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央行每年发行的纪念钞是不是骗局,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回答
关于央行发行纪念钞是否是骗局,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也比较复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纪念钞是什么?

简单来说,纪念钞就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纪念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而特别发行的一种法定货币。它的性质和普通流通货币一样,都是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法偿性。也就是说,在理论上,你可以用它来购买商品或服务。

那么,它是不是骗局呢?

从“骗局”这个词的含义来看,我认为,“纪念钞是骗局”这种说法,不够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导。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它不是凭空捏造的非法活动: 纪念钞的发行是有国家法律法规支持的,发行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这是国家最权威的金融机构。它不像非法集资、传销那样,没有合法主体,没有政府许可,最终让参与者血本无归。
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 纪念钞虽然是纸币,但它首先是货币,其面值是法定购买力。其次,由于其纪念意义和限量发行,它在收藏市场上往往会产生高于面值的交易价格。这是一种基于文化、历史、稀缺性和市场供需的价值体现。
它不是强制购买: 纪念钞的购买是自愿的,没有人会强迫你去买。你有选择购买或不购买的自由。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骗局”的疑虑呢?这主要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溢价销售和炒作: 纪念钞在发行初期,往往会通过银行等渠道销售,定价通常会比面值高一些,但这通常还在合理的范围内。然而,一旦进入收藏市场,一些热门的纪念钞由于其稀缺性和潜在的升值空间,会遭到疯狂炒作。这导致很多普通人,尤其是那些不了解收藏市场的人,在高位接盘,最后发现价格跌下来了,感觉自己被“套牢”了,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
2. 信息不对称: 收藏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而且信息来源非常复杂。一些人可能受到“炒作”信息的影响,认为自己买的纪念钞一定会大幅升值,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导致了一些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3. “收藏”与“投资”的混淆: 很多人将购买纪念钞视为一种“投资”,期望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但实际上,收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爱好和对历史的纪念,其价值的实现往往是长期的,并且受市场情绪、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将收藏品类比股票、房产等金融产品,很容易产生错觉。
4. “套利”和“割韭菜”的嫌疑: 有时候,一些人或机构会在纪念钞发行前放出各种利好消息,吸引大量资金涌入,然后在市场情绪高涨时进行抛售,赚取差价。这种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确实有“收割”普通投资者的嫌疑。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纪念钞本身不是骗局,但围绕纪念钞的发行和交易,确实存在被过度炒作、信息不对称导致亏损的可能性。

那么,央行发行纪念钞,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

纪念钞的发行,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效应,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

正面影响:

1. 纪念和传承文化: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通过发行纪念钞,可以向公众宣传和普及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比如,发行带有特定历史人物或文化符号的纪念钞,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和传承作用。
2. 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精美的纪念钞设计和高超的印制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国家在文化、艺术和科技方面的实力,对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有积极作用。
3. 满足收藏需求,促进收藏市场发展: 纪念钞的发行,能够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需求,推动国内收藏市场的繁荣。一个活跃的收藏市场,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带动相关产业(如钱币制造、鉴定、交易、印刷等)的发展。
4. 一定程度的货币补充和流通: 虽然纪念钞的面额通常不大,发行量也有限,但它们仍然是法定货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在特定时期,它们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补充,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尽管对整体货币供应量影响微乎其微)。
5. 拉动消费和相关产业: 纪念钞的发行,往往伴随着相关的宣传活动、展览等,这会间接拉动相关消费,如旅游、文化娱乐等。同时,其精美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也带动了印刷、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6. 作为一种特殊金融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纪念钞的发行也可以被视为央行的一种特殊金融操作。通过限量发行和高于面值的定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笼”一部分市场资金,但这种作用非常有限。

潜在的负面影响/风险:

