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有没有感觉像日本二战一样?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展开的行动,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困境,尽管两者之间的对照并非完全对应,但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埃尔文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目标。埃尔文作为调查兵团的团长,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胜利”,而是“真相”。壁外调查,尤其是他精心策划的第九十八次调查,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将“巨人”的弱点和行动规律带回城墙,从而找到人类生存下去的关键——可能存在的“希望”。这是一种以宏大目标为导向,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去实现的战略。

这种战略与日本在二战中的某些决策有相似之处。日本在战争初期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资源短缺、战略纵深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然而,日本军部往往坚持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的作战理念,追求通过某种决定性的、能够扭转战局的胜利来达成其战略目标,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例如,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常常采取孤注一掷的战术,寄希望于通过一次或几次关键性的会战来摧毁对手的战争潜力。这种“决战思维”与埃尔文在面对数量压倒性优势的巨人时,依然选择深入敌后,寻找情报的思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鸣——都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求突破,以最小的代价(理论上)换取最大情报或战略优势的尝试。

其次,作战的“环境”和“敌人”也提供了有趣的类比。巨人是不可理解、无法沟通且数量庞大的敌人,它们似乎是纯粹的破坏力量,没有理性可言。调查兵团在面对巨人时,其作战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以少对多、以智取力的消耗战。他们需要依赖精密的战术配合、超乎寻常的勇气以及对巨人弱点的精准把握才能勉强生存。

日本在二战中面对的敌人,尤其是后期,也面临着数量和工业产能上的巨大劣势。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装备和兵员,而日本的资源和生产力则受到严重限制。因此,日本军队常常需要依靠更加精良的单兵素质、战术上的奇袭以及士气来弥补物质上的差距。调查兵团的士兵们,虽然拥有立体机动装置这一强大的技术优势,但面对无尽的巨人浪潮,他们的每一次行动都如同一次精准但危险的手术,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撤退,否则就可能被吞噬。这与日军在某些战役中,例如海军的某些偷袭战术,或者陆军的某些穿插包围战术,都试图通过精准打击和快速决策来取得战果,避免被敌人的整体优势所淹没。

再者,埃尔文的“牺牲”精神和战术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生命损失,这一点尤其令人联想到二战中某些“特攻”式的战术。埃尔文并非不珍惜士兵的生命,但他的视野更宏大,他深知如果不能获得关于巨人的真相,那么城墙内的所有生命都将最终灭亡。因此,他会毫不犹豫地让士兵们去执行那些九死一生的任务。在第九十八次调查中,他让阿尔敏负责诱敌,让兵团成员去执行佯攻,自己则带着剩余的精锐去抓捕兽之巨人。这种将一部分人置于极度危险之中,以换取整体生存机会的策略,在精神上与日本在战争后期出现的“神风特攻队”等自杀式攻击有相似之处。虽然埃尔文并非鼓吹毫无意义的牺牲,他的牺牲是有明确战略目标的,但那种“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目标”的决心,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人员伤亡,确实能引起人们对二战时期某些极端战略的联想。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区别。日本在二战中的许多极端决策,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军国主义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时甚至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失败的否认。而埃尔文的牺牲,则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和对未来负责的领导者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牺牲多少人,但他也清楚地看到了不牺牲的代价将是全人类的灭绝。他的每一次牺牲都是为了探求更长远的生路,是为了点燃新的希望,而不是为了某种虚幻的荣耀或无谓的抵抗。

