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日本国内是如何报道日军失败的战役或战例的呢?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

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课题。因为在当时的日本,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天皇的军队——陆海军,自然也是不容置疑的英勇和强大。因此,“失败”这个词汇本身,在官方的语境中就极少出现,或者说,它被赋予了非常特殊的含义。

一、 沉默是金,除非必要:

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不报道”。 对于一些不那么重要,或者影响范围有限的战役失利,官方的宣传机器往往选择性失明。民众从收音机里听到的,看到的,永远是日军如何以“玉碎精神”奋勇向前,如何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那些被击沉的军舰,那些被包围的部队,那些阵亡的士兵,在媒体的报道中,仿佛从未存在过。你不会看到“战败”这样的字眼,只会听到“我军健儿英勇殉国,为帝国尽忠”、“为大东亚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之类的说法。这些话语,既没有提及失败,又烘托了英勇,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回避式”宣传。

二、 胜利的曲调,包裹失败的信号:

即便无法完全回避,那么“曲解”也是一绝。 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影响深远,实在难以遮掩的失利,宣传会努力将其“包装”成一种“战略性后撤”、“休整待命”、“保存实力”的“战术性胜利”。

例如,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联合舰队损失惨重,丧失了四艘主力航母。这样的损失,无疑是决定性的打击。然而,在当时的日本国内,民众得知的消息却是:日军在太平洋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对盟军进行了“沉重打击”,并成功“吸引了敌人的兵力”,为后续的“反攻”做好了准备。所谓的“重大损失”,则被解读为“为天皇和国家付出了牺牲”,是一种值得歌颂的“忠勇”。即便有士兵侥幸生还,他们的讲述在经过新闻官的“润色”后,也变成了英勇作战,虽败犹荣的壮举。

再比如,在瓜岛战役中,日军在陆海空三线遭受了重创,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最终不得不撤退。但国内的报道,却往往聚焦于日军在初期如何给予美军沉重打击,如何“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兵一卒,将这场战役描述成一场消耗战,并宣称日军的牺牲“有效迟滞了敌人的攻势”。而撤退,则被冠以“战略性转移,以图再战”的美名。

三、 英雄主义的放大镜,集体牺牲的悲壮诗:

在无法掩盖的失败中,日本的宣传机器会极力放大个别士兵的“英雄事迹”,将个体的不幸遭遇升华为集体悲壮的牺牲。通过对少数英勇殉国的士兵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来转移民众对整体战局不利的注意力。

“一枪未发,壮烈剖腹”的飞行员,“背负炸弹与敌同归于尽”的士兵,这些被反复渲染的“神风特攻队”式的英勇故事,在战时民众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掩盖了这种战术本身所代表的绝望和愚蠢。他们不是在报道一场失败的战役,而是在歌颂一种“玉碎”的精神,一种为天皇献身的崇高。

四、 敌人的强大与狡猾:

有时,为了解释日军为何会遭遇挫折,宣传也会提及“敌人的强大”和“敌人的狡猾”。 这并非是为了承认失败,而是为了“合理化”日军的“暂时性劣势”,并以此来激励日本士兵要更加努力,更加英勇地去对抗这个“强大的敌人”。 比如会说敌人拥有“压倒性的工业实力”和“狡猾的战术”,但即便如此,日军也依然在“奋力抵抗,从未屈服”。

五、 少数声音的湮灭:

当然,在当时的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反对的声音或者对战争的质疑。但这些声音在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面前,如同被风暴卷走的落叶,根本无法形成气候。任何试图揭露真相的媒体或个人,都会面临严厉的审查、封锁甚至惩罚。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日本国内对日军失败战役的报道,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他们运用了“沉默”、“曲解”、“英雄主义”、“合理化”等多种手段,成功地将大多数民众蒙在鼓里,维持了“日本军队是不可战胜的”神话,直到盟军的炮火直接打到日本本土,天皇宣布投降的那一刻,真相才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来。而那些曾经被宣传包装的“胜利”和“英雄”,在那个时候,都化为了沉重的讽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看了一本1943年出版的『海军五十年史』。


