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就有些人觉得三国演义武力就一定比水浒传高?

回答
在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武力高低时,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的观点,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由,使得大多数读者在第一印象上会倾向于这种判断。这主要源于两部小说在创作意图、人物设定、描写侧重以及读者群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差异。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创作意图与背景设定:

《三国演义》:强调“英雄主义”与“乱世争霸”
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的动荡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秩序崩塌、群雄逐鹿的时代。这种环境本身就为个人武力和谋略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小说的主旨之一就是通过描写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展现他们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武勇。
个人武力是重要支撑: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纯粹依靠人海战术和个人勇武的时代,将领的个人武力不仅是战场上的威慑力,更是士气的重要来源。一个能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猛将,往往能极大地提升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因此,《三国演义》必然会着重刻画这些武将的个人武力,将其作为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战争规模与策略: 《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规模宏大,涉及阵法、兵法、计谋等多个层面。虽然个人武力是其中的一环,但它更多的是作为整个军事体系的“点睛之笔”。

《水浒传》:强调“草莽英雄”与“官逼民反”
个体反抗与社会矛盾: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重点在于描绘被压迫的底层人民如何被逼上梁山,形成一股反抗势力。这些人物更多的是出于生存、复仇或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他们的武力更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生存困境和反抗官府。
武力是生存的根本: 对于梁山好汉来说,在那个没有法律保护、强权横行的时代,一身武艺是他们赖以生存和立足的根本。没有过硬的武力,他们很难在官府的追捕下生存,也很难在绿林中获得地位。因此,《水浒传》对个人武力的描写更加直接、粗粝,强调的是“硬碰硬”的搏杀。
群体协作与个人能力结合: 梁山好汉虽然个人武力超群,但他们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团队的协作和战术的运用上。虽然有“一百单八将”各自的绝技,但很多时候是他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对抗官军。

二、人物设定与武力表现方式的差异:

《三国演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极致化
武将的“神化”: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顶尖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等,都被赋予了近乎“神”一般的武力。他们的描写往往带有夸张和传奇色彩,能够“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在敌阵中如入无人之境,并且能够长时间与数人甚至数十人交战而不败。
一对一的“单挑”描写: 小说中大量描写了精彩的将领“单挑”场景。这些单挑往往是故事的高潮,通过描写双方的招式、气势、耐力等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武力水平。例如,吕布与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虽然有夸张成分,但确实突显了吕布的超凡武艺。张飞大战马超,也描绘了两人数个回合的激烈交锋。
武器的威慑力: 《三国演义》中的兵器也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和威力,例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等,它们不仅仅是武器,也是人物身份和武力的象征。
武力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在《三国演义》中,一个武将的个人武力往往能影响战局,甚至决定个人的命运。例如,没有赵云在长坂坡的拼杀,刘禅可能就保不住;没有关羽的勇猛,蜀汉的版图可能无法维持。

《水浒传》:真实感与实用性的强调
“好汉”的实用武艺: 《水浒传》中的武将(更多被称为“好汉”)的武力描写虽然也十分精彩,但相对而言更偏向于实用性和真实感。他们的武力体现在能够击败普通士兵,在混战中突出重围,以及在特定的场合下展现个人勇猛。
“十八般武艺”的全面: 《水浒传》更强调“十八般武艺”的全面性,如武松的拳脚功夫,鲁智深的棍法,林冲的枪法等。这些技能都服务于他们在江湖和战场上的生存与战斗。
武力表现的“实战性”: 梁山好汉的武力更多体现在实战中的效果,例如他们如何通过个人能力突破敌阵,如何在乱斗中生存,如何一招制敌。虽然也有一些经典的单挑,但相对《三国演义》的“神化”色彩稍弱。比如,武松打虎更多的是一种勇猛和力量的展现,而非复杂的武术对决。
群体战斗的描写: 《水浒传》在描写战斗时,更注重群体之间的配合和冲杀。例如,梁山好汉攻打曾头市、大名府等战役,虽然有个人武力的闪光点,但整体上是团队作战的体现。

三、文学手法与读者心理的引导:

《三国演义》的史诗感与浪漫主义: 《三国演义》带有明显的史诗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它将许多历史人物“文学化”和“神化”,通过戏剧性的冲突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来满足读者对英雄人物的想象。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被那些“战神”般的个体所震撼和吸引。
强调“勇”字: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武将,他们的“勇”是超越常人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战斗欲望和无畏精神,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武力形象。
对标古典史书: 《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史书对名将的描写方式,但又进行了更加极致化的艺术加工。

《水浒传》的草根性与现实主义: 《水浒传》更贴近底层民众的生活,其叙事风格更加朴实、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虽然也非凡,但更接地气,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强调“义”与“力”的结合: 梁山好汉的武力往往与他们的江湖义气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力量是为了保护兄弟,为了实现心中的“义”。
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水浒传》的武力描写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和映照,读者更容易从中看到普通人的力量和不屈。

