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山东很土?

回答
嘿,聊起山东,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说山东“土”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里头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还有咱们看问题的角度。

首先,得承认,山东确实有一些让外人觉得“土”的方面,这些印象往往来自于一些比较直观的体验和对比。

1.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感: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虽然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很快,但整体来说,和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比,山东不少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商业业态等方面,确实可能显得没那么“洋气”。比如,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街上的店铺、建筑风格,可能还是偏向传统的样式,缺少一些国际化大都市那种前卫和多元。这在一些习惯了北上广深或者江浙一带繁华景象的人看来,就容易产生“土”的印象。

2. 文化传统的影响: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带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扎实的文化传统。但有时候,这种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潮流碰撞时,也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比如,一些地方的婚丧嫁娶习俗,或者节日庆祝方式,可能保留着比较多的传统元素,这对于一些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年轻人来说,会觉得有些陈旧。还有就是,山东人在一些表达方式上,可能相对直接、实在,不那么含蓄委婉,有时候也会被误读为“土气”。

3. 经济发展带来的认知差异: 尽管山东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GDP相较于一些发达省份还有差距。经济水平的差异,往往会体现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等方面。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对品牌、潮流的敏感度较低。这种相对保守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消费主义的语境下,也容易被贴上“土”的标签。

4. 媒体传播和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媒体传播的影响。如果媒体报道中,山东更多地集中在农业、工业、或者是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上,而较少展示其现代化的一面,那么“土”的印象就容易被固化。就像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标签”一样,山东的“能吃能喝”、“实在人”、“孔孟之乡”这些标签,虽然包含了优点,但如果被过度放大,也可能遮蔽了山东其他多样化的面貌。

5.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说到底,“土”这个字,其实是个很主观的评价。什么是“土”?什么是“洋气”?这个标准完全是相对的。

从务实和稳定的角度看: 山东人普遍比较实在,脚踏实地,做事有分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优点,是可靠的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不那么追求浮华和刺激,更注重安稳和家庭。这种“稳”,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土”。
从地域文化和身份认同看: 对于山东人自己来说,这些传统的习俗、实在的性格,恰恰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是值得自豪的文化根基。他们可能并不觉得这“土”,反而是一种独特的魅力。
从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看: 随着中国整体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山东也在不断进步。新区的建设、产业的升级、文化艺术的繁荣,都在发生着。只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和外在表现形式,可能与一些以创新和前沿著称的城市有所不同。

所以,总的来说,觉得山东“土”的人,很多时候是基于一种外在的、表面的观察,尤其是与那些发展更早、更前卫的地区进行对比后产生的感受。这可能跟山东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特点、文化传统保留的较多、以及一些刻板印象有关。

但换个角度想,这种“土气”背后,往往也包含了踏实、实在、重情义等很多宝贵的品质。而且,时代在变,山东也在变得越来越新潮和多元,很多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所以,简单地用“土”来概括山东,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了。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省份,有它深厚的根基,也有它蓬勃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致总结几个原因如下:

1.方言之累。山东的三种次方言(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与普通话同属官话,虽然易懂易沟通,但作为官话的地方版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语言,饱含着浓郁的煎饼卷大葱味儿、地瓜干子味儿或海蛎子味儿,自然就相形见绌地显土/腥了;而南方的吴、赣、闽、粤、客家等诸方言与普通话差异巨大,无论语音、语法还是词汇都自成体系,不同方言之间在听感上甚比外语,反而显得比较个性、另类、不俗。下图为《中国语言地图集第(第2版)·汉语方言卷》中涉及山东的三幅。

