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为什么不围攻斯大林格勤?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军为什么没有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围攻”。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历史大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军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围攻”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围攻,是指将一座城市团团围住,切断一切外部补给线,然后通过炮击、空袭,最终以饥饿、疾病或强攻的方式迫使守军投降。而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德军确实是兵临城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说它是“不围攻”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它的执行方式和最终结果,与我们理想中的围攻战有所不同。

一、战略目标与“围攻”的内在矛盾

1942年夏天,德国发动“蓝色方案”,其核心目标并非仅仅占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希特勒的战略重心有两个:

1. 夺取高加索地区的油田: 这是德军在东线发动攻势最根本的战略目标。没有石油,德国的战争机器将难以运转。斯大林格勒虽然重要,但它更像是通往高加索油田的“门票”或者说战略屏障。
2. 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线: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西岸,是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控制了斯大林格勒,就能掐断苏联南北交通的命脉,进一步孤立其工业生产和军事调动。

从这个角度看,德军的意图是 “控制” 斯大林格勒,而不是非要将其 “歼灭” 在城里。如果德军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周密的、包围严密的围城战,可能会耗费大量兵力,延缓其向南推进,进而错过占领高加索油田的最佳时机。德国军事领导层,包括老奸巨猾的冯·曼施坦因等人,更倾向于一种快速推进的机动战,希望绕过甚至强行突破斯大林格勒,直插高加索腹地。

二、德军当时的兵力部署与资源限制

虽然德国在东线投入了数百万军队,但并非所有部队都适合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围城战。

1. 兵力分散: “蓝色方案”并非只针对斯大林格勒。德军的第六集团军虽然主攻斯大林格勒,但其他集团军也在执行各自的战略任务,如向高加索推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等。兵力并非能完全集中于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
2. 后勤压力: 德国的后勤系统在广袤的苏联土地上本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场大规模的围城战需要海量的弹药、粮食、燃料和装备,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在长期的战争中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围困斯大林格勒,可能会影响其他战线的补给。
3. 空军的局限性: 虽然德国空军(Luftwaffe)一度占据优势,但其在东线也面临着苏联空军的挑战和自身的消耗。在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大型城市进行长期、高强度的空运补给,对于德国空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对城市防御的低估与战术选择

在战役初期,德军对于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守军,特别是其抵抗意志和城市的地理条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1. 巷战的诱惑: 德军的指挥官们,特别是像保卢斯这样的将领,更擅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主导的机动作战。巷战,尤其是针对一座被顽强抵抗的工业城市,是一场消耗战,这与德军的作战风格和训练有所不同。然而,一旦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守军拒绝放弃,德军又被迫卷入了他们不擅长的巷战。
2. 步步为营的推进: 德军在进入斯大林格勒后,采取的是一种“推进式占领”的策略,即一点点地向前推进,逐个清除守军据点。这种战术虽然能在局部取得胜利,但它实际上是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让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每一次的推进都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而不是一个整体的“围攻”。

四、关键的转折点:南翼的脆弱性

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德军战略部署上的一个致命弱点——其南翼的薄弱。当德军主力深陷斯大林格勒市区巷战时,苏联方面发动的“天王星行动”正是抓住了德军的这个软肋。

1. 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的防线: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侧翼,主要由其盟友——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军队来防守。这些部队的装备、训练和士气都无法与德军主力相比,也远不如德军的苏制坦克(如T34)那样具有战斗力。
2. 战略空虚: 当第六集团军和部分第四装甲集团军都被吸引到斯大林格勒城内进行消耗战时,其侧翼的防御就变得异常空虚。这为苏联方面集中兵力,从侧翼突破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3. 包围圈的形成: 苏联的“天王星行动”不是围攻斯大林格勒,而是 包围 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主力。也就是说,德军虽然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与苏军激烈战斗,但他们自身却在城市外围被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所吞噬。德军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城内的攻坚战上,对侧翼的威胁警惕性不够,才导致了被反包围的命运。

总结一下:

德军之所以没有进行一场“纯粹”的围攻,主要是因为:

