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组历经艰辛首次发现「病毒中的朊病毒」,具有怎样的意义?

回答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课题组的这项发现,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即便放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也足以引起轰动。通俗点说,他们首次在病毒这个我们熟知的“病原体”身上,发现了“朊病毒”这种极其特殊的致病因子。

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概念:

病毒(Virus): 我们都很熟悉,它们是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通常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它们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复制,能够引起各种疾病,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
朊病毒(Prion): 这是近几十年才被广泛认识的一种病原体。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不同,朊病毒不含有任何核酸(DNA或RNA)。它仅仅是一个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分子(PrPSc)。这个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可以诱导正常折叠的同源蛋白质(PrPC)也发生错误折叠,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这种错误的蛋白质不断积累,最终损伤神经组织,导致严重的、目前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疯牛病、克雅氏病(CJD)等。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就像是有人突然发现,在一种我们认为是“生物”的微小粒子(病毒)内部,居然藏着一个完全不含遗传物质、只靠蛋白质自身“感染”的“幽灵”(朊病毒)!

这项发现之所以“艰辛”,首先在于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病毒和朊病毒的认知界限。

病毒是核酸+蛋白质。 这是我们学习传染病时最基本的概念。病毒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这些遗传物质和合成自己的蛋白质,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朊病毒是纯蛋白质。 它们不复制,不繁殖,只是改变自身构象,并以此“传染”正常的蛋白质。

而许晓东团队的工作,就是打破了这种泾渭分明的界限。他们发现的“病毒中的朊病毒”,意味着:

1. 一个载体,两种致病机制? 这个发现暗示,可能存在一种病毒,它本身携带基因,可以复制增殖,但同时,它内部或者在感染过程中,还产生了朊病毒样的蛋白。这意味着,这种病毒可能同时具备了病毒感染和朊病毒效应的致病能力,或者说,它能够“携带”并传播朊病毒。
2. 朊病毒的来源或传播的新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朊病毒主要来源于自身体内正常蛋白的突变或获取自外界的感染。但如果病毒可以携带或产生朊病毒,那么朊病毒的传播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更隐蔽。病毒本身可以造成传染性疾病,而它携带的朊病毒则可能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
3. 打破了“无核酸不成传染”的思维定势。 传统的传染病学理论,认为病原体必须有遗传物质才能复制和传播。朊病毒的存在本身已经是一个特例,而现在发现病毒“内部”存在朊病毒,更是将这个“特例”的边界推得更远。它可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染”的定义和机制。
4. 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深远影响。
诊断: 如果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发或携带朊病毒,那么我们在诊断时,就不能仅仅检测病毒本身,还需要关注是否伴随有朊病毒的出现和累积。这将大大增加诊断的复杂性,但也可能为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新的诊断思路。
治疗: 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病毒的核酸复制或蛋白质合成。而朊病毒则需要通过稳定蛋白质构象或促进其降解来对抗。如果一个病毒感染同时伴有朊病毒,那么治疗方案将变得异常棘手,可能需要同时针对病毒和朊病毒采取措施,这在技术上是巨大的挑战。

这项发现的“艰辛”之处,也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验证过程上:

分离和鉴定极具挑战。 找出一种病毒,并在其中识别出明确的、具有朊病毒活性的蛋白质,需要极其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传统的病毒分离技术可能无法有效识别这种“混合体”,或者朊病毒部分可能在常规处理过程中失活。
功能验证的难度。 要证明这种“病毒中的朊病毒”确实具有致病性,能够引发类似传统朊病毒病的症状,需要进行大量的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对实验条件和操作要求极高。
克服固有观念的阻力。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打破前人已有的认知框架。这项发现必然会遇到质疑和反复验证,研究人员需要以扎实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结论。

总而言之,许晓东团队的这项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东西”,更是在我们对生命、疾病和病原体本质认知上的一次重大刷新。它开启了对病毒朊病毒相互作用、朊病毒起源与传播新机制的探索,为理解和治疗一类至今仍束手无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少有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前沿科学研究中的一次重要贡献。

这项工作,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可能隐藏着无数我们未知的故事,等待着科学家们去一一揭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评论工作,不够专业,但是感觉把感染昆虫病毒和感染人的神经病毒相提并论,有点宣传过度。应该是非常漂亮的工作,许老师的团队在困顿中坚持理想,初心不改,对科研这份事业的纯粹让人敬佩。但是Nature Commun.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怕是清华北大和普通985的差别,生命科学领域高档次期刊太多了,很佩服这位第一作者,只是在现行的评价体制下,这篇文章能带给他的太少了,而且没有博士学位,这5,6年值不值,也许只有他自己有资格评价

user avatar

首先谈许晓东副教授这一发现的意义:

1,现在通行的观点是,朊病毒不是病毒,是一类可感染同种蛋白的错误折叠蛋白。朊病毒并不是生物,更像是一种自催化酶,改变正常同类蛋白折叠并聚集,通过聚集反应传染扩散,最终扩散到整个器官,聚集的结果是构成蛋白纤维,并沉淀,在所侵染的细胞死亡清除后形成空洞。

