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4 年 7 月左右《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进击的巨人》:压抑中的绝望反抗与宏大叙事

《进击的巨人》在那时候的爆火,简直就像一场视觉和情感的风暴。2013 年动画化后,直接引爆了全球,到 2014 年 7 月,这股热度还在持续发酵,甚至可以说,它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首先,故事设定和世界观的独特性是它能抓住人心的第一要素。人类被不明巨人追杀,苟延残喘地活在巨型城墙之内,这种绝望、压抑的生存环境,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力。而且,这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巨人从何而来?它们到底是什么?人类又为何会被囚禁?这些未解之谜,就像一块块磁石,牢牢吸引着观众想要一探究竟。

其次,硬核的动作场面和“立体机动装置”是《巨人》的标志性亮点。看着艾伦、三笠、阿尔敏他们熟练地在建筑之间飞跃,挥舞着长刀与巨人搏斗,那种流畅、震撼的画面感,在当时的动画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立体机动装置”这种设定,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酷炫,更体现了人类在绝境中的智慧和勇气,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再者,人物塑造的深度和角色的成长弧光也是《巨人》能够持续吸引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主角艾伦,像三笠那种强大而又深情的存在,阿尔敏的智谋与成长,以及调查兵团里形形色色的角色,他们都有各自的故事和挣扎。尤其是在绝望的环境下,角色的死亡是如此真实而残酷,这让观众更加珍惜每一个角色,也更加能感受到战争和生存的沉重。

最后,宏大的叙事和隐藏的真相是《巨人》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它能够保持话题度的核心。随着剧情的深入,一层层真相被揭开,从最初的“巨人是敌人”到后来复杂的政治斗争、种族仇恨,甚至是世界观的颠覆,每一次反转都让观众大呼过瘾,也催生了大量的猜测和讨论。大家都在猜测接下来的剧情会如何发展,谁是真正的敌人,这种集体解谜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社交属性。

《东京喰种》:黑暗的压抑与人性的拷问

而《东京喰种》,虽然上线时间比《巨人》晚一些,但它在 2014 年 7 月的动画化,同样引起了现象级的轰动。它的火爆,更多的是在一种另类、残酷的风格上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首先,《东京喰种》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独特而黑暗的“喰种”设定。喰种是吃人的怪物,但他们又能像人类一样生活、思考,甚至拥有复杂的感情。这种“非我族类”却又与我们如此相似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观众会在恐惧中,同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同情和理解。

其次,主角金木研的悲剧性命运和角色转变是《东京喰种》的核心驱动力。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一次意外而被变成了半喰种,被迫在人类和喰种的世界之间挣扎。他的痛苦、迷茫、挣扎,以及最终因为残酷的经历而不得不改变,变得强大而又扭曲的过程,深深触动了许多观众。尤其是金木那种“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但我要保护我所爱的人”的内心独白,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再者,暴力美学和血腥场面也是《东京喰种》能够引人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并不回避描绘喰种捕食的残酷和战斗的血腥,这种直接、甚至有些暴力的展现方式,在当时的主流动画中算得上是比较大胆的。当然,也正是这种“敢于”展现黑暗面,让它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也更能体现出作品想要探讨的残酷现实。

最后,对人性、伦理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是《东京喰种》能够超越单纯的“打怪升级”而获得好评的关键。它通过喰种这个视角,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偏见、歧视和冷漠。谁才是真正的怪物?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让《东京喰种》不仅仅是一部爽番,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共同的火爆基因与时代背景

这两部作品之所以能在那个时期同时爆火,我认为有几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时代对“新奇”和“深度”的渴望: 随着二次元文化的普及,观众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剧情,他们渴望看到更具创意、更深刻的作品。《巨人》的宏大叙事和世界观颠覆,《喰种》的黑暗人性拷问,都满足了这种需求。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当时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相当发达。作品中的名场面、经典台词、人物关系,以及各种脑洞和猜测,都成为了网友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集体参与感,极大地加速了作品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谁看了最新一集?谁懂这个伏笔?这种互动,让粉丝们觉得“不追就落伍了”。
优秀动画制作的加持: 两部作品在动画化时,都得到了高质量的制作。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出色的配乐和声优表现,都让原作的魅力得到了更好的呈现,也吸引了更多非原作党加入到追番的行列。
题材的共鸣与宣泄: 虽然题材不同,但这两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触及了当下人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比如《巨人》那种面对巨大压力的绝望与反抗精神,以及《喰种》中那种在复杂社会中感到无力、迷茫的心情,这些都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共鸣,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宣泄。