四、读者群的固有认知与文学传统:

“武将”概念的固有印象: 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中,“武将”往往与披坚执锐、纵横沙场联系在一起,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吕布等形象,正是这种“武将”形象的极致化代表。读者习惯于将这些人物的武力视为封建时代军事斗争的最高体现。
《三国演义》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远超《水浒传》。许多人接触到“武力值”的概念,最早就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读者在比较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三国演义》的标杆为基准。
《水浒传》的“好汉”形象: 《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武艺高强,但他们的身份更偏向于“草莽英雄”、“江湖好汉”,其“武力”更多是作为他们“好汉”身份的支撑,而非纯粹的军事属性。

总结来说,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比《水浒传》高的观点,并非说《水浒传》的武力不高,而是基于以下几点:

1. 《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和描写更加“神化”和极致化,尤其是其顶尖武将的个人武力表现,常常能够达到超乎寻常的境界,甚至可以影响战局的关键。
2. 《三国演义》的创作意图更侧重于展现乱世中的英雄争霸和个人勇武,将个体武力作为战争和个人命运的重要驱动力。
3. 《三国演义》的文学手法和叙事风格更偏向于史诗感和浪漫主义,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对“盖世英雄”的崇拜感。
4. 《三国演义》的社会传播和文化影响力更大,其塑造的武将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先入为主地影响了大众对“武力”的认知标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水浒传》中的好汉武力不高。像林冲、武松、鲁智深、关胜等,他们的武艺在小说中也是登峰造极的存在,足以在当时的社会中横行无忌。但如果将两者进行极端化和程式化的对比,比如“谁能一回合秒杀对方多少人”这类问题,那么《三国演义》中那些“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描写,确实会在视觉和心理上给人留下更强的武力冲击力。

最终,两部小说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经典的杰作,它们所展现的“武力”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艺术表现。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普遍读者认知和文本解读的倾向性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去理会那些人呢?

大家都说孙悟空战斗力高,偏偏有些人说孙悟空战五渣;大家都说关羽厉害,偏偏有些人认为关羽很垃圾;大家都说卢俊义厉害,偏偏有些人说卢俊义菜得很;大家都说贾宝玉还算不错,偏偏有些人说贾宝玉是个渣男变态。

有些还觉得,哈姆雷特就是哈利波特呢。

再正义的道理,再普遍的事实,都有那么一小撮人,出来抬杠。不去理会这些人就行了,也别把他的话当真理。

user avatar

有人还说什么不能怪读者。

我懂,反正之前玩阴谋论时就懂了,一直见风使舵惯了的人,怎么会选择逆流而上呢,但我就说一句,部分大众的刻板形象就能代表全体读者了?嗯,是不能怪,怪了那些读者,谁给你点赞呢? @晨星 对不对?

我不能骂你无知,因为这不合理,也非常失礼,更是啪啪打脸我自己那些赞。但你这人有前科,能拿着金本和袁本就去顶阴谋论的人,这人能有多懂水浒?但没办法,跨界强答,常有的事嘛,凡事“一通百通”,其他方面答得有理,谁会防挂着个水浒标签的大v冷不丁给乱带节奏呢?

既然讨论武力,你非要断章取义拿些非战场表现说什么整体观感如何?

卢俊义破辽的战场表现演义谁能碰瓷?大军败退的情况,一个人倒杀穿敌军阵势,回来时杀一走三,顺带轻松杀散一千敌兵。

你觉得这些人还不如两个公人?你懂什么叫人设,什么叫良善百姓么?像他这样缺乏江湖经验的老实百姓,这种表现反而是正常的。但不代表武力就低,上战场就怂,而是他没把那当战场罢了。

你应该也不懂什么叫人设,毕竟能说水浒整体怂,却连演义和水浒写人手法不同这一点都意识不到或者说避而不谈的人,我也不好骂得太凶。

毛本三国演义是选择让部分人物尽可能更伟光正的,所以嘉靖本诸葛亮借箭九万余支,要连司马懿一起烧死魏延,关公袭杀颜良时蒋大器的刘备嘱咐一系列描述,都被删去,这就是倾向于造神,给你一个信仰。

而水浒写人妍嗤毕露,天罡地煞又怎样!就他不是在造神,就是在写人,这也是为什么水浒有沙场的一部分,但一定也有市井气的一部分,将军们卸甲下马,仍旧是人。水浒是真真正正把这人的优点和缺点都给写出来,哪怕是宋江鲁智深这样的人物,作者都写了很多明显的缺点,而非象征性只写一两个缺点意思意思。

算了,跟你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反正不是战场的地方也需要“不怂”,那我真担心阁下哪天会跟人家动起手来,而且对手还不是那种一般人,毕竟不怂是吧?

