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虎式坦克设计成倾斜装甲?

回答
很多军迷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虎式坦克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它一开始就没有像后期的坦克那样采用倾斜装甲的设计呢?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改进方向,但军事装备的设计从来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牵扯着无数的技术、战术和现实考量。虎式坦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采用倾斜装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背后有着一段技术发展和权衡的故事。

首先,我们得回到虎式坦克诞生的那个年代。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在1942年开始量产,而“倾斜装甲”的概念在那之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某些苏式坦克上有所体现,比如T34。但为什么德国陆军主力装备的重型坦克没有第一时间拥抱这个设计理念呢?

一、设计哲学与技术重心:

德国在设计坦克时,其核心思路更多地聚焦在正面火力、正面防护和精度上。在“虎”之前,德国的坦克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比如“豹”系列和“三号”、“四号”坦克。这些坦克的设计哲学更倾向于使用高硬度、高厚度的垂直装甲来抵御来袭的炮弹。德国在冶金技术上有其优势,能够生产出硬度很高的装甲钢,他们相信这种高硬度的垂直装甲能够提供足够的防护,并且在制造上也相对直接和可靠。

从制造角度看,将厚重的装甲板直接焊接成垂直的结构,工艺上相对简单直接,成本也更容易控制。而设计倾斜装甲,就需要对装甲板的角度进行精确计算,以达到最佳的跳弹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车体内部空间的利用、成员的舒适度以及维修便利性。这些都需要更复杂的设计和更高的制造成本。

二、对苏制坦克的反应与侧重点:

虎式坦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苏军早期装备的M4谢尔曼以及T34系列坦克的压制需求而催生的。在战争初期,德国坦克在火力上已经占据优势,但在面对苏联新出现的T34时,其正面防护和火力上都感到了压力。虎式坦克的设计目标,就是创造一种能够对抗甚至摧毁T34的坦克。

然而,在虎式坦克的设计初期,人们可能更多地是考虑“堆砌”装甲厚度来解决防护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装甲的结构角度。设计团队可能认为,足够厚的垂直装甲就能提供无懈可击的防护。他们对穿甲弹的穿透机理的理解,可能还没有完全发展到将倾斜角度作为核心防护手段的地步。

三、战术需求与战场经验的演变:

坦克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个不断适应战场反馈和技术进步的过程。虎式坦克虽然在设计之初就追求强大的防护,但它的防护理念是基于当时已有的技术和对敌人武器的评估。当实战中,盟军,尤其是苏联,的坦克炮弹,特别是高爆穿甲弹(HEAT)和后来的穿甲弹(APHE,APCBC等)的性能不断提升,并且发现倾斜装甲在抵抗某些角度的攻击时具有显著优势时,德国的设计师才更深入地研究并采纳这一理念。

虎式坦克在设计时,确实有考虑一定的装甲倾斜,例如车体首上装甲就有一定的角度(大约30度),但这与后来许多采用大角度倾斜装甲的坦克相比,角度并不算特别大。这表明在设计初期,已经有关于倾斜装甲的初步概念,但它并不是设计的核心驱动力。

四、设计上的妥协与权衡:

坦克的设计从来是一个多方面妥协的结果。将装甲设计成极度倾斜,固然能提高在特定角度下的防护能力,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内部空间压缩: 为了容纳炮塔和人员,倾斜的装甲会使得车体内部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和不规则,影响乘员的活动和操作效率,也更难布置发动机和传动系统。
重量增加: 实现理想的倾斜装甲角度可能需要更多的装甲材料,或者更复杂的内部结构来支撑倾斜的装甲板,这会进一步增加坦克的重量。虎式坦克本身已经是一个非常重的大家伙,每增加一点重量都意味着在机动性上的牺牲。
制造复杂性: 精确焊接和固定大角度倾斜的厚重装甲,对制造工艺要求更高,也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视野问题: 过度倾斜的装甲可能会影响乘员的观察视野,需要更复杂的观察设备来弥补。

因此,德国的设计团队在追求强大的正面防护时,也必须权衡这些因素。他们选择了一种相对折衷的设计,即在保证装甲厚度的前提下,也赋予了正面装甲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防护效果。

五、技术发展与“后期”的理解:

我们现在谈论的“倾斜装甲”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二战后期特别是苏联T34的成功以及西方盟军坦克设计的演变。可以说,倾斜装甲的价值在实战中被进一步验证和发扬光大。虎式坦克作为一款重型坦克,其设计理念更加侧重于纯粹的装甲厚度和火力压制,它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火力和厚实的装甲,即使是垂直装甲,也足以让当时的许多敌方坦克望而却步。

