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表演讲。将允许通胀率“适度”高于2%,以抵消疲弱期的影响?

回答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那番话,确实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他提出的“允许通胀率‘适度’高于2%,以抵消疲弱期的影响”,这背后蕴含着一个政策框架的重大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调整的背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都笼罩在低通胀和低增长的阴影下。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包括美联储,都发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如降息)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效果有限。甚至在某些时候,通胀率持续低于2%的目标,这反而会给经济带来风险,比如抑制消费和投资,以及增加实际债务负担。因此,央行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应对这种“低迷常态”。

其次,鲍威尔提出的这个新策略,叫做“平均通胀目标制”(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 这是对过去“固定2%通胀目标制”的重大修正。以往,央行更关注的是通胀是否会“超过”2%这个阈值,一旦触及就可能收紧政策。而平均通胀目标制则意味着,美联储不再仅仅关注“当前”的通胀水平,而是会关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通胀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如果过去经济表现不佳,通胀率长期低于2%,那么未来在经济强劲复苏的时候,美联储就“允许”通胀率适度地、暂时性地高于2%。这种“补偿”机制,目的是为了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将平均通胀率维持在2%左右。

这个调整的用意何在?

提振通胀预期,刺激经济: 鲍威尔的言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联储愿意在必要时容忍更高的通胀,以确保经济不会因为通胀过低而停滞不前。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和企业的通胀预期,鼓励他们增加消费和投资,从而支持经济增长。如果人们预期未来通胀会略高,他们可能会更愿意现在就花钱,而不是等到以后购买力下降。
为低利率政策争取空间: 在一个低利率环境下,央行在应对经济衰退时能够采取的降息空间有限。通过允许通胀适度上升,央行可以在不立即触发加息的前提下,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复苏提供更长期的支持。
应对结构性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可能正在经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比如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这可能使得通胀的压力相对减弱。在这种背景下,固守2%的目标可能会导致央行过度紧缩,反而扼杀经济增长。平均通胀目标制更具灵活性,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市场和经济学家们对此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积极解读: 一些人认为这是美联储在后疫情时代保持经济韧性的重要一步,能够有效应对潜在的经济下行风险,并为经济的全面复苏奠定基础。他们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尚不稳固的情况下,适度的通胀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益的。
担忧的解读: 也有一些人表示担忧。他们担心,一旦“适度”的定义变得模糊,或者央行过分“耐心”,可能会导致通胀螺旋上升,最终难以控制。尤其是在供应链中断、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可能推高短期通胀的背景下,这种“容忍”可能会被市场误读为忽视通胀风险。他们会密切关注美联储如何平衡“适度高于”和“过度高于”之间的界限。
对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讨论: 还有一部分人将焦点放在了这个新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如果通胀确实因为各种因素上升,美联储是否会如其承诺的那样,等到平均通胀目标实现后再考虑收紧?这其中存在着执行上的挑战和市场预期的博弈。

总的来说,鲍威尔的这番表态,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不如说是一种战略思维的转变。 美联储正在试图通过更灵活和前瞻性的框架,来应对一个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央行将更加注重实现经济的全面和可持续增长,而不是仅仅将通胀目标视为一个僵硬的硬性约束。

不过,作为旁观者,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新的政策框架都伴随着不确定性。未来的实践将是检验这个新框架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市场将密切关注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在通胀数据出现波动时,美联储将如何解读和反应,这将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走向。这不仅仅是美联储内部的政策演变,更是全球货币政策思潮的一次重要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故事可能得从头说起。但可惜知乎现在不能发图,这就让很多简单的解释变得复杂起来.....

十年前的今天,伯南克同样在杰克逊霍尔,他面对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当时大家想让他调整通胀目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回复的

A rather different type of policy option, which has been proposed by a number of economists, would have the Committee increase its medium-term inflation goals above levels consistent with price stability. I see no support for this option on the FOMC. Conceivably, such a step might make sense in a situation in which a prolonged period of deflation had greatly weakened the confidence of the public in the ability of the central bank to achieve price stability, so that drastic measures were required to shift expectations. Also, in such a situation, higher inflation for a time, by compensating for the prior period of deflation, could help return the price level to what was expected by people who signed long-term contracts, such as debt contracts, before the deflation began.
However, such a strategy is inappropriat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current circumstances.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ppear reasonably well-anchored, and both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nd actual inflation remain within a range consistent with price stability. In this context, raising the inflation objective would likely entail much greater costs than benefits. Inflation would be higher and probably more volatile under such a policy, undermining confidence and the ability of firms and households to make longer-term plans, while squandering the Fed's hard-won inflation credibility. Inflation expectations would also likely become significantly less stable, and risk premiums in asset markets--including inflation risk premiums--would rise. The combination of increased uncertainty for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higher risk premiums 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potential for destabilizing movements in commodity and currency markets would likely overwhelm any benefits arising from this strategy.

