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天眼用AI发现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外的暗弱脉冲星,解决世界级难题,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回答
“中国天眼”的重大突破:AI助力探索宇宙深处,解开脉冲星之谜,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

中国的“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最近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之外发现了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暗弱脉冲星。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天文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级难题,更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正在被大大拓展,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生命的起源乃至人类自身的定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脉冲星:宇宙中的“灯塔”与未解之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脉冲星是什么。简单来说,脉冲星是中子星的一种,而中子星又是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终结时发生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极其致密的残骸。它们通常以极高的速度自转,并且拥有强大的磁场,从其两极发射出电磁波束。当这些电磁波束扫过地球时,我们就会接收到周期性、有规律的信号,就像宇宙中的灯塔一样,故得名“脉冲星”。

脉冲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宇宙中最精确的时钟之一。它们的自转周期非常稳定,可以用于精确测量时间和空间。同时,脉冲星发出的信号携带着关于其自身性质、周围环境甚至宇宙物质分布的丰富信息。通过研究脉冲星,天文学家可以测试引力理论、探测引力波,甚至推测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然而,探测这些位于遥远宇宙深处的暗弱脉冲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信号极其微弱,容易被宇宙中的各种“噪音”所掩盖,例如我们银河系自身发出的射电信号,以及地球上其他无线电干扰。传统的探测方法就像大海捞针,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遗漏那些最暗淡、最难以捕捉的目标。

AI的介入: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正是由于脉冲星探测的巨大挑战,中国“天眼”与AI的结合才显得如此具有划时代意义。FAST凭借其巨大的口径和高灵敏度,能够接收到极其微弱的信号。但即便如此,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准确地辨识出这些微弱的脉冲星信号,仍然是困扰天文学家的难题。

AI,特别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训练AI模型,让它们学习如何识别脉冲星信号的独特模式——例如其周期性、频率变化以及信号的形状等特征,AI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对FAST接收到的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

这次的突破,意味着AI不仅能够处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庞大、更复杂的射电天文数据,更能从中“听”到那些我们肉耳难以捕捉的“耳语”。它能够自动过滤掉干扰,锁定那些最微弱、最难以察觉的脉冲星信号。想象一下,如果说过去我们是在黑暗中摸索,那么AI就像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探照灯,指引我们找到那些隐藏在最深处的秘密。

解决世界级难题:脉冲星探测的“黑洞”被打破

过去,脉冲星的搜寻存在一个显著的“盲区”:对于那些极其暗弱、且可能处于我们银河系边缘或更遥远区域的脉冲星,我们的探测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科学家们知道它们可能存在,但就是找不到它们。这就像知道地球上存在未被发现的物种,但由于它们的栖息地太过偏远或它们过于隐蔽,我们无法证实其存在。

此次“天眼”利用AI成功发现的这些暗弱脉冲星,正是打破了这个探测的“黑洞”。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AI在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上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过去我们认为“探测不到”的宇宙区域,现在变得可以“看得见”、“听得清”。这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可研究的脉冲星样本库,为深入理解脉冲星的演化、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宇宙认知的飞跃与人类自身的定位

这次发现对人类而言,绝不仅仅是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它触及了我们最根本的求知欲和对宇宙的敬畏之心。

1. 深化对宇宙演化的理解: 脉冲星就像是宇宙历史的“档案库”。通过发现更多更遥远的脉冲星,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绘制出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图谱。这些新的样本可能揭示出我们之前未知的恒星形成和死亡机制,甚至可能帮助我们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宇宙结构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寻找系外生命的新线索: 有些脉冲星的辐射可能会对行星生命产生影响,研究它们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评估哪些区域可能更适合生命的存在,或者在哪些区域生命更难演化。虽然目前还未直接联系,但任何对宇宙深处细节的了解,都可能间接为我们寻找宇宙中的生命提供新的视角。

3. 拓展基础物理学的边界: 脉冲星的强引力环境和极端物理条件是检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理论的天然实验室。更精确地观测脉冲星的信号,可以帮助我们验证或修正这些理论,甚至可能发现新的物理现象。