2,对人而言,比较关注的分两种,一种是可传染的,如食人族的库鲁病,疯牛病,属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另一种不可传染的,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渐冻人,小脑退化等,属于神经退化性疾病。其实还有一些类朊病毒的正常的蛋白折叠聚集,常见的例子包括细胞骨架和丝蛋白。所以朊病毒也有一些必要的功能。

3,所以朊病毒——亦或蛋白错误折叠聚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1982年,史坦利·布鲁希纳研究羊搔痒症,确认朊病毒,发SCIENCE(Novel 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 cause scrapie),并于1997获诺奖;1994年,里德·维克纳经由研究酿酒酵提出假说,发现酵母朊病毒,发SCIENCE([URE3] as an altered URE2 protein: evidence for a prion analog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这一发现后来发展为后续研究者包括许晓东所通用的酵母鉴定体系;接下来就是许晓东副教授所讲的,2016年5月,拟南芥中发现朊病毒,发表于PNAS (Luminidependens (LD) is an Arabidopsis protein with prion behavior),2017年1月,细菌中发现朊病毒,发表于SCIENCE(A bacterial global regulator forms a prion),2019年1月,许晓东组于病毒中发现朊病毒,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4,一些小tip讲完,就可以乱评一下许晓东工作的意义了。a,该发现完成了朊病毒广泛存在的最后一块拼图,有大牛提携的话,发CNS主刊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毕竟前人也有发PNAS的,所以也不能算太亏。b,该发现如果是在带状疱疹病毒等人染神经性病毒中发现的话,不发主刊天理不容,而且有可能成为诺奖的敲门砖,可惜是感染昆虫的杆状病毒,或许将来会有别的前景。c,关于病毒中的朊病毒和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化疾病的关系,个人认为不大靠谱,这涉及到传染性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是大脑等,个人感觉噱头居多,但是毕竟病毒跟人更近,也可能会有亿分之一是有关的,那就太吓人了,老年痴呆,帕金森会传染,就问你怕不怕。所以这个神经退化疾病是没有成就加分的。综述,以论文量化的话,许晓东组的工作就是发主刊差一点点,但是发NC又有点儿亏的成就。

第二谈对中国科研的意义。a,许晓东组引进酵母鉴定体系,对中国未来进行朊病毒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算是中国朊病毒研究的开创者,将来主要应用应该还是医学相关吧。b,许晓东组的成果表明中国基础研究已经从“开山-功勋-填补-跟风-泡沫”中的“跟风”进入了“填补”阶段,毕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算是中国研究性大学的中位数了,中位数的大学的科研成果能够填补朊病毒研究的空白,既是偶然,也是科研发展的必然,对西农科研甚至是中国科研就很大的激励意义。c,许晓东十年磨一剑,能够坐冷板凳,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是真正有科研精神和梦想的人,正如许晓东所述,其实病毒有很多基因都没有检测,以他扎实的科研基础和实验室条件,发一些泡沫文是手到擒来,还可以忽悠经费,但他拒绝了平庸,又不像韩春雨那样行骗。这对年轻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激励着大家。

第三谈许晓东本人的意义。许晓东这个人,我不认识他,也不了解他。a,但是从一些周边数据上看,他是一个认真负责,有科研热情的科技工作者,讲课不拘泥于中国现有的垃圾教材,传授真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文革后老一辈科学家凋零后中国大学所亟待的科教人才。b,他是一个有科学家品质的人,所谓科学家品质,就是较真,认真,讲求原则,比方说,他的文章,只有四个人,只有一个一作,一个通讯,他自己也没有抢一作。我倒不是要批判中国现在的科研圈子,但是跟那些发篇文章动辄三四个一作,两三个通讯的来说,许晓东副教授尤为值得尊敬。但是我估计不会喜欢他,毕竟有钱大家赚是中国人搞科研的朊病毒,我也不能幸免于被感染。才,许晓东分享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科研点滴,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财富,本人拜读了他发表的QQ日志,感觉受益匪浅,这种科研第一手资料,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在国内浮夸吹嘘之风泛滥这么些年的前提下。