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坦克的火力不断增强,尤其是能够有效击穿虎式正面垂直装甲的炮弹出现,迫使德国开始思考更有效的防护方式。但即使如此,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也推出了“虎王”(King Tiger,虎 II)坦克,其正面装甲有了更显著的倾斜设计(车体首上35度,炮塔正面也有倾斜),这恰恰说明了设计师们在战争末期对倾斜装甲价值的认同和技术上的进步。

总而言之,虎式坦克之所以不一开始就将倾斜装甲做到极致,并非是因为设计团队缺乏远见,而是受到了当时的技术水平、设计哲学、战术需求、制造能力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德国对重型坦克的一种理解,并在实战中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而倾斜装甲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坦克设计技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演进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倾斜装甲对炮弹的防护性能比同样覆盖面积的垂直装甲更好”在1930年前后并不是一个很新奇的概念。

尽管坦克是个新鲜玩意但大炮和装甲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1906年英国海军的“无畏”级战斗舰下水了,其拥有的坚固装甲及大口径火炮引领了时代,以此为起点各海军强国也都建造了“无畏舰”,世界迎来了无畏舰时代。

因为交战距离及炮弹弹道的缘故,海军作战时炮弹直接命中敌舰的装甲核心区时通常都是大角度入射的。因此世界上各海军强国其实早早就意识到了大角度倾斜装甲对穿甲弹的可怕防护能力,甚至还发明了“被帽穿甲弹”这一专门针对表面硬化装甲及大角度倾斜装甲的弹种。

所以1900年之后无论是德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甚至是日本都知道倾斜装甲对抗穿甲弹远比垂直装甲优秀。

一战后二战前的间战期法国、俄国更是早早的就把“倾斜装甲”这一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自家的坦克上,当时法国的索玛S35、苏联的BT系列轻型坦克都大量运用了倾斜装甲的技术,所以倾斜装甲并不是什么很神奇的新鲜技术,德国也不是后知后觉的看到苏联人用了才恍然大悟的觉得倾斜装甲好的。

那倾斜装甲既然如此优秀为什么并没有在坦克上一统江湖呢?德国人一直青睐垂直装甲自是不比说,热爱倾斜装甲的苏联人的KV系列坦克也都是垂直装甲,英国人二战前期的A13巡航坦克满身斜面而到了二战后期才服役的“彗星”坦克反而开历史倒车般的变的方方正正了呢?

这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倾斜装甲这一设计本身的固有缺陷,也有当时的年代限制。

首先说倾斜装甲的固有缺陷。坦克可以理解为一个可以移动的铁质碉堡,而碉堡就是墙壁更厚的房子,房子大家都很熟悉,多数都是方方正正的长方体,谁家的房子四面墙是和地面成60度倾斜的?正常的房间也都是四四方方的,那些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的房间通常都是被人嫌弃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方方正正的空间最容易被充分利用。

坦克设计时也是如此,坦克内部需要放置乘员、火炮、机枪、发动机、变速箱、油料、弹药等等一大堆东西,这些东西里很多东西的外形尺寸都是相对固定没法调整的,炮弹就是圆柱形的、发动机就是要占据一个方形的空间、火炮就是要留出后座距离。

采用倾斜装甲设计的坦克车体必然会留出一些难以利用的边边角角,而这些边边角角就是浪费掉的空间,也就是说采用倾斜装甲设计的坦克车体内部的可利用空间是比方方正正的坦克要低的,换句话说在可利用空间同样大的基础上倾斜装甲的坦克车体会更大,而更大的车体无疑会更重,垂直装甲的坦克则可以用这多余的重量去加强装甲。

所以在同等重量的情况下不一定就是倾斜装甲的坦克防护更好,或者说想要发挥倾斜装甲的防护优势就要精心设计坦克的各个子系统,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边边角角难以利用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减少可用空间的浪费。

德国人之所以觉得垂直装甲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坦克内部空间的要求更高,他们的坦克需要更多人操作,这样每个人分到的战斗任务更少,因此每个人可以更专注更高效的造成自己的任务。

早期T-34炮塔内就两个人,炮长兼任车长(当然也有驾驶员或装填手兼任车长的)导致其难以很好的同时完成观察战场和打击敌人两个任务,因此尽管纸面性能优异,却常常被纸面性能差得多的德国坦克戏耍,法国那些单人炮塔车长同时兼任炮长和装填手的就更不堪了。

另外德国人采用精兵战略,往往要求精锐车组消灭尽量多的敌人,因此他们对坦克备弹的要求很高,这也是德国人迷恋小口径长身管火炮的原因,更大的内部空间也可以有限降低乘员的疲劳度。

再有就是虎式坦克设计时并没有彻底摆脱“全向防护”这一贪大求全的设计思想,这就导致为了配平全车重量必须把炮塔放在中间,这么做就直接导致了他们采用发动机后置变速箱前置的整体布局,这一布局增加了坦克高度,这种布局方式本身就造成了重量浪费,如果在此情况下采用倾斜装甲布局必然会增加整车高度或者长度(宽度不可能继续增加,不然就无法铁路机动了),其结果可能就是只能采用更薄的倾斜装甲,这也未必就能提高防护性。