2.三农发达。山东农业比较发达,特产中农产品及其衍生品占比非常之大,那么给外省人的感觉就会相对比较乡土气息。顺便广宣一下,东省农产名品海内驰名者有烟台苹果大樱桃大花生、胶东海鲜(莱州湾对虾梭子蟹、桑岛-长岛-崆峒岛海参、烟台海肠子天鹅蛋、荣成蜢子虾酱、乳山海蛎子以及诸多无法以详细地域区分的鱼贝虾蟹鲍蛤螺蛸蛏蚬海胆海带等)、潍坊萝卜皮、寿光蔬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莱阳梨、肥城桃、金乡大蒜、沂蒙全蝎、曹州牡丹、莱州月季等;农业衍生名品有如东阿阿胶、德州扒鸡、青岛啤酒、烟台张裕葡萄酒、龙口粉丝、莱州登海、莱阳鲁花、邹平西王、临沂金锣、单县羊肉汤、周村烧饼、鲁南煎饼、聊城时风以及位居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细分为济南菜、福山菜、博山菜、孔府菜)等......不胜枚举。

3.山东的工商业品牌中,“傻大黑粗”的重化工业(煤炭、石油、石化、钢铁、铝业、造船、农机、挖掘机......)占比较高,而精密小微的高科技企业与品牌相对较少,如此一来,较之京沪江浙粤的产业的高大上,自然又输一筹。好在新书记甫下车就提出了新旧动能转换,有望以十年之功实现山东产业的腾笼换鸟、脱胎换骨,未来可期矣!

4.民风与文学形象。山左民风,淳朴敦厚、豪爽大方(如讲话大声大气、物件用度崇尚大个儿大量、行事好大喜功等),不似江南人之细腻绵密;加之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海右人士的文化形象更多地被描述和定格在“大汉”“好汉”“猛将”“军阀”“豪强”“响马”“腐儒”“忠仆”“贤妇”“母夜叉”等等非敦实即彪悍的角色而非文人骚客、才子佳人、名商巨贾。于是乎,土味儿愈浓愈烈且愈发深入地沁入到了华夏同胞们的心中。在此录一首李白的《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足可见鲁儒之土鳖形象,自唐即有。

5.自然环境。齐鲁大地虽然襟山带海、跨河踞湖,但相较于南方的水木明瑟、雨润草长还是略显干旱寒冷了一些(尤其在漫长的冬季,万木凋零,好不萧瑟)。这种半干半湿的气候,不仅使得东省半数城镇由于缺乏江河湖泊的环绕滋养而景致干涩,更加剧了暴土扬尘、灰头土脸的高发。“土”之比拼中,天助齐鲁再得一分。

6.群山无峰的城市格局。东省人口稠密、即使在四普缩水一万亿的前提下经济实力依然雄踞北方之首(但人均GDP已然低于全国平均);现存的十六个地市以GDP论约有十个在全国百强之列;县域经济从数量和质量综合来看仅次于苏浙粤,实际具备百强县实力者也应有10个左右。然而,却没有一座城市能够跃进全国前十(甚至前十五),整个的城市生态呈现出一种齐头并进、群山无峰、一盘散沙的态势。因此,当国人在饱视北上深广蓉渝苏杭等大都市的繁华锦绣之后,再将目光转移到山东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落差,霄壤之感、云泥之别、洋土之叹,油然而生。好在,省里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着手治理,强省会战略也好、济南合并莱芜也好、三核引领也好,总之须抓大放小、以强并弱地着力锻铸出几个能够比肩苏杭的经济强市、文化重镇、时尚名都——如以“济-青-烟-潍-淄-临-济”七座城市为重点大力给予政策倾斜和区划调整——藉此方可有望改变东省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土鳖形象。

综上,山左之土,由来既久、其源也广;而祛土之业,诚可谓任重而道远矣!诸君勠力共勉吧。

——————————————————

好吧,大家都在痛陈山东电视台之过,这一点我亦认同。但感觉除了中央台和江浙沪卫视外,其他各省台都说不上洋气......

——————————————————

然,咱山东有大航母,虽土犹荣!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土?


