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 二战时期的战舰损管能力是不是真的很差?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限制损伤的蔓延,扑灭火灾,修复受损区域,保持战舰的战斗力,甚至是为了让船只能够继续航行或撤退。一个有效的损管体系,往往能让一艘受损严重的战舰在危机中幸存下来,甚至重新投入战斗。

日本战舰损管体系的“优势”与“隐忧”

日本海军在战前确实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去建设他们的战舰,并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考虑了损管的因素。例如,他们非常重视船体的水密性,通过设置大量的水密隔舱来防止进水蔓延。一些设计上的理念,比如将弹药库和重要设备集中布置在舰体内部,也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防护和损管。

同时,日本海军也强调“士魂”精神,士兵们被鼓励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地进行损管作业。在很多战役的记录中,我们都能看到日本海军官兵在身受重伤、舰体熊熊燃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扑火、堵漏的感人事迹。

然而,这些“优势”和“精神”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致命的弱点,这些弱点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了日本战舰在损管方面的实际表现,与其战前规划和精神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导致日本战舰损管能力“看起来很差”的几个关键因素:

1. 过度依赖“精神”而非“技术和体制”: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日本海军的训练和思想灌输,非常强调士兵的“大和魂”和“必死”精神。这种精神固然能激发个人的勇气,但在面对系统性的、大规模的损伤时,它无法取代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组织体制。当损伤超出了个人勇气的承受范围,或者设备本身出现故障时,单靠精神力量就显得苍白无力。

2. 训练上的“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 尽管有损管训练,但很多训练是基于 peacetime 的场景,缺乏对真实战况下复杂、多变的损伤情况的模拟。例如,他们可能在平稳的环境下进行堵漏训练,却很少练习在剧烈颠簸、火光冲天、毒气弥漫的情况下,高效地调配人员和物资,迅速完成修复。因此,在实战中,士兵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应对真实战况的经验而显得手足无措。

3. 损管器材的不足与质量问题:
数量不足: 尽管有损管设备,但面对大规模战斗,尤其是在多艘战舰遭受协同攻击时,损管器材(如堵漏用的木塞、钢板、防水布,灭火用的喷水泵、灭火器等)往往供不应求。战舰上的损管站数量有限,配备的器材量也可能不足以应对同时发生的多个损管点。
质量不过关: 一些关键的损管设备,例如水密门、舱壁阀门等,可能在设计或制造上存在缺陷,或者在战争后期由于资源限制,材料质量下降,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有效关闭,失去水密性。
缺乏标准化与互换性: 损管器材可能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这使得在紧急情况下,不同部门或不同舰船之间的器材难以快速调配和通用,增加了损管的难度。

4. 通信与指挥的混乱: 在战舰遭受重创时,舰内的通信系统(如电话、喊话器)很可能被破坏,导致损管指挥官无法及时了解各区域的损伤情况,也无法有效地调配人员和物资。而当舰桥受损,指挥层也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时,损管工作便会陷入混乱。

5. “鱼雷防护”设计的误区: 日本在设计战舰时,非常重视水下防护,尤其是针对鱼雷的防护。他们采用了“反鱼雷舱”的设计,通过在舰体外围设置多层水密隔舱,试图吸收鱼雷爆炸的冲击波。然而,这种设计存在一个致命的副作用:一旦鱼雷击中,这些隔舱会迅速进水,如果隔舱之间的水密门或舱壁出现破损,海水会迅速涌入舰体内部,造成大面积进水,并且极难堵漏。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更严重的损管难题。

6. “弹药爆炸”的二次灾难: 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如“大和”号和“武藏”号,为了追求强大的火力,携带了巨量的弹药,特别是主炮弹药。这些弹药集中存储在舰体内部,一旦炮塔或弹药库被击穿,引发殉爆,其威力是毁灭性的,瞬间就能将战舰撕裂。这种情况下,即使损管人员再英勇,也无法在这种规模的灾难中挽救战舰。