4. 技术进步的反哺效应: “天眼”与AI的成功结合,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强大赋能能力。这种模式的成功,将激励更多科学家将AI引入其他复杂的科学领域,推动科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同时,解决天文探测中的计算挑战,也反过来促进了AI算法和计算能力的进步。

5. 激发公众的科学热情和想象力: 探索宇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当“天眼”的镜头一次又一次地捕捉到宇宙深处的奥秘,并将其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它无疑会点燃无数年轻人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向往。每一次新发现,都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一次挑战和拓展,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总而言之,“中国天眼”借助人工智能发现遥远暗弱脉冲星,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次对宇宙认知的飞跃。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更深处的真相,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与科技,在探索未知中拥有无限的可能。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天眼”和AI的组合必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宇宙的秘密,引领人类迈向一个更广阔的认知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脉冲星的概念和观测研究意义,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只对 @刘博洋 的回答

zhihu.com/question/4709

作一些针对性更正。本人是业余射电天文爱好者,叙述有误之处请刘博洋博士及各位观众补充。

  1. 数据错误:“FAST每天可以产生500TB的数据,算下来每周都会产生三千万张脉冲星候选体的分析图表。”

    首先,FAST作脉冲星观测时,数据记录速率通常为:4096[频谱分辨率]*38[个接收机]*20345[次/秒]=3.167[GB/s]. 观测24小时获得数据:274TB/249TiB.

    众所周知,大型射望远镜需要大量维护时间(曾经第二大的望远镜Arecibo因缺乏维护已停止运行)。排除维护时间,望远镜运行的时间就要打个六折。

    科学研究就像赛跑,“各就位——预备——”的时间不计入成绩。换句话说,望远镜运行时间还不是完全用来记录天文信号。

    进一步地,天文研究的对象不止是脉冲星。根据FAST官方网站的公开信息:
    2020年度FAST自由观测申请项目评审结果 - FAST
    不少观测时间分配给了非脉冲星项目,因此脉冲星数据量还要再打个折,也就是说,仅根据公开信息来看,脉冲星观测数据不会超过:274TB/天*0.6=164TB天,约为500TB的1/3, 可以认为刘博洋对科学家需要处理的脉冲星数据量的估计有数量级上的误差

  2. 方法错误:“每周都会产生三千万张脉冲星候选体的分析图表。你想想如果你导师让你这个小博士生一周看三千万张图,100个你不吃不喝啥也不干也看不过来呀。”

    注意看presto输出的图像:(图片来源:Scott Ransom)

脉冲星信号特征显示为简单的几何图形。脉冲星信号的识别可以使用传统(非人工智能)的信号处理方法,并不一定都要人工识别。试想科学家真的需要每星期人工识别1000万张图片,那就相当于50个人每人每秒钟识别一张图片。以脉冲星搜寻领域的从业人数,这是不存在的。那么,在腾讯介入之前,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是怎么回事呢 ——

3. “有趣”的AI性能宣传:“在腾讯的AI算法和GPU算力加持下,3000万张图,只需要3天时间就可以分析完成,确保了FAST脉冲星巡天数据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我们看一下一个主要的FAST脉冲星搜寻项目的数据处理方法:(Han et al. 2021

可见“人工智能”的作用是区分脉冲星信号和人为干扰信号。那么这个加速效率是多少呢?上文引用的 Zhu et al. (2014) 给出了估计:

采用2014年的计算机硬件,不使用GPU,每个CPU核心平均0.7秒处理一组图像。假设CPU单核性能在过去7年间没有变化,那么现在用一台128核的AMD服务器,或者一台112核的Intel服务器,每秒钟大约可以鉴定170张图,鉴定1000万张图需要16个小时,约0.7天。

另据 Zhu et al. (2014) 估计,经过AI鉴定分类,可以“提高人工分类效率100倍左右”。也就是说,假如人眼每2秒识别1张图,那么处理1000万张图需要:1000万[张]/0.5[图/s]/100[倍AI加速]/86400[秒/天]=2.3天。

