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就会被骂成“精日恨国”,而喜欢二战德军却没人说是“法西斯”?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

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

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化(特别是其历史和政治上的某些方面)表现出过度崇拜,甚至以牺牲本国利益和历史认知为代价的人。当这种“喜欢”延伸到对二战日军的肯定、美化,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值得效仿”的力量时,触动的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历史伤痛。

1. 中国是二战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
侵华战争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经历了长达14年的全面抗战。在这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犯下了无数战争罪行。
骇人听闻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细菌战(如731部队)、强制劳工、烧杀抢掠、三光政策等等,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口。数千万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对民族尊严的践踏: 侵华战争不仅仅是国土沦丧,更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极度侮辱和践踏。

2. 日本战后对历史的态度:
未能深刻反省和道歉: 尽管日本政府有过道歉,但许多日本人,包括一些政治人物,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被普遍认为不够真诚和彻底。例如,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对教科书中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都让受害国感到愤怒和失望。
“否认论”和“受害者论”的存在: 在日本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否认侵略罪行、将日本描绘成战争受害者的声音,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众的反感。

3. “精日”标签的社会功能:
情感宣泄和集体记忆的守护: 在中国社会,“精日”的标签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和情感宣泄工具。当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对日军的正面评价或过度赞美时,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忽视、对民族历史的背叛,从而引发强烈的道德谴责和群体性攻击。
抵制不当媚日行为: 这个标签也是一种社会共识,用来抵制那些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甚至带有挑衅意味的“媚日”行为,维护国家民族情感的纯洁性。

为什么“喜欢二战德军”似乎没那么容易被指责?

这同样与历史背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战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国际社会普遍的认知有关。

1. 德国的罪行性质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 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行,最突出的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所推行的种族灭绝(犹太人大屠杀)、极端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其意识形态的极端性和残暴性是其罪行的核心。
“法西斯”的定义: “法西斯”通常用来形容那种极权主义、民族主义、反民主、压制反对派的政治体制。纳粹德国无疑是法西斯主义最典型的代表。

2. 德国战后对历史的态度和清算:
深刻的反省与道歉: 德国战后采取了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联邦政府从一开始就承认纳粹德国的罪责,并对犹太人和其他受害群体进行了大规模、持续的赔偿和道歉。
法律层面的禁止: 德国法律严格禁止纳粹符号、纳粹宣传,以及否认纳粹大屠杀的行为。这种法律层面的约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罪行的切割。
教育与纪念: 德国在教育体系中,将纳粹历史作为重要的必修内容,强调对历史的认知和警惕。全国各地设立了大量纪念馆、博物馆,用于铭记历史、反思罪过。

3. “喜欢德军”的内涵更复杂,但往往不指向“罪行”:
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兴趣: 当有人谈论“喜欢二战德军”时,更多时候是指对德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的军事技术(如坦克、飞机)、战术运用、军事纪律、士兵的精锐程度(尤其是在早期)等方面表现出兴趣。这是一种纯粹的军事或技术层面的欣赏,而非对纳粹意识形态或其战争罪行的认同。
“二战德军” ≠ “纳粹”: 许多人(尤其是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中)会将“德军”与“纳粹”进行区分。他们可能欣赏的是某些部队的专业素养、装备性能,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认同纳粹的政治理念或对其暴行表示赞同。
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度: 由于德国战后在反思和清算历史上的努力,国际社会对讨论“二战德军”的军事成就或技术表现,普遍接受度相对较高,只要这种讨论不涉及美化纳粹政权或否认其罪行。

4. 中国与德国在二战中的关系:
中国并未直接与德国大规模作战: 相对于中国与日本之间长达十四年的全面战争,中国与德国在二战中的直接军事冲突非常有限。虽然国民政府在后期对德宣战,但两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和人员伤亡,远不如中日战争那样深刻。
意识形态的间接冲突: 中国最终是与同盟国一起反抗轴心国,其中也包括纳粹德国。但这种对抗更多是站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上,而非直接的民族仇恨。

总结来说:

“喜欢二战日军”被视为“精日恨国”,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日本战后未能令中国人民满意的深刻反省态度,使得任何对日军的正面评价都极易触碰到中国人民最敏感的神经。 这种“喜欢”很容易被解读为对民族苦难的漠视和背叛。
“喜欢二战德军”之所以没有招致相似的强烈指责,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其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反省、道歉和法律清算都做得相对彻底,其国民普遍对历史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人们对“德军”的兴趣往往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非对其法西斯意识形态和战争罪行的认同。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是在讨论德军时,如果内容涉及美化纳粹政权、否认犹太人大屠杀等,同样会受到强烈的批评和谴责。 区分的关键在于,讨论的焦点是否触及了历史伤痛的核心,以及这种“喜欢”是否伴随着对侵略者罪行的认同或对受害者苦难的忽视。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历史认知、民族情感和国家对待历史态度的综合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提辖:“怎么不哭?伤心事没遇到你身上,遇上了,你哭得比她还厉害!”

