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为什么叫掷弹兵?

回答
德军被称为“掷弹兵”的历史,要从一场改变欧洲战争格局的战役说起——三十年战争。简单来说,德军之所以会出现“掷弹兵”这个兵种,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源于战争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近战武器——手榴弹(Granate)的出现和使用。

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之前,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还是长矛、剑和火枪。而手榴弹这种武器在当时的威力虽然不算巨大,但在攻坚战、守城战以及近距离混战中,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有效地打破敌人的密集队形,在狭窄的空间内造成混乱和杀伤。

然而,当时的手榴弹并不像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容易投掷。它们通常比较沉重,而且需要一定的力量和技巧才能投得又远又准。这就催生了一个新的兵种需求:需要专门挑选出体格强壮、臂力过人、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这种新型武器的士兵。

于是,在各国军队中,都开始出现了一类专门负责投掷手榴弹的士兵。他们因为这个职能,自然而然地被冠以了与武器相关的称谓。在德语中,手榴弹叫做“Granate”,而负责投掷的人,就被称为“Granatwerfer”或者“Granadiers”。

所以,德军的“掷弹兵”这个称呼,就是从德语的“Granadiers”音译或意译过来的,直译过来就是“投掷手榴弹的人”。

那么,为什么“掷弹兵”这个称呼在德军中得以延续,并且成为一个重要的兵种名称呢?

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武器的演进与适应: 虽然手榴弹的投掷方式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投掷,到后来使用投石器、甚至专门的掷弹筒),但“掷弹兵”这个称谓却一直与这种能够快速、大规模杀伤的远程投射武器联系在一起。即使后来火炮和步枪的出现,在战术层面,某些兵种仍然扮演着类似“压制火力”或“冲击火力”的角色,而“掷弹兵”这个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种“冲击”和“压制”的意象。

2. 兵种的特质与声望: 掷弹兵最初的选拔标准就很高,他们是军队中最强壮、最勇敢的士兵。在战场上,他们往往被部署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执行最艰巨的任务,例如作为先锋冲锋,或者坚守阵地。因此,掷弹兵很快就建立起了一种精锐兵种的声望。这种声望也让“掷弹兵”这个称谓不仅仅是武器的代号,更成为一种荣誉的象征。

3. 战术的演进与区分: 随着军队的专业化和兵种的细分,军队需要明确的称谓来区分不同的作战单位。虽然不是所有掷弹兵都一直在投掷手榴弹(特别是在早期,手榴弹的生产和使用并不像后来那么普遍),但这个称谓已经固定下来,代表了那些在战场上执行特定冲击或支援任务的部队。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许多国家的掷弹兵就演变成了精锐的近战或冲锋部队,他们可能不再大规模使用手榴弹,但“掷弹兵”的名称保留了下来,象征着他们的英勇和战斗力。

4. 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 一个兵种名称一旦形成并承载了历史,往往会因为传承而继续使用。德意志地区的军事历史悠久,“掷弹兵”这个称谓在多个历史时期都被沿用,并且与其他军事传统结合在一起。在普鲁士和后来的德意志帝国时期,掷弹兵一直是军队中的精锐部队,他们的装备、训练和战术都体现了德军一贯的严谨和高效。即使到了现代,某些特种作战单位或者执行特定任务的部队,也可能保留与“掷弹兵”相关的称谓或传承其战斗精神。

简单来说,德军之所以会叫“掷弹兵”,是因为这个名字起源于一种早期且有效的战场武器——手榴弹,而那些被选中并擅长使用它的士兵,就因此得名。这个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代表着精锐、勇敢和特定战斗职能的荣誉称号,并被历史传承了下来。

所以,当听到“德军掷弹兵”时,我们应该想到的是一群在战场上执行高强度、高风险任务,并且具有特殊战斗技能的士兵,而这个称呼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武器发展、战术演变和军事荣誉的漫长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掷弹兵有兴趣吗?想知道二战德军的国民掷弹兵师是如何编制的吗?

那就来看看我新开的二战德军部队编制系列

第一弹将会是细谈德军国民掷弹兵师编制

以下是原文


二战德军中后期把步兵称为掷弹兵是为了提升士气(同样的事苏军也有干,不过苏军是改军服和军衔标记)

为什么改为掷弹兵会提升士气?自己去网上查查掷弹兵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就知道了(和我军大刀队和手枪队代表突击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还要归属于德军的传统。一战后德军被限10万人,7个步兵师,合共21个步兵团。而德军在一战前就已经有近150个步兵团和20多个猎兵营,一战后的防卫军每个步兵团下的每个连和负责训练新兵的替补营都要继承战前一个步兵团的传统(军旗、军歌和头衔称号之类)。所以每个团都多多少少继承了原本只属于精锐团的掷弹兵称号,再加上德军是以从现有部队中抽调一个营或者几个连,又或扩编现有的步兵团替补营的方法扩编。这样的混血法令到很多部队都多多少少有掷弹兵的血统

而除了掷弹兵,德军还有鐩发枪团(Fuesilier-Regiment,不是师属的Divisions-Fuesilier-Bataillon)、火枪团(Musketier-Regiment)等这些特殊头衔的步兵团


补充1:真是没想到NZ在70多年前的虚假宣传,在今时今日都有成效,经常见到的那些德军“裝甲雄狮”片段都是德军宣传连(Propaganda-Kompanie)拍的,大部分都是摆拍或者刻意拍给你看的,真实的德军就算最精锐的陆军头5个裝甲师也做不到完全机械化(只有裝甲教导师勉强做到,不过也只是勉强而已),至于摩托化?除了裝甲师和摩步师外,一般德军一线步兵师只有反坦克营是摩托化