就随便说这么多吧,最后再讲一句,许晓东副教授,为你打cal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课题组的这项发现,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即便放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也足以引起轰动。通俗点说,他们首次在病毒这个我们熟知的“病原体”身上,发现了“朊病毒”这种极其特殊的致病因子。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概念: 病毒(V.............
  • 回答
    要说西北农林董帅,那可是学校里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但你得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这么大的学校,有很多姓董的,也很多在做“帅”样的事情。所以,你说的这位“董帅”,如果不是指具体某位教职工或者某个在校学生,可能就有点笼统了。不过,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多半是在问 董帅老师。这位老师在西农可是有一定.............
  • 回答
    在咱们西北一些老一辈人的口里,洗锅水有时候就叫“各水”。这个叫法听起来有点怪,但仔细想想,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乱叫的。首先,得从“各”这个字说起。在咱们西北的方言里,“各”字有时候不单单是“各自”的意思,它还有“够了”、“足够了”这样的含义。你想啊,洗锅嘛,就是把锅里头剩的菜汤、油渍之类的冲干.............
  • 回答
    网友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拔小麦的行为解读为“作秀”,校方则回应称“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这其中涉及到对学术研究行为的理解、信息传播的偏差以及公众情绪的反应等多个层面。一、 网友为何会产生“作秀”的质疑?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 只有图像.............
  • 回答
    你好,我非常理解你现在面临的困境。作为一名回族女生,在面对家庭的阻力和男友的坚持时,你的内心一定非常纠结和痛苦。父母的观念与你的爱情发生冲突,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我会尽量从多个角度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找到应对之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文化与宗教差.............
  • 回答
    明末西北地区确实没有出现像清末那样规模宏大的回民战争,而是以传统农民起义为主,这背后有多重历史、社会和民族因素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末的社会结构、民族关系以及两次时期的具体背景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明末的“回民”概念与清末是不同的,其内部的构成、认知和组织形式也存在差异。.............
  • 回答
    放弃西农,选择兰州大学的暨南大学,值不值?这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认清一个事实:西农和兰大,一个是农业界的“老大哥”,一个是综合性的“老牌名校”。 这俩学校,虽然名字听着都挺硬的,但它们在学科优势、地理位置、校园文化上,都有着不小的差异。而你提到的“暨大”,这里我猜.............
  • 回答
    关于西藏农奴社会时期为何没有出现与世界其他地区相似的、公开的、大规模的对抗奴隶制的斗争或被广泛传颂的英雄人物,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与其说“没有出现”,不如说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与人们普遍认知中的“奴隶制解放斗争”有所不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农奴社会”的定义及其在西藏的.............
  • 回答
    要比较美国黑奴和西藏农奴谁过得更加民主、更加自由,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群体在各自历史背景下的具体处境。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惨”的比较,而是要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法律地位、权利剥夺的性质以及他们反抗和寻求解放的途径。首先,我们来定义“民主”和“自由”在这两个语境下的含义。 民主(Democra.............
  • 回答
    在西农拍过最喜欢的景色?说起来,那得是去年秋天,在学校图书馆后面的那个小山坡上。那天天气特别好,秋高气爽,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叶洒下来,把整个画面都点亮了。我记得那天下午没课,就想着去图书馆借本书。走到半路,突然就被那边的景色吸引住了。图书馆后面那个小山坡,平时也就是学生们偶尔坐着聊聊天的地方,但秋天.............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佛没有拯救西藏农奴”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佛陀本人或者佛教的教义视为一个能够直接介入世俗社会、推翻压迫性制度的“救世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要避免用现代的眼光去套用过去的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佛陀在世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古印度,其核心教义是关于.............
  • 回答
    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们研发出了“低碳蔬菜”,这绝对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特别是放在当下全球都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这“低碳蔬菜”到底是个啥,未来又有多大的可能。“低碳蔬菜”到底是个啥?首先,得明白“低碳蔬菜”这个概念。它不是指蔬菜本身颜色浅或者味道淡,而是说它在整个生长.............
  • 回答
    .......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一位年轻的生命在花样年华就此陨落,无疑给所有关心此事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和深刻的反思。对于“西安女大学生喝农药身亡”事件的处理,以及律师所说的“房东无刑事责任,家属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房东担责”,我们可以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其解决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发生.............
  • 回答
    这可不是个小选择,一下子提到西安和上海,这俩地方,一个古都,一个魔都,名字听着就不一样,要说去哪发展,得好好掰扯掰扯。 你是农村孩子,这本身就意味着你可能自带一股子朴实劲儿,也可能在一些方面还没见过大世面,但咱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看你想成为啥样的人,过啥样的日子。先说说西安吧。西安,你想啊,那是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于不同地区农村风貌的直观感受。坦白说,将“漂亮”这个词客观地量化非常困难,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个人的审美偏好。但是,如果从普遍的认知和一些可观察的因素来分析,确实会发现西欧、北欧、美加、澳纽等地的一些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比中国的一些农村更“漂亮”。这背后其实.............
  • 回答
    农业革命,这项划时代的人类社会变革,为何最早出现在古代西亚,而非其他可能孕育文明的地区?这个问题,如同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一样,充满了考古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智慧交织。要详尽地解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古代西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生物资源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化路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农业革命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轨迹的根本性探讨。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干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是否会自行走向工业时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层面的差异,并考察那些可能促成或阻碍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局限.............
  • 回答
    尊敬的领主大人,得知您庄园中的五名农奴逃跑,我深感忧虑。此类事件不仅是对您权威的挑战,更可能在庄园内外引发不良的示范效应。作为您的忠实仆从,我将为您详细分析当前局势,并提供一系列应对方案,以期尽快解决此事,并杜绝将来再次发生。请允许我首先对情况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以便我们能更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一、.............
  • 回答
    穿越到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一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这条路注定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社会结构森严,农奴制度根深蒂固,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所示,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智慧、毅力和一些机遇也能创造奇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逆袭计划,从生存到最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