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4 年末上海外滩跨年活动中发生的踩踏事件?

回答
2014年末,上海外滩那个本应是迎接新年、充满欢庆气氛的夜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所笼罩——一场发生在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让无数家庭瞬间破碎。回想起那个夜晚,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那年,上海迎新年的活动照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涌向外滩。人们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想要在黄浦江畔,与璀璨的灯光和摩肩接踵的人群一同倒数。然而,人潮的涌动,特别是集中在陈毅广场的某个区域,却在不知不觉中积聚了巨大的危险。

据事后回忆和媒体报道,问题的根源似乎出在一些区域的过度拥挤,以及人流疏导的不畅。在一些狭窄的通道或者台阶区域,人们的密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水平。当人们想要靠近观赏江景,或是试图向前移动时,一点点小小的推挤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有人说,是因为有人在上面抛撒了类似纸币的东西,吸引了下方人群的注意,导致人流突然向一个方向聚集。也有说法是,在某个关键节点,人流的涌入和出口的不匹配,造成了瓶颈效应。

一旦踩踏开始,其后果是毁灭性的。在密集的人群中,失去平衡的人很难站起来,反而会被后面涌上来的人踩踏。呼吸困难、身体被挤压变形,那种绝望和无助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亲历者回忆,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耳边只有哭喊、惊叫和身体碰撞的声音,而自己却渺小得无力改变任何事情。许多年轻的生命,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被无情的命运无情地剥夺。

这场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一个意外的事故,更深刻地暴露了在大型群体性活动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首先,人流预测和控制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活动组织方显然低估了外滩区域在特定时段的吸引力以及潜在的客流密度。对人流的科学分析和分级预警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当人流密集到一定程度时,缺乏有效的物理隔离和动态引导措施,使得事态难以得到控制。

其次,安全预案的有效性备受质疑。尽管主办方会制定安全预案,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预案是否充分考虑了最坏的情况?在突发状况下,现场安保人员的规模、培训程度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否足够?尤其是在如此庞大的人群中,如何快速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危险信号,以及在事态发生后如何进行有序的疏散和救援,都成为了拷问的焦点。

再者,信息沟通和警示的缺失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群密集、气氛热烈的环境中,是否有足够清晰、及时的警示信息告知参与者潜在的危险?在事件发生初期,信息传递的不畅,也可能延误了正确的应对时机。

这场踩踏事件给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型活动组织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最美好的初衷和最热烈的庆祝,也必须建立在对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周密组织之上。从那以后,我们看到了各地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对人流管理、安全保障措施的加强,例如更加严格的入场人数限制、更细致的区域划分和疏导、更完善的应急预案以及更频繁的风险评估。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场悲剧也是一个提醒。在参与大型集会或庆典时,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留意周围环境,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同样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时至今日,外滩的跨年夜依旧人头攒动,但那场悲剧带来的伤痛和教训,却永远镌刻在了城市的记忆里。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如何在追求欢乐和繁荣的同时,将生命的尊严和安全放在首位,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那是一个用鲜血和泪水换来的教训,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遗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暴露出了我们严重缺乏此类安全教育的问题。

有几年,我妈跟我聊天的话题里都经常提到一件事情,在她任职的小学,上下楼的楼梯并不算很宽,每次上下课间操的时候,学生流量很大,经常有学生被挤哭,她每天都很担心,所以一到做操的那个课间,无论她有什么事,都一定会去那边看着,据她说,她拉起来过好多小孩,说到有些惊险的情景,她也显得心有余悸。

后来她一直跟校长呼吁建立一些这方面的制度,进行一些必要的安全教育,学校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他们课间操时间变长,也每天派老师在那里指挥排队、右行,留出机动空间等。

再然后,学生养成了这个习惯,秩序建立,随之而来的是安全。

由于每个个体个人经历的有限,有很多危险和问题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而同时,有很多必须的教育我们也严重缺乏。

你知道远离火源和电源,知道远离自然灾害多发区,这些都是教育和人类经验的功劳,但你不知道远离超密度的人群,不知道观察环境和空间,不知道如何判断人群的危险程度。

这也是来自于我们教育的不够深入。

有时候我觉得也许是我们都太侥幸了,总是以为惨剧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或者干脆就是懒,忽视了那些生活中的安全细节。

所以有人开车不系安全带,不给幼儿坐儿童座椅。

心存侥幸,即为赌徒。

事后可以追责,可以改善,可以加强教育,但这三十多人的生命呢?