1. 过度炒作导致市场泡沫: 这是最容易出现的负面影响。一旦市场将纪念钞过度视为纯粹的投资品,一旦炒作资金涌入,就可能推高纪念钞的价格,形成脱离其本身价值的泡沫。当泡沫破裂时,大量持有者(特别是散户)将遭受损失。
2. 扰乱正常的货币流通: 虽然发行量有限,但如果炒作过于严重,导致纪念钞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远高于面值,那么持有者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收藏品珍藏,而不是用于日常交易。这会减少其作为货币的流通功能,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
3. 诱导非理性投资: 媒体宣传、市场炒作等很容易诱导一些对收藏市场不了解的普通民众,将本不宽裕的积蓄投入其中,期望获得高额回报。当价格下跌时,这些民众的损失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4. 成本问题: 纪念钞的设计、印制,特别是其防伪技术和特殊材质,成本通常要高于普通流通钞。虽然发行量有限,但总体的印制成本也是一笔开销。
5. 资源浪费(相对而言): 如果发行量巨大,而收藏价值和流通价值都未能有效体现,那么为了印制这些纪念钞所消耗的纸张、油墨、技术和人力,从经济学角度看,可能是一种相对的资源浪费。

总结一下:

央行发行纪念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纪念意义的体现,也包含着国家信用和一定的收藏价值。它不是为了“坑”老百姓,更不是简单的“骗局”。

但是,市场行为是复杂的。一旦纪念钞被赋予了过高的“投资”属性,就会面临被炒作、被泡沫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是导致普通投资者亏损,并产生“被骗”感觉的主要原因。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看待和对待纪念钞呢?

理性看待: 认识到纪念钞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价值是首要的。如果喜欢,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去收藏,不以短期盈利为主要目的。
量力而行: 购买纪念钞的资金,应该是自己闲余的、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的资金。不要将房贷、生活费等挪用去追逐纪念钞。
做足功课: 如果确实想将其作为一种“投资”或长期持有,就要去了解纪念钞的发行背景、历史意义、限量情况、目前的市场行情,以及相关的风险。不要盲目跟风。
警惕炒作: 对那些过度夸大收益、承诺高回报的宣传要保持高度警惕。

总而言之,纪念钞本身是一个相对积极的存在,它承载着历史,也为收藏市场带来活力。但市场的魔力在于,它可以将一切与价值挂钩,也可能将其推向泡沫的边缘。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去面对央行发行的纪念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不光纪念币是骗局,纸币也是央行发的,直接换走了你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所以也应该拒绝纸币才对。^_^

---------------------正经回答的分割线

1. 纪念币的本质和古代字画、工艺品是一样的,属于收藏品,很多人收藏它不一定是多么喜爱,而因为指望它能够增值,这个并不是废纸,而是可以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能够变现的投资。

2. 央行一没有隐瞒纪念钞的用途,二没有虚假广告,三没有强迫购买,是老百姓自己想去购买纪念钞来收藏,哪儿称得上是骗呢?

