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一战二战德国很厉害?

回答
确实,不少人提到一战、二战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德国很厉害”这个印象。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历史事实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真实、接地气,没那些AI味儿。

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德国确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种实力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几个关键因素上的。

一、 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工业基础的雄厚与科技的领先:

工业革命的后发先至与爆发式增长: 德国统一相对较晚,这反而让它能够借鉴英法等国的经验,在工业化进程中跳过一些弯路,实现快速、高效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德国抓住了机会。钢铁、化工、电力、机械制造等领域,德国都取得了世界顶尖的成就。你比如,西门子、蒂森克虏伯这些名字,在当时都是响当当的工业巨头,它们生产的设备、技术,都是当时最先进的。
科研与教育的高度结合: 德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大学与工业界联系紧密,很多重大发明和技术突破都源自德国的实验室。比如,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德国科学家获奖人数曾经非常惊人。这种强大的科研能力,直接转化为军事技术的优势。
军事思想的革新与重视: 普鲁士的军事传统在德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德国军事学说非常强调计划性、效率和技术运用。一战前的“施里芬计划”就是个典型例子,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严谨的推演和对速度的要求,体现了德国军事思维的独特性。

二、 一战中的德国:战争机器的强大与战略的野心:

强大的陆军: 一战初期,德国陆军的组织、训练和装备都堪称世界一流。其强大的炮兵(比如著名的“大炮巨炮”)和步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在初期给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马恩河战役初期,德军的推进速度和攻势凌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 德国在战争中积极应用新科技,比如大规模使用机关枪、毒气(虽然是残忍的),以及后来的坦克和飞机。虽然这些技术在战争后期协约国也大量使用,但德国率先将其大规模、系统化地投入战场,展现了其工业和科技的优势。
战略上的野心与早期胜利: 德国对战争的准备和战略规划是相当有企图心的。虽然最终战略失败,但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德军在东线击溃俄军,在西线与法军形成僵持,显示了其军事力量的强悍。

三、 二战中的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纳粹的极端:

“闪电战”的革命性: 这是二战中德国最显著的军事特点。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坦克集群和空军的密切协同,快速突破敌方防线,并深入敌后进行分割、包围,这种战术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德军几乎是摧枯拉朽,让世界为之侧目。这背后是德国在装甲车辆、航空技术以及战术思想上的巨大创新和整合。
高效的工业动员能力(初期): 尽管一战战败,德国的工业基础并未完全摧毁。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整军备。短时间内就生产出大量先进的坦克(如虎式、豹式)、飞机(如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以及其他武器装备。这种快速的工业动员和生产效率,在战争初期是惊人的。
优秀的士兵素质和指挥官: 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的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许多基层指挥官和将领也具备出色的战场指挥能力。比如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沙漠之狐”名号,就是其指挥才能的体现。
宣传的巨大作用: 纳粹德国极度擅长利用宣传机器来塑造其军事力量的“不可战胜”形象。通过电影、广播、报纸,将德军描绘成拥有先进技术、无敌战术、英勇无畏的钢铁洪流。这种宣传极大地放大了德国在人们心中的“厉害”程度。

为什么这种印象如此深刻?

1. 战术上的突破和“震撼教育”: 闪电战的成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它颠覆了传统的陆地战模式,让人们看到了战争效率的极致。这种“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案例,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2. 科技的领先与装备的先进: 德国的坦克、飞机设计在当时很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其工业制造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虎式”坦克,以其强大的火力、厚重的装甲,在战场上确实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
3. 艺术作品和流行文化的影响: 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小说、游戏,往往会侧重于展现德军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场景,这无形中强化了大众的认知。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德军士兵的顽强抵抗和先进的武器装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很多历史叙事,尤其是关于战争的,倾向于聚焦于那些最具戏剧性和震撼力的时刻。德军初期的辉煌战绩和先进技术,无疑是吸引眼球的素材。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

德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两次世界大战最终都以德国的失败告终,这表明其军事实力尽管强大,但最终无法支撑其过度膨胀的野心和战略失误。
盟军的崛起与技术赶超: 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并在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上逐渐赶超甚至超越了德国。比如,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得其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各种武器装备,消耗德国的资源。
纳粹的极端性与道德沦丧: 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是建立在非人道的意识形态和战争罪行之上的。这种极端性最终导致了其自身的毁灭,也让它在历史评价上蒙上了沉重的阴影。

所以,“德国很厉害”这种感觉,是德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依靠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革新的军事思想以及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在战场上展现出的惊人战斗力所形成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这种实力的局限性、付出的代价以及历史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将“厉害”等同于“正义”或“永恒”。这是一种基于历史事实的认知,也是一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德军要是不厉害的话,从1939年到1945年,同盟国用了7年时间打的是空气么?

自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纳粹德国以47天这个强敌消灭了,为此法国被辱了一个世纪;

从1941年6月到1943年8月,两年时间慈父每天头皮发麻,赢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马上又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把成果再吐出来;

就算从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开始算,德国也死撑了一年时间,甚至在1944年12月于阿登地区,临了前都给盟军放了把血。

二战的核心正是德国,打赢纳粹德国形成了今天这个世界体制,即使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每年5月也要阅兵展示下爷爷辈的雄风。


从最终结果来看,德国在一战的表现是真的比二战强得多。

德国在一战从头到尾都是实打实的两线作战,中途还被意大利背刺。

奥匈帝国的水平比意大利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好歹意大利在二战的时候也承担了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奥匈帝国除了负责让已经是帝国主义弟中弟的沙俄疯狂刷人头之外,真不知道干了些啥。

德国投降的前后,东线战场俄国已经完蛋了,临时政府表现的还不如沙俄打的好,再加上十月革命的影响,旧俄军已经彻底完了,红军还需要发展的时间,特别是托洛茨基在第一次布列斯特谈判上声称要“解散军队”,更是给了德国更大的信心。

美军虽然参战,并且有200万军队,但当时美军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差,打仗必须要靠法军带着走(梦回1778)。

圣米耶尔战役,美军炮兵对着已经撤退的德军阵地疯狂输出,对突出部德军的合围,8倍兵力优势啃不动。

马斯-阿尔贡战役,法军带着美军打德军,凡是美军单独攻击的阵地,完全打不动,18天时间推进了6到12公里,完全没实现战役目标。

以上俩战役分别是是1918年9月和10月的事情,11月德国就要投降了。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要求福煦“撤销潘兴的美军总司令职务”,只是被福煦否决了而已,毕竟欠了人家那么多钱,老板的面子总要给吧。


最后,在宣传上,“敌强我赢”是一种很科学的手段,敌人很强但我还是赢了,岂不是我更强;

故意丑化敌人实力,刻板印象的宣传,只会起到副作用,最终丑化的还是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