按照每人每天有1/3的时间在工作,只需要3位科学家处理数据,AI预选+人工复查的总时间即可达到:
0.7天∪2.3天 = 2.3天 < 3天。

也就是说,只用1台计算机,纯CPU计算,采用7年前的算法,也比现在腾讯的GPU集群速度快。那么,腾讯的GPU AI性能就很有趣了。如果刘博洋有兴趣,可以再次对腾讯做一下“独家专访”。

4. AI的意义

不可否认AI在脉冲星观测研究中的贡献。但是,本人作为一个业余射电天文爱好者,以我粗浅的认识,科学研究还是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人工智能可以排除99%的无效数据,那么排除的理由是什么?这些无效数据或者假信号的来源是什么?从电子工程和数字信号处理的角度来看,假信号产生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从原理角度对其进行鉴别,以避免错误排除真实的天文信号?这些是弱人工智能不能回答的,却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议题。

综上,希望“公众科学家”们在科普宣传中多给出一些靠谱的数据,偶尔能有严肃的思考。至于互联网大公司的话术,我当然不能公开地说“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但站稳自己的立场才能对科研,对科普都有更大的贡献呀!


彩蛋:“如何看待中国天眼用AI发现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外的暗弱脉冲星...

—— 猜猜银河系的半径有多大?“数万光年”在银河系里是个什么概念 LOL

.编辑:感谢 @刘博洋 提示!这个数万光年外看来应该理解为太阳系数万光年外,此前我理解为距离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外,怪不得感觉这措辞挺神经。

user avatar

刚从国家天文台的老同学处听来一个小道消息,说他们跟腾讯合作,使用腾讯的人工智能算法和GPU算力,提升了在FAST望远镜(中国天眼)数据中搜寻脉冲星的效率,并且已经藉此发现了新的脉冲星

腾讯使用的具体方法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发现的是什么样的脉冲星也要等论文发了才知道,不过这不妨碍我们根据已经历年来已经公开的材料,做一番猜测。

在此之前,我会先简单回顾脉冲星研究的意义,以及简单介绍脉冲星的搜索方法。如果对这些背景已经有所了解,就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看看人工智能是如何应用在脉冲星搜索中的

脉冲星研究的意义

脉冲星是1967年,当时正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约瑟琳·贝尔女士发现的。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脉冲星仍然是一个不断给人惊喜的研究领域。

它一被发现,首先就证实了一个遥远的猜测:1934年,巴德和兹维基在中子刚刚发现两年之际,提出可能存在一种完全由中子构成的天体——中子星

而发出极短周期(通常小于1秒)脉冲的这种新天体,提示我们它就是「中子星」这种此前仅仅是猜想的致密物体。

中子星的质量比太阳还重,而直径只有十几公里。相当于在北京三环以内集中了几十万个地球质量。于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这么致密的物质组成的天体,其上物质的状态和性质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脉冲星的“心电图”中。长期监测我们会发现,随着转动能量的消耗,脉冲星的自转周期逐渐减慢。但是偶尔,它的自转会突然有一个小幅加速(“glitch”)——这种脉冲星“心率”的突变,应当起源于脉冲星地质结构的突变,也就是脉冲星上的“地震”。

就像地球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摸清地球核、幔、壳的结构,天文学家也可以通过监测脉冲星上的地震,研究极端致密物态组成的中子星的结构

除了glitch的时候以外,脉冲星的周期非常稳定,堪比原子钟。于是脉冲星研究的另一个用途,是利用这种宇宙中天然存在的精密时钟,对广义相对论进行验证。

天文学家对一对儿在1974年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进行长期监测,发现其相互绕转周期加速的趋势,完全符合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它们之间不断相互接近,正是由于两个致密天体绕转时搅动时空,发出引力波,不断带走转动能量。这是人类第一次获得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