然后,尽管虎式是1942年才服役,但设计其实从1936年的VK3001项目就开始了,后面屡次调整需求但给厂家的时间都很短,这就导致了为了按时交工厂家只能在VK3001这一原本的30吨级突破坦克的设计基础上不断的简单放大,各子系统开发也只能是赶鸭子上架似的赶工,至于匹配行、可靠性、是否符合设计初衷等慢工出细活的内容只能统统让路给进度,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干活方法当然就会设计出虎式这种奇怪的作品。

至于说把虎式改成倾斜装甲那工程量可就太大了,前线现在着急要一辆可以打穿T-34又不被T-34打穿的坦克,装甲倾斜不倾斜根本没人关心,所以虎式当然是方方正正的。

后来时间相对充裕时设计的黑豹和虎王不就都改成倾斜装甲了吗,不过德国人依然是只学到了苏联人倾斜装甲这一设计的“形”,所以尽管黑豹和虎王的参数都很棒,但黑豹46吨、虎王70吨,它们都过重,尽管引入了倾斜装甲这一设计理念但因为并不得其“神”,所以并未能改变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本质。

同一时期的IS-2也采用了倾斜装甲的设计也是46吨,这车攻防两端都比黑豹要强,没有赶上二战的IS-3更是以不到虎式的体重超越了虎王的性能。

T-34的设计成功表面上看是“倾斜装甲”,实际上是苏联优秀的坦克战术指导思想(提出的性能指标需求合理而有前瞻性)以及设计师、工程师们优秀的专业能力(采用合适的设计、工程手段达成性能指标)共同造就的,这才是T-34成功的“神”之所在,只学习倾斜装甲的“形”只能是造出黑豹、虎王这种严重超重的车。

大家认为“倾斜装甲更好”只是第一层,二战初期德国人认为“垂直装甲更好”是第二层,二战后期德国人被T-34吊打痛定思痛后认为“倾斜装甲更好”是第三层,二战期间搞出T-34苏联人认为“倾斜装甲更好”是第五层,二战后搞出T-54苏联人认为“倾斜装甲果然更好”是在大气层。

user avatar

谢邀

德国人开始准备搞vk4501,貌似侵苏都还没开始……

还是那句话(说了无数遍),够用哇

搁1942年末参战时候,百八首上对同时参战坦克无解就完了……毛子参战坦克最先能威胁虎1的kv85才100多辆……(而且还不是多强的威胁,kv85那首上75/30°也不咋地……可能穿虎1,但虎1更远距离穿他更容易)is1也不多,中规中矩。is2倒是好些,可他参战不到半年虎1都停产了……侧面也很够用了其实。(侧上后期四号车体正面水平……)

说的差不多时期克伦威尔,傻丘,kv系列,乃至m6谁跟t34那种倾斜似的是的……

而且说真的,就算汝t34倾斜又怎样。长四号在怼t34 76也不算多怂,甚至有t34 76在千米以上被长四痛载记录……(有个t34王牌42年就死在这样的战斗中)何况虎1呼……

至于后来的大势……没办法,虎1年头尴尬呗……也不要太拿is2 1944,m26笑话虎1

毕竟虎1道上混的时候,is2 1944,m26等还“穿开X裤”呢……你要这么笑,那我拿虎笑话kv你干不干?

而且有一说一,虎1也不是完全垂直好不好?首上中下都带角度……只是有的地方太小了,效果微乎其微罢了……

虎:不论你黑与吹,战绩就在哪里。

user avatar

谢邀

在这个问题的底下出现的各路"大神"太多

比如底下的这位


虎王坦克的装甲布局以及厚度如下

虎王坦克的炮塔正面装甲为185mm/10°

虎王坦克的炮塔侧面装甲为80mm/20°

虎王坦克的炮塔后部装甲为80mm/20°

在某知乎用户口中的所谓"虎王垂直的炮塔"究竟是什么, 本人暂且蒙在鼓里。


至于100mm火炮发射的BR-412穿甲弹能否击穿虎王坦克185mm/10°的炮塔正面

红圈内的数据为100mm火炮发射BR-412穿甲弹的穿深



红圈内的数据为100mm火炮发射BR-412穿甲弹的穿深

-----------分割线-----------

我原以为伊东美绪的"倾斜装甲无用论"和"M48等效500mm的首上装甲"已经是知乎军版的下限了

没想到还有一个更加重量级的玩意

user avatar

Meanwhile in Soviet Union:


认识到倾斜装甲好处的苏联人也就是弄了个30度小倾角的KV,甚至44年还在玩这种套路。难道苏联打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德棍炮弹的30度穿深有多给力?