日本近而德国远,故土近而欧洲远,就这么简单。

从世界历史上讲,日德都是殖民主义、法西斯,没什么好洗的。

从人的情感上讲,欧洲之恨日本,不如东亚之恨日本;东亚之恨德国,不如欧洲之恨德国。毕竟,南京大屠杀主要杀的不是欧洲人;集中营主要关押的不是中国人。

亲其所亲,疏其所疏。

user avatar

常见的德棍言论:

德军闪电战流批

德军黑科技多

德军护士威武

……


极端德棍言论

军国主义好

消灭劣等人

苏联人/法国人/犹太人死了活该

……


常见精日言论:

南京大屠杀太正确了

太君威武,大东亚共荣

我阿祖是自愿的

……


总的来说,普通德棍只是评价某一样东西,普通日杂就能达到极端德棍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领域。关于为什么一些军迷会对二战中的德日军队抱有“喜爱”而非反法西斯阵营军队,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军迷都持有这种观点。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种现象,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智能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喜欢”的定义。在.............
  • 回答
    哈喽!看到你这个问题,我挺有共鸣的。毕竟在国内也曾是那个“普通二本”的过来人,也有过对日本文化的憧憬。所以,来日本留学这件事,我觉得咱们可以好好聊聊,把里里外外都给你掰扯清楚了。先说最直接的:你这种情况,来日本留学怎么样?我的答案是:非常有可能性,而且如果能做好准备,可能会是改变你人生轨迹的一个非常.............
  • 回答
    章子怡和汪峰这对明星夫妻,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10月28日,章子怡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二胎得子的喜讯,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收获了无数的祝福和点赞。首先,真心替章子怡和汪峰感到高兴!能迎来新生命,分享为人父母的喜悦,这绝对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想想看,看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你眼前慢.............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德国”以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二战时期德军”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现代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以下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详细解答: 一、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德国? 1. 历史与文化积淀 悠久的历史:德国自古以来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中世纪城堡、.............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社会中确实存在反犹主义情绪,这使得一部分波兰人对犹太人持有负面看法。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长期的宗教和文化隔阂首先,犹太人在波兰的定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和文化习俗,这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进步。二战前后轻机枪弹匣上置以及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曾是主流,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就从实用的角度一点点掰扯清楚。先说二战及以前轻机枪弹匣上置的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那时候的轻机枪,比如著名的刘易斯机枪、.............
  • 回答
    玩二战题材的游戏,特别是那些注重历史还原度和射击体验的游戏时,你会发现不少玩家偏爱德军的武器。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仅仅是因为一把枪本身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和文化符号的吸引力。首先,得从武器本身的“设计感”和“性能”说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在武器研发上确实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涌现出许多.............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很多有钱人养“二奶”(或称情妇、外遇对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尝试解读:1. 权力与控制的延伸: 地位的象征: 在一些文化观念中,能够“包养”情妇被视为一种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体现,甚至是一种“能力”的证明。这就像拥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要说为啥“拜金女”们普遍更倾向于富二代,而不是官二代,这背后掺杂着很多现实考量和心理因素。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点,不像生硬的报告。首先,咱得明白“拜金女”这个词,虽然有点负面,但她们的核心诉求其实很清晰:图钱、图稳定、图更好的生活。那富二代和官.............
  • 回答
    其实,与其说中二病患者“喜欢”设定自己在“恶”阵营,不如说这种设定是他们内心深处某种情绪和幻想的投射,是他们试图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能够被理解或掌控的叙事空间的方式。这背后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明白中二病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它通常发生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的.............
  • 回答
    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这确实是一个被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女王“最不喜欢的”首相,这个说法可能有些绝对,因为身为君主,女王在公开场合的表态总是非常克制和审慎。但不可否认的是,撒切尔夫人是她任内任期最长的一位首相,而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众不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呀,问得挺实在的。富二代嘛,他们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情都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所以他们择偶的标准也可能更“有特点”。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观察,毕竟人海茫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非要说一些普遍的倾向,我大概能从几个角度聊聊:1. 外表:精致但并非千篇一律首先,不.............
  • 回答
    哎呀,遇到个喜欢飞机、模型迷的17岁男生,这可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爱好!要挑礼物,肯定得挑他心坎里去。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琢磨琢磨,才能选到那件让他看到就两眼放光的好东西。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他喜欢的飞机模型是什么类型的。虽然你说他“狂热”,但具体是哪种狂热,咱们得稍微打探一下:第一步:侦查敌情(不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情况,涉及到了情感、年龄、社会认知以及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并且你的年龄尚且是高中生,所以影响会比较多且复杂。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一、 年龄差距和情感上的影响 心理发展不成熟 vs. 成熟的社会认知: 你才17岁,正处于青春期晚期,情感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还在发展和探索中。你可能会体验到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人内心的观察。喜欢心理学和哲学的人,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境界深邃”和“生活幼稚”的二元感受。这并非绝对,但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这主要源于这两个学科的本质特点,它们引导着.............
  • 回答
    我喜欢奥迪,这说起来可能有点像是对一个老朋友的感情,不是那种一时兴起的迷恋,而是日积月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一点一点被它打动。首先,奥迪给我的感觉是那种不动声色的高级感。不像某些品牌那种张扬外露的设计,奥迪的线条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流畅、简洁,但又不失力量感。你看它的前脸,标志性的“大嘴”进气格栅,.............
  • 回答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华为?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对华为的喜欢,就跟别人喜欢某个品牌一样,是跟风,或者是因为它现在名气大。但对我来说,这感觉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看到身边事物在变化、在进步,然后自己也因此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过程。说起来,我接触华为,其实不算特别早。那时候,大家手机的选.............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这问题就像问为什么“资深玩家”看不上“新手村”一样,虽然“地球OL”是个巨巨巨巨巨巨庞大、号称“无BUG”的神级大作,但对于真正沉浸在电子游戏世界里的人来说,它实在是……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有点想砸键盘。你看啊,咱们玩游戏图个啥?首先,是掌控感和成就感。在那些虚拟的世界里,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