将来,脉冲星还将以另一种方式为引力波研究做出贡献:当宇宙中某个地方发生双黑洞并合之类的引力波事件,引力波如海啸般向外扩散、扫过若干脉冲星,我们原则上可以通过监测这些脉冲星的周期变化,探知这次引力波事件的存在——这一方法,叫做“脉冲星计时阵列”。

脉冲星阵列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未来的星际旅行中,脉冲星可以充当“星际GPS”,为星际飞船提供导航所需的参考信号

脉冲星的搜索方法

脉冲星用处很多,但总要先找到它们,才谈得上如何利用。

对于早期发现的那些亮脉冲星,它们辐射强度的周期性变化,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出:

但对于大部分脉冲星而言,单个脉冲的强度很弱,几乎完全埋没在噪声中,只有通过按照周期折叠,让噪声彼此抵消,才能增强信噪比,把脉冲形状“露出来”。

但是问题来了,对于尚未发现的脉冲星,怎么知道它周期是多少、又该按什么周期折叠呢?

有一个办法,就是傅立叶变换。通过变换,可以计算出数据有哪些周期性信号。

对于射电天文观测,还有另外一个复杂性。脉冲星跟我们之间,可能充斥着非常复杂的电离态星云。

脉冲星的信号经过这些星云时,会跟其中的自由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不同频段的信号受到的影响不同:比较低频的,会受到比较强的“阻滞”,晚一些到达观测者;比较高频的,会早一些到达观测者。

就像光通过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光速不同、折射率不同,会产生的色散现象一样,电磁波通过星际介质时的这种效应,也被称作“色散”。

对于未知的脉冲星,我们是无法预知其色散的。我们只能大致估计出银河系内脉冲星的色散的数值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内以一定间隔取值,对数据进行“盲”消色散。盲消色散之后的结果,才能进行傅立叶变换及按周期折叠。

显然,在取值范围内众多可能的色散中,正确的那个色散可以给出最好的信噪比;而越离谱的盲猜值,信噪比就越差:

使用脉冲星搜寻程序PRESTO,我们可以对脉冲星巡天的原始数据进行盲消色散和折叠处理,得到一系列(大量)这样的脉冲星候选体分析图表:

原则上观察这样的脉冲星候选体分析图表,天文学家就可以判断出一组信号是否来自脉冲星;以及如果是脉冲星的话,它的周期、色散量等各项参数是多少。

人工智能在脉冲星搜索中的应用

下面问题来了。PRESTO产生了一大堆这样的图,天文学家就算再熟练,一秒看一张,也看不过来呀!

毕竟脉冲星巡天是FAST望远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FAST在漂移扫描模式下每天可以产生32TB的脉冲星数据,算下来每周都会产生三千万张脉冲星候选体的分析图表。

你想想如果你导师让你这个小博士生一周看三千万张图,100个你不吃不喝啥也不干也看不过来呀。

咋办呢?笨办法,雇一帮热爱科学的高中生代劳,美名其曰公众科学:

美国 Pulsar Search Collaboratory 项目就是这么干的。

这样做不是不行,顺便搞搞中学生天文教育也是好事。但人一多,标准就不好把控。而且人眼的特征识别能力虽然强,对于特别弱的信号,仍然会有遗漏和误判。

于是天文学家开始求助于人工智能。

大而化之,人工智能在脉冲星搜索中的应用又分两种[1]

一种,是天文学家先用PRESTO等软件把脉冲星候选体的特征数据提取好,诸如周期、色散量、信噪比,再如脉冲在整个周期中占的比例(占空比)、脉冲的数量和形状、是否由于身处双星系统而有周期性多普勒效应,等等。

接下来,把这些参数组合喂给神经网络:给机器提供一些已知脉冲星的参数进行深度学习,然后用训练好的模型去分析海量未知数据。

由于前一种方法中,提取参数这一步可能引入误差,还有一种更“懒惰”而有效的方法:直接把PRESTO产生的那几张图(前一节末图中几个红框标记的)喂给AI,让AI自己进行画面特征提取

