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进攻苏联时芬兰为什么不出兵拿下列宁格勒?

回答
关于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为何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列宁格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了芬兰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芬兰并非不想收复失地或削弱苏联,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非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

一、 目标明确,但不是列宁格勒本身:芬兰真正的战略重点

芬兰参战的主要目的,是收复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周边地区。列宁格勒虽然临近,但它本身作为一个巨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并非芬兰军队的首要或可行目标。

收复失地,而非征服: 芬兰的战争动机更多是防御性质,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确保国家安全。攻打列宁格勒这种庞大的军事目标,远远超出了其收复失地的范畴,也并非芬兰人民所期望的战争目的。
地理和战略现实: 列宁格勒位于涅瓦河口,周围地形复杂,防守严密。芬兰军队虽然在冬季战争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但整体实力与苏联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直接攻打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大量兵力和重型装备的工业中心,无异于以卵击石。

二、 军事能力与消耗:芬兰的自知之明

芬兰虽然在冬季战争中让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芬兰军队的灵活战术、严寒环境以及苏联初期准备不足。面对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初期苏联的强大攻势,芬兰的军事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攻城战。

后勤与补给的压力: 芬兰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其经济和工业基础也无法与工业强国苏联相比。即使在德国的支持下,芬兰军队也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和补给压力。一场围攻列宁格勒的战役,将消耗掉芬兰有限的弹药、燃油和物资,可能导致其在其他前线也无力维持。
兵力与装备的限制: 芬兰的总兵力有限,即使动员起来也无法与围攻列宁格勒所需的兵力相匹配。而且,芬兰的重型武器和坦克数量也远不如苏联。在正面战场与苏联机械化部队对抗,其劣势将更加明显。

三、 国际政治与微妙的平衡:芬兰的生存之道

芬兰夹在两个强大邻国之间,其外交政策一直是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确保国家独立。在二战期间,芬兰与德国的合作是一种“协同作战”,而非完全的盟友。

“继续战争”的性质: 芬兰参战的官方名称是“继续战争”(Jatkosota)。这本身就表明了其战争的性质——延续冬季战争,收复失地,而非为了德国的战略目标而战。芬兰需要向世界证明,其参战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非充当德国的工具。
避免成为德国的附庸: 如果芬兰将兵力投入到攻打列宁格勒,就意味着其行动完全服务于德国的战略。这可能会让芬兰在战后国际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视为侵略者。芬兰领导人非常清楚,一旦德国战败,芬兰将独自面对苏联的报复。
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芬兰与德国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制衡并存。芬兰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德国的力量来对抗苏联,但也在避免被德国完全控制。直接参与攻打列宁格勒,可能会过度暴露芬兰的意图,并让其在与德国的谈判中失去筹码。
与盟友的分歧: 即使在德国方面,也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芬兰攻打列宁格勒是明智之举。德国的军事领导人可能更看重芬兰在北方阻止苏联增援或消耗苏联兵力,而不是让芬兰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四、 芬兰的战术选择:更符合自身利益

芬兰在德苏战争期间采取的战术,是基于其自身优势和战略目标的最佳选择。

封锁拉多加湖和卡累利阿地峡: 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拉多加湖周边地区展开进攻,成功地阻止了苏联从这些地区获得补给,并有效地牵制了苏联的一部分兵力。这符合其收复失地的目标,并对苏联的战争机器造成了实际的损害。
限制苏联军队的自由: 通过在芬兰湾北部沿岸的军事行动,芬兰也迫使苏联在列宁格勒周边增加了兵力,限制了苏联从海上增援的可能性。
避免与苏联主力进行大规模决战: 芬兰深知其军事实力不足以与苏联主力进行正面硬碰硬的较量。因此,其战术更多地集中在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小规模的消耗战,以及避免被苏联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包围。

总结一下,芬兰不出兵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不是因为芬兰没有这个意愿,而是出于以下综合考量:

1. 目标与列宁格勒的错位: 芬兰的主要目标是收复失地,而非占领苏联的大城市。
2. 军事能力与后勤的限制: 芬兰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攻城战。
3. 生存环境与外交考量: 芬兰需要在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独立,避免过度卷入德国的战争机器,并为战后生存做准备。
4. 战术上的合理性: 芬兰选择了更符合自身利益和能力的战术,即封锁和消耗,而非直接的强攻。

因此,与其说是芬兰“不出兵拿下列宁格勒”,不如说是芬兰基于其国家利益和现实情况,选择了更为明智和有效的战略和战术。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芬兰在艰难困境中求生存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在前面:

本回答只涉及军事方面内容,我会尽可能做到客观中立,谁要在我这儿胡搅蛮缠或者扣我什么帽子我就请谁出去。真以为我脾气好就意味着某些人可以骑在我头上拉屎?

