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进击的巨人》「埃尔文如果活下来会支持地鸣」这个观点?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时,都会提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埃尔文·史密斯没有死,他会支持阿尔敏选择的地鸣路线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埃尔文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质——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和为达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剖析一下埃尔文的性格和他的执念。

埃尔文的“自由”与“终极目标”

埃尔文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追求“和平”或“拯救所有人”的角色。他的驱动力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由”。他渴望了解墙外的世界,渴望知道人类存在的真相,渴望摆脱被巨人奴役的命运。这份执念让他成为了调查兵团的团长,带领无数人踏上充满牺牲的征程。

你可以回顾一下他做出的许多决定,比如:

牺牲士兵去试探巨人: 为了获取情报,他毫不犹豫地将大量士兵推向巨人的餐桌,只为探明巨人的弱点或者墙外的真相。这在他眼中,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地狱”的渴望: 在即将被女巨人吞噬的生死关头,他选择让利威尔去杀死他,因为他预感到自己将要死去,而他渴望能看到真正的战场,即使那是地狱。他宁愿在战场上死去,也不愿在安逸中苟活,更不愿在未知中被剥夺自由的权利。
面对玛利亚之墙夺还战: 在那个关键时刻,他为了获取情报,甘愿让韩吉和兵长去做可能牺牲一切的事情。他的目标很明确:夺回墙壁,揭开世界的真相。

将“埃尔文”的思维模式套用到“地鸣”

现在,我们把埃尔文的思维模式放在阿尔敏所做的“地鸣”选择上。

阿尔敏选择的地鸣,其核心是为了“保护艾尔迪亚人”,阻止复仇的连锁反应,从而避免全人类的灭绝(至少是大部分)。这是一个以保护特定种族为代价,试图换取更大范围(甚至是整个世界)生存机会的策略。

那么,埃尔文会怎么看?

1. 从“真相”和“自由”的角度: 埃尔文一直以来都在追求“世界的真相”和“摆脱宿命的自由”。地鸣是否能真正带来真相?地鸣的发生,会不会将艾尔迪亚人推向另一个极端,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恶魔”?埃尔文是否会认为,以牺牲无数无辜的墙外人民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艾尔迪亚人的自由”,这本身就违背了他追求的更宏大的自由概念?他想要的自由,是一种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所有生命都能够生存的自由。

2. 从“代价”和“手段”的角度: 埃尔文无疑是现实主义者,并且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地鸣确实是一种极端手段,但它确实也能够“彻底解决”艾尔迪亚人与世界之间的冲突,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如果埃尔文认为地鸣是唯一能让艾尔迪亚人(或者说他所珍视的同伴)活下去,并且不再受歧视和追杀的手段,那么他“很可能”会支持。他曾经说过:“人类在绝望面前,并非不能战斗。不,毋宁说,人类是为了战斗而诞生的。” 地鸣,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极致的战斗,一种以同归于尽的姿态进行的战斗。

3. 对“未来”的考量: 埃尔文虽然看重真相,但他也非常清楚,最终的胜利不是靠单方面的真相,而是靠力量。他一直在为调查兵团争取力量,争取能够“与世界为敌”的力量。地鸣,正是这种力量的极致体现。他是否会认为,只有拥有了能够“毁灭世界”的力量,艾尔迪亚人才能真正获得谈判的筹码,才能真正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支持地鸣的理由分析:

终结仇恨的决心: 埃尔文是个坚定的目标主义者。他看到艾尔迪亚人和世界之间的仇恨已经根深蒂固,难以调和。地鸣,虽然极端,但它确实能打断这个仇恨的循环,至少让复仇者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为艾尔迪亚人争取一个喘息的空间。
对“背负罪孽”的认知: 埃尔文深知艾尔迪亚人所背负的历史罪孽。他可能认为,为了摆脱这份罪孽,并重新开始,艾尔迪亚人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包括伤害他人。他或许会认为,这是“原罪”的一部分,必须由他们自己来承担和解决。
“为了同伴”的本能: 尽管埃尔文的目光长远,但他也非常珍视自己的同伴。在最终的关头,为了保护幸存的调查兵团成员(比如兵长、韩吉、让、康尼等人),他可能会选择一条最能保障他们生存的道路,即使这条路充满了道德争议。

不支持地鸣的理由分析:

