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大可不必钓鱼。
这条征求意见实际上只是在两难困境中的一种选择。
困境的一头是无处不在的网络诈骗,以及日益恶化的互联网交流生态。
对于日益恶化的互联网交流生态,那些认为手机互联网之前的互联网时代交流是美好的人们,实际上也是通过比较而得出的“美好”,而实际原因是,手机互联网之前,网民的数量远远小于手机互联网时代。
说的浅白点就是,手机互联网时代的网民素质是急剧下降的。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网民素质和公民素质是完全不能等价的。一个公民素质比较高的社会,绝对不代表网民素质比较,即使这两拨人都是同一拨人。因为人们在互联网上,实际上是不遵守,或者更加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这个问题是手机互联网时代的死结。中国如此,欧美同样如此。
互联网世界和实体世界,日益分离。解决的办法,要么彻底改变手机互联网生态(即行为规范),要么彻底废除手机互联网这项技术。但后者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绝对是有道理的。
而困境的另一面,则是老生常谈的公权力的边界问题和言论自由问题。
但是衡量与评价公权力的边界,以及言论自由的边界,恰恰就是衡量互联网生态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体现。
所以,两难困境的两端,实际上依然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怎么办?
要么选择一个,要么通过“不选择”而选择了另一个。
如果能真实显示对方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就更好了。
个人强烈支持,不过希望能更进一步。
应该以显著方式,标注本人真实姓名职业等信息,ip属地最好能精确到街道,个人信息栏应该有个人单位和曾经工作过的单位的信息,学习经历应该从托儿所到博士精确到班级并标名班主任或者导师信息方便大家求证,部分确实不可考的信息要明确时间段,标注在该时间段“查无此人”。
然后应该公布详细的关系网络,比如曹某是托某的小舅子,李某是刘某的弟弟的老婆的外公的侄子的小姨子,方便大家查阅。
用户历史发言的信息应该可供所有人查看,包括他曾经主动被动删除的信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任其为所欲为。
网络实名制,有利于建设清朗的网络言论环境,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举,是高科技与管理智慧的结晶,是划时代的文明篇章。
显示属国就行了,属地不需要。
我的意见如图所示:
并不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度本就不高,此举使个人隐私进一步失去保障,已经发邮件反馈,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提交自己的反馈和建议。
这是觉得民警工作压力太小,所以鼓励线下约架?
正经谈谈这个问题,“展示用户IP属地信息”可能意味着我国互联网治理逻辑的一次大改变,即由国家管理平台、平台管理用户的间接治理转向国家管理用户的直接治理。
其实,光看到“属地”两个字,对我国国家治理逻辑有基本了解的人就应该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毕竟,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就是“属地责任制”,包括“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即具体个人由所属行政区划基层政府进行治理,对于行政区划内发生的问题,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逐级追责。
鉴于网民的个人信息早已对国家单向透明,这次“展示用户IP属地信息”应当是为了明确管理职责,防止“多头治理”(一个IP多个基层政府来管)和“消极治理”(一个IP没人来管)。由于管理责任不明,目前互联网用户管理实际上被国家委托给了平台,由属地责任变成了平台责任,而平台又由所在地有关部门管理,最后权力都集中到了帝都、魔都、sz几个部门手上,其他地方无事可做。这次“展示用户IP属地信息”则可以看作国家收回平台权力、将其嵌入属地责任制的努力,意味着我国互联网治理逻辑的一次大改变。
至于这次改变的结果,目前仍不好说。因为属地化一方面强化了国家的基层权力,未来出事可能不就只是封号禁言,而是居委会大妈直接敲门了;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A在甲地发表不利于乙地言论,乙地追责却受甲地阻扰”的碎片化权威。毕竟,大多数人能犯的都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而在“小对小错”上,地方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就非常微妙了。只能说,权力从来不是单向地趋强,“内包”或“外包”各有其优势和问题,要问的从来不是“权力变强了吗”,而是“权力的哪些方面改变了”。
2015年7月22日,山东爱国青年侯聚森遭到人肉搜索,在学校门口遭到多人围殴。
现在,这个公开IP地址的政策会让人肉搜索变得更容易,这会不会方便澳大利亚特务把对阿富汗放羊娃的伤害加在我国画家身上呢?我非常担心我国著名爱国画家、国际主义者乌合麒麟先生的人身安全。希望国家在这件事上不要糊涂!
希望网友以后看到我在世界各个角落瞬移的场景不要害怕,魔法是真实存在的
更改系统取得的自己的ip地址,或者隐藏真实ip地址,是否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呢?
参见近期另一案件。
对,最好能把年龄也写上,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和小学生对吵的几率。
我再也不敢反对张付了
实际上,从手机号码必须凭身份证购买开始,这块福地上的网络实名制已经事实铺开了,紧接下来的便是各互联网平台必须使用手机号码注册,个人的网络帐号与手机号码强关联,这一时期是后台实名制的实际应用阶段
如今这个制度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正如当初预料的一样,每一件事物都有最适合自身的阶段,我丝毫不感到意外
记得实行网络实名制之初,仍然有不同的声音,认为这侵害了互联网表达的积极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心怀顾忌,有损freedom of speech,这时候一众粉色群体就出来反驳,诸如“你要是光明正大你怕什么”,“反对的怕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吧”,这些声音长期以来都声势浩大,无可阻挡,那么如今求仁得仁,又何诉何怨呢?