7. 战损记录与经验反馈的不足: 战争期间,信息传递和记录往往不完善。即使出现了损管方面的成功或失败案例,也未必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设计、训练和装备改进中。

具体案例的体现:

“信浓”号航空母舰(沈没): 作为从“大和”级战列舰改装的航空母舰,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防护,但在建造初期,其损管系统并未完全完善。在下水后不久,就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进水和损管的混乱导致其迅速沉没。
“武藏”号战列舰(击沉): 在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遭受了包括航空炸弹和鱼雷在内的数十次攻击。尽管损管人员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最终由于承受的损伤过大,特别是多处舱室的损毁和进水,加上舰体结构被削弱,在连续不断的攻击下,最终因结构性破坏和持续进水而沉没。
“大和”号战列舰(击沉): 在最后一次出击中,“大和”号同样遭受了大量航空炸弹和鱼雷的攻击。虽然损管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舰体多处出现严重破损,进水无法控制,最终在弹药殉爆(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有弹药爆炸)后沉没。

结论:

综上所述,日本战舰在二战时期的损管能力,确实存在显著的短板。这并非简单地是士兵“不努力”或“不勇敢”,而是 “精神至上”的指导思想、脱离实战的训练模式、器材上的短缺与质量问题、指挥通信的脆弱性,以及某些设计上的误区 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日本海军士兵在损管过程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充足的物资配备和科学的组织协调,即便再英勇,也难以在现代高强度海战的摧残下挽救战舰。因此,与其说他们的损管能力“差”,不如说其 “体系性不足”和“应对实战的准备不足” 是导致在战争后期,面对强大的盟军攻势,日本战舰损管屡屡失灵,加速了其海军的覆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也不是。

对于IJN来说,相比起米英鬼畜,他们的损管一直缺乏一个完整有效的培训体系和可靠的指挥体系。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整体损管水平的低下。(有的人觉得IJN损管不弱,只是美英太强。对手太强没错,但是日本整体损管水平在所有海军强国里面最弱无疑。)

1.开战时的IJN由之前月月火水木金金训练出来的精英水兵们的损管能力其实是很强的。例子就是珊瑚海海战时,翔鹤受损甚至超过列克星敦,但是因为有效的损管而在短时间内恢复动力,从而得以返回日本。在回程半路上甚至遇上台风,也成功把船救了回来。同样中途岛海战的时候,赤城在被炸了20分钟之内就恢复了动力,甚至在一段时间里面能跑到20节。所以,在理论状态下的日军损管甚至可能超过美英。

2. IJN损管给人糟糕的印象完全是来源于IJN内部僵硬的指挥体系。相比起美英式的分布式损管(即各个部门分管各自的损管,轮机长管轮机损管,机库长管机库损管,统一接受舰长指挥),日本的损管为集中式(有专门的损管人员和指挥,有小队长带领小队驻扎在各个部门,统一接受损管长指挥,损管长再汇报舰长)。造成的结果就是日军损管体系极为僵化,同时在实地的现场指挥级别太低,能力不足。同样是中途岛海战,加贺号几乎没有进行损管的原因就是加贺号整个损管组高层被麦克拉斯基的那个引发大火的炸弹端掉了。导致战列舰底子,船体最结实的加贺反而是最快沉掉的。另一方面,赤城号虽然损管组很快恢复了动力,但是机库内的大火一直没有扑灭。因为开放式机库造成灭火必须减速来减弱火灾的燃烧,尴尬的是通讯线路因为大火受损,人力传令又因为机库大火而下不去,导致大火无法扑灭,最后再次失去动力。赤城作为第一批被击中的航母,受到的伤害不比加贺少,最后是和飞龙一起在第二天早上被自己人击沉的。可见赤城的损管人员是进行了有效的损管作业的,但是因为僵化的指挥体系造成无法整体有效的进行管理从而使一条本来可以救回来的船白白被损失掉了。