对“自由”的更深层理解: 埃尔文所追求的自由,并非是建立在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之上的自由。他希望的是一个所有生命都能公平生存的世界,而不是让艾尔迪亚人成为新的压迫者或被毁灭者。地鸣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可能会让他觉得违背了他最初的理想。
对“真相”的执着: 埃尔文更希望的是揭示真相,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去掩盖或解决问题。他可能会倾向于寻找一种能够通过沟通和理解来化解矛盾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毁灭来结束一切。
对“艾尔文之眼”的超越: 埃尔文在生前已经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比如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可能性。他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阿尔敏初期尝试的外交手段,而不是直接选择最极端的毁灭方式。他更愿意探索那些“尚未被看到”的道路。

那么,到底会支持还是反对?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纠结的点。我个人的看法是,埃尔文是一个极端现实主义者,并且他的目标导向性非常强。如果他认为地鸣是达成他最终目标(让艾尔迪亚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生存空间)的唯一可行手段,并且是他能够承受的代价,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支持。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埃尔文的“原谅”和“自由”概念,可能比阿尔敏的更广阔,或者说,他会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自由”的含义。 他不会仅仅为了“艾尔迪亚人的生存”而牺牲全世界,他可能会考虑“是否有一个能够让所有人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埃尔文是否会像阿尔敏那样,将“保护同伴”放在首位? 在那个生死抉择的关头,埃尔文的执念是为了“看到墙外的世界”,他的牺牲是为了给调查兵团争取更多的可能。如果他能活下来,他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被灭绝的种族,以及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他会像阿尔敏那样,为了保护身边这群人而选择相对“温柔”的道路吗?

我的倾向性判断是:埃尔文会比阿尔敏更坚定地走向极端。 理由如下:

“不顾一切”的决心: 埃尔文为了“自由”和“真相”,已经牺牲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他的心智可能已经锻炼得无比坚韧,能够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心理负担。如果他认为地鸣是“唯一”能打破现状的办法,他不会像阿尔敏那样犹豫,不会像阿尔敏那样纠结于道德上的两难。
对“敌人”的定义: 在埃尔文眼中,“敌人”不仅仅是岛外的那些人类,而是整个“世界的规则”和“历史的宿命”。他可能认为,要打破这些,就必须用最震撼的方式。他能够“看到”那些因为艾尔迪亚人而失去生命的人们,但他也更能“看到”艾尔迪亚人几千年来的苦难。

但是,他是否会完全不顾后果? 埃尔文并非没有脑子,他很清楚地鸣的后果。他可能会试图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控制”地鸣,或者寻找一种“最优解”,即使这个最优解仍然是毁灭性的。

一个关键的观察点是:埃尔文在最后时刻的抉择,其实是在用生命来“探寻”一条可能的道路。 他死在了“期待着黎明”的途中。如果他活下来,他看到的将是更清晰的敌人和更绝望的境地。他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对“自由”的定义,变得更加激进?我倾向于认为,是的。

总结一下:

“埃尔文活下来会支持地鸣”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它建立在埃尔文极端的现实主义、对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之上。他可能认为,为了让艾尔迪亚人摆脱几百年的压迫和仇恨,地鸣是唯一能打破僵局的手段。

但他是否会完全认同阿尔敏的“一切都是为了艾尔迪亚人”?我更倾向于认为,埃尔文的“自由”概念可能更广阔,他或许会寻找一种能让所有生命都获得自由的解决方案,即使这条路无比艰难,甚至最终也需要以某种形式的“妥协”或“牺牲”来达成。

不过,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埃尔文的极端和果断可能会让他比阿尔敏更早地选择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这取决于他对“自由”的最终理解——是只为艾尔迪亚人争取生存,还是为整个世界开辟一条新的共存之路。

我个人认为,他会支持,但会用他自己的方式来执行,并且会承担起相应的后果。他可能会比阿尔敏更早地走到那一步,甚至会比阿尔敏更冷酷,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用最残酷的手段去面对最残酷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管是老调查兵团政权还是耶格尔派,完全反对地鸣的帕拉迪岛势力应该是不存在的,哪怕是11岁时的艾伦和三笠,如果对他们详细说明了情况,也应该同意这一点。

关键是如果埃尔文能活到854年,埃尔文能想出比全面地鸣更好的办法吗。

一开始,吉克就以为艾伦和他联络、见面是要满足他自以为能解决巨人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利用艾伦进入“路”,解除不战之约,并以弗里茨王族身份命令尤弥尔绝育艾尔迪亚人。但是,实际情况反而是艾伦解除了尤弥尔服从弗里茨王族的另一个“约定”,把吉克囚禁在“路”中,成功让始祖巨人真正力量现世,发动地鸣踏平岛外世界。

