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4 年 7 月左右《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进击的巨人》:压抑中的绝望反抗与宏大叙事

《进击的巨人》在那时候的爆火,简直就像一场视觉和情感的风暴。2013 年动画化后,直接引爆了全球,到 2014 年 7 月,这股热度还在持续发酵,甚至可以说,它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首先,故事设定和世界观的独特性是它能抓住人心的第一要素。人类被不明巨人追杀,苟延残喘地活在巨型城墙之内,这种绝望、压抑的生存环境,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而且,这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巨人从何而来?它们到底是什么?人类又为何会被囚禁?这些未解之谜,就像一块块磁石,牢牢吸引着观众想要一探究竟。

其次,硬核的动作场面和“立体机动装置”是《巨人》的标志性亮点。看着艾伦、三笠、阿尔敏他们熟练地在建筑之间飞跃,挥舞着长刀与巨人搏斗,那种流畅、震撼的画面感,在当时的动画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立体机动装置”这种设定,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酷炫,更体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智慧和勇气,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再者,人物塑造的深度和角色的成长弧光也是《巨人》能够持续吸引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主角艾伦,像三笠那种强大而又深情的存在,阿尔敏的智谋与成长,以及调查兵团里形形色色的角色,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和挣扎。尤其是在绝望的环境下,角色的死亡是如此真实而残酷,这让观众更加珍惜每一个角色,也更加能感受到战争和生存的沉重。

最后,宏大的叙事和隐藏的真相是《巨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能够保持话题度的核心。随着剧情的深入,一层层真相被揭开,从最初的“巨人是敌人”到后来复杂的政治斗争、种族仇恨,甚至是世界观的颠覆,每一次反转都让观众大呼过瘾,也催生了大量的猜测和讨论。大家都在猜测接下来的剧情会如何发展,谁是真正的敌人,这种集体解谜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社交属性。

《东京喰种》:黑暗的压抑与人性的拷问

而《东京喰种》,虽然上线时间比《巨人》晚一些,但它在 2014 年 7 月的动画化,同样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它的火爆,更多的是在一种另类、残酷的风格上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首先,《东京喰种》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独特而黑暗的“喰种”设定。喰种是吃人的怪物,但他们又能像人类一样生活、思考,甚至拥有复杂的感情。这种“非我族类”却又与我们如此相似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观众会在恐惧中,同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同情和理解。

其次,主角金木研的悲剧性命运和角色转变是《东京喰种》的核心驱动力。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一次意外而被变成了半喰种,被迫在人类和喰种的世界之间挣扎。他的痛苦、迷茫、挣扎,以及最终因为残酷的经历而不得不改变,变得强大而又扭曲的过程,深深触动了许多观众。尤其是金木那种“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但我要保护我所爱的人”的内心独白,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再者,暴力美学和血腥场面也是《东京喰种》能够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并不回避描绘喰种捕食的残酷和战斗的血腥,这种直接、甚至有些暴力的展现方式,在当时的主流动画中算得上是比较大胆的。当然,也正是这种“敢于”展现黑暗面,让它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也更能体现出作品想要探讨的残酷现实。

最后,对人性、伦理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是《东京喰种》能够超越单纯的“打怪升级”而获得好评的关键。它通过喰种这个视角,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偏见、歧视和冷漠。谁才是真正的怪物?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让《东京喰种》不仅仅是一部爽番,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共同的火爆基因与时代背景

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在那个时期同时爆火,我认为有几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时代对“新奇”和“深度”的渴望: 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普及,观众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剧情,他们渴望看到更具创意、更深刻的作品。《巨人》的宏大叙事和世界观颠覆,《喰种》的黑暗人性拷问,都满足了这种需求。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当时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相当发达。作品中的名场面、经典台词、人物关系,以及各种脑洞和猜测,都成为了网友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集体参与感,极大地加速了作品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谁看了最新一集?谁懂这个伏笔?这种互动,让粉丝们觉得“不追就落伍了”。
优秀动画制作的加持: 两部作品在动画化时,都得到了高质量的制作。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出色的配乐和声优表现,都让原作的魅力得到了更好的呈现,也吸引了更多非原作党加入到追番的行列。
题材的共鸣与宣泄: 虽然题材不同,但这两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触及了当下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比如《巨人》那种面对巨大压力的绝望与反抗精神,以及《喰种》中那种在复杂社会中感到无力、迷茫的心情,这些都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共鸣,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