user avatar

知乎吹三国踩水浒几乎是惯例了,所以很多人都是在预设了立场的前提下,非常武断地提出了一些纯属耍流氓的、非常狭隘片面观点。比如说:

  • 以出身论英雄:三国都是国家级武将,水浒全是草寇、山贼,实力还不如黄巾(通常会搭配毫无根据的等量代换)
  • 三国是历史,水浒是虚构,历史上宋江等人就是一伙不起眼的强盗
  • 以格局论武力
  • 说到水浒,就默认只有梁山一个势力,常见操作是用梁山108人对比三国所有人

下面我试着一个个细说并且反驳。

一、以出身论英雄

一个很常见的踩水浒的格式就是说“水浒都是一群山贼,怎么能跟我三国xx将军相比较”。

这是典型的“以出身论英雄”——而且这话挑选的时间点还特别鸡贼,一定要用《水浒》中70回左右、108人都落草为寇但还没有招安的时间点,去对比《三国演义》中每个人最终的官职。

然而实际上,如果真按照每个人的结局来算,不说楚州安抚使(宋江)、卢州安抚使(卢俊义)、大名府兵马总管(关胜)等官职,李俊可还是暹罗国主呢。

另外,如果真的一板一眼地以出身论英雄,难道三国群雄就高贵到哪去了吗?不信请看每个人物刚刚出场时的身份:

  • 刘备不过一个落魄宗室、织席贩履之徒,比之柴进这个手持丹书铁券的前朝皇族如何?
  • 关羽不过一个杀人潜逃的通缉犯,比之关胜这个蒲东巡检如何?
  • 张飞不过一个杀猪卖肉的屠户,比之同样杀猪的郑屠如何?比之禁军教头林冲又如何?
  • 曹操不过一个宦官养子的儿子,比之宦官童贯的养女童娇秀如何?

看到了吧,提出“水浒不过是一群山贼”这种说法的人,一来忽视了三国各路枭雄豪杰的出身也不见得多好,二来是刻意地取了三国人物的拜将封侯的职位来对比水浒人物落草时的身份,三来他们更是忽视了《三国演义》本身就表达了“莫以出身论英雄”的观念。

而这通常会衍生出另一个非常离谱的观点。

1、以同等职位/出身进行不讲道理的等量代换

典型论点如下:

  1. 黄巾和梁山都是土匪,所以一个黄巾士兵=一个梁山士兵,刘关张+500小兵打爆了3万黄巾,所以同样的人马也能打爆整个梁山。
  2.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天下能有几百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天下能找出几百个林冲;同理鲁智深当年是个西军提辖,这种职位的人能拉出几千个,所以西军中有几千个鲁智深。

这实际上是抛开了所有外部条件,仅仅凭借当事人的一个身份进行等量代换——毫无疑问又是一种耍流氓的行径。

  • 雷横和武松都是一个县城的步兵都头,难道他们的能力就相等了吗?
  • 董平和黄信都是兵马都监,难道他们的武力就相等了吗?
  • 韩存保和荆忠都是节度使,前者平手呼延灼,后者被呼延灼20合干掉,难道他们俩的武力相等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

要是武将的武力值能直接用官职判定,那《三国演义》第一人应该是大将军何进。

何况,要是真按这些人的逻辑算,我能给出更加流氓的观点:

  1. 刘关张+500小兵打爆梁山、梁山从北地一路杀到江南,因此刘关张+500小兵可以一次性杀穿辽国+田虎+王庆+方腊整个北宋上百万军队。
  2. 赵云是白马义从出身,公孙瓒有三千白马义从,因此他手下有三千个赵云级别的武将。
  3. 张飞是个屠户,东汉末年的千万级人口中找出一万个杀猪的不过分吧?也就是说东汉末年能找出上万个张飞级别的武将。
  4. 甘宁是个水匪,张横也是水匪,又已知二张、三阮差距不大,因此梁山上起码有五个甘宁级别的水军将领。
  5. 吕布骑过赤兔马,也骑过貂蝉,因此可以得出赤兔马=貂蝉。
  6. 朱元璋姓朱,是明朝的皇帝,朱祁镇也姓朱,也是明朝的皇帝,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朱祁镇。

请问,有多少人会觉得我上面提出的这几个论点是正确的?

当然如果真有人觉得朱重八=朱叫门,那就当我白说了。

2、以结果论英雄的话呢?