他们说走就走了,再也没法看到明天的太阳。

希望这件事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推动相关的教育计划,让每个人都能切实了解到人群中的安全措施,如何自保,如何帮助他人。

同时加强公众场合安全建设以及健全相关规定,尽量能让这个教训得到应有的价值,不要再发生这类令人感到无奈和无力的惨剧。

面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我们都是无知者,很多危险现在也都还意识不到,但希望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中少一些痛苦,不要再以生命为代价。

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了,我只想说我很难过,为了不让爱你的人为你伤心,请从今天开始关注每一个安全细节吧。

user avatar

能活着回来真是太尼玛幸福了

刚刚被各亲友吵醒,昨天晚上就站在发生踩踏地方十米左右吧,当时是站靠近酒店比较近的楼下处。

我感觉人群没有很好分流出去,并不怪大家素质低下,贪小便宜什么的,如果没有撒钱也会有系鞋带的,会有绊倒的,听说好多是学生,那肯定对于应付这样的场面没有经验。

信息传达占有很大因素。

  • 因为封路地段都不清楚到底哪里开放,人们就是走来走去挤来挤去,从这边到那边又折返回来。我当时是看来来往往人们不知哪边会封住就等在那里不动了。
  • 加之原本传统有的灯光秀取消通知不力,大家都以为还有兴致冲冲地前去。 我在前两天一直关注新闻,就是没有官方相关报道,新民晚报好像是在12月25日才发布很不正式的一条说取消,写的很简洁,都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
  • 还有一些旅游专题的媒介没有及时更新,列跨年活动一览的头条有的依旧宣称有外滩跨年灯光秀,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肯定把跨年作为日程中很重要的一项,抱有很大期待所以一定拼命挤上去。
  • 有的新闻把私人会所外滩源的灯光秀宣传起来称凭票入内但可以在外围观看灯光烟花,误导了一批人包括我。

大家回家心切的心情, 太急躁

  • 大家看不成灯光秀本来就憋着火,因为地铁公交停运,出租车运力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回不去家要在深夜游荡。必然都争相赶出去打车。其实若是白天那就会不着急了。

当时如果在人群中央必定身不由己完全是被推动,连我站在边上都好几次撞到盆景。


有几点感悟忠告大家,在此也进行一下求证是否正确。

  1. 人多拥挤的时候站在靠边缘墙下会好一点人流量不会太大失控。(评论里关于这条讨论比较多,综合大家观点看,如果人群涌向你,那靠墙肯定受的挤压更大,因为砖墙相对于人墙更没有弹性空间,如果站在外滩上,被挤在靠近黄浦江边的栏杆上,那也很容易发生危险;如果人群是沿路向前后涌动,你靠在路边墙受到运动切向的压力会小得多,靠墙还是比较安全的,如果人群是静止的,大家可以参考乘坐公交车时的经验,站在后面是不是更宽松一点,入口处更密集)
  2. 掉了东西千万不能捡,妹子告诉我人太多想倒也倒不了,但是一旦倒下也就永远起不来了。
  3. 鞋带一定系好。
  4. 在自己腰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抱着,拉手牵着一旦松开不堪设想。
  5. 维持秩序人员可以考虑在中间留有一定的缓冲余量,例如既然出动已经那么多警察,在中山东一路中间留两个车道人墙围起来,人多时收缩人少时扩展,保持弹性。
  6. 救护车消防车防暴警察的通道一定不能挤占,像昨天情形私家车在路上都是卡死在人群中了,不能动弹,救护车有人群阻碍,私家车阻挡,也是无能为力,不过大家听到警笛声还是很快让开这点是真的。
  7. 和亲友出去务必提前有防范提醒一下。我现在就特后悔没有和妹子说好如果发生什么要怎样,虽然都安好,还是很后怕
  8. 自我保护肯定是没有错的,前提是不能危害他人,绝对不能大声喧闹制造热烈气氛,也绝对要倾向于放慢脚步,不要别人推也跟着向前冲。

