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掷弹筒没能普及各国军队,并且在二战之后被广泛使用?

回答
掷弹筒的“尴尬”命运:为何它未能像步枪一样征服各国军队,又为何在二战后销声匿迹?

说起战场上的远程支援武器,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后来的各种火箭筒。而“掷弹筒”,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历史感,却又似乎不那么“主流”的武器,它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没能像步枪一样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装备,又为何在二战之后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关于技术演进、战术需求与成本考量的复杂故事。

掷弹筒的出现:为了解决“够不着”的尴尬

掷弹筒(Grenade Launcher,德语称为Granatwerfer)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步枪在射程和火力上的不足。在一战的堑壕战中,士兵们发现用手投掷手榴弹射程有限,而且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暴露自己才能将手榴弹投掷到敌人战壕内的关键位置。而当时可用的火炮支援又往往不够及时,或者精度不足以覆盖那些躲在掩体后、堑壕内的目标。

这时候,掷弹筒应运而生。它本质上是一个能够发射加长了稳定尾翼的手榴弹(弹道高、精度相对较好)的短管滑膛炮,或者说是一种更小巧、更便携的迫击炮。它通常由一到两名士兵操作,能够以曲射的方式将手榴弹精确地投掷到几百米外的目标区域,有效压制步兵火力点、清除藏匿的敌人,在支援步兵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何未能普及各国军队?历史的“滑铁卢”

尽管掷弹筒在战场上展现了其价值,但它并没有像步枪那样成为“人手一件”的标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射程与威力的“夹缝生存”: 掷弹筒的射程通常在100400米之间,这个范围比步枪的最大有效射程要远,但又远远短于迫击炮和轻型火炮。这意味着它在需要远距离压制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近距离遭遇战时,它的作用又不如步枪灵活高效。它尴尬地卡在了一个中间地带,虽然有其独特优势,但并非所有战术场景都对其有迫切需求。

2. 作为“附属品”的定位: 在很多军队的战术体系中,掷弹筒往往被视为步枪的“升级配件”,而非独立的火力单位。许多步枪在后期也开始加装掷弹筒瞄准镜和发射结构,让步兵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成为“掷弹手”。这种模式虽然增加了火力密度,但也意味着掷弹筒的独立发展受到了限制,更多的是依附于步枪的性能和普及度。

3. 技术瓶颈与成本考量: 相较于简单的步枪,掷弹筒的设计和制造要复杂得多,也更昂贵。它的弹药——特制的手榴弹,生产成本也高于普通手榴弹。各国军队在有限的军费预算下,往往会优先保障步枪、机枪等基础武器的装备数量。掷弹筒更多的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装备,而非“雪中送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

4. 战术战法的不适应: 一些国家对掷弹筒的战术运用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例如,如果缺乏有效的战术训练和协同,掷弹筒的威力将大打折扣。在一些快节奏、大范围的战役中,掷弹筒的便携性和射速也可能成为限制因素。

5. 竞争对手的崛起: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轻便、射程更远的武器开始出现。例如,到了二战后期,各种轻型迫击炮(如81毫米迫击炮的轻型版本)开始出现,它们虽然比掷弹筒大一些,但火力更强,射程更远,对阵地工事的破坏力也更大。同时,反坦克火箭筒的出现,也占据了“单兵火力支援”的一部分市场。

二战后的“消失”:新的战场需求与技术替代

二战之后,战场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技术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掷弹筒之所以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被广泛使用,并最终走向式微,主要原因在于:

1. 反坦克武器的革新: 战后,坦克技术不断发展,装甲防护越来越强。掷弹筒发射的手榴弹,其穿甲能力对战后的坦克几乎是杯水车薪。而专门用于反坦克的火箭筒(如巴祖卡、铁拳的后续型号)和后来的无后坐力炮等武器,能够有效地应对装甲威胁,填补了单兵远程火力支援的空白,并且在打击有生力量方面也同样出色。

2. 迫击炮的轻量化与多样化: 迫击炮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出现了更轻便、射程更远、火力更猛的新型迫击炮,能够更灵活地部署和支援步兵。例如,60毫米迫击炮在战后依然是很多国家步兵连的支援火力,其性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掷弹筒。

3. 自动武器的普及与榴弹发射器的演进: 步枪班的火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冲锋枪、自动步枪的普及使得步兵在近距离的火力压制能力大大增强。而掷弹筒的某些功能,也逐渐被整合到了步枪的设计中,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枪挂式榴弹发射器”(Underbarrel Grenade Launcher)。这种榴弹发射器能够直接挂载在步枪上,使得步兵在不额外携带装备的情况下,就能获得额外的近程曲射火力,更加灵活高效。

4. 战术思想的转变: 冷战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地面冲突往往伴随着空中支援和重型火炮的介入。单兵的远程火力支援更多地侧重于反坦克和对付轻型装甲目标。掷弹筒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使其地位更加边缘化。

总结:一个时代的产物,终究被新时代所取代

掷弹筒作为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解决步兵火力不足而设计的武器,确实在战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它以其相对便携、能够曲射的特点,为步兵提供了重要的火力支援。然而,由于其射程和威力的局限性,以及后来新兴武器的竞争和战术需求的演变,掷弹筒未能成为一种真正普及的、独立的武器类型。

