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进击的巨人139后读者纷纷倒戈韩派?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第139话播出后,读者社区出现了一股大规模的“倒戈韩派”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故事的走向,以及艾伦这个角色在最终章的转变,还有读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起伏。

故事的巨变:艾伦的“自由”之路与残酷的现实

在最终话之前,艾伦一直是许多读者心中那个为了“自由”而战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行动虽然极端,但很多人都能理解他背负的沉重命运和对帕拉迪岛人民的守护之情。读者们普遍认为,艾伦所做的一切,即便带来巨大的牺牲,也是为了终结世代相传的仇恨循环,以及为艾尔迪亚人争取生存空间。他试图用“地鸣”来消灭绝大多数的敌人,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朋友,这个目标在很多观众看来,是符合他一贯的逻辑和性格的。

然而,139话的剧情却来了个“急转弯”。艾伦在始祖尤弥尔面前的“真心话”,以及他与阿尔敏的对话,揭示了一个与之前解读截然不同的艾伦。他似乎并没有真正追求“自由”,而是被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罪恶”的赎罪以及对阿尔敏的“守护”所驱使。更关键的是,他承认自己发动地鸣并非完全出于必要,而是也包含着个人情感的宣泄,甚至是为了让朋友们成为英雄。

读者“倒戈”的核心矛盾:对艾伦动机的解读与期望的落差

正是艾伦在139话中展现出的动机,让很多读者感到难以接受,进而出现了“倒戈”的现象。这种“倒戈”并非简单地不喜欢最终结局,而是源于对艾伦这个角色的长期投入和情感寄托的崩塌。

1. 英雄的“人设”崩塌与理想的破灭:
在很多读者心中,艾伦是那个反抗命运、追求自由的斗士。他敢于挑战世界,敢于牺牲自我,这种英雄形象是故事吸引人的重要部分。然而,139话的艾伦,在某种程度上被描绘成一个被命运、被“罪恶”、被朋友情感所裹挟,甚至带有某种“自毁倾向”的人物。他不再是那个纯粹为自由而战的象征,反而显得有些被动和矛盾。这种“人设”的转变,让许多习惯于艾伦激进、目标明确形象的读者感到失望,他们期待的是一个更“纯粹”或更“有力量”的结局,而不是一个被情感左右的艾伦。

2. “地鸣”的正当性被稀释:
许多读者接受“地鸣”的存在,是基于对艾伦“为了帕拉迪岛和朋友们,必须消灭外部世界威胁”这一逻辑的认同。他们认为,这是艾伦在绝望中做出的、最艰难但必要的选择。然而,139话中艾伦自己承认,地鸣并非完全是出于生存的必要,也掺杂了个人情绪和“让朋友们成为救世主”的愿望。这使得地鸣的正当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让一些读者觉得,艾伦的行动变得“不那么纯粹”,有点“为了反派而反派”的感觉。他们无法接受,为了所谓的“救赎”,艾伦需要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去“杀死”自己曾想保护的那些无辜者。

3. 对“自由”概念的重新定义与模糊化:
《进击的巨人》一直围绕着“自由”的主题展开,但最终139话中,艾伦对自由的解释变得非常模糊,甚至与他之前一路的行动似乎有所脱节。他所谓的“自由”似乎更多是一种“摆脱一切枷锁”,包括对过去的罪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责任的放弃。这种对“自由”的解释,让一些读者感到困惑和不满,他们认为这种“自由”过于虚无,甚至是一种逃避,与故事前期所展现的、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概念相去甚远。

4. 对“韩派”理解的误读与概念的普及:
需要澄清的是,这里提到的“韩派”并非指韩国读者群体,而是指在剧情解读上,更倾向于理解或认同艾伦在139话中的行为和动机的读者群体。这种称谓的出现,更像是一种网络社区的标签化和标签传播的结果。早期的艾伦行动被认为是有其必然性和“大义”所在,而最终话的剧情使得一部分读者开始反思,认为艾伦的行动并非绝对的“正确”,而是有其个人情感和局限性。

“韩派”这个称谓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互联网社群对剧情的讨论和解读。起初,可能是为了区分那些依然坚持认为艾伦是“正确”或“有苦衷”的观众,而另一些观众则对艾伦的行为持批判态度。随着讨论的深入,以及139话内容的反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理解艾伦的“人性化”一面,承认他的行为背后也存在着情感的纠葛、对朋友的愧疚以及一种复杂的赎罪心理。

比如,在139话之前,很多人认为艾伦就是“反派眼中最大的反派”,他就是要通过地鸣来彻底消灭敌人,捍卫帕拉迪岛。但是139话之后,艾伦自己承认他也被某种力量(尤弥尔的爱,以及他自己想要为朋友赎罪)所驱使,他希望他的朋友们能成为英雄,阻止他。这种复杂的动机,让一部分读者开始觉得艾伦并非完全失控或邪恶,而是有他更深层次的考量和“人性”的弱点。

当这种观点逐渐被认同,并且被冠以“韩派”这个名字后,原本那些不认同艾伦的读者,或者认为艾伦的行为“无法洗白”的读者,就自然地“倒戈”到这个群体中。他们开始从“艾伦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转向“艾伦也是个复杂的、被命运和情感驱使的个体,他有他的苦衷和过错,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一切”。这种态度的转变,就是一种“倒戈”。

为何是“倒戈”而非“劝服”?