另外多图预警。

正文:

@教子有方张献忠 做点补充。

关于这个问题,我手头刚好有一本指文的拜尔·伊林切耶夫的《冬季战争》,我觉得写得很不错。这本书不但反映了很多战争中的细节(这些是国内研究者一直没有涉及到的),还体现出双方军队的很多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注意的长处和缺陷。

芬兰军队在冬季战争之中取得胜利,除了苏联方面的不足之外,它自身的战术也很重要。精锐而善战的轻步兵(或者说“猎兵”)袭扰敌人补给单位、炮兵甚至整支行军中的单位或是分散驻扎的敌军(托尔瓦耶尔维和苏奥穆萨尔米就是例子),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除此之外,依托坚固的阵地顽强抵抗,他们打得也很好。在密集炮火、装甲集团攻击甚至喷火坦克面前他们都能顽强地组织防线抵抗。这些都是他们的长处。

但是冬季战争是否没有展现出芬兰部队的不足呢?也不是。

首先是芬兰部队缺乏装甲力量。虽然寒带地形限制了坦克装甲车辆的运用,但是突破作战也是离不开它们的。然而芬兰军队非常匮乏此类武器。战争爆发前只有一些充当固定火力点的雷诺FT和一些配备博福斯37mm火炮的维克斯Mk.E单炮塔型,战争中又缴获了一些T-26、BT、T-28、T-34、KV等项,但总体数量跟苏军是无法相比的。

更可怕的是,芬兰军队不但缺乏坦克,甚至缺乏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手段。

另外,芬兰军队由于缺乏充足的炮火支援,在冬季战争中的反冲击之中往往无法得手。这样的问题必然在继续战争之中进一步发生,因为在继续战争之中,相比战术反冲击,芬军必须面对更加坚固的苏军防御带。

苏联人的优势炮兵则可以有力地打击芬军的进攻部队——事实上1941年的北方集团军群已经遭到了苏联炮兵的打击,如果芬军要在继续战争之中攻打列宁格勒,估计不会比下边这段话形容的情况更好。

还有坦克。芬兰军队不要说坦克,甚至有时候反坦克炮都没法带(一些单位甚至只有反坦克枪),这是很要命的。

当然上面这段里面芬兰军队这卡累利阿反击战作战计划就吊诡。三个步兵师吃对方至少六个(炮兵火力强了不止一倍的)步兵师+一堆坦克,我看这真是防御战拿少量反坦克炮+炸药包/燃烧瓶敲坦克敲上瘾真把自己当高达了。

事实上,到了冬季战争后期,面对技战术有所改进的对手,芬军已经开始显得有些吃力。

包括在苏奥穆萨尔米大杀特杀的芬军第9步兵师也与苏军山地步兵第54师(该师战前驻扎于卡累利阿的坎达拉克沙,与第9步兵师可谓棋逢对手)在库赫莫纠缠在一起,虽然占据了上风却直到战争最后都被牵制住,成了芬军的战略大败笔。

除此之外,芬兰军队在战争中也遭受了一些损失。比如说大量的机枪和反坦克炮在防线被突破时来不及撤下来被缴获了;甚至丢失了一个完整的重型榴弹炮营(独立第2重型炮兵营)。

另外芬兰军队不但缺乏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他们甚至连苏军的机枪火力配置都感到羡慕——尽管他们有更多的冲锋枪。

总的来说:

芬兰军队并非不擅长进攻。但是他们以轻步兵为主,缺乏各种重武器的状况严重限制了他们的进攻能力。而且随着苏联军队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芬兰军队虽然仍有不少出色的表现,但在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和火力优势面前显然是不可能重复之前的胜利的。

与此同时,派往北欧地区协助芬军作战的德军也都水平不高,几乎都是山地步兵,同样缺乏重炮及装甲(德军在芬兰的部队充斥着一号、二号、三号D型甚至缴获的法国坦克)。至于说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战争最初阶段的攻击受挫后,其装甲兵主力也被调走不说,火炮也很匮乏(相较于城中拥有舰炮和大批重炮的苏军,北方集团军群据称最大也只有两门K.39式150mm火炮)。

综上所述,我不认为在列宁格勒周围的轴心国部队能够拿下这座城市——事实上就该城的战略价值和宣传意义而言,如果能够拿下的话,我想他们早就动手,而不是围而不攻了。

补充:

我找到了德国人部署在芬兰的那个第20山地集团军1942年4月的序列:

April 1942
2nd Mountain Division
6th Mountain Division
7th Mountain Division
163rd Infantry Division
169th Infantry Division
210th Infantry Division
SS Division Nord
Finnish 3rd Division
Supporting Units
211th Panzer Battalion
741st StuG Battalion
742nd StuG Battalion

整个集团军唯一的装甲营据说只有一堆法国坦克和一号、二三号早期型。最好的车据说是三号D、S-35和H-35/38/39……那两个突击炮营的车组本来也是驾驶法国货,后来换了三号突击炮G型……

user avatar

@Gen.Aleksandr 邀。

我将从四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1.军事

2.战争目标

3.国际关系与外交

4.国内经济状况


1.军事

前面已经有两位答主做了详细回答,不再赘述,仅简单补充一点。

41年的苏军和39年的苏军不是同一个概念。

冬季战争后苏联对军队的改革成效很大。另外,39年战争结束后,苏联有专门针对在冻土、雪原地区的作战展开研究。对41年的作战准备充分。

即便是德芬联军在继续战争前期势头强劲,依靠着人数上的优势快速达成目标收复了失地,苏联军队依旧完成了“顽强而有组织地撤退”。

(此语出自克里斯·曼《极地战争》)

这种情况下,芬兰继续进攻摩尔曼斯克铁路乃至拿下列宁格勒,难度是很大的。


2.战争目标

芬兰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最重要的原因是渴望收复40年《莫斯科协定》中划给苏联的萨拉、里巴奇半岛(占芬兰国土总面积的10%)和夺取同宗同源的东卡累利阿。而在1941年11月之前,他们已经达成了这个目标。

对于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

是继续充当第三帝国的炮灰,向一个2亿人口的大国发动进攻?

还是维持自己已经得到的土地,休养生息?

这个问题应该并不难抉择。


3.国际关系与外交

(1)外交

芬兰政府认为这场战争是“冬季战争的延续”,将其命名为“继续战争”,应独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东卡累利阿的原因,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

但它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整个“继续战争”期间,交战国只有德、俄、芬三国。英国人倒是向芬兰宣战了,但除此之外没有做任何事,其主流舆论甚至一度偏袒于芬兰。

“对于我所能看到的即将发生的这件事我感到深深的悲伤,就是说,出于表达我们对盟军苏联的忠诚,我们将不得不在一段时间之内对芬兰宣战。
毫无疑问,你们的军队在战争中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努力,取得了足够的胜利,现在可以停下来歇息一下。
你们不必发表公开的声明,只需要结束战斗,停止一些军事行动,从而在事实上退出战争。这个寒冷而艰难的冬天已经给你们的这种做法提供了所有的理由。”
——丘吉尔,英国宣战前写给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的信。

“我们现在不得不刮胡子了,因为我们要和绅士开战。”闻听英国的宣战,芬兰媒体开玩笑般地回应,他们向对方表示无敌意。


其他同盟各国更是一直对战争保持着模棱两可的态度。

尤其是美国人。

美国一向同情芬兰这个强权的受害者。时代杂志更是三次报道了芬兰人无畏的“SISU”精神。

但这种暗地里的支持随着苏军的撤退,德芬联军开始对摩尔曼斯克铁路产生威胁(这条铁路是苏联与西方各国物资联络的关键之一),开始产生转变。

10月3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继续参加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

10月24日,美国要求芬兰撤回1940年边界(即冬季战争前苏芬原边界)。

出于美国人的压力和国际形象的考虑(芬兰自39年以来在世界各国拥有大批支持者,他们为芬兰提供了不少捐款和物资)。

芬兰总统吕蒂虽然明面上拒绝了这个要求,但还是于11月5日要求曼纳海姆元帅停止进军。

(2)对战争形势的估计

11月,德国军队进攻摩尔曼斯克以失败告终,芬兰开始怀疑德国人是否真的能快速结束战争。而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芬兰更加怀疑德国是否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围攻列宁格勒”自然而然化为泡影。


4.国内经济状况

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结束后,芬兰失去了38000平方公里的领土、20%工业和11%耕地。42万人成为难民。

复仇的渴望让芬兰人将1940全年45%的预算投入军费。这为1941年末的经济崩溃埋下了伏笔。

1940年,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的化肥的进口来源,粮食大幅减产,食品供应开始短缺。

1941年1月苏联强行要求芬兰境内佩查莫矿的开采权,被拒。

同日,苏联切断对芬粮食供应。

11月,半年的作战让芬兰付出了约75000人伤亡,25000人死亡的代价。这对300万人口的芬兰来说已经是承受的底线。

此外,国内经济形势极大的恶化了。

芬兰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食品、劳工严重短缺和通货膨胀。政府已无心无力继续进攻。

自此,继续战争转入对峙相持阶段。芬兰政府开始寻求方式与苏联和解。


Reference:

1.《芬兰史》【美】伍里宁

2.《极地战争:德军在挪威、芬兰与苏联的战争》【英】克里斯·曼

3.