相信如果是埃尔文,在与吉克合作这个事情上,会比韩吉、利威尔、阿尔敏以及一众老兵团领导看得更远。

老兵团领导认为,吉克屠杀帕拉迪人毫不手软,不把帕拉迪人当人看,万万不可与之合作,这是仍然延续之前时代的思维定势,是“封闭僵化的老路”;韩吉和阿尔敏觉得向世界发出善意、出卖自然资源就可以与世界和解,这是无视了世界仇视艾尔迪亚人的根本原因,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最后,兵团的计划应该是,先听从艾伦的建议,配合吉克,把吉克带到帕拉迪岛来,观察一段时间,然后随机应变。当然结果是一个套中套,兵团同时中了艾伦(耶格尔派)和吉克的计,接着吉克又中了艾伦的计,甚至连马加特也亲自带着马来战士出击了帕拉迪岛,最后结果是尤弥尔力量被解放,地鸣被直接发动了。

埃尔文如果还活着,他一定会把格里沙转述的历史、马来人的历史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他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两边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因为立场不同的原因,两种版本各隐藏了历史中一些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巨人之力确实使艾尔迪亚部落发展为帝国,确实给帝国开山铺路、开疆拓土、使帝国能统治世界,帝国也确实对世界反复进行侵略屠杀、强行扩散了尤弥尔子民血统、进行了残酷的人体实验(包括无脑巨人、阿克曼等),确实发生过多次分裂内战,最终自取灭亡,世界对艾尔迪亚的仇恨不是凭空而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邪路一开始就会被他强力排除,而且一个最有可能走邪路的人(阿尔敏)已经死了。至于老路呢?埃尔文也会思考吉克为什么会伸出橄榄枝的问题。埃尔文自己的价值观是,为了达到目的,不管是身内还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不可牺牲的,这从845年的各种作战中都能看出来。一个为达到目的,眼都不眨就把整村的人变成巨人,此后又通过缜密部署作战计划试图在玛利亚之战中彻底消灭调查兵团的敌方智囊级人物,突然在全面宣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的854年和己方接触,这一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哪怕是帕拉迪岛人全都被利用、被牺牲都正常。

女王在王政篇最后,为了调查兵团的大义选择了放弃注射药剂吃掉艾伦、放弃雷伊斯家世代相传的保全始祖之力的使命。但是也不能认为埃尔文的计划就是要牺牲女王,因为在所有人讨论和吉克合作的时候,是不知道地鸣其实是艾伦(脑袋)被吉克接住的那一刻就已经成功了的。

韩吉想的小范围地鸣威慑,前提是她并不知道始祖巨人神明般力量的真正原理(直到漫画现在快结尾了,除了艾伦、吉克之外也没有没死的第三方知道)。受控的小范围地鸣代表着“路”中的尤弥尔没有自由,还是只能被王血人控制,如果吉克解除了不战之约而艾伦也没有给尤弥尔自由,结局就是绝育;女王希斯特里娅从未离开过帕拉迪岛,也并没有关于“路”、“不战之约”和始祖尤弥尔的任何知识,她进入了“路”又能怎么破解“不战之约”呢?