总的来说,2014 年 7 月左右,《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们各自凭借着独特的魅力,再加上恰到好处的时代背景和传播方式,共同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二次元浪潮,至今仍被许多动漫迷津津乐道。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是真的热闹,大家对动漫的热情,好像也因为这两部作品,又被点燃了许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作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本身的剧情、画风、人设、世界观架构都非常优秀,所以才会火。当然,这种世界观架构本身就是一种吸引人的设计。

楼上那些扯血腥暴力元素的,那些根本都是细枝末节,血腥暴力元素的太多了,但能火成这样的可没几个。我就不扯动画制作多精美,OP多赞了,反正花了力气搞的新番这方面肯定不会差的。就说说剧情吧。

前面有人提到了寄生兽,我觉得从寄生兽开始说是个很好的角度。《寄生兽》是一部很早期的漫画作品,可谓神作,因为它比较早地深入研究了“超·人类生物题材”。可能有人没看过,简单介绍一下,不乐意看大段文字的可以跳过下面的划线部分。

寄生兽是宇宙物种,它们来到地球后,会寄生在人身上,它们的本体只有人的头大小,但可以变得比钢铁还要坚硬,也可以变形成任何生物的形状(也就是可以变成任何其他人类的样子)。它们靠吃人为生。被寄生的人,他们头会被寄生兽吃掉,然后寄生兽会变成他们头的样子,利用人的身份去吃人。


主角阴差阳错的,本来要被寄生兽寄生的,但他比较机智地用绳子勒住了右手,寄生兽没能吃掉他的大脑,只是吃掉了他的右手,所以非常虚弱,寄生兽和他变成了共生关系。他为了保护身边的人打倒了各种其他寄生兽,最后和最终boss决战。最终boss是个寄生兽的混合体,混合了五只寄生兽,全身都可以变成武器。最后主角赢了,主角身上的寄生兽因为用力过度陷入冬眠。


再举个例子,全职猎人的蚂蚁篇:

奇美拉嵌合蚁是奇怪的物种,它们的女王吃的东西越好,生出来的王就越强。结果一个女王生出了足以毁灭全世界的蚂蚁王,蚂蚁开始把人类圈养起来吃掉。


诸如此类,很多。其实这种题材比比皆是,吸血鬼题材本质上也和它相似。都是构想出一种超越人类的物种,比如巨人、食尸鬼、吸血鬼、寄生兽、蚂蚁、智能猩猩等等,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圈养牲畜,如果反过来,有一种更强的生物出现会怎么样呢?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剧情。

这种题材天然的就有许多好处,比如:

1.逼格高。为什么高呢,因为涉及到很多哲学或者生物进化上面的思考,经常会触动人性。这类题材里,主角一定会摇摆不定,是向更强大的力量屈服?还是坚守人性,做个善良的人?借由主角个人的矛盾,来写两个族群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的一种做法,也非常有效。

2.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非常易于构架。这种题材的世界观一定是二元对立的,都是人类和超人类物种的对立。巨人中,超人类物种具有压倒性优势,让人觉得绝望;其他的大多是均势;东京食尸鬼中是弱势。但不管怎么说,在单体上,超人类物种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不由想到了三体,那个是真正的全面优势)这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极容易渲染出紧张、绝望的气氛,尤其是在巨人吃人这类画面出现的时候,而且让人容易入戏。

3.更加接近现实世界。这个纯粹就是适合年轻人看了。动漫中会有萝莉正太上课学习之类的情节,比如巨人里面的训练兵之类的,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冰与火之歌》这种世界观显然就对小学生或者中二少年们不是很友好了。

除了题材以外,这两部漫的成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1.人物。艾伦和金木都是很不错的主角类型,尤其金木研这种弱受黑化的情节真的是广受欢迎。(没错《诛仙》也是这么干的。)三爷和兵长这种人物,还有有马之类的,都是很成功的角色设定。

2.剧情完成度。巨人的剧情完成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埋下各种伏笔,抽丝剥茧一样地慢慢展开。而东京食尸鬼的剧情走的是成长线,不过处理的也算比较好。