应用倾斜装甲是受到一些传统观念影响的。德国在轻型装甲车辆上也应用了不少倾斜装甲,但是涉及到“厚重”的坦克装甲,还是习惯性地认为大厚度垂直装甲更有效。苏联人也是这样,尽管T-34的大角度倾斜装甲已经经过考验,但是重型坦克上仍在应用小角度倾斜装甲。当然,不容否认的是,经历实战后大家最终都殊途同归

user avatar

这就像问一战的船为什么不做球鼻艏一样,原因就是不知道居然还能这么搞。

德国装甲部队的高等装备虽然在1942年以后大放异彩,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交换比,但主战装备一直很尴尬,20吨级的四号是很不错的平台,但对于更大口径和倍径的火炮已无力换装,因为车体就那么大,修修补补到终战期,三突子那都不是坦克。

而所谓的高等装备,虎式和黑豹更像两个应急的试验品,仓促的投入战场,结果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像样的改进。和T-34一样,他们都是在坦克发展的某些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

T-34的牛逼之处在于,后来说的动力,装甲,火力三大指标第一次取得了平衡。对1940年的坦克来讲,45毫米的大倾斜正面能有80-90的等效,接近或者超过当时的重坦,侧面也有50-60毫米,大倾角还会导致当时的主流反坦克武器有比较大的概率跳弹,比那个时候名副其实的重坦夏尔B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而且这个防护水平到了二战结束也是比较主流的防御水平。那门短的76.2炮在当时相当不错,一年后换的F-34就更好了,揍当时的大部分中坦毫无压力,人家跑的还快,50多千米/时的速度,当时很多轻坦都追不上,因此T-34/76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可以说是真正的万金油,能集群或者伴随步兵正面进攻,能跟摩托化部队一起迂回,能打军车,也能支援步兵,是当时的符合现代的主战坦克的定义的杰作。

但是苏联人忽视了细节,车长指挥塔和无线电,同时受制于当时苏联的工业局限性,观瞄和观察设备也不好,一些说法说早期T-34/76观察设备的反射镜是一块磨亮的钢板,而不是玻璃镜,可见一斑。对细节的忽视,战争初期的蛮干,和对面的精良的人员导致战争初期大量有经验的苏联装甲兵不可恢复的损失。

受到T-34冲击的德国人是慌乱的,这点毫无疑问,因为在法国德国人还可以用坦克发展各有侧重和优势来安慰或者继续欺骗自己自己的坦克还不错,但在T-34面前德国人是找不到理由的,不然黑豹的其中一个早期版本就不会是直接照抄T-34。因此在1942年结束以前能拿回装甲技术优势就是很重要的。面对T-34集群进攻,德国人只有两条路走,加厚装甲和更大的炮,在高机动的闪电战已经打不下去的情况下,阵地对射,消耗完对面的坦克己方再冲过去,在炮兵和近地支援航空兵的配合下逐个敲掉对方的阵地火力点,推进战线就是当时的双方唯一能干的事情了,那这种时候,坦克第一要抗造,第二火力范围要更远,火力平台也要更稳定。这种情况下这些都是要重量来换的。

而且能不能有100毫米以上的倾斜装甲,怎么焊接,被击中会不会开裂,对车体强度的影响,当时谁也没有试过。德国人无从参考。

但德国人不做选择,火力和装甲两个都要,至于速度差不多就行,步兵更得上就行,反正四号也跑不快。于是虎式可能可以说是第一种充分考虑了坦克的反坦克任务的坦克。因为德国人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的坦克的反坦克任务的艰巨与复杂性。而黑豹则首次使用了80毫米厚度的装甲板来进行大倾角安置,使得一辆中坦的正面防护甚至超过重坦。

而苏联人因为坦克数量上的优势在1942年对改了长炮管的德国坦克依然不算太落下风,直到1943年的哈尔科夫,被德国人的这些精良装备教做人之后痛定思痛,逐渐把坦克的反坦克任务凡在了第一位,而西方盟军则要到1944年才能正视这一点。

从发展年代讲虎式是不会考虑倾斜装甲的,因为42年那个厚度真的就够了,那30几公分左右高的正面在1000米的距离上真的就是一条缝,而虎式的炮经常交战距离在1000米以上。更不要说对手的主战装备当时极限穿甲都不到100。大量使用倾斜装甲对工艺和工时有额外的要求,而且到了1942年末德国人其实时间并不充裕,手头装甲力量也不宽裕。斯大林格勒局势危如累卵要求德国人有更多的强力装备立即投入战场。个人认为对老虎,德国人应该是没考虑后来怎么办的。至于黑豹也是实验性的,黑豹D为了赶上堡垒行动甚至没有经过充分的测试,变速箱的问题一直是黑点。本来堡垒能赢德国人可能还有机会对这些仓促投入战场的实验性装备进行更多改动,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战争期间没法大改,那样会扰乱生产秩序。最后德国人在开发各种更重更大的装甲怪物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user avatar

倾斜装甲在当时也好,现在也好,又不一定能带来有效防护优势,扯啥啊?