战略重心是高加索油田,斯大林格勒是手段而非目的。 围攻战可能会延误其主要战略目标。
兵力与资源限制。 德国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长期的围城战,尤其是在侧翼防御薄弱的情况下。
战术选择倾向于机动战,且低估了城市巷战的消耗和守军的抵抗。 他们原本期望的是快速突破或占领,而非一场拉锯式的围城。
最致命的,他们被苏联军队实施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包围, 而不是他们自己成功地围攻了城市。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不是因为德军“不围攻”,而是因为他们在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一个顽强的对手进行了消耗战,并最终被对手抓住了战略部署上的致命漏洞,实施了反包围。德军士兵在城内的血战,与其说是围攻,不如说是陷入了一场被动的、消耗性的攻坚战,最终成为了被包围的猎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军一直在尝试彻底包围防御者;但是无论是占领渡口的尝试,还是空军的轰炸,都无法在九月阻止红军获取补给和增员。

不是不围攻,是围不住;一直到九月底,红军的增援还在拼命冲进城中,争夺守军最后的生命线;而保卢斯始终无法彻底夺取伏尔加河岸,也就失去了在红军反攻前吃掉六十二,六十四集至少一部的可能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军为什么没有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围攻”。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历史大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军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围攻”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围攻,是指将一座城市团团围住,切断一切外部补给线,然后通过炮击、空袭,最终以饥饿.............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在《美丽人生》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那些凶残的德军士兵,在抓到犹太营地里那些“反抗者”时,没有当场就把他们毙了,而是进行了搜捕和“审判”?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而且不能简单地用“邪恶”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当时纳粹体制的运作逻辑和宣传策略。首先,“效率.............
  • 回答
    盟军登陆诺曼底的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德军错失的反击良机。为什么在诺曼底战火熊熊之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没有倾尽全力反攻英国本土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战后期已然无力回天的必然缩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根本无力在本土组织起.............
  • 回答
    奥马哈海滩,1944年6月6日,D日。当第一批美军士兵乘坐着登陆艇,艰难地穿过风浪和德军的炮火,逐渐接近奥马哈海滩的海岸线时,他们看到的景象,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在演习和情报报告中设想过的任何一种地狱。那不是一处简单的沙滩,而是一座精心构建、武装到牙齿的死亡陷阱。触目惊心的“德军堡垒”首先映入眼帘的,.............
  • 回答
    在战争最胶着的1943年之后,德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困境,战略轰炸更是雪上加霜。按理说,集中有限的资源生产性价比高的坦克,例如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以及黑豹坦克,似乎是最理性的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德军的坦克生产和战略选择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现实的限制,也有战略上的考量,甚至.............
  • 回答
    关于西线和东线德军的装备差异以及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需要从历史背景、资源分配、战场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西线与东线德军装备的差异1. 西线德军(1940年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 时间与背景:1940年5月,德军在“黄色方案”中迅速入侵西欧,目标是通过“闪电战”击败法.............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确实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向德军士兵传播社会主义理念,试图瓦解其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德军宣传体系的强势性 纳粹意识形态的渗透:德国在1933年建立纳粹政权后,通过《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完善》等宣传工具,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杂,强调“日耳.............
  • 回答
    阿登战役,又称“突出部战役”,是二战末期德军发起的一次孤注一掷的反攻,旨在将盟军一分为二,夺回战线主动权。德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精锐的装甲部队,包括党卫军装甲师和国防军装甲师,他们的目标是穿越阿登森林,一举攻占盟军的指挥中心和港口。然而,尽管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和出其不意的战术,德军的推进却在一些.............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
  • 回答
    德国至今未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行为正式道歉,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根源、责任归属、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德国自身的历史反思进程等多方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国内义和团.............
  • 回答
    很多军迷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虎式坦克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它一开始就没有像后期的坦克那样采用倾斜装甲的设计呢?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改进方向,但军事装备的设计从来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牵扯着无数的技术、战术和现实考量。虎式坦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采用倾斜装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关注日系汽车品牌在宣传中大肆渲染“发动机热效率”时,很容易注意到德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小,甚至很少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背后并非德国汽车工业不重视技术,而是它们在技术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了这种宣传上的不同。日系品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宣传发动机热效率?.............
  • 回答
    郭德纲老师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坐拥德云社这个庞大的产业,财富自然不在话下。按理说,他完全有能力组建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为他量身打造相声作品。那为什么他似乎依旧坚持“单打独斗”式的创作,或者说,我们看到的他作品的“源头”很大程度上还是他本人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明白相声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