3.一些具体的设定比较新颖。比如巨人里面的立体机动装置,变巨人的限制条件,东京食尸鬼里面食尸鬼只能吃人肉不能吃食物的设定,赫包和库因克的设定等。

4.至于那些血腥画面,只是为了烘托这个题材,这个题材你不流血根本说不清楚世界观。那些只是为了看这些画面才来看的,你们去看看电锯惊魂多好(当然电锯本身的剧情也是很刁的)。就这点小流血……根本就是毛毛雨好嘛。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火?因为它们做的好,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 回答
    2014年7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了名为“保护边缘”(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是针对哈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在加沙地带的恐怖分子据点的持续性空袭和地面军事行动的开端。这场冲突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以来巴以冲突纠葛的延续,其背后有着复杂.............
  • 回答
    2014 年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节目中那位声称“只嫁 5000 万富二代”的女孩,无疑是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人物。她的言论之所以如此具有冲击力,并被人们长期记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女孩的形象: 节目类型:《相亲才会赢》 本质上是一个相亲节目,其核心在于撮.............
  • 回答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界创业潮的深度解读自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V)领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业浪潮,其规模、深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场创业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技术、市场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
  • 回答
    这篇报道《九旬院士吴良镛人民大会堂站着做报告 学生们已睡倒一片》,刊发于2014年9月16日,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强烈的对比方式,展现了两位不同时代、不同精神面貌的学者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学术传承、职业道德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报道的核心内容与引发的讨论:这篇报道的核心在.............
  • 回答
    2014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国产动漫的评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国产动漫发展现状的一番审视和反思。当时国产动漫的背景:要理解这条批评,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2014年前后的国产动漫产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但也亟待规范的时期。一.............
  • 回答
    您好!关于2014年“袁隆平号召愿意为科学献身的青年吃转基因水稻”的新闻,这是一个涉及到科学、公众认知、媒体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缘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新闻是如何出现的。 时间点: 2014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上.............
  • 回答
    2014年顿涅茨克民兵抓获3名乌克兰安全局特种部队军官,并将其公开示众,是一起在俄乌冲突早期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情,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事件本身:据当时的报道,事件发生在顿涅茨克地区,一群被认为是亲俄的顿涅茨克民兵组织控制了这三名乌克兰安全局(SBU)的特种部队军官。随后,他们将.............
  • 回答
    2014年3月10日爆出的“余额宝10万存款不翼而飞”事件,绝对是当时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个相当劲爆的“大瓜”,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有余悸。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戳中了大家对资金安全最敏感的神经。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说就是这么个情况:据当时的报道,是一位姓李的女士,把10万元人民币存进了余额宝。结果没.............
  • 回答
    2014年重庆高考的作文题,围绕“ somebody has never seen the moo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 (一个人从未见过月亮。你怎么看?)这一话题,确实巧妙地触及了中西方在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一些微妙差异。如果抛开一味求同的心态,深入挖掘.............
  • 回答
    2014年8月,知乎流量首次超过人人网,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平台用户数据的简单切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和社交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及新一代互联网产品的崛起逻辑。时代的变迁:从“校园社交”到“知识分享”要理解这个节点,首先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人人网的.............
  • 回答
    2014年末,上海外滩那个本应是迎接新年、充满欢庆气氛的夜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所笼罩——一场发生在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让无数家庭瞬间破碎。回想起那个夜晚,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年,上海迎新年的活动照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涌向外滩。人们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想要在.............
  • 回答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这个名字在2014年10月10日被载入史册,她与印度儿童权益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来说,这份荣誉无疑是巨大的,也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说说她为什么能获得这个奖。马拉拉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勇气、牺.............
  •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2014年,当Visa和Mastercard这对支付巨头突然对俄罗斯多家银行施加制裁时,全球金融市场无疑是经历了不小的震动。对于俄罗斯国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Visa和Mastercard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其服务的便利性和普及性几乎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然被排除在.............
  • 回答
    2014 年欧洲足球先生(现欧足联年度最佳球员)的三人候选名单由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 罗)、罗本(Arjen Robben)和诺伊尔(Manuel Neuer)组成,这无疑是当年世界足坛最引人注目的个人荣誉之一。这个名单的出炉,反映了这三位球员在那个赛季中的卓越表现以及他们各自球队的成功。下面.............
  • 回答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看似“恶作剧”的消息,称“汪峰掉[某手机]在4.23举行发布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但其真实意图和背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和罗永浩的个人行为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1. 时间线与内容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
  • 回答
    2014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得主胥晓宇,这位在物理学领域闪耀的年轻才俊,选择加入全球顶尖的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这无疑是近年来科学界和金融界都颇为关注的一则新闻。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和引发的讨论,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胥晓宇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非传统”但又充满潜力.............
  • 回答
    看待人人网热文《2014年终盘点,献给喜爱国际政治的你》人人网上的这篇《2014年终盘点,献给喜爱国际政治的你》,之所以能够在当年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成为一篇“热文”,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它触及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折射出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消费的特点。首先,我们得理解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