3. 根据评论区补充的信息确认,纪念币钞是能够和人民币一样直接流通的,所以最低可以保面值。就算一般人拒收,去银行总是可以换的。

4. 如果发这么点纪念币就能对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多大影响……这也太小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基本盘了吧?我们不是巴拿马,也不是冰岛^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央行发行纪念钞是否是骗局,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也比较复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清楚,纪念钞是什么?简单来说,纪念钞就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在中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纪念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产等而特别发行的一种法定货币。它的性质和普通流通货币一样,都是国.............
  • 回答
    央行关于网络支付额度和跨行转账的拟定规定,无疑在支付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涟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涉及到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说“网络支付每天限额 5000 元”这事儿。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做生意的朋友,或者是有大额消费需求的人,心里都咯噔一下。一天就只能付 5000.............
  • 回答
    要评价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关于 Lumia 930 摄像头不符合行业标准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尽量避免那些过于公式化、缺乏个人观点的“AI痕迹”。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行业标准”这个概念。当央视这样一个国家级媒体在提及“行业标准”时,通常不会指代一个像ISO认证那样严谨的、公开的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每次央视直播,尤其是重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目,我们总会听到解说人员在开场时强调“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几层意思,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传播策略和历史传承的考量。首先,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信号标识”和“防盗播”的策略。你想.............
  • 回答
    央视新闻主播每天换衣服,这事儿可不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这可不是为了好玩或者单纯图个新鲜感,背后其实是精心策划和考量的结果,目的嘛,就是为了把新闻节目做到最好,给观众带来最舒心、最专业的观感。首先,视觉上的新鲜感和避免观众审美疲劳是显而易见的。你想啊,如果主播每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就算款式再经典,看.............
  • 回答
    央行关于恒大债务风险的声明,特别是“恒大金融负债不到1/3,风险外溢性可控”的表述,涉及多个层面的经济分析和风险管控措施。以下从背景、关键信息、风险分析及市场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背景:恒大债务危机的爆发与央行的应对恒大集团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债务危机始于2021年。由于高杠杆、.............
  • 回答
    央行上缴1万亿元利润(或类似操作)的举措,通常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协同发力的背景相关,释放的信号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以下从政策背景、经济意图、市场影响及长期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操作逻辑1. “利润”来源的误解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并未直接“上缴利润.............
  • 回答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关于“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的表态,是在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下发出的,释放了多重重要信号,体现了中国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与挑战: “信贷塌方”是.............
  • 回答
    央行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规定自2024年3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办理存取现金5万元(含)以上,或者超出银行规定的存取现金限额的,需要登记资金来源。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它.............
  • 回答
    央行开展 7000 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且利率下调 10 个基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信号,背后蕴含着多重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宏观经济背景分析:流动性需求与经济下行压力 经济增长承压: 近期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信心有待提振等挑战。消费复苏力度仍需加强.............
  • 回答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召开了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无疑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将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了突出位置。对于我们普通购房者来说,这次会议传递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解读,因为它.............
  • 回答
    2022年央行下调LPR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一项旨在提振经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作用,我们需要拆解开来看它如何影响市场的各个环节。一、 LPR下调的直接传导效应:降低融资成本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购房者的贷款成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银行向客.............
  • 回答
    央行于2018年4月27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这是中国金融行业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监管文件,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资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旨在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规范杠杆、统一监管标准,最终服.............
  • 回答
    央行在12月15日宣布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准)0.5个百分点,这一举措向市场注入了大约1.2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它对我们经济的各个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市场资金面会更加充裕,降低融资成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上的钱变多了。银行手里有了更多的钱可以.............
  • 回答
    央行对于蚂蚁集团的反垄断措施,如果明确表示将推行至其他支付企业,这绝对是一个重磅信号,其背后释放的信息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解读。这不仅仅是对一家企业的监管行动,更像是在整个支付行业划下了一道新的界线,预示着行业格局的重塑和监管思路的转变。释放了哪些信号?1. “公平竞争”成为关键词,监管决心不容.............
  • 回答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这份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地区金融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动力。仔细研读这份规划,有几个方面的内容格外值得我们关注。首先,规划明确了“西部金融中心.............
  • 回答
    数字人民币(DCEP)的落地,就好比在整个社会的经济血脉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它带来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深远且全方位的。从个人生活到宏观经济,从金融安全到国际格局,DCEP这张牌,正在徐徐展开其复杂的画卷。首先,我们来聊聊对咱们普通人生活最直接的改变。想象一下,以后出门可能都不用带钱包了,手机里装.............
  • 回答
    央行辟谣「私印同号钞 2 万亿」:已向公安机关报案,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严厉辟谣了“私印同号钞 2 万亿”的网络谣言,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金融安全的担忧,也对造谣者将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我们应关注的相关信息提出了疑问.............
  • 回答
    关于“央行称小米申请抗疫专项贷款不合规”一事,需要先澄清一些背景信息。首先,央行(中国人民银行)通常不会直接对外公布某一个具体企业申请贷款是否合规,更不会直接点名某家企业。这种信息属于银行的商业秘密和客户信息。因此,关于“央行称小米申请抗疫专项贷款不合规”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传或者对某项政策解读的.............
  • 回答
    “央行大放水”是一个形象的说法,通常指的是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例如降低利率、量化宽松(QE)、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当这些新增的货币涌入经济体时,它们并不会像洪水一样随机散去,而是会遵循一定的路径,流向不同的领域,并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详细了解“钱去哪里了”,我们需要从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