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缅甸琥珀内发现 1 亿年前的「甲虫粪便」,如何解读这一新发现,有什么意义?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的甲虫粪便,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对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能告诉我们些啥。

“甲虫粪便”:不是你想的那样

首先,得明确一下,这里发现的“甲虫粪便”可不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那种,它是一种含虫甲虫粪石化体。换句话说,它是甲虫在古时候排泄后,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尤其是被天然树脂包裹封存下来,最终形成的化石。这个包裹过程至关重要,它就像一个天然的时间胶囊,完美地保存了粪便的形态、成分,甚至可能还包括与粪便一同被困住的微小生物。

发现过程的珍贵之处

这次发现之所以珍贵,关键在于缅甸琥珀。缅甸琥珀以其高品质和丰富的古生物信息著称,很多时候能将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以惊人的细节保存下来。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这些甲虫(或者其他可能产生类似粪便的生物)的生活场景,就这样被凝固在了这些透明的琥珀之中。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这些琥珀,然后“偶遇”了这个小小的“惊喜”。这不像挖出恐龙化石那样轰轰烈烈,但同样需要精细的观察和专业的知识来识别和解读。这些粪便化石之所以能被辨认出来,很可能是因为它们有着与现代甲虫粪便相似的形态特征,或者其中包含了甲虫消化过的植物纤维、骨骼碎片等物质,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据指向其来源。

解读与意义: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发现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直接的食性证据:复原甲虫的生活史

吃的是啥? 粪便的成分是鉴定其来源和推测其食性的最直接证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粪便化石中的有机物成分,例如植物残渣的种类、是否存在动物骨骼碎片或者昆虫外壳碎片,来推断当时甲虫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植食性?肉食性?还是杂食性?这直接关乎到我们对这些古老甲虫生活方式的理解。
消化能力与代谢: 粪便的形态和未消化物的残留量,也能间接反映甲虫的消化系统功能。是高效消化,还是粗略消化?这能帮助我们了解它们在新陈代谢方面的特点。

2. 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食物链上的定位

“吃剩的”信息: 如果粪便中包含了其他小型生物的残骸,比如螨虫、细菌,那么这不仅告诉我们甲虫吃了什么,还可能揭示了它们在当时的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它们是初级消费者(吃植物),还是次级消费者(吃其他小型动物)?
分解者与营养循环: 粪便本身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循环环节。这些粪便化石的存在,也间接证明了当时存在着以粪便为食的微生物或小型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古生态系统。

3. 古代环境的线索:一扇窥视白垩纪的窗户

植物群落组成: 如果粪便中发现了特定种类的植物残骸,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植物群落组成。例如,发现大量针叶类植物残渣,就说明当时被甲虫取食的植物以针叶树为主。
生物多样性: 如果粪便中还包裹了其他微小生物的痕迹,比如细菌、真菌或小型无脊椎动物,这就能提供关于当时微生物多样性的宝贵信息。
化石化的过程本身: 琥珀的形成条件,以及粪便在其中如何被保存下来,本身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化过程提供了样本。

4. 古生物学的“细节控”:填补知识空白

“软”信息的重要性: 大多数古生物学发现集中在骨骼、牙齿等“硬”信息上,而消化道内容物、粪便等“软”信息则相对稀少且难以保存。这次发现正是填补了这一块重要的知识空白,让我们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古代生物。
行为学的推断: 虽然粪便本身不能直接反映行为,但结合其他信息,可以对甲虫的觅食行为、排泄习惯等进行一定的推测。

5. 技术手段的进步:解读能力的提升

这次研究的成功,也离不开现代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比如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对琥珀中的微小物质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和元素成分分析,从而精确地识别和解读这些“古老的证据”。

总结一下:

中国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的这例1亿年前的甲虫粪便化石,绝非小事。它不仅仅是一块“古老的便便”,而是承载着丰富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信息的“时间胶囊”。通过对这些粪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甲虫的食性、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甚至窥探一亿年前那个世界的植物组成和微生物状况。这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演化、地球环境的变迁,乃至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推动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挖掘和解读能力,正是科学研究不断前进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次的新发现是对一份古老契约的见证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想要知道,最早的传粉行为是由哪种动物,以何种形式产生的,而发迹于二叠纪的鞘翅目甲虫一直是热门候选。在此之前,学界只保有四块内容物疑似为传粉昆虫的琥珀化石,都是以花粉围绕着昆虫的形式被埋藏的

然而仅凭花粉和昆虫出现在一起就认定它们的关系还是太过武断了:现有的化石记录多是琥珀,而琥珀本就是植物的分泌物形成的,花粉混进分泌物里是常有的事,尤其考虑到当时的很多植物可能是让花粉随风飘散传播的风媒花,学界一直没能坐实这些甲虫是否真的已经开始担任传粉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最早在三叠纪中期形成的粪化石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苏铁的花粉,而后其他时期的植物琥珀也常常夹杂着各种含有花粉的粪化石,但是制造这些粪便的动物的身份一直是个迷。我们一直缺少一个决定性的证据,把两者连接成完整的证据链

而这次发现的琥珀化石可能就是那缺失的一环

说说这琥珀何德何能有此殊荣。首先,琥珀中的花粉是环绕甲虫分布的。如果是风媒花的花粉,在琥珀中应当是随机分部,而这种以甲虫为中心的分布说明它们很有可能是甲虫身上掉落的花粉;进一步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种甲虫拥有尚不发达的携粉构造——生于腹部和腿部的刚毛。我们甚至在腹部找到了三颗花粉粒

其次,琥珀是凝固的植物分泌物,一块琥珀的不同部分凝结的先后顺序可能不同,所以琥珀中封装的各种化石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时期被包裹进去的。但这颗琥珀中的粪化石和甲虫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说明两者当时是在同一时间被封入树脂内部

然而说了这么多,旁边也洒了身上也沾了,但还不够!谁知道这甲虫是不是只是偶然蹭了蹭不吃下去。最后的证据来自粪化石本身,上面残留的花粉粒相当完整——在已知的授粉节肢动物中,现存的蝶、蝇、蝽和蓟马吃的都是流食,无法咽下整颗的花粉;而对于小型多足类、螨虫和弹尾虫而言,这粪便只怕是有它们身体的几倍大

蜂类或许是个答案,然而目前还没有化石记录表明白垩纪中期有授粉蜂类。最后留下的只有甲虫,只有它们会吞下整块花粉(如果你认为这些粪化石对于甲虫而言还是太长了,一些甲虫的粪便长度可以达到身长的一半)。就这样,我们第一次获得了白垩纪中期的昆虫会食用及传播花粉的直接证据。这只甲虫被起名为Pelretes vivificus,属名和种加词在拉丁语中意为“花粉”和“赋予新生者”,就让我们暂且叫它“赋生授粉甲”吧


看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一句“就这?”要说出口了,还有的读者可能对开头那个煞有介事的“契约”耿耿于怀,那化石对学界的意义说完了,咱们来说说这背后的故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是一名古生物爱好者,那想必你已经听说过了“白垩纪陆地革命”(Cretaceous Terrestrial Revolution,KTR)。在中晚期的白垩纪(125-80mya),被子植物、哺乳类、昆虫及爬行类(包括古代鸟类)突然经历了爆发式的辐射演化,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面貌都被重塑,此间诞生的许多新类群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与革命相伴甚至可能直接促成这次革命的,是动植物之间关系的重大转变,陆地生态系统中万众瞩目的两支力量,在亿万年的死斗后首次和解,缔结下一份伟大的契约

这份契约的核心,是陆地植物从泥盆纪开始就苦苦探索,最终以侏罗纪被子植物诞生宣告大成的进化结晶:花和果实。在这之前,动物能吃进嘴里的东西,要么披坚执锐,要么味同嚼蜡,要么膘肥体壮却跑得快打得狠;而植物因为无法运动,只能被动承受一帮牙尖嘴利脑满肠肥满地乱跑的肉袋子的摧残,同时它们的后代也无法散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常常要落入老子和小子抢地盘的尴尬境地