能造坦克的哪个文盲啊?

连三角函数都不知道,就你知道是吧?

T34这首上区区45mm装甲都26吨了,换头都32吨了,轻也没轻到哪里去,防护折算下也就和装甲加强令之后的III/IV80mm前甲的版本差不多,还比隔壁IV重。

M4 30吨,倾斜装甲,高度和虎王都差不多了,吨位全浪费了,防护很好吗?和IV差不多,不搞点战术配合,就算有数量优势,不还是被德军打得一塌糊涂。

V 45吨了,倾斜装甲看上去防护是够了,但吨位不都在那。

丘吉尔MK7不还是方盒子?正面堆垂直堆到152,侧面是V的两倍厚度,后面是V的1.5倍,不还是比V轻5吨,你不能因为人跑得慢长得丑,就嘲讽人不用倾斜装甲防护不够是吧?

42年3月德军战地/工厂加强令上线之后III/IV都是80mm,实战里摆个角度——也没什么可能垂直对射,T34-76对III都极度吃亏,不然也不至于德军斯大林格勒解围俩不满编装甲军,就敢往整个方面军上进攻,真装甲劣势怕是3天就没了。

库尔斯克南线党二军一半III不还是切瓜砍菜?

苏军43年普罗霍洛夫卡狂暴冲锋直接死了两个旅长,战果基本忽略不计,连LAH冲最前面的尖兵排都没干掉,排长还是里宾特洛甫的儿子,然后到底被纳粹一通嘲讽,这叫防护好啊?

T34真对IV打出交换比打到德军受不了,都是44年T34-85上线之后的事情了,而且那还是靠炮吃饭的,车体还是脆。

坦克是系统工程,倾斜装甲能决定什么东西?

就好像用倾斜装甲的德军坦克防护,以吨位看也没多好看就是了,V防护还不是全方面劣于同吨位的IS2?

德军侧单论吨位/防护来说设计的最好的东西甚至是追猎者,但你们又看不上,只喜欢VI。

再加上苏联式乃至T-34式的倾斜装甲真的是好的设计嘛?

苏军侧就没结束战争的就已经搓出来过不知道比T34高到哪里去的东西了,2*3*厚度也没加多少重量的都有,后来搓得都是炮塔垂直/近垂直迎弹设计,车体要省料和压高度才用的倾斜。

而且稍微懂点的都知道,这种布局的正面倾角带的车体防护,无论是角度还是厚度其实都不太足,而且还是T系列长期相对短板的东西,T54/62相比对面同期都一般,对面米军坦克再怎么设计糟糕首上至少还有叹息墙角度,英军则是堆的非常厚,酋长还角度非常大。

苏军到复合装甲时代22°大倾斜首上堆到200mm+防护其实都不够,生产型版本做到现在打过好几次补丁(204-220-230-250mm),他们自己心里肯定有数,虽然主战坦克车体正面哪国一般都不厚,但这个有什么可吹的啊?


顺便T34防护什么时候好过?少听点吹牛逼吧。

我贴一下1943年的典型战场情况。

两边的坦克战用坦克基本是

T-34/76(1942),III L60/IV长管基本五五开。

关键地带德军有少量V和VI,V库尔斯克投入战斗之后因为出现了各种问题全年所以到位率不高,到年底为止线上数量仍然徘徊在200多,能出动的不一定有纸面上的多,VI数量比较少,和V数量差不多。

VI先不论。

III/IV德军在42年3月就下达了装甲加强令,其内容包括

  1. 对野战线上的III/IV装30mm防盾以及车体正面附加装甲装甲,即50mm改变为-80mm(针对所有在线车辆。)
  2. 生产线上的所有III/IV生产型直接从50mm变成整体的80mm。

43年年中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所有III/IV坦克均已经完成临时改造,或直接接收了新型号的III/IV号坦克,也就是正面装甲80mm的版本。

典型情况下德军坦克会遇到以下反坦克炮以及前线火炮的攻击:

也会有其他火炮(例如Zis2 1943年5月重新开始了生产)等,但相对的并不常见。

  1. 1940年式76mm坦克炮(F-34)
  2. 1941年式76mm师属火炮(Zis-3)
  3. 1937年式45mm反弹克火炮(53-K)
  4. 1942年式45mm反坦克火炮(M-42)
  5. 1939年式85mm高射炮(52-K)

