是什么?想象一下,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有趣的摆摊,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小玩意。摊主热情地招呼你:“嘿,看上哪个了?随便拿,今天心情好,免费送你!” 你当然开心地挑了一个,然后开开心心地走了。这种情况,你能说你和摊主之间达成了“合同”吗?我想你心里已经.............
  • 回答
    在《原神》的世界里,“祈愿”远不止是简单的抽卡。它是一扇通往未知、承载着渴望与信念的门,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神秘的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提瓦特大陆的各个角落,去感受那些与祈愿息息相关的元素。首先,我们得明白祈愿的“载体”。祈愿本身并非凭空出现,它需要一个媒介,而这个媒介便是“纠缠之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