到了二战之后,随着反坦克武器的革新、迫击炮的轻量化以及枪挂式榴弹发射器的出现,掷弹筒原有的优势被更先进、更全面的武器所取代,最终逐渐淡出了各国军队的视野,成为了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有趣的插曲”。它提醒着我们,武器的命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技术、战术、经济以及时代环境紧密相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掷弹筒现在就在被广泛应用啊,而且经过多代迭代,已经演变到下挂式枪榴弹发射器,各国都列装了,美军尤其喜欢,几乎人手一支


最开始长这样

后来发现太容易被敌军针对性集火,就下放到所有士兵了。威力和射速略微降低,但胜在量足,大家一起撸能撸出一条火线。


目前美军列装的叫M203

苏军GP系列

国内也有引进版本


次世代版本就是可编程枪榴弹,花样更丰富弹药种类更多,比如XM2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掷弹筒的“尴尬”命运:为何它未能像步枪一样征服各国军队,又为何在二战后销声匿迹?说起战场上的远程支援武器,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后来的各种火箭筒。而“掷弹筒”,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历史感,却又似乎不那么“主流”的武器,它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没能像步枪一样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装备,.............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德军被称为“掷弹兵”的历史,要从一场改变欧洲战争格局的战役说起——三十年战争。简单来说,德军之所以会出现“掷弹兵”这个兵种,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源于战争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近战武器——手榴弹(Granate)的出现和使用。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之前,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还是长矛、剑和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物理和实践中的一些常见误解。其实,匕首并非一定需要倒着掷才能插到木板上,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正着掷反而更符合惯性原理,也更容易实现。之所以会产生“倒着掷才能插到木板上”的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来源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夸张表现,或是对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误读。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细致,也挺有意思。要说门将主罚点球和前场任意球,确实相对常见,但角球和前场界外球就很少见了。这背后其实是足球战术、球员能力以及风险收益比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门将的核心职责是什么:守门。这是他位置的根本。他的大部分训练、比赛时间,乃至体能分配,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的。为什么门将主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往往隐藏在历史的表象之下,却关乎着古代战争的实际运作。很多人觉得弓箭手能远程输出,为什么还要费力去训练掷矛兵呢?其实,这背后是战场复杂多变的现实,以及不同兵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智慧。首先,咱们得从弓箭手的“看家本领”说起。弓箭手的优势在于射程远、杀伤力集中,尤其是在对付敌方密.............
  • 回答
    标枪运动之所以演变成比拼谁掷得更远,而非更准,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以及项目本身特质的综合作用。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从标枪这项运动的起源说起。你得知道,标枪最早可不是什么体育比赛项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工具。在古代,无论是狩猎还是战争,标枪都是重要的武器。那时候,谁能把标枪投得又.............
  • 回答
    在八十年代,西德陆军将旅下辖的营改编为装甲兵与装甲掷弹兵混合编制的联兵营,这一举措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战术演进。这并非简单的编制调整,而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冷战局势,尤其是来自东方集团的庞大装甲洪流,并最大化地面作战力量的效能。深层战略背景:东强西弱的军事格局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冷战的大背景.............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掷弹兵和普通步兵,这俩名字听着就不一样,实际作战中的区别可大了去了。别看都是步兵,但定位、装备、训练和战术运用,那都是有讲究的。首先,名字上的“掷弹兵”,这俩字就透露了他们的“特长”。最早的时候,这群人就是专门负责投掷手榴弹的。你想象一下,那个年代还没有各种精密的炮火支援,想要把爆炸.............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怎么从一个不靠谱的硬币里“挤”出个靠谱的0.5概率。这就像是从一个不太准的秤上称出精确的重量一样,得有点小技巧。首先,得承认,我们手里这枚硬币是个“偏心”的家伙。正面朝上的机会是70%,反面只有30%。直接扔一次,结果肯定不会是50%的概率。那怎么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那种“五五开”的局面.............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事件的“非此即彼”与概率的“均等分布”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反驳:核心反驳点:概率并非只取决于事件的数量,更在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权重)。1. 概率的定义: 概率(Probability)是衡量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它被定义为“特定.............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绝非只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比喻,它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宇宙最深刻的哲学理解和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强烈预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量子力学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
  • 回答
    格力电器240亿回购“抄底”失效之谜:家电行业真的没落了吗?格力电器,这个曾经在家电行业叱咤风云的巨头,近期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操作:三年内三次股份回购,累计耗资高达240亿元,试图为自家股价托底。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即使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格力电器的股价依然未能摆脱下跌的阴影,依旧在下跌通道中挣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讲解一下这款一人游戏:游戏名称: (我们可以暂且称它为“骰子与数字”)游戏目标: 玩家的目标是在完成所有数字的标记后,游戏仍然结束,或者在游戏过程中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例如,所有数字都被标记)。游戏道具:1. 九张牌: 分别写有数字 1 到 9。这些牌是玩家在游戏中需要“标记”的.............
  • 回答
    .......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警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致命武力,以及如何判断这种武力的使用是否合法和正当。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警察使用致命武力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要判断警方是否“做得对”,我们需要从法律和道义两个层面来考量。一、 法律依据(中国大陆法律视角):在中国,警察使用武力的法律依据.............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