其中45mm火炮被证明为基本不可能在战斗中有效穿透进攻中的德军坦克。

其正常穿甲弹的穿透力为71mm/100m(52-K),鉴于德军通常战术为掷弹兵+战斗工兵肃清敌军反坦克力量,坦克在后方掩护,这很显然的意味着反坦克炮几无可能在100米的距离上开火,即使可以也无法击穿III/IV的正面装甲,这个结论也可以直接套在大量,使用45mm坦克炮的苏军轻型坦克上。

即苏军步兵师所有常用以及大量装备的正儿八经的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对III/IV正面造成有效威胁。

事实上库尔斯克德军损失的最大部分就是因为触雷,南线的VI几乎全部是因为触雷损失,而并非敌军坦克/反坦克炮。

76nm火炮侧,1940年式76mm坦克炮(F-34)技术线,和1941年式76mm师属火炮(Zis-3)并不一致,但因为使用炮弹是一样的再加上倍径基本一致,所以两边性能其实没差太多。

其中Zis3使用BR-350A穿甲弹(普通穿甲弹)的时候100m 90°着弹角时才能击穿77mm装甲,这个数据是多方验证的——这个不但是俄罗斯官方数据,且虎式坦克侧面正好80mm,确实正常距离上打不穿。

再加上当时苏军炮弹品质未必多强,量产品可能未必有如靶板测试这么强——库尔斯克德军虎式坦克的乘员有报告称大量穿甲弹击中装甲之后直接碎裂,说实话正常的炮弹可能质量要比这些好些。

换BR-354P之后穿透力确实有明显提升,但一线45年APCR也只能拿到不太多的一点——毕竟师属加农炮,需要高性能穿甲弹的单位以及对应的消耗都太多,普通穿甲弹姑且还有配置。

但高性能的均摊下来就极少了,这个和美军坦克用的HVAP是一样的情况,性能好看,但前线拿不到没啥大用。

F-34的实际情况和Zis3差不多,近距离下发射普通穿甲弹性能稍好,但APCR性能较差,且还是那个问题,APCR当时配发还是太少。

坦克战还有个大问题,俄罗斯这个大平原两三公里外就能看到坦克的踪迹,你不可能也不会有机会贴到敌军100米内发射炮弹,反坦克阵地姑且还有隐蔽较好的可能性而且可能确实有那么小一点战国,但坦克肯定没有开火的机会。

1939年式85mm高射炮(52-K)

这门炮很多人都熟悉,就是装T34-85上的那个原型,当时苏军唯一能正常击穿VI以及III/IV的阵地反坦克炮,前线有出现过,但数量极少,库尔斯克的时候并没能够观察到有效阻止德军装甲进攻的情况,而之后德军撤退的时候苏军反坦克炮并无用武之地。


德军侧除了75/L70,88/L56两门极高性能的坦克炮,在常见交战距离以内可以随意击穿T-34的任何型号。

同时V正面对45/76mm的所有弹药都免疫,85mm击穿距离十分有限(300-),VI全向对45mm的普通穿甲弹以及76mm的普通穿甲弹免疫,正面500米以外可以抵挡85mm普通穿甲弹,侧面则是1000米。

其他的设备常见的装备是IV车上的KWK40以及III上装备的KWK39,这两台车的装甲防护是基本一致的——正面80mm以及侧面20/30mm(对反坦克炮来说厚度并无实质差别)

首先可以看一下常规的两门火炮情况:

KWK39

这一门50mm/L60的火炮穿透能力基本比F34好一些,但好的也有限。

性能相对一般,45mm垂直装甲直接等效为90mm垂直装甲(鉴于丢失了乌克兰,装甲质量极度糟糕实际上压根没有这么高,东线PAK36击穿T34都是有报告的)理论上可能要非常近才能击穿,但实际上43年NKVD的统计显示54.1%的T34都是被KWK39击毁的[1],这个是有原因的,一个是当时德军前线仍然III为主,第二个是战术上的原因,之后解释。

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50mm的表现远超于很多人的想象,第二次哈尔科夫为例德军南部总预备队一个装甲军清一色III号坦克,就直接击溃围歼了1200多台苏军坦克,虽然苏军坦克中轻坦充数甚多,但1200台坦克中也包括334台T34以及100台KV,还有200多台各式英制巡洋/步兵坦克,包括当时看防护较好的瓦伦丁以及玛蒂尔达II,有战斗力的坦克基本占据50%,但仍然获得了一个极不好的结果。

KWK40

这门炮没啥可说的其实,德军教条也建议1250米直接对T34进行射击,这个和“90mm厚度”的经验总结基本是对的上的,1500米则不一定能确保击穿,且当时坦克而言命中率应该不会太好,VI车组开火距离会远一些,不过一般也不会超过2000米,VI车组一般是装甲兵部队特挑的尖兵车组,不能用他们的水平衡量一般装甲兵。

那就提几个问题和解答直接说一下一些常见的误区


Q:T34/76在装甲战里大概能在多远的距离上正面击穿III/IV?