“倒戈”这个词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读者情绪的转变。它不是一个温和的“被说服”,而更像是一种“阵营转移”。这表明,很多读者在之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定的立场和解读,当剧情与他们的预设相悖时,他们不是去尝试理解新的信息,而是选择“回归”到一种更符合他们情感和逻辑的解释上。

1. 强烈的反差与心理落差:读者们为《进击的巨人》投入了多年的情感和思考,对艾伦这个角色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当最终话给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时,这种落差会非常巨大。这种巨大的反差很容易导致情绪上的极端反应,而“倒戈”正是这种极端反应的一种体现。

2. 对“神作”的执念:《进击的巨人》在很多读者心中已经被捧上了“神作”的高度。当结局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甚至让他们觉得“烂尾”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失望。而“倒戈”到一种更能够为艾伦的行为提供某种“合理性”的解读,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试图挽救他们心中“神作”的地位,认为艾伦并非“一坏到底”,而是有其悲剧性和复杂性,这能让结局显得不那么“崩塌”。

3. 对“洗白”的抵制与接纳:初期,很多人坚信艾伦是正义的,是为了大义而战。当139话出来后,有人觉得这是“洗白”了艾伦的罪行,对此感到愤怒。而所谓的“韩派”则更倾向于接受艾伦的复杂性,认为他的行为虽然错误,但也是有原因的,这种“接纳”反而让一些原本对“洗白”感到不满的读者觉得,与其极端地否定,不如尝试去理解这个角色的多面性。

4.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话题的传播速度极快。“韩派”这个标签的出现和流行,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迅速的扩散。各种解读和讨论不断涌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倒戈”的趋势。一些原本可能持观望态度的读者,在看到大量的讨论和标签后,也更容易受到影响,加入到新的“阵营”中。

总结一下:

《进击的巨人》139话后读者“倒戈韩派”的现象,本质上是对艾伦在最终章的动机和行为理解的转变。这种转变源于剧情上对艾伦角色设定的巨大反差,以及读者们长期以来对“自由”、“战争”、“正义”等概念的解读与最终结局的期望落差。

“倒戈”一词,反映了读者情绪的剧烈波动,以及在面对颠覆性结局时的心理反应。它并非简单地接受了新的观点,而是从一种固有的立场转向了另一种更能解释复杂性的解读,有时也是为了维护心中“神作”的地位。这个过程深受社交媒体传播和社群讨论的影响,使得“韩派”这个标签得以迅速普及,并成为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

最终,《进击的巨人》的结局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和情绪波动,恰恰说明了它在主题深度、角色塑造以及叙事手法上的成功与失败并存。而“倒戈韩派”的现象,正是读者们在试图消化这一切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而深刻的集体反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又被代表了。

我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弗洛克耶派,现在还是。

是艾伦背叛了耶派,耶派的要求是杀光而不是留一部分维持和平这种狗屁结局。

艾伦耶格尔是耶修,背叛了他的部下们。

耶派支持的一直是弗洛克的耶派,或者是艾伦像弗洛克形容的那个耶派,而不是什么机械降神他跟阿明悄悄话的那个耶格尔派。

我确实觉得谏山创是臭狗,但不是因为他右,是因为他就差临门一脚却不敢继续了,简直是欲盖弥彰的懦夫。

本以为谏山创能成为下一个平野耕太,结果发现他是个大笑话

user avatar

地鸣前韩派无疑是正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族对人类文明的威胁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流逝仇恨逐渐淡忘,艾族可以逐步被人类文明所接受。