花和果实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在动物看来,富含蛋白质的花粉粒和浓缩了糖分的花蜜和果实,使以往花费大把时光与精力,乃至抱着性命之忧才能收集到的养分突然琳琅满目俯拾即是;对植物而言,繁殖突然不再是一命二运三风水的豪赌,肉袋子们一日千里的运动能力从此为我所用。授粉与播种是自然界的自贸协议,数不尽的种族相继加入这演化史上最盛大的交易

这份契约是如此的牢固,纵使那颗不期而至的天外灾星烧光了天上地下的三分之一,令整个中生代轰然落幕,两大家族的幸存者们也将它铭记在基因深处,步入了满目疮痍的新生代;这份契约甚至可能是点燃智慧的火种,新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三个智慧种族:膜翅目、鹦雀总目和灵长目,在演化史上都从中受益良多


[1]

参考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1-00893-2
user avatar

谢邀,人在南古所,走出蔡老师办公室,奋笔回答!解答和便便一样“香”哦【坏笑】~

解读缅甸琥珀1亿年前甲虫化石的新发现

地球,这颗神秘而迷人的星球,是各种生命的“伊甸园”。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海洋生命诞生于距今38亿年前并演化至今,而陆上高等植物只是在距今4.3亿年前才出现。科学家发现,生物登陆的历史是由植物率先开始的,这一过程十分漫长、曲折。随着植物向内陆深处扩散,原本十分荒凉的大地开始泛绿,生物圈最终覆盖了地球整个表面。

被子植物(也称开花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为了繁衍后代,它们想方设法地抱各种大腿,依靠外力的帮助,把花粉传布到其他花的柱头上去,经过受精之后孕育胚,产生下一代,完成传宗接代的生活使命。传送花粉的媒介各种各样,最为普遍、最重要的还是风和形形色色的昆虫。那么昆虫为何会“无缘无故”来为植物的花朵传授粉呢?当然啦,昆虫们真正的目的还是来蹭饭的

传粉昆虫为植物们牵线搭桥做月老,而植物们也为其生存提供所必须的营养,可谓是唇齿相依,两者的合作是达成共赢的。然而,目前人们对被子植物的虫媒传粉模式的起源仍知之甚少,且有助于阐释被子植物传粉起源的化石证据更是极其罕见。

在众多昆虫中,甲虫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的一类昆虫,有着漫长的演化历史,因而常被认为是被子植物最早的传粉者。在白垩纪,甲虫和被子植物之间密切的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这两大类群的辐射与演化,这一关系从化石证据的发现中得到了证明。

201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腹部中保存有大量紫树花粉的二叠啮虫,从而首次揭示了白垩纪中期昆虫与高等被子植物的传粉关系。2018年,南京古生物所蔡晨阳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独特的扁甲及其取食的苏铁(俗称铁树,裸子植物)花粉,证明了甲虫与苏铁之间传粉关系的建立不晚于侏罗纪早期,远早于被子植物及其传粉者的起源和兴盛。2019年,南京古生物所的王博研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携带大量高等被子植物花粉的原始花蚤,进而揭示了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虫媒传粉机制,并表明真双子叶植物的虫媒传粉机制已于1亿年前出现

但目前发现甲虫传粉的化石证据大都基于传粉昆虫与花粉粒保存在一起,或是基于与传粉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再或是根据以花粉为食的现生类型加以推测,使得解释甲虫和早期被子植物相互作用的化石记录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说了这么多,重点终于来了!!!!

