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一定要入侵苏联,为什么不能先解决英国再进攻苏联?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

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英国。事实上,在攻占法国之后,希特勒确实有过在海峡对岸登陆的计划,也就是著名的“海狮计划”。然而,这个计划的执行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海军劣势: 德国海军,尤其是其水面舰艇力量,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英国皇家海军在数量、质量和经验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并且拥有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德国缺乏能够有效保障大规模登陆部队安全渡海和后勤补给的能力。特拉法加海战的阴影,以及海上力量对于岛国的重要性,使得英国海军成为了德国最难逾越的障碍之一。
空军的制空权: 德国空军(Luftwaffe)虽然在闪电战中表现出色,但在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中未能彻底摧毁英国皇家空军(RAF)。英国空军凭借其雷达技术、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以及本土作战的优势,成功抵挡住了德国的空袭。没有制空权,大规模的渡海登陆行动几乎是自杀式的。
海军封锁: 即使成功登陆,德国部队也会面临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封锁,补给线将极其脆弱。海军劣势直接导致了渡海作战的巨大风险,使得德国领导层对登陆英国的把握不足。

2. 为什么选择进攻苏联?战略与意识形态的双重驱动

那么,既然英国如此难以对付,为什么德国反而选择向东进攻,与强大的苏联为敌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欺骗性与“速胜”的幻想: 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并非真心想要长期合作,而是斯大林在争取时间,而希特勒则是在为西线腾出空间并确保后勤供给。希特勒自始至终都将苏联视为其最终的敌人,其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决定了这一点。他认为,只要解决了英国这个主要的西方对手,就必须迅速清除东方的“威胁”,以获得战略上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速胜的误判: 希特勒及其军事顾问普遍误判了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抵抗意志。他们认为苏联军队腐败、装备落后、指挥混乱,并且会因为内部政治清洗而士气低落。他们相信,凭借德国闪电战的经验和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例如几周或几个月内)击溃苏联军队,迫使斯大林政府垮台。这种“速胜”的幻想,让他们认为进攻苏联比长期消耗战对付英国更为“可行”。
资源掠夺的巨大诱惑: 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对石油、粮食、金属等战略资源有着极大的需求。苏联广袤的领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乌克兰的黑土地和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德国认为,一旦占领这些地区,就能彻底摆脱资源短缺的困境,为长期的战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因为其资源丰富且“易于”获取。
意识形态的“圣战”: 对纳粹而言,进攻苏联不仅仅是战略或经济的考量,更是一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圣战”。希特勒将共产主义视为犹太人的“阴谋”,是德国民族生存的重大威胁。他将东线战争定位为一场“种族灭绝”和“意识形态斗争”,这种狂热的信念使得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苏联。
避免“两线作战”的逻辑错觉: 虽然最终走向了“两线作战”,但在希特勒的思维逻辑中,他认为在英军被削弱后,进攻苏联可以避免与英军在西线正面交锋。他希望先通过陆战摧毁苏联,获得资源和战略纵深后,再回头收拾英国。这种想法是建立在对苏联迅速垮台的错误预判之上的。他错误地认为,一旦苏联被击垮,英国将孤立无援,最终也会屈服。

3. 时机与机遇的把握(或错失)

德国选择在1941年进攻苏联,也与当时的时机有关:

英国的孤立: 在攻占法国后,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孤立状态,其在欧洲大陆的盟友基本都被击败。希特勒可能认为,这是在西方问题基本“解决”(至少是暂时稳定)后,转向东方解决苏联的“最佳时机”。
对东线的担忧: 尽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高层始终对苏联的意图保持警惕。随着苏联在东欧(如占领波罗的海国家)扩张,德国的战略家们担心苏联会逐渐增强实力,甚至在未来成为更大的威胁。与其等到苏联变得更强大,不如趁现在(他们认为的)苏联的“弱点”时机发动进攻。

总结来说,德国之所以选择先入侵苏联而不是先解决英国,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判断和动机的组合:

对英国军事力量的忌惮: 德国认为海军和空军的劣势使得直接登陆英国风险过高,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对苏联“速胜”的乐观误判: 德国错误地认为苏军软弱不堪,能够迅速被击溃,从而获得战略优势和资源。
意识形态的驱动: 希特勒将征服苏联视为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生存空间”和消灭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对资源的渴求: 苏联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德国的战争机器至关重要。
战略上的逻辑(尽管是错误的): 希特勒试图通过先摧毁苏联来获得战略上的主动权,从而孤立和最终击败英国。

然而,历史证明,希特勒的这一决策是二战中德军犯下的最致命的战略错误之一。他未能准确评估苏联的工业潜力、军事韧性和人民的抵抗意志,最终导致德军陷入了漫长而残酷的东方战线,并最终走向了失败。这是一个在战略、经济和意识形态上都充满错误计算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都快成月经问题了。

简单的说,就是在德国对英作战最激烈的1940年8月,发生了苏联向罗马尼亚索取领土的事件。尽管该事件以德国强迫罗马尼亚接受苏联要求为告终,但是暴露了苏联对领土的胃口已经超过了苏德密约中约定的范围。

因此德国与苏联在11月在柏林进行了会谈,讨论关于双方势力范围的划分问题,在这个会议上,苏联毫不掩饰的提出了对东南欧的要求,并拒绝了德国的条件。

至此德国认为已经无法以和平手段安抚苏联的要求。12月中下达对苏作战指令。

user avatar

因为几乎所有的统一欧洲副本的正常打法都是先踩波兰一脚开局,然后终场boss就是毛子,英伦三岛算是隐藏关。。。

user avatar

我并不怎么懂二战空战史,但对德空的数据还是略知一二,今天一戳进来就看见一个醒目的“1941年6月22日-7月10日德国空军损失超过1000架”的暴论,那么,这个“超过1000架”是@andre哪里发明的数据?这个损失指的是什么?是单指战损还是包括了非战斗损失?