最后提一下,

不少人认为题目有问题,

“27w芬军连对列宁格勒造成威胁都做不到”

首先,270000芬军是在战斗序列中的,

芬兰总兵力实际上在530000左右,

德国在芬兰境内总兵力200000。

在我看来,不说列宁格勒吧,德芬联军加把劲拿下摩尔曼斯克切断补给线总不成问题。(德三承诺假如芬兰人主动出击,将提供一批芬兰急缺的反坦克炮和装甲车辆)

根源只在于芬兰是否愿意付出更大的牺牲,冒更大的风险配合德国人做这件事。

这也是我写这篇回答的初衷——让各位看到当时芬兰政府的抉择和其中的原因。

user avatar

为啥总有人认为二战的芬兰人是赛亚人,我这个人喜欢瞎说大实话,就说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话,芬兰没这个本事。

二战芬兰军队的特点其实就是善守不善攻,苏德战争初期,因为苏芬战争的目的本来就是消耗芬兰的实力,所以苏军并没有坚决防守新国境线,比较快的放弃了苏芬战争夺取的土地,然而芬兰这次看似轻松的胜利却死了2.5万人,比苏芬战争死亡人数还多。(芬兰总人口300万)

再来看芬兰人打的另一场进攻战——汉科半岛。汉科半岛的苏军守军是名副其实的孤军,困守在芬兰西南沿海,只能靠海军补给。而且汉科半岛的苏军只有二万五千人,再来看他们的番号:

独立步兵第8旅,1个边防总队,若干工程建筑部队、炮兵营及岸炮、高炮连,1个有20架飞机的机群,1个水警区。

这些部队大多属于警备部队、岸防部队和基地勤务部队,在苏军序列中估计只能算三线的了,就是打这些部队,芬兰从1941年7月1日一直打到了12月2日,五个月的时间硬是啃不下来,最后苏军从海路全身而退(2万5千撤出来2万2千)。要知道,曼纳海姆可是把汉科半岛比喻为“一把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芬兰故意放水的可能性。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芬兰在打苏军本来就不准备坚守的新国境线都要付出沉重代价。打苏军弱旅坚守的汉科半岛都久拖不决。那么芬兰人怎么可能拿头去怼列宁格勒防线?除非芬兰人集体昭和参谋附身才有可能。


我觉得我已经把话说的够清楚了,苏军在汉科半岛本来就没有部署强有力的野战部队(看人数的话苏军似乎人多,但要注意相当多的部队是建设部队和岸防部队,而且芬兰可以调集后援,苏军就没这么方便了。更可以确定汉科半岛苏军性质的,是他们的指挥官是海军的C.H.卡巴诺夫少将,也就是说这就里的苏军属于海军基地守备部队),而且后援也是指望不上的(当时波罗的海舰队自己都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芬兰都吃不掉汉科半岛的苏军,自然就更吃不下列宁格勒了。而且德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战役中,可是通过战斗占领了苏军很多岛屿,迫使苏军守备部队撤退。这也可以佐证苏军在汉科半岛的守备部队并不是强军。

但是有的同志因为我诽谤了英勇善战的芬兰军队(虽然我写了守强,但也写了攻弱),所以就很不爽,认为苏军这种战绩其实很难看。我告诉他不要孤立地看问题,芬兰军队在面临这种绝境时并不会比苏军更好看,但他要我详细说说,我也只好详细说了。

在1944年的维堡战役,苏军只用了20天,就将原来曼纳海姆防线的芬军彻底击溃。出于某些原因,中文资料对此均轻描淡写(《战争史研究》的某文惜墨如金,对这个大战役仅用了一句话:“在此后被称为‘流血之夏’的两个星期内,芬兰的主要防线失守,苏军有继续前进之势”)实际情况怎么样呢?老外写书在这点上就是比中国人诚实。

嘛,不要介意翻译者把“近卫”写成了“禁卫”,一个整团的芬军在苏军攻势前“飞也似”的逃命。属实虎贲雄师。

不作解释

以上片段皆来自克里斯·曼和克里斯特·乔根森的《极地战争》。看了这些资料,芬兰军队在1944年有没有小部队长期坚持敌后在孤立状态下牵制敌军的事例呢?还不是该跑就跑。如果还有觉得能在孤立状态顶住有优势火力和空中优势打击长达五个月的攻击是“没什么好吹嘘的事”,那我也确实没啥好说了。