想当初落实手机实名,由头是遏制电信诈骗,保护民众财产,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如今遏制诈骗的方式变作了某手机app的“强力推广”,而实名制之后,相关的互联网管理工作则进行得更顺利了…
一个他国曾经试运行却以失败告终的举措在这片土地上施行得有声有色,这实在可喜,互联网实名制的顺利运行,无一不体现着我们的优越性 ^_^
上面提到的有关于粉色群体的例子,没有想到这么快便在这个问题下出现:
仍然是经典的“你怕什么?”
关于现代公民意识的话题我已经不想再多谈,在此我倒是想说些题外话,事实上,我非常羡慕那些真心在呼唤实名制的网友,羡慕那些年龄层仍如同一张白纸般纯净的孩子,他们真的在相信,在认同,在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当中获得莫大的安全感
而我因为这方面的缺失,只能是一个无根之人,好比那水中漂萍,我如今有的,只是终日的惴惴不安…
我认为这不利于保护普通用户的隐私
普通用户的位置就被这么暴露出去了
但有所防备的人呢?坐在中国,流量在太平洋上转了一圈,最后从灯塔国一个小镇上发出来了,然后显示灯塔国
说真的,不管人在哪里,都有办法让流量从全球任意一个通网络的地方发出来,所以这种显示对于有所防备的人来说屁用没有
我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从香港到大阪,再到莫斯科,再到伦敦,再到新德里,接着去华盛顿DC溜一圈,再去新加坡,最后回到北京,再一瞬间跳到上海......
给大家补一个我自己编的笑话:
大house里面有几十上百只蚊子嗡嗡的很吵闹,一家几口给出了不同意见。
哥哥说,养几十只青蛙在院子里面,养点鲤鱼在池塘里面,可以消灭大多数蚊子的同时达成生态的动态平衡。
姐姐说,屋子里应该点上蚊香,买几个电蚊拍各处防着打蚊子。
妹妹说,应该配置一套激光网(详见生化危机系列阳伞公司的安保系统),遥控器给爸爸妈妈
然后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听了妹妹的话
某手机厂和某社交软件大厂刚刚还说“承诺不监听个人隐私”
果然,个人的和隐私的都被重新定义了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认同网民有权利选择不对外公布一些信息,哪怕是认证的信息,比如知乎的各大博士硕士是不公开自己的姓名、课题组、年级,知乎知道不代表可以全部放出来,知乎只能告诉你我确认了这个人确实是XX大学的硕/博。同样的,我认为除非自己选择,否则不应当”帮“他们公布自己的位置。如果今天认为位置公布是可以,有鉴于朋友圈内容属于公开内容的前例,这个口子能做的实在太多了,而且这就意味着事实上权威的认证告诉我们有些东西不属于个人隐私,所以我结合了某为某讯的承诺进行对比,这玩意会是很恐怖的事情。
有些人,看见斯诺登披露的东西觉得很恐怖,但是事实上对于我们这些人不在美国、刚下地铁的人来说其真实影响(如果要按照结果论的话)可能比不上安卓手机里面不给通讯录就不让用的计算器,那我是不是可以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来...
有人说漏洞越小越好,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花了100成本的事情可能做到的也就5左右,甚至不算成本就已经是负收益了,为了那么一点点的漏洞,花费如此大的成本,造成如此大的友伤,值得吗?到了这种要你不计成本的时候吗?
多年前玩 BBS 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 BBS 都有这个功能: 你发的任何一个帖子, 在帖子尾部都会显示你当前使用的 IP 地址, 比如显示: 166.111.0.8
人性化一点的会屏蔽最后一位, 比如显示 166.111.0.*
然后有一些 Term 软件会提供根据 IP 显示属地的功能: 把鼠标放在 IP 上就显示对应的属地.
嘿嘿.
对了, 当年引发五道口某技工学校的 BBS 去屏蔽 IP 最后一位的重要事由之一是, 当时该校学生宿舍刚全面通网不久, 因为某些原因, 你可以用宿舍的 IP 直接准确定位到某栋楼某房间某床位, 因而发生了一些在 BBS 上吵架后, 威胁去宿舍直接线下对线的事件.
虽然我不懂互联网和IP这种壬上壬学问,但看到这么多人都在感恩,我觉得这个东西未必有它看起来那么差劲。
bb is watching u
IP地址是其一,只能显示内外之别,不能调和阴阳之道。
建议显著标明账号性别,从而鼓励更多的【男性账号以本体身份支持极端女权主义】,而非令网民误解其为女性。
我强烈要求同时显示用户的年龄。我被某年龄段之后的人群搞的有点血压高,我想离他们远点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