A:300米以内,只要德军车长不是没看到你就行,但他们有指挥塔每台车都有收发电台,你看漏他的概率都比他看漏你要高很多,偷袭都是他先来。

Q:III和IV击穿T34-76的距离各为多少?

鉴于苏军糟糕的装甲质量,III正面300米以内有可能击穿T-34,IV是1000米以上,V和VI进了射程就能击穿,最远可信记录是VI的3900米。

Q:炮塔是不是薄弱区?

A:对两边都是,III/IV都是50mm,T34没有防弹外形也厚不到哪里去,但当时的坦克炮精度对两边来说也是一样的,压根不支持你做这么精确的操作,打中就好,这不是游戏。

Q: T34/76(或者说85)倾斜装甲的防护效果好不好?

A:压根不好,德军靠谱火炮基本都能在正常交战距离里击穿,KWK39虽然理论上不行,但实际上有的是办法打T34。

Q: III怎么打T34?

A:很简单,苏军因为电台配置(收发型电台配置不足)以及训练的问题,单次单个地段能集结协调的坦克部队其实不多,甚至数量会低于德军,而且也很难展开编组通讯协调和即时战术,鉴于T34对III装甲加强型的可怜穿透距离,只要把车体正面一直对着T34,一直射击(哪怕是打榴弹干扰)让队友去打侧面就行了,T34数量少还没办法兼顾多台坦克,损失率当然会非常高。

这一套战术美军也拿来对付德国人,因为德国坦克数量本来就很少,V这种坦克侧甲又很薄,侧面和纸糊的一样,我一个坦克连一个排正面给你打榴弹和烟幕弹,另外两个排包抄过去打你侧面就行了,你又不敢暴露侧面,打起来不是很舒服嘛?美军用这种战术把谢尔曼和豹的交换率拉到1:1,这怎么看(无论是换掉对方一台高性能坦克还是本方的相对损失率来说)都是很赚的。

Q: IV为什么被淘汰了?

A:如你所见,T34-85换装了Zis53之后,和IV的对穿距离极大幅度的缩减了,IV和T34-85远程对射没有明显优势,容易自己被摧毁,交换比迅速下降,而德军是装甲数量少得多的一方,必须维持极高交换比才能稳定战线,所以才去换了V。

34-76远远不配淘汰长管IV的,可以说质量极度劣势,按照正常装甲冲锋的情况,T34-76在进互穿射程之前至少被干掉3次以上,这和交换比数据,战斗数据——例如普罗霍洛夫卡苏军死了两个旅长,还没干掉一个LAH顶在最前面的IV排。

是完全吻合的(1943年坦克都打出接近1:7,自走炮加上去至少12以上),别给自己加戏,人员再怎么素质低劣,真有很好的技术兵器也不至于打出这个样子来的,何况苏军装甲兵还是真有一点训练的,不至于坦克都不会开就上去打仗了,不是绿绿,谁跟你说是人的问题你可以打谁了。

德军要求换装V的报告也是43年底到44年初的时候才有明显出现的,44年开年之后诉求就很强了,但之前其实打的没那么难受的——德军装甲部队那个时候也就刚用IV营换掉了III营而已。

Q:V/VI怎么打T34?

A:这就更简单了,比如苏军出动一个旅/团/营(差不多就是这么大个编制,常规30台左右坦克),向德军装甲部队冲锋,只需要1个VI排4台坦克,就可以在T34有效射程以外直接打掉对面1/3(十台)左右的坦克,并且直接击毙政委/指挥官——一般苏军政委和指挥官都是带头冲锋的,T34还没进有效射程,编制就被打残了,想神风冲锋,最好的结果也是直接陷入敌军坦克战用坦克编队,也是死光的份,压根没有胜利的机会,只能撤回去。

这一点在北非的英美军身上也是很明显的,打的惨不是因为将领无能——喷上将无能的是真不了解坦克战怎么打的,上将还能指挥你打坦克战?这最多也就上校管。

实在是对面太强了,就是真装甲优势,被割草式屠杀。

隆美尔说是“非洲军司令”,军衔是元帅,他手下随意调遣的活人也就一个装甲军编制,就是个装甲军长而已,而且他还一直一线指挥。

人对面是正儿八经的司令部将军,其实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回到原来这个问题

Q:德国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把虎式坦克设计成倾斜装甲?

A1: 43年苏联前线连0距离上能击穿VI(虎式坦克)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炮都几乎不存在,能有效威胁德军坦克的火炮前线基本没有,这个防护真的很弱吗?有必要非要做倾斜装甲嘛?