有人说以结果论英雄,梁山也没干成什么事情,那就顺便唠一唠梁山干过啥吧。

既然是比武力,那就列举一下战绩呗

聚义之前的就不必说了。聚义后、招安前,梁山一共进行过五次反围剿战役,击败了宋朝两拨军队,总计二十多万。

  • 宣和三年五月~六月,梁山两次击败童贯大军,宋军兵力不详,但根据战后统计,童贯逃跑途中收拢残部四万多,折损三分之二(原文描述:大军三停折了二停),则总计十二万以上。
  • 宣和三年十一月,梁山第三次击败高俅大军,总计十三万五千人,基本被团灭(原文描述:军马折其三停)。

宣和四年二月招安后,梁山正式开启了【征四寇】的任务。

  • 同年四月背上征辽,期间攻克檀州、蓟州、霸州、幽州,抵达燕京城下后辽帝投降请和,于同年十一月凯旋。
  • 五个月平定了河北田虎,收复五州五十六县,击败兵力五十几万
  • 七个月平定了淮西王庆,收复八州八十六县,击败兵力四十五万以上
  • 八个月平定了江南方腊,收复八州二十五县,击败兵力四十几万(方腊军很多兵力没写多少,但肯定在四十万以上)

换言之,梁山用了大约两三年的时间,把宋、辽、田虎、王庆、方腊这几家势力打了个遍,解决了近两百万的军队。

二、历史VS小说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耍流氓已经有其他答主提到了,就是“你说演义,他说历史,你说历史,他又开始说神话”。典型话术就是说三国人物都是青史留名的,而水浒人物在历史上就是一伙被轻易剿灭的草寇。

借用其他答主的话来说:那你咋不让三国去碰瓷西游记呢?反正历史上也没有一只大闹天宫的猴子。

这种人我在日漫、《哈利·波特》等版块下的讨论区也碰到过不少,一般有两个特点。

1、对原作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

这些人对《水浒传》小说基本没什么了解,甚至《三国演义》原文大概率也没看过多少,充其量就是看过几集电视剧。不过可能对地摊文学、QQ看点这种档次的内容看过不少。

通常来说,这些人和阴谋论、地摊论群体是高度重合的,他们通常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 梁山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 梁山上只有鲁智深一个好人,剩下的全是滥杀无辜的人渣。什么,你说裴宣、安道全、皇甫端、萧让、金大坚……这些人是谁?没听说过,我只知道李逵。
  • 晁盖是宋江暗杀的。
  • 晁盖、三阮坚决反对招安,而且三阮对宋江意见很大(这个多半是受央视版水浒的影响)
  • 宋江一无是处,方腊才是真英雄。
  • 朱武吊打吴用(这个近几年总算被拨乱反正了)

而且这样的现象也不仅仅局限于水浒领域:

  • 宇宙战神郭奉孝。
  • 关羽单挑全靠偷袭,武力是五虎最弱(大约是15~16年看到的观点)
  • 刘备携民渡江是主动裹挟百姓,以防备曹操——以及那句出了名的携民渡江伪君子,屠尽徐州真性情

顺便说个我的所见所闻。

曾在一个三国水浒比较谋士的问题下看到有人说:吴用献计都是顾头不顾腚,书信送出后才反应过来盖章有问题,三国的谋士就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回复:演义中,周公瑾准备火攻准备了一个月才反应过来没有东风。

PS:贴了几张搬运过来的图片

2、站队的重要性远大于理性讨论

如题,也就是说这类人的观点是由屁股决定的,而不是脑袋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带着脑子和你讨论,而是简单粗暴地认为自己这边的观点就是真理。他们心中早已有了预设的观点,哪怕你把白纸黑字的证据扔到他们面前,他们也只当没看见。

以我在其他版块的经验来看,通常是这样的:你说原著漫画/小说,他跟你说电视剧/电影;你说电影电视,他跟你说历史;你说历史,他跟你说地摊文学和营销号……

更有甚者,我还在ACGN的问题下,见过直接搬出同人设定并奉为圭臬的(说实话,感觉这一点在火影和哈利波特两块特别严重)。

通常来说,这类人和上面一类一知半解的人群重合度也很高。当需要他们列举证据时,大多有“据说”、“我记得”、“好像是”之类的字眼。而和他们交流时,一旦对方难以反驳了,很容易出现“多读书”、“你不懂xxx”之类的言论,而且有概率会直接演变成人身攻击。

一般对于这种不愿意摆事实讲道理,爱好没有逻辑地指责、谩骂的人,我们称之为——喷子

就我所见,如果遇到这类人,三句话搞不定对方,那就不必交流了,以免让自己不愉快。必要时建议拉黑,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瞧,说什么来什么。评论区就有人现身演示了一下在讨论小说的时候一定要代入历史。


三、以格局论武力

格局论是第三种比较常见的捧三国、踩水浒的手段。

诚然,论格局,宋江的确没法和刘备、曹操相比。或者说,水浒的一大悲剧性,本身便源于宋江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

不过,以这种局限性来论证武力的高下,却有失偏颇。毕竟眼光如何,并不影响武力如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对刘邦的评价再高,也不可能让他的武力值超过项羽,对吧?