总而言之,《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探求真相的行动,在战略的宏大性、面对压倒性敌人的困境、对牺牲的运用以及最终目标上,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维和作战模式。这种联想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从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如何运用智慧、勇气和牺牲来寻求生存的共同主题中浮现出来的。埃尔文的领导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境求生哲学的极致展现,而这种哲学,在历史的某些时刻,也曾在其他民族的战争史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觉得更像抗日战争吗?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争取那一丝丝的胜利机会。 艾尔文为了墙内人的生存,带领新兵们冲锋自杀,为兵长找到接近野兽巨人的机会。艾尔文抛弃了自己的梦想,抛弃了自己的生命。二战的时候日本军官面对美军的时候是什么反应? 难道不是只顾自己,不顾民生不顾百姓,直到原子弹爆炸才选择了投降。这哪里像了?另外不要再提这种问题了,巨人在国内地位很敏感,不要等被封死了才后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展开的行动,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困境,尽管两者之间的对照并非完全对应,但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看看埃尔文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目标。埃尔文作为调查兵团的团长,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胜利”.............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时,都会提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埃尔文·史密斯没有死,他会支持阿尔敏选择的地鸣路线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埃尔文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质——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和为达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剖析一下埃尔文的性格和他的执念。埃尔文.............
  • 回答
    关于埃尔文继承超大巨,这无疑是《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假想命题。如果这个假设真的发生了,那么故事的走向,尤其是结局,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其中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得明确一点,埃尔文继承超大巨的关键点在于他如何获得巨人之力,以及他获得之后会采取什么行动。考.............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艾伦的厌恶,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讨厌。这种情感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其实并不罕见,毕竟艾伦这个人设在故事后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所做的决定也备受争议。要详细聊聊你为什么讨厌艾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角色早期形象与后期行为的巨大割裂感:很多人喜欢上艾伦,正是因为他早期.............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抛出了一个极其沉重且直击人性的议题:罪与罚是否能跨越世代传递?尤其是当罪是由一个族群的祖先所犯下时,后代是否真的有必要,或者说有义务,去承受那份沉重的代价?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答案,它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民族的集体身份、.............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远不止于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和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更深层次的触动,来自于它对人性、自由、以及历史的拷问,这些东西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直到现在依旧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首先,最直接触动我的,是艾伦对自由的极度渴望,以及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从他童年时望着城墙外那片蓝.............
  • 回答
    三笠对艾伦的感情,这可不是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种掺杂了守护、责任、依赖、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本能的牵绊,复杂得像她身上那围了无数圈的围巾一样,层层叠叠,纠缠不清。从最最开始,在那个平和的山村里,艾伦就是三笠生命里唯一的阳光。父母双亡,被艾伦从绝境中救出,那一刻,艾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三笠原本灰.............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里,马莱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将自己标榜为“正义”,其核心在于他们构建了一个叙事框架,将帕拉迪岛上的艾尔迪亚人描绘成历史罪人、威胁世界的存在,而马莱则是那个背负着历史责任、为了“世界和平”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救世主”。这种叙事的合法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几个关键层面的操纵.............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里一个非常核心且容易让人混淆的点。简单来说,并非所有艾尔迪亚人都是王血,这其中有着很重要的区别。我们要先从尤弥尔·弗里茨这个核心人物说起。尤弥尔·弗里茨的起源与“始祖巨人之力”故事中明确说了,所有的艾尔迪亚人,都是尤弥尔·弗里茨的后代。尤弥尔·弗里茨是第一个获得“始.............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跌宕起伏的作品中,关于希斯特利亚·雷斯的孩子父亲的身份,可以说是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也引发了大量的猜测与讨论。官方在故事后期终于揭晓了这个谜底,为这段故事画上了一个句点,但也留下了不少回味的空间。希斯特利亚的孩子,是她和一位农夫的孩子。让我来详细地梳理一下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力.............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二元对立,它错综复杂,充满了血海深仇、宿命纠葛、身份的颠覆,以及最终对“自由”的终极追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剥开它的层层迷雾。最初的认知:恐怖的怪物,无尽的捕食者在故事的开端,我们所见到的巨人,就是最纯粹的恐惧化身。.............
  • 回答
    艾伦·耶格尔,这个曾经立誓要驱逐所有巨人、守护同胞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道路——灭世。他的动机复杂而深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最终被他所继承的“进击的巨人”的力量以及对未来残酷现实的预见所驱使。故事的开端,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吞噬,这份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复仇.............
  • 回答
    这个问题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也挺常见的,确实有点反直觉。按理说,从严酷的训练中脱颖而出的前十名精英,应该都是顶尖的战士,但为什么宪兵团里却鲜少看到像三笠、兵长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体呢?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确一点,《进击的巨人》里“厉害”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是指在战场上纯粹的战斗力.............
  • 回答
    说起阿尔敏小时候拿给艾伦看的书,这可不是一本随便的路边摊货。它承载着许多阿尔敏的心愿和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而它的来历,其实也挺有故事的。那本书啊,是阿尔敏在他外祖父母家找到的。阿尔敏一直跟随着他的外祖父母生活,他的外祖父母在王政时期生活得还算富足,虽然比不上真正的贵族,但也是有一定积蓄的。他外祖父母家.............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最核心的魅力所在——那就是它那近乎绝望却又不断燃起希望的复杂局面。说它是“无解”,我觉得过于绝对了,但要说它简单直接,那也绝对不是。这就像是在一个精心编织的死局里寻找一丝生机,每一条路都铺满了荆棘和未知。我们得先捋捋现在艾尔迪亚人(尤其是主角团们所在的阵营)面对的困境,这盘.............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我们确实会好奇,为什么主角团以及其他智慧种族,在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绝望之后,没有人想到去追溯根源,找到那个传说中的“地之恶魔”,然后将其彻底铲除,一劳永逸地结束这一切纷争?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或疏忽。首先,最根本的原.............
  • 回答
    要说清楚进击的巨人里的怪诞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这玩意儿在故事里简直就是个谜中谜,贯穿始终,又隐藏在幕后,它的存在几乎就是整个巨人之谜的核心。首先,咱们得明确它到底长啥样。它不像那些我们熟悉的巨人,有血有肉有骨架。怪诞虫更像是一种活着的、半透明的、黏液状的生物,有时候看起来像一只放大了无数倍.............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围绕着三道高耸入云的城墙,人类文明得以苟延残喘。然而,城墙之外,那些饥渴的、形态各异的巨人,却如同永不枯竭的洪流,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防线,将绝望和恐惧播撒到每一个角落。那么,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巨人,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单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绝对是《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非要我挑一个谏山创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我可能会选——艾伦·耶格尔。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毕竟艾伦早期是个冲动、容易激动的小伙子,后期更是走上了一条让无数人心碎的道路。但正是这种复杂性和他身上蕴含的深刻矛盾,才让他成为一个极.............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