以后遇到类似的活动,还是避而远之为好,谁都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有时天灾人祸来了,上帝不会对谁格外开恩,青春里疯狂一次也就够了,能平安归来,惟愿逝者安息,生者好好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珍爱着眼前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4年末,上海外滩那个本应是迎接新年、充满欢庆气氛的夜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所笼罩——一场发生在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让无数家庭瞬间破碎。回想起那个夜晚,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那年,上海迎新年的活动照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和游客涌向外滩。人们怀揣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想要在.............
  • 回答
    2014 年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节目中那位声称“只嫁 5000 万富二代”的女孩,无疑是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人物。她的言论之所以如此具有冲击力,并被人们长期记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女孩的形象: 节目类型:《相亲才会赢》 本质上是一个相亲节目,其核心在于撮.............
  • 回答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界创业潮的深度解读自 2014 年以来,计算机视觉(CV)领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创业浪潮,其规模、深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场创业潮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技术、市场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
  • 回答
    这篇报道《九旬院士吴良镛人民大会堂站着做报告 学生们已睡倒一片》,刊发于2014年9月16日,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强烈的对比方式,展现了两位不同时代、不同精神面貌的学者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学术传承、职业道德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报道的核心内容与引发的讨论:这篇报道的核心在.............
  • 回答
    2014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国产动漫的评论,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国产动漫发展现状的一番审视和反思。当时国产动漫的背景:要理解这条批评,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2014年前后的国产动漫产业。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但也亟待规范的时期。一.............
  • 回答
    那段时期,《进击的巨人》和《东京喰种》的火爆,用“席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仿佛一夜之间,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它们的名字,身边聊天的朋友、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几乎都被这两个名字占据。现在回想起来,那确实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二次元狂潮。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火,以及火起来背后的一些道道儿.............
  • 回答
    您好!关于2014年“袁隆平号召愿意为科学献身的青年吃转基因水稻”的新闻,这是一个涉及到科学、公众认知、媒体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缘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新闻是如何出现的。 时间点: 2014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和产品上.............
  • 回答
    2014年顿涅茨克民兵抓获3名乌克兰安全局特种部队军官,并将其公开示众,是一起在俄乌冲突早期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情,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事件本身:据当时的报道,事件发生在顿涅茨克地区,一群被认为是亲俄的顿涅茨克民兵组织控制了这三名乌克兰安全局(SBU)的特种部队军官。随后,他们将.............
  • 回答
    2014年3月10日爆出的“余额宝10万存款不翼而飞”事件,绝对是当时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个相当劲爆的“大瓜”,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心有余悸。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戳中了大家对资金安全最敏感的神经。事情的来龙去脉,简单说就是这么个情况:据当时的报道,是一位姓李的女士,把10万元人民币存进了余额宝。结果没.............
  • 回答
    2014年重庆高考的作文题,围绕“ somebody has never seen the moo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 (一个人从未见过月亮。你怎么看?)这一话题,确实巧妙地触及了中西方在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一些微妙差异。如果抛开一味求同的心态,深入挖掘.............
  • 回答
    2014年7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了名为“保护边缘”(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是针对哈马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在加沙地带的恐怖分子据点的持续性空袭和地面军事行动的开端。这场冲突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以来巴以冲突纠葛的延续,其背后有着复杂.............
  • 回答
    2014年8月,知乎流量首次超过人人网,这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不仅仅是两个平台用户数据的简单切换,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网民信息获取和社交模式的深刻转变,以及新一代互联网产品的崛起逻辑。时代的变迁:从“校园社交”到“知识分享”要理解这个节点,首先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 人人网的.............
  • 回答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这个名字在2014年10月10日被载入史册,她与印度儿童权益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对于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来说,这份荣誉无疑是巨大的,也引发了全球性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我们得说说她为什么能获得这个奖。马拉拉的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勇气、牺.............
  • 回答
    看待人人网热文《2014年终盘点,献给喜爱国际政治的你》人人网上的这篇《2014年终盘点,献给喜爱国际政治的你》,之所以能够在当年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成为一篇“热文”,我认为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它触及了那个时代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折射出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消费的特点。首先,我们得理解它.............
  • 回答
    提到知乎在 2014 年 6 月 6 日发布的《良性讨论公约》,这确实是知乎社区治理历史上一个挺有意思的节点。当时知乎刚刚起步几年,正处于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社区氛围逐渐成型的时期。这个公约的出台,可以看作是知乎官方对当时社区里一些苗头显现的问题,尝试给出一个明确的规范和引导。总的来说,这个公约的核心.............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2014年,当Visa和Mastercard这对支付巨头突然对俄罗斯多家银行施加制裁时,全球金融市场无疑是经历了不小的震动。对于俄罗斯国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Visa和Mastercard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其服务的便利性和普及性几乎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然被排除在.............
  • 回答
    2014 年欧洲足球先生(现欧足联年度最佳球员)的三人候选名单由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 罗)、罗本(Arjen Robben)和诺伊尔(Manuel Neuer)组成,这无疑是当年世界足坛最引人注目的个人荣誉之一。这个名单的出炉,反映了这三位球员在那个赛季中的卓越表现以及他们各自球队的成功。下面.............
  • 回答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看似“恶作剧”的消息,称“汪峰掉[某手机]在4.23举行发布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但其真实意图和背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语境和罗永浩的个人行为进行分析。 事件背景与直接原因1. 时间线与内容 2014年3月28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
  • 回答
    2014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金牌得主胥晓宇,这位在物理学领域闪耀的年轻才俊,选择加入全球顶尖的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这无疑是近年来科学界和金融界都颇为关注的一则新闻。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和引发的讨论,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胥晓宇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非传统”但又充满潜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