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解读《金融时报》上「违约是中国债市走向正规的必修课」的言论?

回答
《金融时报》上「违约是中国债市走向正规的必修课」的言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述,而是对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阶段和未来方向的深刻洞察。

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背后的逻辑和含义:

核心观点提炼: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中国债券市场要实现成熟和健康发展,允许甚至鼓励部分债务违约的发生,是不可避免且必要的过程。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摔倒、学习走路,才能最终跑得更稳。

详细解读:

1. “正规”的含义:
市场化定价: 在一个“正规”的债市中,债券的价格应由市场供需决定,反映发行人的真实信用风险。过高的刚兑预期会扭曲价格,导致风险定价失灵。
风险定价与约束: “正规”意味着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投资者需要根据发行人的偿债能力来评估风险并要求相应的回报。而发行人则需要承担违约的代价,从而被市场约束,提升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
资源配置效率: 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债市能够更有效地将资金配置给那些有能力偿还债务、具有良好经营前景的企业,淘汰那些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 正规的债市需要高度的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能够清晰了解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

2. “违约”的必要性(为何是“必修课”):
打破刚性兑付(刚兑): 长期以来,中国债市存在着严重的“刚性兑付”现象。这意味着无论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在出现偿债困难时,通常会得到其他主体(如母公司、银行、政府)的隐性担保,最终实现兑付。
刚兑的危害:
道德风险: 发行人(债务人)和投资者(债权人)都会产生道德风险。发行人不需要真正为自己的财务决策承担责任,因为总有“后盾”兜底;投资者则因为“安全垫”而放松警惕,盲目追求收益,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
风险的隐匿与传染: 违约被掩盖导致风险并没有真正化解,而是被层层包装、转移,最终可能在系统内累积和传染,对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冲击。
资源错配: 资金流向了不应该去的地方,低效企业和项目获得了本不应属于他们的资金,挤占了优质企业的融资空间。
创新和定价扭曲: 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顾问等中介机构也可能因为市场对刚兑的预期而失去独立性,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定价。
建立真实的信用文化: 违约的出现,是建立一种“风险自担,违约受罚”的信用文化的基石。当违约成为一种可能,发行人会更加审慎地管理财务,避免过度负债;投资者则会更加理性地评估风险。
净化市场环境: 违约能够“挤出”那些缺乏偿债能力、依靠“金蝉脱壳”或“空手套白狼”模式生存的企业,从而净化市场生态,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企业脱颖而出。
促进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 违约事件的发生,能够促使信用评级机构更准确地评估发行人的信用风险,改进评级方法,提高评级质量。投资者也会更加依赖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评级。
为金融创新提供基础: 在一个风险定价清晰的市场中,可以发展出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韧性。

3. “走向正规”的含义:
与国际接轨: 世界成熟的债券市场,如美国、欧洲等,都允许一定比例的违约发生,并且有完善的法律框架来处理违约事件。中国的债市要融入全球,必须建立类似的机制。
提升市场韧性: 允许适度的违约,并非要摧毁市场,而是通过“小病小治”,避免“大病难愈”。当出现个别违约时,通过市场化的重组、清算等机制解决,可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韧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建立在真实风险定价和责任承担基础上的市场,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可能的挑战与风险(解读的补充):

尽管违约是“必修课”,但在实践中,如何“学好”这门课,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如何在允许违约的同时,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这需要有力的监管和审慎的政策引导。
投资者保护: 在违约发生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防止他们遭受过度的损失?
违约处置机制的完善: 需要建立高效、公正、透明的违约处置法律和执行体系,包括破产重组、清算等。
市场情绪的稳定: 突然的大规模违约可能引发市场恐慌,需要央行和监管机构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干预来稳定市场信心。
信息不对称的化解: 违约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率,依然是重要课题。

总结:

《金融时报》的言论,是对中国债券市场过去一段时期“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模式的批判,并指明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它强调了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定价等要素对于债券市场成熟的关键作用。

允许适度的违约,就好比在教育体系中,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保护。中国债市需要经历这个“阵痛期”,才能真正建立起基于真实信用、风险可定价、违约有代价的健康生态。这不仅是对金融体系的优化,也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这句话,就是理解中国金融改革深化,以及“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作用日益增强的大趋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好事,是好的信号,是改革的必然方向,不要用几年前信贷扩张看待今天的央行信号。

首先把此次央行发出的信号解读为经济危机的信号是错的。中国社会融资总额与GDP比已经从2013年高峰期的3.2倍降到最近的2.4倍,这与2002-2008年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之前的2倍已经非常接近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影子银行贷款规模下降了近60%的幅度。所以很显然中国爆发系统性债务违约危机的可能性在降低,央行在此时没必要提醒这类风险。

其次造成经济危机的是系统性债务违约,而不是单个企业或者地区的债务违约。经济发生过程中存在破坏性毁灭,高效产(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低效产(企)业的破产,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企业破产造成的债务违约问题。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集中度高,当地政府由于税源的问题也必然会有政府违约问题。比如页岩气导致油价暴跌,陕北某些地区能源企业自然会有债务违约问题,当地政府也会有债务问题。但这不代表中国经济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油价的下跌会造成汽车使用费用下降,汽车产量就会提升。反过来对汽车企业来说,哪怕是油价上涨也可能是高效企业扩张的机遇,比如日本丰田等厂商就是通过石油危机扩展的。所以单个企业和地区违约不可怕,这几乎是经济发展必然存在的,甚至是高效企业扩张的机遇,问题在于系统性违约。

再次系统性债务违约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隐形担保,而政府隐形担保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企业微观层面的干预。2008年左右美国房贷市场系统性违约的关键是政府法规鼓励银行通过向低信用资质的居民提供房贷扩张企业规模,然后政府又通过房利美等企业为这部分贷款提供隐形担保。既然有政府隐形担保,那么贷款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自然贷款规模就会变成一座大山,从而造成系统性违约。中国几年前的经济危机是同样的道理。银行和地方以水泥、钢铁为代表的国企都享受着政府隐形担保,前几年经济刺激中地方政府大规模基建,借此机会双方趁机一拍即合,银行不断放水,企业不断扩张,于是中国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同质化的投资必然有效率高下之分,但是中国政府微观层面对企业控制更多,而不是向美国政府那样只是对少数金融企业提供隐形担保,结果就是中国有大量低效企业没有破产压力。大量没有破产压力的企业导致中国生产率暴跌,生产率暴跌造成经济增长断崖式下滑继而形成了大量僵尸企业,于是给这些僵尸企业提供担保的地方政府债也面临违约风险(政府公共投资逻辑一样)。

最后,既然之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是国企和银行业隐形担保问题造成资本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如此改革的核心必然是消除政府的隐形担保,让资本得到有效的配置。于是国家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消除隐形担保,国企混改的推开以及强制要求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去产能,就是从企业层面减少大众、企业和地方政府对国家会兜底的预期。另一方面,放开银行业,增加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数量,控制国有大型银行对影子银行放贷,审计、限制地方政府放债,这些都是治理银行方面隐形担保带来的问题。甚至可以预期的未来,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破产、银行存款违约现象就会出现,因为周小川等人早就强调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毕竟银行经营也有好坏之分,垃圾银行自然应该破产。

因此央行发出的信号是好的,完全是对症下药:通过表明国家不会对某些企业兜底,不惧怕某些企业(政府债)违约,可以降低大众、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隐形担保(兜底)的预期,降低此类预期不但不会造成经济危机,反而会降低经济危机的风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