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就会被骂成“精日恨国”,而喜欢二战德军却没人说是“法西斯”?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

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

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化(特别是其历史和政治上的某些方面)表现出过度崇拜,甚至以牺牲本国利益和历史认知为代价的人。当这种“喜欢”延伸到对二战日军的肯定、美化,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值得效仿”的力量时,触动的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历史伤痛。

1. 中国是二战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
侵华战争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经历了长达14年的全面抗战。在这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犯下了无数战争罪行。
骇人听闻的暴行: 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细菌战(如731部队)、强制劳工、烧杀抢掠、三光政策等等,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口。数千万中国军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对民族尊严的践踏: 侵华战争不仅仅是国土沦丧,更是对中华民族尊严的极度侮辱和践踏。

2. 日本战后对历史的态度:
未能深刻反省和道歉: 尽管日本政府有过道歉,但许多日本人,包括一些政治人物,对战争罪行的态度被普遍认为不够真诚和彻底。例如,对靖国神社的参拜、对教科书中歪曲历史事实的做法,都让受害国感到愤怒和失望。
“否认论”和“受害者论”的存在: 在日本社会中,仍然存在一些否认侵略罪行、将日本描绘成战争受害者的声音,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众的反感。

3. “精日”标签的社会功能:
情感宣泄和集体记忆的守护: 在中国社会,“精日”的标签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和情感宣泄工具。当有人在网络上发表对日军的正面评价或过度赞美时,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对中国人民苦难的忽视、对民族历史的背叛,从而引发强烈的道德谴责和群体性攻击。
抵制不当媚日行为: 这个标签也是一种社会共识,用来抵制那些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甚至带有挑衅意味的“媚日”行为,维护国家民族情感的纯洁性。

为什么“喜欢二战德军”似乎没那么容易被指责?

这同样与历史背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战后的处理方式,以及国际社会普遍的认知有关。

1. 德国的罪行性质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 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行,最突出的是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权所推行的种族灭绝(犹太人大屠杀)、极端民族主义和侵略扩张。其意识形态的极端性和残暴性是其罪行的核心。
“法西斯”的定义: “法西斯”通常用来形容那种极权主义、民族主义、反民主、压制反对派的政治体制。纳粹德国无疑是法西斯主义最典型的代表。

2. 德国战后对历史的态度和清算:
深刻的反省与道歉: 德国战后采取了与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联邦政府从一开始就承认纳粹德国的罪责,并对犹太人和其他受害群体进行了大规模、持续的赔偿和道歉。
法律层面的禁止: 德国法律严格禁止纳粹符号、纳粹宣传,以及否认纳粹大屠杀的行为。这种法律层面的约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罪行的切割。
教育与纪念: 德国在教育体系中,将纳粹历史作为重要的必修内容,强调对历史的认知和警惕。全国各地设立了大量纪念馆、博物馆,用于铭记历史、反思罪过。

3. “喜欢德军”的内涵更复杂,但往往不指向“罪行”:
对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兴趣: 当有人谈论“喜欢二战德军”时,更多时候是指对德国在二战期间展现出的军事技术(如坦克、飞机)、战术运用、军事纪律、士兵的精锐程度(尤其是在早期)等方面表现出兴趣。这是一种纯粹的军事或技术层面的欣赏,而非对纳粹意识形态或其战争罪行的认同。
“二战德军” ≠ “纳粹”: 许多人(尤其是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中)会将“德军”与“纳粹”进行区分。他们可能欣赏的是某些部队的专业素养、装备性能,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认同纳粹的政治理念或对其暴行表示赞同。
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度: 由于德国战后在反思和清算历史上的努力,国际社会对讨论“二战德军”的军事成就或技术表现,普遍接受度相对较高,只要这种讨论不涉及美化纳粹政权或否认其罪行。

4. 中国与德国在二战中的关系:
中国并未直接与德国大规模作战: 相对于中国与日本之间长达十四年的全面战争,中国与德国在二战中的直接军事冲突非常有限。虽然国民政府在后期对德宣战,但两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和人员伤亡,远不如中日战争那样深刻。
意识形态的间接冲突: 中国最终是与同盟国一起反抗轴心国,其中也包括纳粹德国。但这种对抗更多是站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上,而非直接的民族仇恨。

总结来说:

“喜欢二战日军”被视为“精日恨国”,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日本战后未能令中国人民满意的深刻反省态度,使得任何对日军的正面评价都极易触碰到中国人民最敏感的神经。 这种“喜欢”很容易被解读为对民族苦难的漠视和背叛。
“喜欢二战德军”之所以没有招致相似的强烈指责,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国家,其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反省、道歉和法律清算都做得相对彻底,其国民普遍对历史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人们对“德军”的兴趣往往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而非对其法西斯意识形态和战争罪行的认同。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是在讨论德军时,如果内容涉及美化纳粹政权、否认犹太人大屠杀等,同样会受到强烈的批评和谴责。 区分的关键在于,讨论的焦点是否触及了历史伤痛的核心,以及这种“喜欢”是否伴随着对侵略者罪行的认同或对受害者苦难的忽视。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历史认知、民族情感和国家对待历史态度的综合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提辖:“怎么不哭?伤心事没遇到你身上,遇上了,你哭得比她还厉害!”

日本近而德国远,故土近而欧洲远,就这么简单。

从世界历史上讲,日德都是殖民主义、法西斯,没什么好洗的。

从人的情感上讲,欧洲之恨日本,不如东亚之恨日本;东亚之恨德国,不如欧洲之恨德国。毕竟,南京大屠杀主要杀的不是欧洲人;集中营主要关押的不是中国人。

亲其所亲,疏其所疏。

user avatar

常见的德棍言论:

德军闪电战流批

德军黑科技多

德军护士威武

……


极端德棍言论

军国主义好

消灭劣等人

苏联人/法国人/犹太人死了活该

……


常见精日言论:

南京大屠杀太正确了

太君威武,大东亚共荣

我阿祖是自愿的

……


总的来说,普通德棍只是评价某一样东西,普通日杂就能达到极端德棍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