总的来说,2014 年 7 月左右,《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们各自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时代背景和传播方式,共同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二次元浪潮,至今仍被许多动漫迷津津乐道。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是真的热闹,大家对动漫的热情,好像也因为这两部作品,又被点燃了许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作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本身的剧情、画风、人设、世界观架构都非常优秀,所以才会火。当然,这种世界观架构本身就是一种吸引人的设计。

楼上那些扯血腥暴力元素的,那些根本都是细枝末节,血腥暴力元素的太多了,但能火成这样的可没几个。我就不扯动画制作多精美,OP多赞了,反正花了力气搞的新番这方面肯定不会差的。就说说剧情吧。

前面有人提到了寄生兽,我觉得从寄生兽开始说是个很好的角度。《寄生兽》是一部很早期的漫画作品,可谓神作,因为它比较早地深入研究了“超·人类生物题材”。可能有人没看过,简单介绍一下,不乐意看大段文字的可以跳过下面的划线部分。

寄生兽是宇宙物种,它们来到地球后,会寄生在人身上,它们的本体只有人的头大小,但可以变得比钢铁还要坚硬,也可以变形成任何生物的形状(也就是可以变成任何其他人类的样子)。它们靠吃人为生。被寄生的人,他们头会被寄生兽吃掉,然后寄生兽会变成他们头的样子,利用人的身份去吃人。


主角阴差阳错的,本来要被寄生兽寄生的,但他比较机智地用绳子勒住了右手,寄生兽没能吃掉他的大脑,只是吃掉了他的右手,所以非常虚弱,寄生兽和他变成了共生关系。他为了保护身边的人打倒了各种其他寄生兽,最后和最终boss决战。最终boss是个寄生兽的混合体,混合了五只寄生兽,全身都可以变成武器。最后主角赢了,主角身上的寄生兽因为用力过度陷入冬眠。


再举个例子,全职猎人的蚂蚁篇:

奇美拉嵌合蚁是奇怪的物种,它们的女王吃的东西越好,生出来的王就越强。结果一个女王生出了足以毁灭全世界的蚂蚁王,蚂蚁开始把人类圈养起来吃掉。


诸如此类,很多。其实这种题材比比皆是,吸血鬼题材本质上也和它相似。都是构想出一种超越人类的物种,比如巨人、食尸鬼、吸血鬼、寄生兽、蚂蚁、智能猩猩等等,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圈养牲畜,如果反过来,有一种更强的生物出现会怎么样呢?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剧情。

这种题材天然的就有许多好处,比如:

1.逼格高。为什么高呢,因为涉及到很多哲学或者生物进化上面的思考,经常会触动人性。这类题材里,主角一定会摇摆不定,是向更强大的力量屈服?还是坚守人性,做个善良的人?借由主角个人的矛盾,来写两个族群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一种做法,也非常有效。

2.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非常易于构架。这种题材的世界观一定是二元对立的,都是人类和超人类物种的对立。巨人中,超人类物种具有压倒性优势,让人觉得绝望;其他的大多是均势;东京食尸鬼中是弱势。但不管怎么说,在单体上,超人类物种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不由想到了三体,那个是真正的全面优势)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极容易渲染出紧张、绝望的气氛,尤其是在巨人吃人这类画面出现的时候,而且让人容易入戏。

3.更加接近现实世界。这个纯粹就是适合年轻人看了。动漫中会有萝莉正太上课学习之类的情节,比如巨人里面的训练兵之类的,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冰与火之歌》这种世界观显然就对小学生或者中二少年们不是很友好了。

除了题材以外,这两部漫的成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1.人物。艾伦和金木都是很不错的主角类型,尤其金木研这种弱受黑化的情节真的是广受欢迎。(没错《诛仙》也是这么干的。)三爷和兵长这种人物,还有有马之类的,都是很成功的角色设定。

2.剧情完成度。巨人的剧情完成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埋下各种伏笔,抽丝剥茧一样地慢慢展开。而东京食尸鬼的剧情走的是成长线,不过处理的也算比较好。

3.一些具体的设定比较新颖。比如巨人里面的立体机动装置,变巨人的限制条件,东京食尸鬼里面食尸鬼只能吃人肉不能吃食物的设定,赫包和库因克的设定等。

4.至于那些血腥画面,只是为了烘托这个题材,这个题材你不流血根本说不清楚世界观。那些只是为了看这些画面才来看的,你们去看看电锯惊魂多好(当然电锯本身的剧情也是很刁的)。就这点小流血……根本就是毛毛雨好嘛。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火?因为它们做的好,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