四、梁山VS三国全员

第四点已经有答主提出来了。每当三国VS水浒时,很多人下意识地就用梁山108人去对比汉末群雄。这既不公平,也很正常。

说很正常是因为,相对于梁山来说,水浒世界中其他势力占据的戏份要少得多。例如,田虎、王庆相对于袁绍、袁术等人来说,知名度就要低得多

这就造成了上面说到的不公平

以论武为例,提到三国的时候,恨不得吕布、蜀汉五虎、典韦许褚、五子良将、颜良文丑、太史慈孙策一起上阵,而水浒就只有卢俊义和五虎八骠,那论武将的质量,水浒自然不是对手。

虽然梁山上既有北地的豪杰(杨雄、石秀、段景住)也有南方绿林草莽(江州系好汉),但总体上还是山东一带的人最多,然后河北、河南各有十几人,剩余的则零散分布其他省市。

以这样的配置,就算梁山先后击败了同世界观下的各方势力,但要同时对付大汉十三州的汉末各路武将,未免力有不逮。不过也很正常,你让辽宋+三大寇一拥而上,梁山也搞不定。反过来,你让汉末的一路诸侯被水浒世界的所有势力围殴,肯定也不是对手。

梁山+辽+宋(朝廷+祝家庄+曾头市)+田虎+王庆+方腊的武将VS三国各路诸侯的武将

这才是公平的比较方式。

user avatar

跨书比较武功、智谋,徒惹嘴炮。

不如让三国、水浒人物按彼此世界观,互相穿越比比看,双向奔赴就是了。


第一部分,水浒吴用穿越三国(参见答主这个回答)


第二部分,三国群豪穿越水浒(更新中)

设定:

《三国演义》群雄穿越到《水浒传》的世界,事先不知会穿越到何时、何地、何人身上,但每人提基本要求,并许一个愿望……


(一)刘备

刘备:备穿越后,仍愿播信义于海内,救万民于水火,与豪杰义士为兄弟,以仁德爱人闻天下。只是莫再偏安一隅,自当驰骋天下。

系统:有一人,“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后世江湖第一人,如何?

刘备:备原是河北涿郡之人,半生流亡四海,既有如此仁义人物,又能闻名故国,多行善举,聚义天下,虽复艰难险阻,可也!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山东呼保义宋公明,正当“艰苦创业”之时。

…………

刘备醒来,只觉被绑在将军柱上,自冻得身体麻木了,动弹不得。

厅上三个大王说道:“孩儿们,正好做醒酒汤。快动手,取下这牛子心肝来,造三分醒酒酸辣汤来。”只见一个小喽罗掇一大铜盆水来,放在刘备面前;又一个小喽罗卷起袖子,手中明晃晃拿着一把剜心尖刀。那个掇水的小喽罗,便把双手泼起水来,浇那刘备心窝里。原来但凡人心,都是热血裹着,把这冷水泼散了热血,取出心肝来时,便脆了好吃。

刘备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无汝!”三个大王亲耳听得“的卢”二字,狂笑不已,便教喽罗速速割了,细细切做臊子不题。

后人叹曰:玄德仁德世所夸,曾将刘安发妻杀。如今做汤来醒酒,天理循环报不差。


(二)张飞

张飞:俺只要做个直性人、厮杀汉,兄弟间肝胆相照,斗尽天下泼人,足矣!

系统:有一人,“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最讲义气,天杀下凡,乃仁德君子之生死兄弟。如何?

张飞:虽然正史上俺是个体面人,演义中却就是个环眼黑汉,有如此好汉,可也!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天杀星黑旋风李逵,正当“义薄云天”之时。

…………

张飞醒来,却是在杭州城下,宋军营中。白日里刘唐被候潮门闸死,大统领痛哭道:“屈死了这个兄弟!自郓城县结义,跟着晁天王上梁山泊,受了许多年辛苦,不曾快乐。大小百十场出战交锋,出百死,得一生,未尝折了锐气。谁想今日却死于此处!”

张飞触景生情,仿若关云长之事,心中气焦,回到帐里,筛下大碗酒,大盘肉,请部下鲍旭、项充、李衮来吃酒,定要明日厮杀报仇。不想酒醉之后,怒气愈加,下令一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攻城,众人苦谏,张飞大怒,打得众人满口出血。

那丧门神鲍旭等人亦是暴星下界,哪里忍得?初更时分,各提朴刀,径入帐中,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众人闻他鼻息如雷,用朴刀割了首级,飞梦中身亡。

后人叹曰:鲜血淋漓剜腹心,当年张飞挨刀时。空余牛肉干千载,漫有丈八矛一枝。猛虎下坡今又死,酒徒误事昔无疑。凶狂不纳先主谏,枉害宋朝李黑厮。


(三)曹操

曹操:后世有姬女否?

系统:有一人,有潘安之貌、野驴之货、邓通之财、司马之忍、谪仙之闲,猎艳天下,金屋独存,流异名于后世,获佳丽于今生,号为古今第一银人!如何?