十年来,通过对大量中生代甲虫化石系统的收集和不懈的研究,研究人员蔡晨阳、黄迪颖终于在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前)中发现了一枚极其罕见且保存精美的甲虫化石。

该枚甲虫化石经鉴定,为短翅花甲科(Kateretidae)的1新属1新种,即新生粉花甲(Pelretes vivificus)(请不要看成花甲粉~)

短翅花甲科是鞘翅目扁甲总科中一个较小的科,已描述14个现生属、约95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幼虫和成虫都是食花的(anthophagous),也即是,在交配期和产卵期成虫是专一的访花者(只访问同科的花),其他时间可以访问多种花;而幼虫的食花专一性很强,同属的甲虫只访问同属或几个近缘属的花

该枚琥珀中发现的新生粉花甲与现生类型十分相似,在其身体结构上进化出了与访花和取食花粉相适应的特征,如下颚须末端的感受器、跗节腹面用于攀附的柔毛以及腹部背面密布的可携带花粉的柔毛等。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这枚甲虫的身体表面(腹部、腿部等)和虫体附近发现了许多高等被子植物的花粉和花粉簇。在对琥珀标本进一步打磨处理后,研究人员利用实体显微镜、生物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发现甲虫被超过100枚花粉颗粒包围,甲虫附近有四个聚集而成的花粉簇。这些花粉属于典型的三沟型花粉,花粉颗粒呈椭圆形,直径约20 μm。经李丽琴鉴定,可归入化石形态属Tricolpopollenites Tricolpopollenites属于真双子叶植物,与菊亚纲和蔷薇亚纲植物的花粉接近)中。植物花粉簇的形成表明,其很可能是一类虫媒植物,而风媒植物的花粉通常是以单粒的形式散播。

更为重要的是(划重点了!!!

研究人员还首次在琥珀化石中发现了两枚三维保存的、由三沟型花粉(Tricolpopollenites)组成的长柱状粪便。其中最近的粪化石与甲虫的距离不到2 mm。通过对粪化石形状、大小、组分等综合研究,表明其与现生甲虫粪便和在植物化石中发现的甲虫粪便十分相似。正是这两枚甲虫粪便,让解释甲虫和早期被子植物相互作用的化石记录的不确定性变为了肯定。

真相只有一个

这两枚由大量花粉组成的甲虫粪便说明:甲虫把花粉吃下去之后,吸收了其中的营养,但因花粉壳比较硬,不能吸收便直接被拉出来了。通过分析,粪便里的花粉与甲虫身上的花粉和花粉簇是属于同一种花粉,即证实这种甲虫确实是吃花粉的。这为论证“白垩纪甲虫取食花粉”的观点提供了直接证据。

以上一系列证据表明,白垩纪中期甲虫与高等真双子叶植物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粉关系,同时也揭示白垩纪中期高等被子植物传粉甲虫的多样性,为研究现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被子植物的协同演化关系的演化提供了关键例证。

相关成果于2021年4月12日在植物学顶级刊物《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以“长文(Articles)”形式在线发表。

完整解读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参考文献:

Huang Diying, Bechly G., Nel P., Engel M. S., Prokop J., Azar D., Cai Chenyang, Kamp T. van de, Staniczek A., Garrouste R., Krogmann L., Rolo T. dos S., Baumbach T., Ohlhoff R., Shmakov A. S., Bourgoin T., Nel A., 2016: New fossil insect order Permopsocida elucidates major radiation and evolution of suction feeding in hemimetabolous insects (Hexapoda: Acercaria). Scientific Reports 6, 23004, doi.org/10.1038/srep230.

Chenyang Cai*, Hermes E. Escalona, Liqin Li, Ziwei Yin, Diying Huang, Michael S. Engel (2018) Beetle pollination of cycads in the Mesozoic. Current Biology, doi.org/10.1016/j.cub.2.

Bao Tong, Wang Bo, Li Jianguo, Dilcher D. (2019) Pollination of Cretaceous flowers. PNAS, doi.org/10.1073/pnas.19.

Erik Tihelka, Liqin Li, Yanzhe Fu, Yitong Su, Diying Huang, Chenyang Cai* (2021) Angiosperm pollinivory in a Cretaceous beetle. Nature Plants, doi.org/10.1038/s41477-.