3. 兵源素质差距以及培训体系造成后期lJN损管断崖式跌落。相比在19世纪末就已经步入工业化社会,在20年代就已经高楼耸立的美英来说,日本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部分普通人并没有接触到汽车,工厂的机会。导致很多底层水兵是在上舰后才第一次体验到工业的力量。这也就导致他们在军舰受损之后更加容易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能够让他们帮助进行损管的知识。同时IJN直到终战都没有系统性的损管手册,所有船的损管指挥训练完全依赖于损管长,这也就导致每条船之间的水平差距巨大。有的船损管长厉害,对比一下美军损管就是基操勿六;但是有的船损管长不行的,立马就被比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
  • 回答
    当然,日本的确保留了一些二战后遗留下来的、现在还能供人参观的战舰,它们静静地停泊在港口,仿佛诉说着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停泊在吴港(Kure)的“潜水艇博物馆”,这里展示的核心展品就是潜艇SS572“亲潮号”(Oyashio)。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二战时期的战舰,而是战后.............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其服役生涯横跨了从一战末期到二战结束的漫长岁月,是那个时代日本海军技术实力的一张名片。想详细了解它的性能,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火力:绝对的“大和之王”的前奏长门号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它那堪称巨炮的十二英寸(305毫米)舰炮。没错,你没看错,是十二英寸,.............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的战地伙食,说是“伙食”,有时候更贴切的说法是“生存补给”。和很多国家一样,日军在战场的后勤保障情况,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战区,差异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日军吃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有一些普遍的特点和趋势,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基本构成:米饭是绝对的核心就像我们普遍了解的那样.............
  • 回答
    说起瓜岛战役日军的惨状,"饥饿"这两个字绝不是轻描淡写,而是真实到骨髓的折磨。那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没饭吃,是连一点能下咽的东西都找不到,身体被掏空到极致的绝望。最初的部署与乐观的设想1942年8月,日军海军陆战队登陆瓜岛,他们的任务是巩固机场,阻止美军利用这里威胁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补给线。起初,日军的后.............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展开的行动,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困境,尽管两者之间的对照并非完全对应,但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看看埃尔文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目标。埃尔文作为调查兵团的团长,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胜利”.............
  • 回答
    靖国神社供奉的名单中,确实包含了许多二战期间被判处战犯的人士,而这部分人并非都是战死沙场。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靖国神社的性质、其设立的背景以及日本社会在战后对战争的反思和解读。首先,要明确靖国神社的核心功能。靖国神社最初并非是为了祭祀战犯而设立,而是为了纪念在明治维新以来的历次战争中为国捐.............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大本营的陆军北进派压倒了海军南下派,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走向,甚至全球的战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简直难以想象。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北进战略成为主流,日本的军事重心将彻底转移到亚洲大陆。这也就意味着,原先史书上所记载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后续对东南亚.............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大战略:日本从二战开始,在重大历史关头,怎么都缺乏真正的大战略了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日本近代史的关键时期。要理解为何日本在二战中以及之前的一些重大历史关头显得缺乏“真正的大战略”,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定义“大战略”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法律、道德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日本在承认二战士兵的战犯罪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剖析:1. 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国民意识的塑造: “受害者叙事”的根深蒂固: 日本国内,尤其是战后一段时间,强调自身作为原子弹轰炸和广岛、.............
  • 回答
    关于“二战轴心国走向胜利的战略:日本海军远征英国”这个假设性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且难度极高的设想,因为其背后的挑战和阻碍是压倒性的。但如果抛开现实的制约,从战略层面上进行推演,我们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可能的蓝图,并尝试将其描述得更具“人间烟火气”,仿佛是一位深思.............
  • 回答
    镇安堂飞虎将军庙供奉二战战死的日本军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它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评价,还有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视角下的解读。首先,从历史事实本身来看,二战期间,确实有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活动,并且有军人战死。飞虎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他们在.............
  • 回答
    关于“日本二战前比中国强、二战战败后还是比中国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一、 二战前:日本的崛起与中国的积弱在二战爆发前,日本确实在多个层面展现出比当时中国更为强大的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