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及之前很多轻机枪供弹具放在枪身上方,重机枪喜欢双手握把操作,二战后却再也见不到这种设计?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设计理念的演变和技术进步。二战前后轻机枪弹匣上置以及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曾是主流,而如今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术语,就从实用的角度一点点掰扯清楚。

先说二战及以前轻机枪弹匣上置的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

那时候的轻机枪,比如著名的刘易斯机枪、勃然机枪,还有德系的MG 34/42(虽然MG 34/42的弹链供弹更出名,但早期也有弹匣版),弹匣或弹盘确实是放在枪身上的上方。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

1. 重心和稳定性:
重心靠上,便于抵肩射击: 轻机枪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压制火力,它需要能够被单兵携带和操作。将弹匣放在上方,枪管在下方,可以使得火炮(枪管)和弹药(弹匣)的重心都相对靠上。这样在抵肩射击时,射手可以更自然地感受到枪身与肩部的贴合,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支撑点。想象一下,弹匣在侧面或者下面,重量分布可能就会让枪身更容易发生不必要的倾斜,尤其是在快速射击或移动射击时。
“顶牛”效应的好处: 上置弹匣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射手的肩部力量,形成了一种“顶牛”的稳定性。枪管在下方,弹匣在上方,子弹沿着弹匣向下进入枪膛。这种结构在射击时,尤其是在卧姿射击时,可以更好地利用射击地面的反作用力来稳定枪身。

2. 供弹平顺性与可靠性:
重力辅助供弹: 子弹从上往下进入枪膛,多少可以借一点重力的帮助,理论上能减少弹药在供弹过程中的卡壳几率。尤其是在使用弹盘时,这种重力辅助作用会更明显一些。虽然这只是一个辅助因素,但在那个年代,每一丝可靠性的提升都至关重要。
结构简单直观: 相对于后来的一些复杂供弹机构,上置弹匣的设计在结构上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护。

3. 装弹和更换的便利性(当时眼中的便利):
垂直方向的插入: 在某些设计中(比如弹盘),装弹手可以通过一个垂直的动作将弹药盘装上。这种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直接且高效的。虽然对双手操作的要求可能更高,但流程相对直接。
快速更换的可能性: 尽管不如后来的弹匣仓那样流畅,但理论上,将空弹匣或弹盘卸下,换上新的,这个动作在枪身上方也相对容易实现。

再说二战及以前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为什么当时流行?

重机枪,比如马克沁机枪、MG 08/15(虽然是轻重机枪通用,但很多是作为重机枪使用),它们的特点就是火力强大、射程远、射速高,但同时也很沉重,需要架设在枪架上使用。这种情况下,双手握把设计就应运而生:

1. 抵肩与稳定射击的协同:
控制后坐力: 重机枪的后坐力远大于轻机枪。双手握把的设计,让射手可以用双臂的力量去抵消一部分后坐力,并通过身体的支撑来稳定枪身。通常情况下,一个握把会更靠近扳机,另一个会更靠前,方便射手以更稳定的姿势来控制枪的抬起和左右摆动。
精确瞄准: 重机枪往往需要精确瞄准,双手握把为射手提供了更精细的操控感。通过调整双手之间的力度和角度,射手可以更微调枪口指向,尤其是在需要压制特定目标时。

2. 射击姿态的适应性:
架设射击的补充: 即使重机枪架设在枪架上,射手也需要通过握把来操作扳机和进行细微的调整。双手握把的设计,让射手在架设射击时,能够更容易地找到一个舒服且能有效控制枪支的位置。
阵地转移的便利(相对而言): 当需要将重机枪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时,双手握把可以方便射手抱住机枪,进行短距离的搬运,虽然依旧笨重,但比没有握把要方便些。

3. 早期人机工效的考虑:
模仿步枪操作: 早期的很多武器设计,都倾向于在设计上模仿已有的成功武器。步枪通常是双手握持射击,重机枪为了让射手更容易上手,也采用了类似的握把设计。

那么,二战后为什么这些设计就很少见了呢?技术进步和理念的更新是关键:

关于轻机枪弹匣上置的消失:

1. 供弹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更先进的供弹机构: 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弹匣的精度、弹簧的性能、以及供弹口的设计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无论是弹匣内的凸轮结构,还是弹链的连接方式,都使得子弹能够更平顺地进入枪膛,重力因素变得不再那么关键。
侧开式弹匣仓: 更重要的是,后来的轻机枪普遍采用了侧开式弹匣仓,或者直接是弹链供弹。侧开式弹匣仓允许弹匣从侧面插入,这样可以保持枪身重心在枪管的中心线上,整体更加平衡,尤其是在移动射击和肩射时。弹链供弹更是直接解决了弹药容量和更换速度的问题。