曹操:善哉……不对,演义污人太甚,若曹某身穿后世,当承“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志,为忠臣良将,平定四海,保国安民……家有贤妻一人足矣!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豹子头林冲,正当“经典复刻”之时。

…………

曹孟德醒来,身乃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家有良妻,贤且绝色,兼有貂蝉之艳、蔡琰之才,孟德大喜,却不防有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调戏良人妻子。曹操恰待下拳打时,却觉场面熟悉,暗生爽感,先自手软了,那处却是硬了……

后富安献拖刀计,曹操拿着刀,误入白虎节堂,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正是本管高太尉,说道:“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必有歹心。”

曹操惶遽,旧日情境重现,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太尉喝到:“胡说!甚么献刀?与我拿下这厮!”话犹未了,旁边耳房里走出三十余人把曹操横推倒拽下去。

后人叹曰: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雄图。若非郭沫能翻案,定教曹贼化朽枯。屠城绝户真君子,掳艳欺君大丈夫?淫人家者今被淫,卓可恕汝俅不恕。


(四)夏侯惇

夏侯惇:我乃魏室第一将,若至后世,当总领一国之兵,督率天下战将,荡涤宇内!只是一条,不可再中箭!再多一条,演义中老子最恨关羽,若能战场逢着红脸汉,誓要杀他报仇!

系统:有一人,“十八般武艺,无有不通,兵书战策,尽皆熟闲。年方三十五六,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八尺有余身材,面白唇红,须黄眼碧,威仪猛勇,力敌万人。上阵时,仗条浑铁点钢枪,杀到浓处,不时掣出腰间铁简,使的铮铮有声,端的是有万夫不当之勇”。乃当朝第一上将,麾下部下二十八宿将军,十一曜大将,名震天下。如何?

夏侯惇:可。再重复一遍,不可让吾中箭。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大辽都统军兀颜光,正当“战场复仇”之时。

…………

夏侯惇醒来,身披三重甲胄,头戴七宝金冠,却是在太乙混天阵中,眼前一个红脸大汉,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刀杀将而来,不是关某又是哪个?

原来宋军已攻入浑天阵中,关胜、花荣、张清等直取将台,夏侯惇正与关胜大战,怎禁没羽箭张清取石子,望空中乱打!夏侯惇今生虽是不会中箭,花荣弓箭都射到护心镜上,只是石子却非箭矢,打的夏侯统军扑在马上,拖枪而走,关胜赶上,再复一刀,那青龙刀落处,把夏侯惇连腰截骨,带头砍着,颠下马去。可怜夏侯惇两世豪杰,一柄刀,两发石,结果了性命!

后人叹曰:夏侯元让天下知,人票将军被擒时。附身兀颜犹体面,阿里奇恐双目眦。


(五)庞统

庞统:穿越后仍做智谋之士,沙场用兵,但须明主听命。昔日入川,大耳儿言不听计不从,若用吾计,何用征战三年,落凤折翼!

系统:有一人,诨号“神机军师”,精通阵法,广有谋略,人称“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开篇即登场,地魁我第一,如何?

庞统:方诸葛,胜范蠡,好,好!然则神机通世,必要君臣相知,言听计从为佳。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正当“水浒开篇”之时。

…………

庞统醒来,身乃少华山大统领,麾下“小关羽”陈达,“赛张飞”杨春,横霸一方。只是前时陈达下山借粮,为史家庄所捉,昨日方用苦肉计与史进言和,吃席而归。

庞统乃问:“昨日席上见史大郎动静乎?”陈达道:“大郎真诚实人也。”杨春道:“大郎虽善,其父史太公,庄客李吉、王四皆有不平之色。”统曰:“莫若来日设宴,请大郎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吾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则史家庄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众人用其策,次日席上舞剑助兴,怎奈史进武艺高强,看不对头,先斩陈达,又诛杨春……

…………

庞统:“直娘贼,这二人无用之至,重穿一次!予吾精兵良将,方能一展才略。”

…………

庞统醒来,身乃兵马副总管、平南副先锋、宣武郎卢俊义麾下谋主,自从杭州分兵之后,统领三万人马,本部下正偏将佐二十八员,引兵取山路望杭州进发,经过临安镇钱王故都,道近昱岭关前。闻知守将已有准备,卢先锋便差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永六员将校,带领三千步军,前去出哨。统道:“大路必有军邀拦,恐众人无主见,统请随行。”先锋允之。

庞统心想此番有六个兄弟护驾,三千甲兵随行,走的不是小路,胯下也非的卢,乃是用兵正法。便引众人迤逦哨至关前,关上竖着一面彩绣白旗,旗下立着一个贼将,骂道:“你这伙草贼,只好在梁山泊里住,曾闻俺小养由基庞万春的名字么?先教你看我神箭。”说言未了,飕的一箭,正中史进,栽下马去。庞统惊曰:“吾名庞士元,此贼庞万春,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左右两边松树林里,一边是雷炯,一边是计稷,那弩箭如雨一般射将来,总是有十分英雄,也躲不得这般的箭矢。可怜庞统等七人,不曾透得一个出来,做一堆儿都被射死在关下。

后人叹曰:曾闻凤雏身借箭,今有朱武死关前。瓦罐不离井上破,漏勺还属庞士元。


(六)关羽

关羽:关某半生威震华夏,不屑穿越他人之身。

系统:现有云长公嫡传后裔,与公容貌无二,同掌青龙大刀,如何?