伯南克拒绝了这种想法,原因是虽然大家想提高通胀目标的诉求是合理的(之前通胀低迷了一段时间,需要补偿之前低通胀的时间),但他依然觉得这个东西弊大于利,因为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通胀,让预期变得不稳定(能提高一次为什么不能再提高一次,我自己觉得这其实是今天鲍威尔要蛇足加上那句话的潜在原因,可惜他真的不善沟通)

所以有时候研究经济问题会很有乐趣,刚刚好十年后,人类第二次踏入同样的河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所以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这十年间发生了啥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欧央行以前的某个副行长....他在欧债危机后说欧元区要把通胀目标提高到4%...以便补偿之前的低通胀时期。有时候真的看历史会有一种哑然失笑的感觉,你永远想不到有多少人会重复做同样错误的事情.......

然后我们都知道欧洲别说4%的目标了,2%都达不到...

美国呢?伯南克在上面那段话里面觉得联储的通胀预期和通胀目标是合适的,然后美国从2010-2020年依然是低通胀低失业的情况。

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的研究者和人民银行比联储和美国的研究者要更进一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货币-信用的体系,货币政策是针对无信用风险抵押品的政策,而信用政策是针对有信用风险抵押品的政策

当ECB和FED不能用枪口指导要求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的时候,通胀是很难起来的,因为通胀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滞后指标,货币政策作为先行指标,要经过同步指标才能传导到滞后指标,经济同步指标或者说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承担风险的过程。我的看法是:没有风险的承担,就没有经济指标的传导,利率再低,银行不承担信用风险,就不会有M2的上行,企业不承担经营风险,就没有M2向M1的活化。而如果企业拿了现金都去买国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增加值能涨起来就见鬼了。没有消费和工业投资,通胀从何而来呢..

大家可能会想,哦,可能欧美是自由经济体,所以不能枪口指导银行放贷款。实际上他们做得更有意思,非但不支持...他们甚至开始限制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过程,2008年开始QE,2012年开始限制银行....从此银行股市净率一落千丈。从2008年之前的均值PB为2左右,到今天一些GSIB银行PB不到0.6