2. 重心和人机工效的优化:
重心下移更稳定: 将弹匣(或弹链箱)放在枪身侧面或下方,可以显著降低枪的重心。一个较低的重心在肩射时更稳定,尤其是在快速移动目标时,枪身更容易控制,不容易发生“晃头”。
更方便的射手操作: 侧置弹匣让射手在更换弹匣时,可以更自然地进行操作,眼睛不需要离开瞄准线太远。而且,侧置弹匣不会遮挡射手的视线。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弹盘挡在前面,即便以前可以接受,现在看起来就不够“简洁高效”。
与附件的兼容性: 现代轻机枪通常需要挂载各种附件,如激光指示器、战术灯、前握把、两脚架等。上置弹匣的设计会严重限制这些附件的安装位置,尤其是前握把。侧置设计则为安装这些附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

3. 制造和维护的简便性(不同角度的简便):
模块化设计: 现代武器设计更倾向于模块化。侧置弹匣仓的设计,使得枪管组件、枪机组件和供弹组件在生产和维护时更容易拆卸和更换。
制造成本: 虽然上置弹匣的设计本身不一定成本高,但随着对武器性能要求的提高,采用更现代的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整体性能需求。

关于重机枪双手握把设计的消失(或演变):

1. 人机工效的革新和更专业的操控方式:
一体化握把和扳机组件: 现代重机枪,如M2 Browning(虽然二战后还在使用,但其经典设计本身就不是双手独立握把),或者更现代的FN MAG,其握把设计更倾向于一体化,直接集成在机匣后部,并附带一个或两个扳机组。这使得射击控制更加直接和集中。
更精密的操纵杆和方向控制: 很多现代重机枪在架设时,会配合精密的操纵杆或方向调节旋钮来控制枪口的方向。射手的双手主要负责扳机操作和进行细微的瞄准修正,而不是直接抱持枪身来抵消后坐力。
分离式握把的弊端: 独立的双手握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射手在用力不均时产生不必要的旋转力,反而不利于精确射击。

2. 现代射击原理和设计理念:
更优化的枪架和炮架: 重机枪主要依赖的是其坚固的枪架或炮架来稳定。射击时的主要稳定来源是枪架与地面或载具的接触,而不是靠射手用双手去“抱”住机枪。双手握把的设计,更多是为了弥补早期枪架稳定性的不足。
“一体化”的控制感: 现代重机枪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一体化”的操控感。射击者通过一个集成化的控制单元(通常是握把和扳机),完成指向、射击和弹药更换等一系列动作。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动作环节,提高反应速度。
人体工程学的进步: 现代武器设计更加注重人体工程学。对于重机枪这类需要长时间操作且对精确性要求极高的武器,双手独立握把的设计,可能不如一个符合人体自然持握角度和力学结构的集成式握把来得高效和舒适。

3. 技术上的“过度”和新需求的出现:
重量与便携性的权衡: 虽然重机枪依然沉重,但现代战争对支援火力的便携性也有一定要求。一些设计会尽量简化结构,减轻重量,而独立的双手握把可能不是最“瘦身”的设计。
车辆载具的普及: 很多重机枪被安装在车辆、飞机或船只上,这时候对“双手握把”的需求就更低了,取而代之的是更适合安装在各种平台上的固定座和操控方式。

总结一下:

二战前那种上置弹匣和双手握把的设计,是在当时技术水平、制造能力、以及对武器性能理解下的产物。它们在那个年代是“够用且有效”的。

而二战后,随着材料科学、机械加工精度、人体工程学理论、弹药技术、以及整体作战理念的飞速发展,武器设计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新一代的轻机枪追求更低的重心、更高的便携性和附件兼容性,于是弹匣(或弹链)移到了侧面;重机枪则更依赖枪架的稳定性,射手通过更集成化的握把和控制机构进行操作,追求更精确的指向和更快的反应。

简单来说,就是技术进步了,我们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来解决同样的或者升级了的问题,所以老的设计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像我们现在很少看到老式机械手表作为日常计时的主力,而更多的是电子表或智能手表,并不是说机械表不好,而是新的技术提供了更便利、更精确、或者功能更多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轻机枪的主要作用是伴随步兵前进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为了方便伴随步兵前进就不能弄得太重,所以枪本身要轻,同时枪上的弹药也不能太多(太多了就扛不动了),所以二战时轻机枪一般都是二十或者三十发弹夹供弹。为了方便随时提供火力支援一般是放在两脚架上采用卧姿射击,如果在下方供弹会把枪口垫的抬不起来,所以大部分都是上方供弹或者侧面供弹。

重机枪一般都是有固定的阵地,夹在三脚架上设计,因为射击平台更稳固,所以不需要射手用肩膀支撑,所以重机枪的握把只要考虑方便握持就可以,多数都是小握把或者两个握把的样式。

二战后通用机枪取代了轻机枪和重机枪,为了保证火力持续性通用机枪基本都采用弹链供弹,所以也就不从上面供弹了,而且通用机枪也需要两脚架射击,所以必须安装一个枪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