这次跟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团队合作的是腾讯优图实验室,这是一个聚焦计算机视觉、专注图像处理的团队,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他们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案。

另外据本人独家采访参与该工作的研究人员,腾讯云还提供了强大的GPU算力,有效加速了消色散和折叠过程。面对FAST的海量数据,强大的算力显然也是天文学家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在腾讯的AI算法和GPU算力加持下,3000万张图,只需要3天时间就可以分析完成,确保了FAST脉冲星巡天数据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有这样的工业界先进技术加持,天文学家再也不怕数据处理不完啦。

参考

  1. ^脉冲星候选样本分类方法综述 http://jdse.bit.edu.cn/sktcxb/html/sktcxbcn/2018/3/20180301.htm
user avatar

其实人工智能识图技术相比较天文探索,感觉更适合用于地理信息研究,仅仅只用于天文探索,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实际上卫星投入地理信息研究比很多人想的要早,效果也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强,美国在1972年发射了第一颗陆地遥感卫星,1978年发射了第一颗海洋遥感卫星,随后就展开了对遥感卫星实际运用的探索

最显著的成果是美国在80年代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情况通过遥感卫星进行了宏观分析,最后通过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汇总,针对性调整了美国的农业生产情况,极大强化了美国农业的优势地位,美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冠绝全球,但真正确立起在交易和产业层面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宏观指导,归根到底还是沾了80年代农业遥感的光。

美国对苏联农业生产状况的卫星估产甚至成了冷战的关键胜负手,在通过遥感探测掌握了苏联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后,才开始放手对苏施压的。

美国在农业领域的霸权,固然和其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有关,但在农业遥感领域先行一步,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在遥感卫星的农业运用领域一直非常上心,从1999年发射了中巴地球资源一号卫星之后,又陆续发射了一大堆遥感卫星,其中包括从2006年起发射的著名的“遥感”系列遥感卫星,迄今已经发射了30多颗,最近的一颗是2021年5月7日发射的遥感30号08组卫星。

这么上心的原因,也是因为看到了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的巨大作用,比如农村地区屡禁不止的私占基本农田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遥感卫星铺开使用后才获得解决的。

现代遥感卫星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一颗卫星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对地表的信息进行大范围的收集,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和雷达遥感卫星的精度这些年也逐渐不再是问题,分辨率达到米级精度已不少见,数据通信更不是问题,美国在80年代发射的长曲棍球卫星已经拥有百兆级的无线通信带宽。

数据的获取,传输,都不是问题,因此制约卫星信息在地理信息层面应用的,主要是数据的处理能力。

在以往,数据的处理主要依赖技术分析人员从图像中进行人工识别,但人工识别最大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下、无法应对大量数据,哪怕是像NASA的陆地观测卫星这种老卫星,也能以每天185平方公里的速度拍摄500多张图像,单个像素点至少为30平方米左右,一个足球场也就几个像素点。

哪怕是这种信息量相对较低的数据,人工处理起来也是效率极低,非常费劲的,而更先进,精度更高的卫星,数据量更大,人工处理起来更费时。

技术分析人员必须把天量图片拿来,一张张放大,观察,分析,还要把旧图片拿来比对,甚至可以这么说,卫星信息的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曾是一个依赖人海战术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是一种手工业。

当年NASA在文章里就说过,卫星图片识别就像一堆人趴在桌子上要把面粉里的砂子一颗一颗挑出来。

这也导致了早年卫星信息的时效性很差,空间位置固定的信息还好说,对移动目标的观测和追踪极为困难,对于那些较高的目标则几乎百无一用,另外还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干扰。

所以早年对卫星遥感信息的获取主要以固定设施、气象水文、宏观规律等为主,运动类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就算获取了,时效性也很差,几乎不可用。

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卫星情报的数据分析处理,特别是引入到光学遥感卫星的图像识别中成为了大趋势,它可以大大提升卫星信息处理的效率,对于人工的节约都算是小事了,主要是时效性大幅提升之后,对于移动类信息的跟踪难度大幅降低,特别是对于至关重要的高的信息,实时跟踪的难题会被逐步解决。