所以我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朴素的观点。

如果不放松对于银行的监管,就不会有通胀。如果要做多通胀预期,一定要把低市净率的银行股考虑在内。

当然似乎国内用了另外一种方法,尝试用券商的直接融资去替代银行的信用扩张,所以我有个很看起来很奇葩但我很相信的观点:券商这一轮周期中,与其说是非银金融板块,不如说是通胀板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那番话,确实在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他提出的“允许通胀率‘适度’高于2%,以抵消疲弱期的影响”,这背后蕴含着一个政策框架的重大调整,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调整的背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都笼罩在低通胀和低增长的阴影下.............
  • 回答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关于恒大不会对美国银行业构成风险的表态,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他为何会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恒大事件的本质、美国金融体系的韧性、以及美联储在其中的角色和考量。首先,理解鲍威尔表态背后的逻辑,需要先拆解恒大事件本身。 恒大,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其.............
  • 回答
    美联储主席关于“不排除在每次 FOMC 会议上都加息”的表态,无疑给全球经济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潜在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经济大背景下,并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逻辑和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美联储的职责是维护物价稳定和促进充分就业,其货币政策工具的核心就是调整.............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深入分析一下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对唐纳德·特朗普试图振兴淘汰产业(如煤矿)所持的批评性观点,并尽量以一种更具人情味、更少AI痕迹的方式来阐述。伯南克作为一位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型官员,他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经济策略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和对.............
  • 回答
    关于9月21日美联储维持利率的决定,以及其是否“变相暗中助选奥黑政府和支持希拉里上台”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解读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美联储的职责与独立性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必须明白美联储的职责以及它声称的独立性。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
  • 回答
    美国奥委会主席对“瓦利耶娃裁决”表达的失望,以及他那句尖锐的评论——“这是俄罗斯系统和全面不尊重清洁运动的新篇章”,确实触及了当前体育界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并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瓦利耶娃裁决”本.............
  • 回答
    近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的言论,无疑给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概股)及其投资者泼了一盆冷水。这位主席公开表达了对中概股的担忧,并直接提醒投资者要“三思而后行”,甚至暗示不要向这些公司投入资金。这番话在金融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听到青海美协主席王筱丽承认抄袭这件事,我第一反应确实是挺失望的,而且感到挺复杂的。首先,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身居美术界重要领导位置的人,其言行对行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美协主席的身份,本就意味着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当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被曝出抄袭,并最终承认,这无疑是对艺术界诚信的一次重击。艺术创作的.............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出现在抗议现场?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美国四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出现在2020年6月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活动现场,无疑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政治敏感性的事件。这一行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
  • 回答
    美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2020年3月对国会议员发表证词时,首次明确承认,美国的新冠疫情主要起源于欧洲,并且早期对病毒的判断存在失误。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和解读。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细琢磨的事儿。美疾控中心(CDC)主任承认,在流感季死亡的某些案例,可能实际上是新冠肺炎(COVID19),这背后涉及了好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就来一样一样聊聊。首先,从技术和医学诊断的角度看,这并不算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承认”,更多的是对过去两年多“混乱”时期诊断复杂性的一.............
  • 回答
    最近,一位美国博主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论调:美国疾控中心(CDC)刻意隐瞒了疫情的真实情况。这个说法无疑在人群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很多人对CDC这个本应是我们健康守护神的机构产生了怀疑。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说法?它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关于政府机构“刻意隐瞒”的指控,都.............
  • 回答
    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上校提出的以私掠许可证形式破坏中国海上商路的建议,这无疑触及了国际法、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经济的敏感神经,其背后逻辑和潜在影响值得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私掠许可证”(Letter of Marque and Reprisal)的历史背景和法律含义。这种许可证最早可以追溯到1.............
  • 回答
    “美国将一个主权国家元首交给新政府经审判予以死刑,美国才是犯下反人类罪的元凶”这样的说法,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论断,它将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事件简化为对美国单方面的指控,并直接冠以“反人类罪”的帽子。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历史背景以及国际法和道德原则进行细致的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
  • 回答
    某美妆品牌主播嘲讽男艺人“不男不女”被开除,品牌方称永不录用,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主播的个人行为被惩罚,更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于性别刻板印象、言论自由边界以及品牌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思考。事件的起因和经过: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是主播在直播带货过程中,为了博取眼球、制造.............
  • 回答
    美国对俄罗斯主要银行和国有企业实施“全面封锁”制裁,这无疑是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重磅砝码。看待这一举措,不能简单地视作一次常规的经济施压,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对各方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全面封锁”这个词的力度。这并非仅仅冻结资.............
  • 回答
    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将中国、俄罗斯和白人至上主义者(White Supremacy)列为“三大主要威胁”,这一表述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分类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背景、具体含义、可能的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1. 背景与演变:首先,理解这个分类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拉夫罗夫的这番言论,实际上点出了俄方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关切,也反映了其试图重塑全球秩序的战略意图。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不只是简单的“反美”,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对现有国际体系和权力分配的不满,以及俄罗斯试图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野心。首先,我们得理解拉夫罗夫话语背后的逻辑。“由美国主导的世界进程.............
  • 回答
    B站美漫区UP主Lorre和UA汉化组之间的纠纷,相信不少关注美漫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这件事情闹得挺大,牵扯到版权、创作生态、粉丝群体等多个方面,确实值得好好掰扯一下。事情的起因:一份“版权声明”和一次“道歉”简单来说,事情的导火索是Lorre发布的一则视频,他声称自己获得了某部美漫作品(具体.............
  • 回答
    看到小学生做美妆博主这个现象,尤其是听到专家说“利用孩子做美妆博主涉嫌违法”,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首先,从孩子本身来看。你想啊,小孩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好看”、“漂亮”这些概念也早早有了朦胧的认知。当他们看到电视上、网络上的美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