@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博览 @知乎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的甲虫粪便,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对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能告诉我们些啥。“甲虫粪便”:不是你想的那样首先,得明确一下,这里发现的“甲虫粪便”可不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那种,它是一种含虫甲虫粪石化.............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 回答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攻坚克难,里程碑式的科学飞跃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批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猴子在中国诞生,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磅消息,也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特别是生物医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这项研究的成功并非易事,背后凝结了无.............
  • 回答
    PNAS 上发表的这项中国科学家在哺乳动物孤雌生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进展,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剖析。“真正的”孤雌生殖,为何如此引人注目?首先要理解,“真正的”孤雌生殖在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在自然界中,有些物种,例如部分爬行动物、鱼.............
  • 回答
    公鼠怀孕生崽:重塑性别界限,男性责任的未来猜想在中国科学家团队的突破性研究中,一只公鼠成功怀孕并诞下后代,这无疑是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不仅在生物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更在社会观念层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引发了关于性别、生育责任的深刻思考。这项全球首次的尝试,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女性孕育生命”的认知,也让我.............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中国首份新 IT 报告所揭示的要点,以及洞察中国科技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所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份报告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中国对信息技术发展思路的一次重要升级,从过去强调“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体系化发展”。中国首份新 IT 报告的核心要点: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理.............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捕捉到水分子内部结构的清晰画面,这无疑是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深远,远非简单的技术展示。首先,这项成就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生命之源”——水的理解。自古以来,水就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而备受关注。我们知道水由氢和氧组成,知道它具有极强的溶解性.............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我国即将迈出探索火星的宏伟步伐,这无疑将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科幻热情。回溯那些描绘火星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构建了壮丽的异星景观,更承载了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望。提起火星,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或许是雷·布拉德伯里笔下的《火星编年史》。这部作品并非描绘一场宏大的征服史,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忧伤的笔触,讲.............
  • 回答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课题组的这项发现,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即便放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也足以引起轰动。通俗点说,他们首次在病毒这个我们熟知的“病原体”身上,发现了“朊病毒”这种极其特殊的致病因子。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概念: 病毒(V.............
  • 回答
    惊闻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与世长辞,这无疑是中国航天界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万卫星院士的一生,就是一部献身航天事业,矢志探索未知宇宙的奋斗史。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陨落,更是中国火星探测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顾万卫星院士的贡献,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与.............
  • 回答
    Cell 期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中美科学家合作,成功构建并观察了近 20 天的人猴“嵌合体”胚胎。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显著的伦理争议。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理解早期胚胎发育: 人猴嵌合体胚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我们能近距.............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创制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一项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及其深远价值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一项颠覆性的研究成果近日引起了全球瞩目——中国科学家成功创建了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更在全球生命科学研究中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其科学价值不言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国家航天局发布的火星探测任务首批科学影像图,看看这些照片里都有啥值得咱仔细琢磨的。首先,最直观的肯定是地貌特征。这些照片可不是随便拍的游客照,每一张都是精心选择的科学数据。咱可以关注一下照片里呈现的: 撞击坑(Impact Craters):火星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它们.............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保研率 18.5%,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在很多关注教育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保研”?保研,全称“研究生推荐免试”。简单来说,就是本科生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
  • 回答
    “中国科学家的地位是不是不如明星?”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总的来说,虽然社会对科学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某些方面,明星的光环和影响力确实更为显著和普遍,这导致了很多人会产生“不如明星”的感受。一、 媒体曝光度与公众.............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生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突破:他们成功让一只公鼠怀孕并顺利诞下了十只健康的小老鼠。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刻在科学界乃至社会大众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不可能的任务”的?这项研究又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揭秘“父孕母生”背后的科学奥秘要理解这项研究.............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科技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评估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科技突破的颠覆性与重要性首先,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物”。这直接触及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严峻的挑战: 粮食安全: 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