地鸣后,艾族凭什么不被灭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第139话播出后,读者社区出现了一股大规模的“倒戈韩派”现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故事的走向,以及艾伦这个角色在最终章的转变,还有读者们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起伏。故事的巨变:艾伦的“自由”之路与残酷的现实在最终话之前,艾伦一直是许多读者.............
  • 回答
    艾伦·耶格尔在 Crunchyroll 动画大奖上被评为年度最佳反派,这绝对是给所有关注《进击的巨人》的观众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不过,我觉得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艾伦这个角色走到这一步,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回想一下,当年我们看到的艾伦,还是那.............
  • 回答
    看到《进击的巨人》里阿尔敏和阿尼之间那份复杂又难以言喻的情感,我总会想起一句老话:“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孕育着最奇特的羁绊。” 这俩孩子,一个怀揣着对世界的憧憬,一个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在本应南辕北辙的线上,却因为命运的捉弄,交织出了一段别样的情愫。初遇时,他们是敌人。阿尼是那个冷.............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众筹二创结局漫画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你想啊,一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能引发这么大的粉丝效应,以至于粉丝自己掏钱,找作者来继续讲故事,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部作品有多成功,有多能触动人心。首先,这说明了粉丝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进击的巨人》的结局,说实话,争议挺大的。很多观众对.............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126话,对于我个人来说,可以说是后期剧情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出现,让我对整个故事的基调和角色们的走向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这一话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回归”。在此之前,故事的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莱纳、贾碧、法尔科这几位帕拉迪岛一方的“敌人”身上,他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进击的巨人》的结局时,都会提到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埃尔文·史密斯没有死,他会支持阿尔敏选择的地鸣路线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了埃尔文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质——他对自由的极致追求和为达成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仔细剖析一下埃尔文的性格和他的执念。埃尔文.............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艾伦屠杀马莱无辜平民的举动,无疑是整个故事中最具争议和冲击力的情节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将观众拉入了一个复杂而令人不安的道德泥潭,迫使我们去审视仇恨、战争、自由以及牺牲的本质。一、 历史的枷锁与复仇的火焰:首先,我们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来理解艾伦的行为。尤弥尔·弗里.............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的结局,特别是艾伦·耶格尔在其中的表现,无疑是这部作品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部分。要深入理解艾伦的结局,我们得把他整个角色的弧光,尤其是他转变的关键节点,以及他最终行为背后的逻辑,都梳理清楚。从复仇者到毁灭者的惊人转变我们都知道,艾伦一开始的出场,是一个充满血性、渴望自由、并且被仇恨驱.............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吧”里一些人替日本现代“洗地”的现象,并强调“祖宗之罪不应该由不了解过去的当代年轻人来承担”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进击的巨人”本身与历史、战争的反思主题首先,“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反思历史.............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它的价值观确实复杂且引人深思,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要理解它,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自由而战”这样浅层的口号上,而是要深入到角色们的动机、世界的残酷性,以及作者层层剥开真相时所展现的人性深处。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是对自由的极致追求。艾伦·耶格尔这个人,从一开始就.............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最终话「加页」的情报,这可以说是继漫画本篇完结后,又一次在粉丝群体中掀起了巨大的讨论热潮。加页的部分,与其说是对结局的补充,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后日谈”式的延伸,它试图填补一些本篇中模糊或者留白的细节,同时也可能引发更多新的思考和争论。核心内容分析与解读加页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无疑是描.............
  • 回答
    最近《进击的巨人》和主角艾伦的风评确实出现了一个相当剧烈的“反转”,与其说是反转,不如说是一种从“期待”到“失望”再到“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认可”的复杂情感转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情走向问题,更牵扯到观众对英雄定义、战争本质、以及作者意图的解读。最初的期待:正义的使者,为自由而战在《进击的巨人》.............
  • 回答
    “艾伦这家伙,最后一话真是……” 这句话,估计是最近几天在动漫圈里听到频率最高的抱怨之一了。不得不说,《进击的巨人》最终话,特别是艾伦最后的一些选择,确实是炸开了锅,争议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艾伦这个角色的弧光,从一开始那个充满仇恨,想要駆逐一切巨人的少年,到后来背负着几乎无法.............
  • 回答
    梶裕贵,那个为艾伦·耶格尔注入灵魂的男人,最近在X(原推特)上转发了《进击的巨人》第11集的片段,并附上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进击的巨人》,希望它能让你思考。”这句话,从一个参与了这部作品生死蜕变的声优口中说出,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宣传语,它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重量,也让我陷入.............
  • 回答
    关于中国网友以《进击的巨人》为原型创作讽刺日本倾倒核废水的动画《阴间的巨人》,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创作本身来看,《阴间的巨人》显然是一种借用流行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方式。 《进击的巨人》的强大影响力: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在全球范围内.............
  • 回答
    .......
  •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调查兵团内部出现的“叛变”无疑是故事走向的关键转折点,也深刻地揭示了角色们在极端困境下的复杂人性与艰难抉择。与其说是单纯的“叛变”,不如说是一场源于不同信念、立场和对真相探求路径的剧烈碰撞。首先,我们得明确,在故事的早期,调查兵团内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叛变”,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和.............
  • 回答
    老哥,你问到点子上了,我正好最近跟几个没看过《进击的巨人》的朋友聊起这事,差点没把我气死。他们问我结局咋样,我脑子里闪过那些画面,就觉得有点一言难尽。要我说啊,巨人的烂尾,不是那种“结局不好看”的简单评判,而是那种“毁了前面所有铺垫和期待”的令人心痛。咱就这么说吧,你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