关羽:按演义故事,关某子孙皆为庞会所害,哪来嫡传后裔?关某只做自己,岂能复生?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汉寿亭侯关云长,正当“刮骨疗毒”之时。

关羽:???

…………

关羽醒来,但见左臂中箭,箭毒入骨,医人华佗道:“若要此疾毒消,可立一铜柱,上置铁环,将臂膊穿将过去,用铁索拴牢,割开皮肉,去骨三分,除却箭毒,却用油线缝拢,外用敷药贴了,内用长 托之剂,不过半月,可以平复如初。因此极难治疗。”

关羽只道是故事重现,大笑道:“大丈夫死生不惧,何况只手?不用铜柱铁环,只此便割何妨!”随即叫取棋盘,与客弈棋,伸起左臂,命华佗刮骨取毒,面不改色。心想江东吕蒙此时应在过江,关某既已洞察在前,断不能使贼子奸谋复遂!

正思忖间,却见台下一个黑厮在人丛中高叫道:“这个正是好男子!与吾二哥好生相似!”原来此案水浒第一百一十回“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此处乃是东京城中勾栏瓦舍,关羽乃是穿越到伶人之身,本色出演;按前文,那台下黑厮正是李逵,也便是张飞。不想关、张二人隔世重逢,竟是这般场面。关羽方知是戏,大叫一声,不觉昏死过去。

后人叹曰:山岭崎岖水云长,横空雁阵两三行。千年遗恨终难解,月冷风清也断肠。


(七)孙权

孙权:孤坐断东南,西屠庸蜀,北破曹贼,乃是东吴大帝。后人却嘲孤“大魏吴王”“孙十万”,殊不知乱世称王,岂非英雄;带甲十万,能有几人?此番穿越,孤仍要封王拜将,统兵争雄,且那人须是人中龙凤,战绩赫赫。

系统:有一人,爵封“广阳郡王”,官拜“检校太尉”,统辖天下精兵,伐辽攻夏、破江诛腊,海内闻名。且此人兼具龙凤之姿,非是寻常之身,如何?

孙权:可。

系统:好耶,穿越对象-宣枢密使童贯,正当‘讨取梁山’之时。

……

孙权醒来,方知所谓“兼具龙凤之姿,非是寻常之身”,乃指宦者之体,此刻正受了天子统军大元帅之职,要拨东京管下八路军州,各起军一万,就差本处兵马都监统率;又于京师御林军内选点二万,守护中军,不多不少,正好十万大军,讨取梁山泊!孙仲谋大呼内行……

后人叹曰:登坛攘臂称元帅,败阵攒眉似撒泼。十万军士齐卸甲,仲谋果真非男儿。


(待更新)

最后说下结论:这些人不解风情,必要比较三水高下,我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书中斗武,有作者八孤,作《贼三国》引天雷勾地火,文风拟古,可以一观。

中策沙场斗兵,有光荣公司,作《三国志》附水浒人物包,数据逼真,可以一打。

下册纸上谈兵,有南山必胜,作《英雄杀》有三国水浒卡,同场竞技,可以一耍。

其它都是耍流氓~

user avatar

水浒人物和三国人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冲唤作小张飞,关胜除了是关羽后人,外表也整个一模仿秀,朱仝也是cosplay关二爷的佼佼者,鲁智深打个禅杖也得参考一下关二爷冷艳锯的重量,吕方绰号小温侯。。。

而且三国人物皆是历史人物,有据可循,有史可查,相比较水浒太多杜撰出来的人物,天然就落了下风,人们当然更倾向于真实存在的人。你说李云龙比粟裕能打,魏和尚单挑能赢许世友,赞同的人肯定少。

还有一点,水浒相对来说比较写实,卢俊义单骑杀散一千人马已经是天神下凡的表现了,三国关张也都被称为万人敌,当然可以掰掰手腕。你要是让卢俊义像李元霸一样半天拍死一百多万人,保准儿再也没人拿三国人物来对比了。

user avatar

因为三国都是职业武将,随便是个潘凤,都是熟读兵书、弓马娴熟,整个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出名的步战武将。