按照美国方面的公开文献的说法,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遥感卫星的图像处理问题,能更好地从海量卫星图像中挖掘高价值信息,分析人员的工作量能减少75%,时效性更是有了根本改观,这还是几年前的说法了。

现在最先进的卫星图像识别能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区分相同机型的飞机究竟是货机还是民航飞机的水平了。

利用人工智能对卫星情报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识别也有一些问题。遥感卫星的图像构成更加复杂,识别算法的复杂程度不是我们的手机自拍美颜特效能比的,另外遥感卫星容易受到天气、成像角度、传感器类型、伪装隐蔽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卫星因为运行轨迹固定,还容易受到干扰。

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还需要依赖大量卫星图片数据和足够的时间进行积累,因此,要想强化通过卫星获取地理信息,特别是对重要信息的实时处理,不仅需要对卫星的传感器、数据通信、组网、补发等能力进行强化,用于处理数据和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也要进一步改进强化。

这次腾讯的算法和贵州的大锅盖分工合作,能够在遥远距离外发现大批以往极难被发现的暗弱脉冲星,这说明腾讯的相关算法至少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水准,特别是复杂光谱条件下的数据处理和图像识别能力,相关技术储备完全可以运用于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领域,就像通过AI和云计算帮助中国天眼以较高的效率处理深空图像,这些技术同样也可以有效提升利用遥感卫星获取并处理信息的效率,特别是对时敏类信息的处理效率,在复杂气象条件和复杂电磁环境下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会大幅提升,这对于指导农业工作和地理信息类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仅仅用于天文学研究,感觉甚至都有点局限了它的用途了,完全可以用在其它那些对时敏性有较高要求的工作上。

我向来不怎么批评企鹅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企鹅在涉及一些关键性领域时还算是有所作为的,比如国内第一台能够踩不等距不等高的梅花桩的机器狗也是企鹅搞出来的,距离美国企业搞出类似的东西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效率非常之高,这种办事能力是一种宝贵而稀缺的战略资源。