先不说小范围地鸣到底能不能实现,埃尔文如果按照历史、艾伦的逻辑以及自己一直有的“争斗是永恒的”的想法想下去,很容易得出结论就是,小范围使用地鸣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无法消除巨人之力的前提下,只有毁灭或者自我毁灭,而且即使毁灭了非艾尔迪亚人,只要巨人之力,特别是进击之力还可能落到不可靠的人手中,则新的循环又会开始。最终也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艾伦地鸣毁灭帕拉迪以外,只能是尽量拖延艾伦实施其真正计划的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时,都会提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埃尔文·史密斯没有死,他会支持阿尔敏选择的地鸣路线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埃尔文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质——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和为达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剖析一下埃尔文的性格和他的执念。埃尔文.............
  • 回答
    艾伦·耶格尔在 Crunchyroll 动画大奖上被评为年度最佳反派,这绝对是给所有关注《进击的巨人》的观众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不过,我觉得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艾伦这个角色走到这一步,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看到的艾伦,还是那.............
  • 回答
    看到《进击的巨人》里阿尔敏和阿尼之间那份复杂又难以言喻的情感,我总会想起一句老话:“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孕育着最奇特的羁绊。” 这俩孩子,一个怀揣着对世界的憧憬,一个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在本应南辕北辙的线上,却因为命运的捉弄,交织出了一段别样的情愫。初遇时,他们是敌人。阿尼是那个冷.............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众筹二创结局漫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你想啊,一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能引发这么大的粉丝效应,以至于粉丝自己掏钱,找作者来继续讲故事,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部作品有多成功,有多能触动人心。首先,这说明了粉丝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进击的巨人》的结局,说实话,争议挺大的。很多观众对.............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第139话播出后,读者社区出现了一股大规模的“倒戈韩派”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故事的走向,以及艾伦这个角色在最终章的转变,还有读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起伏。故事的巨变:艾伦的“自由”之路与残酷的现实在最终话之前,艾伦一直是许多读者.............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126话,对于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后期剧情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出现,让我对整个故事的基调和角色们的走向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这一话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回归”。在此之前,故事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莱纳、贾碧、法尔科这几位帕拉迪岛一方的“敌人”身上,他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艾伦屠杀马莱无辜平民的举动,无疑是整个故事中最具争议和冲击力的情节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观众拉入了一个复杂而令人不安的道德泥潭,迫使我们去审视仇恨、战争、自由以及牺牲的本质。一、 历史的枷锁与复仇的火焰:首先,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来理解艾伦的行为。尤弥尔·弗里.............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的结局,特别是艾伦·耶格尔在其中的表现,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部分。要深入理解艾伦的结局,我们得把他整个角色的弧光,尤其是他转变的关键节点,以及他最终行为背后的逻辑,都梳理清楚。从复仇者到毁灭者的惊人转变我们都知道,艾伦一开始的出场,是一个充满血性、渴望自由、并且被仇恨驱.............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它的价值观确实复杂且引人深思,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要理解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自由而战”这样浅层的口号上,而是要深入到角色们的动机、世界的残酷性,以及作者层层剥开真相时所展现的人性深处。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是对自由的极致追求。艾伦·耶格尔这个人,从一开始就.............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后期,希斯特利亚的怀孕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点。许多观众在看到这一情节时,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感受,这与她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过往的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希斯特利亚作为曾经的“女神”,是墙内人民的精神支柱,她的牺牲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她被告知需要诞下兽之巨人之子,以延续.............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加页」的情报,这可以说是继漫画本篇完结后,又一次在粉丝群体中掀起了巨大的讨论热潮。加页的部分,与其说是对结局的补充,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后日谈”式的延伸,它试图填补一些本篇中模糊或者留白的细节,同时也可能引发更多新的思考和争论。核心内容分析与解读加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描.............
  • 回答
    最近《进击的巨人》和主角艾伦的风评确实出现了一个相当剧烈的“反转”,与其说是反转,不如说是一种从“期待”到“失望”再到“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认可”的复杂情感转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情走向问题,更牵扯到观众对英雄定义、战争本质、以及作者意图的解读。最初的期待:正义的使者,为自由而战在《进击的巨人》.............
  • 回答
    “艾伦这家伙,最后一话真是……” 这句话,估计是最近几天在动漫圈里听到频率最高的抱怨之一了。不得不说,《进击的巨人》最终话,特别是艾伦最后的一些选择,确实是炸开了锅,争议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艾伦这个角色的弧光,从一开始那个充满仇恨,想要駆逐一切巨人的少年,到后来背负着几乎无法.............
  • 回答
    梶裕贵,那个为艾伦·耶格尔注入灵魂的男人,最近在X(原推特)上转发了《进击的巨人》第11集的片段,并附上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进击的巨人》,希望它能让你思考。”这句话,从一个参与了这部作品生死蜕变的声优口中说出,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它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重量,也让我陷入.............
  • 回答
    关于中国网友以《进击的巨人》为原型创作讽刺日本倾倒核废水的动画《阴间的巨人》,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创作本身来看,《阴间的巨人》显然是一种借用流行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方式。 《进击的巨人》的强大影响力: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谏山创老师那句“还有1%~2%就完结了”的发言,无疑是给《进击的巨人》粉丝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艺术家的模糊性,与其说是精确的时间预告,不如说是他内心创作进度的一种情绪表达。首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从创作进度的角度来说,1%到2%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比例。在任何一个庞大的.............
  •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调查兵团内部出现的“叛变”无疑是故事走向的关键转折点,也深刻地揭示了角色们在极端困境下的复杂人性与艰难抉择。与其说是单纯的“叛变”,不如说是一场源于不同信念、立场和对真相探求路径的剧烈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确,在故事的早期,调查兵团内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叛变”,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和.............
  • 回答
    老哥,你问到点子上了,我正好最近跟几个没看过《进击的巨人》的朋友聊起这事,差点没把我气死。他们问我结局咋样,我脑子里闪过那些画面,就觉得有点一言难尽。要我说啊,巨人的烂尾,不是那种“结局不好看”的简单评判,而是那种“毁了前面所有铺垫和期待”的令人心痛。咱就这么说吧,你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