所以实事求是的话,芬兰虽然在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都有上佳表现,但汉科半岛就是没打下来,有啥可说的。列宁格勒更打不下来了。你说芬兰是围而不攻,芬军还不是在尝试进攻失利后才围而不攻的。说芬军人少,前面说了苏军本来就是专职的守备部队,而且芬军还有空中和炮火优势,整整打了五个月。拿库尔兰来作例子,拜托,库尔兰是德军根本跑不掉,汉科的苏军可是撤回到了列宁格勒。他们在汉科那种狭窄地域你都打不动,回了列宁格勒你还能怼赢他们了?所以说情绪化的表述历史不可取。

最后有的人总喜欢说芬兰完全是靠个人奋斗才没凉凉的,而无慈悲的老外又在瞎说大实话了。

苏军一个中将(Savonenkov)都可以跑到芬军司令部,对曼纳海姆指手画脚,命令他必须驱逐德军。曼纳海姆大元帅着实有排面,另外说一句,这位Savonenkov将军是根本没有中文资料的,也就是在中国可以算无名之辈。而且老外还揭示了真相,芬兰之所以没有被严厉惩罚,是因为某支部队奇袭了前盟友德军的防线,让苏联相信了芬兰的诚意才活下来的。各位德粉,你们感觉如何了,感觉如何了啊??

当然我的话都说到这种份上了,还有人不服的话,那我只好修改答案成这个样子了:芬兰完全可以手撕苏联,因为同情斯大林饶了苏联一命。这样总不会有人不爽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为何没有直接出兵攻打列宁格勒,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了芬兰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军事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芬兰并非不想收复失地或削弱苏联,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直接攻打列宁格勒并非最佳选择,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一、 目.............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柏林战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分量。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国家,为何要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去争夺它首都的每一寸土地?苏联方面,面对一个明显已经败局已定的德国,为何还要选择在柏林进行一场异常血腥的攻坚战,导致超过八万红军官兵献出了生命?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在交织作用,绝非一个简单的“胜利.............
  • 回答
    柏林战役,苏联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超过30万人在此牺牲,这在任何军事行动中都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尽管当时德国的败局已定,其军事力量已是强弩之末,为何苏联方面依然选择进行如此规模的攻势,并为此付出如此重大的伤亡呢?这其中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赢得战争”就能概括。首先,政治和象征意.............
  • 回答
    关于日本为何在二战中没有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这是一个涉及多方战略考量、历史背景以及实际执行层面的复杂问题。简而言之,虽然德日两国当时同属轴心国,但他们的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和军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导致了“不配合”的局面。一、 战略目标的分歧:南进 vs. 西进这是最核心的因素。日本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德苏日三国真的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共同对抗同盟国,那么战争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德苏日三国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轨迹.............
  • 回答
    二战前夕,苏联领导层对德国即将进攻的种种情报,为何会表现出如此严重的迟疑甚至不信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这背后牵涉到斯大林个人的性格特点、苏联的政治体制、战略误判、以及对情报本身的认知偏差等诸多层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斯大林本人在这其中的角色。斯大林是苏联的最高决策者,他的.............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二战历史的“如果”总是引人遐想,其中最核心的几个节点,便是德国是否进攻苏联,以及其对英美战略的选择。如果我们假设,1941年希特勒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而是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了西线,采取围困和轰炸英国的策略,并且希望与美国达成某种程度的议和,那么历史走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国能否赢得这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到二战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冒险进攻苏联,德国统一欧洲并建立新帝国的前景确实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要素:1. 德国的战略重心与资源状况: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Leb.............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如果日军真的改变战略,将兵力从南线转向北线,配合德国进攻西伯利亚,那么苏联远东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要判断他们能否抵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毕竟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无数个“如果”的叠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日军和德军的配合进攻,即便只是“暂时放弃南进”,.............
  •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推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极具吸引力。如果德国在1941年5月而不是6月22日发起巴巴罗萨行动,并且日本同时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牵制苏军,那么德国能否攻占莫斯科,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维.............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1941年,如果日本铁了心“北进”,倾尽全力协助德军进攻苏联,历史的车轮会不会因此彻底转向?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略态势、双方的实力以及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确“全力协助”意味着什么。如果日本不仅仅是象征性地在远东制造一些麻烦,而是将大部.............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苏联士兵被严令禁止使用德国武器进行战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禁止”二字可以概括。这涉及到了政治宣传、军事纪律、国家安全、心理战以及历史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苏联一直将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描绘成其最主要的、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