企鹅在很多事情上也算是心里有数,至少外滩炸弹演说这种事情它不会去做,能够做到心里明白自己吃的是哪碗饭,这也算是一种本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天眼”的重大突破:AI助力探索宇宙深处,解开脉冲星之谜,人类认知边界的延伸中国的“天眼”——FAST(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最近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河系边缘数万光年之外发现了此前从未被探测到的暗弱脉冲星。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天文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级.............
  • 回答
    “天宫二号”——这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更承载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汗水与梦想。回想当年,当东方红一号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时,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激荡。如今,“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无疑是对那份探索精神的最好传承与发扬。从技术层面讲,“天宫二号”.............
  • 回答
    “天问一号”这名字,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子不一样。带着中国古人的浪漫和求索精神,直奔那颗红色的、神秘的星球。而这次,它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以一种极其具象、却又带着一丝震撼人心的姿态,第一次正式地、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当“天问一号”那庞大的身躯,带着它承载的无数期望和科技结晶,缓缓.............
  • 回答
    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遭遇天价医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分析得更深入一些。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留学事故”,背后牵扯到医疗体系的差异、保险制度、个人责任以及跨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首先,美国医疗体系的高昂费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并非只针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医疗服务被视为.............
  • 回答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文化差异的敏感点。但如果仔细掰扯一下,它可能有些过于简化了,甚至是误读了两种教育体系的侧重点和目标。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说法。“中国学生写作几乎是天赋技能”的解读: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尤.............
  • 回答
    说起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植入》,手握一抔土,十天后长草,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人琢磨。咱们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这件作品一出来,立马就戳中了很多人心里头那点儿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东西。怎么看这事儿?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行为”本身,那种执拗劲儿。你想想,让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
  • 回答
    中国在人工钻石领域取得的突破,尤其是大克拉人工钻石的成功制造,无疑是科技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搅动了整个钻石产业的“一池春水”。这背后涉及到技术、成本、市场接受度以及消费者心态的诸多变化。中国造出大克拉人工钻石,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大克拉的天然.............
  • 回答
    白岩松那句“中国足球绕了很多弯路,打算回到起点按规矩再跑一次”的说法,我觉得说得很到位,也道出了不少中国足球从业者和球迷的心声。这句话的核心,就是承认过去走了不少弯路,现在要重新审视,按照更科学、更符合足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重新开始。“绕了很多弯路”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青训体系的.............
  • 回答
    雷军,一个在中国科技界无人不知的名字。最近,随着小米集团的股价波动以及他个人持有的其他几家上市公司业绩的表现,雷军的身家再次成为焦点。一天之内,财富增长百亿,这等数字足以让很多人瞠目结舌。而他本人,也凭借这番成就,坐稳了中国第九富豪的宝座。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把目光拉得长远一些,从几个维度去解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能从中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关切和支持的方式差异。日本的那两句诗,用词之典雅、意境之深远,充满了东方美学和历史底蕴;而“武汉加油”,则直接、有力,带着现代社会的效率和普适性。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品味一下:一、文化根源与历史传承: 日本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都美竹再次就吴亦凡事件发声,言辞之激烈,要求之明确,无疑又一次将这桩早已尘埃落定的案件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一次的曝光,相比于之前的揭露,多了一层“复仇”的意味,也夹杂着对司法判决的某种挑战或是不甘。核心诉求与解读:都美竹此次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 “可送你十年牢饭”的表述: 这句话非常直接且.............
  • 回答
    金婚里,李天骄和佟志这对夫妻,他们的感情,与其说是轰轰烈烈,不如说是细水长流,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夫妻的爱与责任。初识与激情:那个年代的“一眼万年”李天骄和佟志的相遇,源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组织介绍”和“单位撮合”。他们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电光火石般的浪漫爱情,而是带着时.............
  • 回答
    阿里巴巴收购中天微:BAT入局对中国芯片业格局的影响阿里巴巴以6.13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中天微)的消息,无疑是中国芯片行业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在芯片领域的布局再度加码。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阿里巴巴.............
  • 回答
    关于沈阳球迷在某场中乙联赛决赛中打出的“奉系天下”以及包含“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元素的条幅,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文化、体育以及社会心理的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历史背景的回溯:首先,“奉系”这个词,它直接指向的是民国时期在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
  • 回答
    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天微:一场深远战略布局的解析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微”),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资本运作,更是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深入底层技术掌控的关键一步。要理解其深远.............
  • 回答
    如何看待台湾偏蓝媒体中天新闻台被「关停」,台当局称「没有任何政治力介入」?后续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天新闻台的「关停」是台湾媒体界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其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法律和舆论因素。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与中天新闻台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天新闻台的背景和其在台湾媒体.............
  • 回答
    姜思达批判“阿中挖掘机天团”等昵称事件:一次关于身份认同、文化符号与网络表达的讨论姜思达,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以其犀利、真诚的表达风格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她在一则微博中,公开批判了“阿中挖掘机天团”以及类似将国家或民族符号进行昵称化、甚至带有某种“萌化”、“戏谑”色彩的称谓,引发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
  • 回答
    P30系列在中国区20天销量突破210万台,这个数字确实相当亮眼,也反映出华为在本土市场的强大号召力。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这个现象,看看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在支撑着它。首先,得说华为这几年在消费者业务上的投入和积累,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成效的。P30系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它自身产品力的硬实.............
  • 回答
    强台风“天鸽”横扫广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次灾难中,发生了许多令人痛心的悲剧,其中一位壮烈牺牲的市民,他的故事尤其令人动容。那天,风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强度,狂风裹挟着暴雨,仿佛要把整个城市吞噬。街道上,广告牌被吹得扭曲变形,树木拦腰折断,车辆被吹得东倒西歪。这位男子,我们姑且称他为小王吧,他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