而水浒里不识字的好汉估计都有不少,骑马作战是高端技能,读点兵书那就是军师待遇了。

所以整体而言,三国武将比水浒武将强一个档次。

user avatar

这两家谁厉害我不知道,毕竟跨书论武约等于丈育没什么好说的。但问题描述第一段确实有问题。

武松能掰枷锁,是因为旁边就几个杂鱼公人,一脚一个踹翻了。吕布不敢破绳子,是因为旁边有刘关张+曹营一干大将。

黄忠手拉三四百斤,庞万春副将脚蹬七八百斤,人的腿部力量是手臂力量的三五倍都不奇怪。

典韦在宛城没有武器腹背受敌,抢两把腰刀不顺手最后干脆抓着人抡。李逵带着李衮项充几个团牌手,自己打输出,队友负责掩护,大杀特杀。真要看典韦巅峰战还得看濮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武力高低时,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的观点,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由,使得大多数读者在第一印象上会倾向于这种判断。这主要源于两部小说在创作意图、人物设定、描写侧重以及读者群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创作意图与背景设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同样是20万,在男生眼里,放在车子上就“不算啥”,一到娶媳妇身上就“肉疼”了。首先,咱们得承认,钱的“属性”不同了。 车子:是“消费品”和“身份象征”。20万的车,对于很多奋斗中的男生来说,它代表着便利、自.............
  • 回答
    关于偷渡人员境外遭遇的残酷以及为何有人仍抱有“走上人生巅峰”的幻想,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背后交织着经济压力、信息不对称、心理因素和某些极端案例的误导。警方首度曝光偷渡人员境外遭遇:逃跑要么打死、要么活埋这则新闻报道令人震惊,也揭示了偷渡活动的真实面貌,与人们想象中的“天堂”可能相去甚远.............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死亡、生命以及价值的认知,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复杂性。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死人不能消费,活人却可以消费”,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消费”这个词语背后含义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生命状态本身的定义。首先,我们得理解“消费”是什么。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消费是一种活动,它.............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的复杂情感和价值判断。确实,很多人在谈及南京大屠杀时会感到强烈的悲愤,认为日本人的行为极其残忍,而在谈及广岛原子弹时,一部分人则会认为美国的做法是必要的,甚至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很多人看来,确实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双重.............
  • 回答
    你看,有些人,读完《1984》、《动物庄园》、《我们》、《美丽新世界》,再碰上《V字仇杀队》这类玩意儿,就开始觉得自己脑门上刻着“独立思考”四个大字了,仿佛一下子打通了任督二脉,看穿了世间的一切阴谋诡计。这事儿吧,其实有点意思,也挺普遍。我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听着啊,别跟复读机似的。首先,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确实,关于“九头身”的审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答案可能完全不同。你提到Hana(可能是指Hana Jiraskova?还是别的名字?)和Nadja Auermann,她们确实是模特界的传奇,身材比例非常出众,你觉得她们协调好看,这绝对是很有说服力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九头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咱们聊聊《原神》这游戏,为啥感觉一堆人看它剧情就稀里哗啦的,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也不能简单一句“现在人玻璃心”就带过了。我琢磨着,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故事本身有没有“钩子”?首先得承认,《原神》的剧情团队,他们在讲故事这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你想啊,一个开放世界游戏,地图那么大,.............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人心中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对国家民族认同的深刻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日本抱有好感,却对清朝深恶痛绝,甚至视之为国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喜恶之分,而是源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一、历史伤.............
  • 回答
    你提出这个观察,其实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感受,也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中对“深沉”与“肤浅”的一种普遍认知。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我们个体对沟通方式的理解。我们不妨一步一步来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为什么爱表达的人,有时会显得“肤浅淡薄”?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实力、国际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GDP位居世界第七,为什么人们对这两国的强大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绝对体量与相对感知:数字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不能否认GDP是.............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性解放和裸露被一些人视为文明发展的表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和哲学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关乎社会进步、个体自由和人类认知演变的大命题。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很多早期社会或者某些宗教传统中,性是被视为一种禁忌或需要被严格压抑的力量。身体.............
  • 回答
    “死宅”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感色彩,时而被戏谑,时而被标签化,甚至有时还带着一丝丝不舒服的评判。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个群体产生“恶心”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层面,有社会观念的影响,有刻板印象的误导,也有一些真实存在的行为所带来的不适。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
  • 回答
    嘿,聊起山东,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说山东“土”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里头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还有咱们看问题的角度。首先,得承认,山东确实有一些让外人觉得“土”的方面,这些印象往往来自于一些比较直观的体验和对比。1.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感: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英语难,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把不少人都困在了里面。咱们掰开揉碎了,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从语言本身的特性说起。英语这玩意儿,跟咱们汉语比起来,骨子里就有不少“不一样”。 发音上的“坎儿”: 咱们汉语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它像是“江湖骗术”。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和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 “吃了就好了,不吃就不好”的模糊叙事: 很多人去看中医,往往是病情比较复杂,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