首先,苏德两方对于计算德国空军飞机受损从而推出损失有着不同口径的算法,有的大于80%,60%,有的甚至大于20%,基于这个标准,俄罗斯资深空战研究者给出了这样的统计图,排除一些苏方自己吹牛不打草稿的官宣外,应该是最为贴近 @andre 暴论的:

翻译以后如下:

这里的德空损失数据据称引用德空官方数据,然后第二大块有学者把损失数据进行了specified,然后可以看到同样是41年6~12月的德/空损失(战损)数据,前者是1424架,后者是2213架。

具体方法是县引用一套外部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具体涵盖的参战单位、战斗日期再和战役中的参战单位、日期进行拟合,原理相当于多退少补,查漏补缺,当然,对飞机受损多少算损失的口径也加了修改,从而得到specific losses和adjusted losses这样的项目:specific的是时间,严格对始末时间进行卡位;adjusted的是统计没有涵盖到的联队损失的补充,然后给定了一个10%或15%补充,继而用specific补出来个最终数据,这个表格称不上权威,因为它属于俄罗斯爱好者自己的私人修订,显然拔高了德军的损失。但是,即使如此,按照这个表格在1941年6月-7月(这里还不算截止7月11日,而是直接算了整个7月,整个7月-8月这段时间德空为了配合地面部队拉口袋,开视野,出勤率达到了巅峰)的数据也远远达不到1000架之多。

而根据德国人自己的口径(德官/6),损失数据则更要少得多,截止六月底,德空损失了330架飞机,到了七月这一数字上走到损失550架和336架受损,和1000架是八竿子打不着。

所以奉劝以这个安德啥为代表的亲苏人士没必要歪曲历史和发明数据来踩英捧苏,毕竟按照这个亲苏人士的说法,6-7月德空就损失了1000多飞机,然而在8-12月德空的损失却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苏联的空中力量在7月以后已经无法对德国法西斯构成什么实质威胁了啊,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所以我摸不到头脑的是这位到底是在吹苏,还是在反串乳苏,搞不懂啊(摊手)

如果非要拿空战吹苏踩英这里也建议掂量掂量苏军到底有没有这个资本,在1939-1940年德国空军战斗机联队在西线作战中损失了飞行员约600人,到了1941年,西线作战损失的战斗机飞行员达到200多人,而东线作为在6-12月德国空军集中兵力应对的战场战斗机飞行员的损失也才200多,与同期西线,地中海战区持平,这个还只是单引擎昼间战斗机部队的数据,算上夜间战斗机部队和驱逐机部队(双引擎战斗机部队)的话,恐怕德军战斗机部队西线(包括地中海)损失的占比会更高,至少占到了85%,毕竟夜战部队和驱逐机部队几乎全程都在西线作战,投入到东线的极少,这里我就没必要列德空在西线东线的飞机和飞行员损失了,免得跑题。


最后奉劝这类人啊,说别人没有逻辑之前应该先把自己觉得自己有的“良心”带上,不带逻辑和不带良心说话的人注定是要被当车轱辘看扁的。

user avatar

德国不进攻英国是因为:

1.德国无法夺取英吉利海峡制空权。

2.德国澡盆海军无法横渡英吉利海峡。

如果你抱着以上观点,恭喜你被英吹洗脑了。

不列颠空战打一年,德国损失1977架飞机,巴巴罗萨开战2个星期德空在东线已经损失了超过1000架飞机。如果德国愿意承受巴巴罗萨初期那样的损失,夺取海峡制空权,削弱英国航空制造业产能,封锁英国本土舰队是可以办到的。

英吉利海峡才34公里宽,说难听点用水雷都能完成封锁,开辟出登陆通道。

真正让德国放弃海狮计划,转而将资源投入巴巴罗萨的原因在于,德国无法确保战略资源的稳定获取。特别是石油和有色金属,苏德贸易的供货量是不稳定的,而且被苏联掌握主导权。同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速度超过德国,如果不在41年进攻苏联,以后将更难以战胜苏联。

=======================================================

我不善于跟不讲逻辑,或者使用车轱辘逻辑的人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的装备选择与战术演进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哪个更好”就能一言蔽之。德军在二战期间之所以大量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使用MG34而非MG42作为同轴/航向机枪,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设计定位与射击稳定性考量: MG34:作为一款“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MG34从一开始就被.............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二战德国在科技领域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许多装备和理念在当时看来,甚至是现在,都显得颇为超前。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在战前就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军事领域。他们投入了巨大的资源,鼓励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有着明确的军事需求作为导向。这种国家层.............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确实,不少人提到一战、二战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德国很厉害”这个印象。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历史事实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真实、接地气,没那些AI味儿。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德国确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种.............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