作者佐藤市郎最终官至海军中将。是海军兵学校36期,海军大学校18期。同期生中有著名的南云忠一。在学期间成绩一直是首席,但是从海军兵学校毕业时只能屈居次席,因为首席是皇族有栖川宮栽仁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个弟弟在战后都当上的日本首相,分别是佐藤荣作和岸信介。安信介又是安倍晋太郎的岳父。而安倍晋太郎有个儿子叫做安倍晋三。算起来安倍还要叫佐藤市郎一声大爷。。。

(曾误以为岸信介是安倍晋三的岳父,谢谢 @gere 在评论区的指正~)

如上述简历,佐藤市郎毕业后担任文职较多。1942年因为身体原因退出现役,随后就开始着手写这本书。

书名为海军五十年史自然从建军开始讲起了。不过关于太平洋战争也有记录,还甚为有趣。下面简单举两个例子。

一、中途岛海战。

第一个方框介绍了背景,在珊瑚岛海战中失去两艘航母和一艘战列舰的美海军以大黄蜂和企业为中心组织了最后的航母集团了。然后英勇的帝国海军在茫茫大海中发现上述航母集团在中途岛,于是果断出击全灭对方。

第二个方框说的是日本海军的战损,一艘航母沉没,一艘巡洋舰大破,并损失舰载机三十五架。。

二、瓜岛


前面主要是对瓜岛海域发生的历次海空战的介绍。直接看最后的战损部分比较直接。

第一个方框说的是下面是对战果的总结。

第二个方框开始就是战果介绍,直接看航母和战舰的击沉数就好。击沉战列舰六艘,航母四艘。至于日军的损失则没有说。

对日本海军史有了解的自然会发现我上面列出的数据有多么不靠谱。我也就不举出史实分析了。


最后,这本书虽然不是日军的战报,但貌似不是内部发行,而是对外出售。所以当时的民间人士应该也是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这就很有意思了。

user avatar

本来还想多弄几张图给大家看看的。

但是由于报纸内容自吹自擂的过于严重,引得在办公室偷懒摸鱼的我不小心笑出了声,怕被领导发现我就不继续发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战火纷飞下的日本:一场改变命运的社会与心理变迁二战的硝烟,如同笼罩在日本列岛上空的阴霾,一点点侵蚀着这个曾经沉浸在崛起之梦中的国度。从欣欣向荣到疲惫不堪,日本国内的景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枯竭,更是社会结构、民众心态乃至生活日常的深刻重塑。最初的狂热与掩盖的忧虑:战争初期,日本民众.............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曾极力将美国士兵描绘成“少爷兵”,认为他们贪图享乐、害怕死亡、战斗意志薄弱。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自身极端的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他们无法理解自由民主社会背景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动机。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是否也在重蹈覆辙,对某些群体或国家抱持类似.............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日本二战投降:国内场景与民众反应的细致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复杂而剧烈的情感与反应,国内的场景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当时日本国内场景和民众反应的详细描述: 国内场景:从混乱与悲伤到短暂的平静广播宣布的冲击波: .............
  • 回答
    二战前日本国内矛盾的激化,确实是理解其为何一旦停止侵略脚步就可能“自爆”的关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一个难以回头的局面。将其比喻为“自爆”,形象地揭示了当时日本社会内部存在的深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如何通过对外侵略来掩盖、转移和暂时缓解,一旦失去侵略这条“输.............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史料、幸存者的讲述以及历史遗迹中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然而,当提到“复仇”,国内社会普遍的态度是理智且复杂的,很少有那种歇斯底里的、鼓吹血腥报复的声音。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值得我.............
  • 回答
    二战时期,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军中都存在女性身影,但要说“军官”,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详细区分。关于国军中的女性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女性的参与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其中也确实出现了担任军官职务的女性。 早期参与与卫生医疗系统: 国民革命军早期,女性参与军事活动主要集中在后勤支援和医疗救护.............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假设二战结束后,日本没有被盟军占领并统一,而是按照当时一些政治力量的设想,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日本和南日本。这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分裂的根源与形成过程:历史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如果当时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其推进速度和占领范围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或者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决定不实施统一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如果你出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301945年),能否顶住军国政府的宣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心理与道德选择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军国主义宣传的核心手段日本在二战前(特别是1930年代后)通过系统性宣传构建了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其.............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