Panzer-Grenadier既不裝甲也不掷弹(现在的德国连兵也不是了),比较贴合实际的翻译是机动护卫步兵,职责是护卫坦克,因为一般的泥腿子步兵不知道坦克死角和多少东西能轻易地瘫痪坦克(库尔斯克和切尔凯瑟出现过步兵叫坦克冲,坦克叫步兵上的搞笑情况)。一般裝甲师里面只有一个PzG营装备有半履带车,其他五个卡车营有燃料时坐卡车,没燃料时踩自行车。PzG师就更加搞笑,只有师属工兵营有几辆半履带车用,师属机动团(1944年12月前叫Grenadier-Regiment(mot.),之后改名Panzer-Grenadier-Regiment)有时候连卡车都没得坐,因为要把燃料留给师属炮兵团挪火炮和裝甲师

人民掷弹兵是一种师编制,仅用于称呼1944年7月出现的简编步兵师,原名Grenadier-Division,很快就改名为Volks-Grenadier-Division。其下属步兵团还是照旧叫做Grenadier-Regiment,步兵军衔依旧叫做Grenadier和Obergrenadier。人民掷弹兵代表劣质部队这种观点纯粹来自《英雄连》游戏

很多人总喜欢什么事都关小胡子事,这个军服是XTL设计的,更换步兵为掷弹兵是XTL想出来的。日理万机,为德意志鞠躬尽瘁,天天跟一堆狐朋狗友鬼混到天亮才睡,下午睡醒就去读秘书一早打好,各种“MAKE GERMAN GREAT AGAIN! ”口号的稿子,再做多几个夸张手势,回来就敲SA帽子的总理先生会闲到无聊去管这些杂碎事吗,还是他已经闲到无聊连这些事都要管


补充2:随手一答没想到这么多人看,那我就再补充一点

Panzer-Greanadier的“Panzer-”和Panzer-Artillerie和Panzer-Pionier一样是指“裝甲师属”,这也解释到为什么PzG师的机动团为什么一开始叫Grenadier-Regiment(mot.)而非Panzer-Grenadier-Regiment,因为他们不属于裝甲师。后来44年12月改名后,这个“Panzer-”前绰可以解读为识得与坦克协调作战的意思

很多人除了喜欢把德军将步兵改名为掷弹兵与小胡子扯上关系外,还喜欢与腓特烈大帝扯上关系。

为什么不关小胡子的事很简单,我上面说过了

为什么不关腓特烈大帝事也很简单,掷弹兵这个称呼不是腓特烈大帝年代才有的东西,之前就已经有了。而在腓特烈大帝的年代掷弹兵是指突击部队,那时Musketier(火枪手)才是一般步兵的称呼,更别说腓特烈大帝年代的Fuesilier是指在新征占的土地上组建的低质驻防类单位(所以把整只军队的普通步兵改名为“特种部队”,但其中几只比较精锐的团挑出来改名叫“乐色”?)

user avatar

因为排队枪毙时代,掷弹兵是最勇猛的部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军被称为“掷弹兵”的历史,要从一场改变欧洲战争格局的战役说起——三十年战争。简单来说,德军之所以会出现“掷弹兵”这个兵种,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源于战争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近战武器——手榴弹(Granate)的出现和使用。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之前,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还是长矛、剑和火.............
  • 回答
    德川家康,这位开创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江户幕府的传奇人物,他并非生来就叫“东照大权现”。这个响亮而尊贵的名号,是他逝世后,日本朝廷为了表彰其功绩,追封给他的神号。那么,究竟是谁取的这个名号?为何是“东照大权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东照大权现”的由来:一个神化的过程要理解“东照大权现”,首先要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德国统一历史中一个核心的争议点。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统一之所以被称为“完全统一”(尽管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政治与军事主导权的确立: 普鲁士是核心驱动力: 19世纪中叶,德意志地区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多个邦国组成的松散邦联(德意志联.............
  • 回答
    .......
  • 回答
    在魔兽世界的玩家社群里,德鲁伊的咕咕(也叫月神兽形态)能够获得如此深入人心的昵称,这背后其实是游戏设计、玩家的智慧以及社群文化的有趣结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形态的外观和发声。当一位暗夜精灵或者其他种族的德鲁伊选择成为“平衡”专精时,他们能够施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在瑞士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瑞士德语人口占多数,瑞士德语也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但其货币却名为“瑞士法郎”,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等角度来解读。1. 历史原因:瑞士联邦的形成与语言区的独立性 早期州的联合与多样性: 瑞士联邦并非一开始就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巧妙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德国民族的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军事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运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严谨的教育体系与军事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普鲁士.............
  • 回答
    冰冻的俄国,燃烧的野心: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惨败根源1941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已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俄国人似乎已岌岌可危。希特勒踌躇满志,认为征服苏联唾手可得。然而,就在他们兵锋直指莫斯科,认为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却遭遇了他们在二战初期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军为什么没有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围攻”。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历史大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军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围攻”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围攻,是指将一座城市团团围住,切断一切外部补给线,然后通过炮击、空袭,最终以饥饿.............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安齐奥登陆战是二战中一次相当棘手的战役,盟军试图绕过意大利的马奇诺防线,从侧翼突袭,却陷入了德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确实没有像后来那样大规模使用制导炸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因素与技术限制、作战环境以及德军的整体战略和资源分配有关。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安齐奥登陆战.............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在《美丽人生》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那些凶残的德军士兵,在抓到犹太营地里那些“反抗者”时,没有当场就把他们毙了,而是进行了搜捕和“审判”?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而且不能简单地用“邪恶”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当时纳粹体制的运作逻辑和宣传策略。首先,“效率.............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