A2: VI B(虎王)使用了倾斜式装甲,但在防护上仍然有明显短板(侧后),都做成这样子了也没什么办法了,战后第一代坦克早期的那几台还在继续使用装甲防护。

但因为弹药尤其是化学能弹药的发展,防护构型在匀质钢材料下的意义没那么重大,60年代德法裸奔车就是这意思,美苏老坦克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构型,但往下削也纯属意义不明,所以就只是做了些微改动就上了,美国那边M46-M60小改中改不断,涉及到核心结构改变的大改没有。

苏联这边也是T55定型了之后,T62只做了一个中等幅度的改造,T64才算是完整做了个新的坦克。

至于你说苏鹅坦克那个车体结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代复合装甲对空间的要求很高,他们那套已经进了瓶颈期了。


别上来就开斗兽棋算角度,算装甲算防护这种东西了。

你模型算出来的和实际情况差几百光年,说明是你自己算错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苏德战史里坦克交换比全年低于4的年份是没有,懂吧?

说训练问题,45年全年德军根本已经凑不起什么像样训练了,士气低落,投降率高,苏军装备也好,训练水平也好,肯定也是战时最好水平了,仍然低不过4。

这就不是技术兵器先进部队能打得出来的仗。

再怎么说T34对III,1:1的交换比打不出来,还吹防护吹火力吹机动性,是不是太过分了?

苏军就算早中期把大把轻型坦克加到坦克部队里,交换比客观上看是没那么好看的,但也不至于说轻坦数量有T34的5倍以上是吧?

后期只计算坦克交换比也是严重偏离事实,前线光SU76就有多少数量了?


然后解释不了,把问题全部甩给苏军前线指挥官和士兵无能?太过分了。

讲真你让德军那些坦克兵开T34,苏军开VI,44年中就到柏林了。

参考

  1. ^来源 https://archive.is/20150225115504/http://litl-bro.livejournal.com/1700.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军迷朋友们可能都有一个疑问:既然虎式坦克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它一开始就没有像后期的坦克那样采用倾斜装甲的设计呢?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改进方向,但军事装备的设计从来不是一个拍脑袋的决定,背后牵扯着无数的技术、战术和现实考量。虎式坦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采用倾斜装甲,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而.............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看待学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教育理念、历史发展、社会结构以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入了解这些原因,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孕育出的不同价值取向。德国:强调“学以致用”与“工匠精神”在德国,学历并非“敲门砖”那么简单,它更多地.............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一战前德国不为奥匈帝国背书,反而与俄国联手肢解奥匈帝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后果:一、 联盟格局的剧变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三国同盟(德、奥、意)的瓦解: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改变。德国抛弃奥匈帝国,意味着三国同盟的基石.............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一战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源于该条约对德国的严厉惩罚,既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基础,也严重损害了民族自尊心和国家尊严。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德国人感到屈辱的原因: 一、领土割让与民族认同的崩塌1. 领土被肢解 德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1919年归还法国),失去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的.............
  • 回答
    德国至今未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行为正式道歉,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根源、责任归属、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德国自身的历史反思进程等多方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当时,清政府腐朽无能,国内义和团.............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二战德国在军事战略上,尤其是海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不重视”之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重视”可以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交织而成,最终导致了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战略定位和实力对比都显得相对边缘化。一、 历史遗留与凡尔赛条约的阴影首先,一战的惨痛教训对德国海军的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关注日系汽车品牌在宣传中大肆渲染“发动机热效率”时,很容易注意到德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小,甚至很少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背后并非德国汽车工业不重视技术,而是它们在技术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了这种宣传上的不同。日系品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宣传发动机热效率?.............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与日本虽然都是轴心国成员,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形成一个协同作战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在是否联合攻击苏联的问题上。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地缘政治现实、国家利益以及双方领导层的决策。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日德双方战略重心与目标的不同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两国各自的核.............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在二战中没有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一个涉及多方战略考量、历史背景以及实际执行层面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虽然德日两国当时同属轴心国,但他们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和军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不配合”的局面。一、 战略目标的分歧:南进 vs. 西进这是最核心的因素。日本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对“为什么大家不去德国留学”这个说法感到困惑,因为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尤其是在工程、科学和人文社科等领域。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相对于一些传统的留学大国,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的留学热度是否相对弱一些?又或者,在考虑留学时,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
  • 回答
    为什么德国大学排名不那么耀眼,其工业却依然生机勃勃?很多人提到德国,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它那些驰名世界的高品质工业产品——坚固耐用的汽车、精密高效的机械设备、以及在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的“德国制造”标签。然而,当我们审视全球大学排行榜时,会发现德国的大学(尤其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学府)似乎并没有像英.............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关于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为何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列宁格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了芬兰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芬兰并非不想收复失地或削弱苏联,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非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一、 目.............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