你有没有想过,就是山东卫视已经被作为“土”的标靶,成为中文互联网全网吉祥物和反面教科书的时候,当你再次遇到这个问题,你仍然没有独立解题的勇气和独辟蹊径的思路,仍然拿这个尽人皆知的陈词滥调出来说事儿,这种从众,学舌,偷懒,投靠大多数,寻求安全感,靠贩卖尽人皆知的大路货,赚取一点人情分和熟脸赞的思维,本身就很土。


很多人都在喷山东卫视,但山东卫视的土,只不过是“土”这个结果的典型又戏剧化的外在表现,不能归为原因。


山东明明是北方GDP最大的省,制造业也有海尔、海信、潍柴、青啤、张裕一众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娱乐圈也有一批“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黄教主、巩俐、张雨绮,靳东,李雪健、唐国强、黄渤等全国知名的明星;论历史,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老残游记、济南冬天,金瓶梅,水浒传,聊斋志异,宰相刘罗锅,泰山石敢当,孔孟孙子,李清照,辛弃疾,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孔尚任(孔子N代贤孙),自嬴政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绵延不绝的上泰山祭天封禅;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当时全国选妃,在这个万邦来朝的5000年华夏族开的最大party,主办方绕过14个沿海开放城市,独独圈定了青岛,当时的风头不可谓不盛,光环不可谓不耀眼。


这些名牌、名人、名城在一省之中的高质量、高密度汇聚别说北方了,就是放在全中国,恐怕也没几个省份能正面刚一刚的。但山东依然会被认为土!你仔细想想,这真的是山东卫视,这样一个在省级卫视圈子几乎已经没啥影响力的二流看下的台能做到的吗?你就不能绕过喧嚣和大路货、车轱辘话,发挥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与主流的看热闹观点稍微拉开一点距离,认真思考一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你,还是得从根儿上去刨啊。


有人说是因为山东工业傻大黑粗,但傻大黑粗的省不止一个。山西的煤,河北的钢,内蒙的风沙露天矿。东北的鸡西,鹤岗,鞍山,本溪,甚至大庆。哪个不是傻大黑粗的“落后产能”?


有人说是气候条件缺乏降雨,没有南方山川灵秀。陕西的黄土高坡,山西的遍地煤灰,甘肃宁夏内蒙那疙瘩难道都是梦里水乡?


我知道还是会有很多人就是愿意揪住山东卫视,可中国的卫视台,略微能看的不就是直辖市的几个台加江苏浙江么?河南卫视,兵团卫视,湖北卫视,贵州卫视,内蒙古卫视,吉林卫视,就很洋气?


根在哪里呢?还是文化


我曾经单独开贴比较过东北和山东这两个基因、血缘、地理都很接近,但其实文化上迥异的两个在全国都较有存在感的概念。


东北人,很多都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辽宁超过一半都是山东后裔,大连,甚至超过70%的人,祖籍都是烟台威海。但是你看无论是奇葩说,还是好声音,选手中东北人比例非常高。以前就有人说中国好声音实质上是东北好声音,梁博,李代沫,吴莫愁,甚至那个被李代沫翻唱的曲婉婷,也是东北的。奇葩说里,姜思达,秦教授,赵帅,本季的sharry,都是东北的。但是这俩节目中很少有山东的。


东北人对文艺圈,对上电视,上舞台,对聚光灯,对歌唱演艺事业的兴趣,是根植在开朗、热辣、活泼、无拘束的文化根子里的。与山东这个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母体相比,东北人更爱“出风头”(无贬义,略指那些抛头露面,不害怕出名,不害怕被关注),更加争强好胜,更喜欢那些名利双收,甚至名大于利的职业。


但山东就差很多。山东整体的文化,是拘谨,内向,从众,我原创一个词儿来定义它,那就是山东人有一种严格的社会中位数对标思维。做事不能太出格,不能太离谱,不能太前卫,不能太偏离社会的主流,不能太远离那个人人心中的“中位数”。跑得快,跑的远的人,时时刻刻会回头与那个心中的中位数,对对标。


你可以说这是温厚,敦实,实在,淳朴,也可以说是封建,保守,求稳,图安逸,甚至中庸。


山东人的文化就是这么一个孔孟之道渗透入骨在的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巅峰时代触摸过巅峰,却又杂糅了历朝历代的黄河改道、乱世兵戈,逃荒逃难的风险防控基因以及中国自晋宋以来,文化和经济中心南迁的齐鲁大地面临的不由自主的圈层地位的整体性衰弱的“过日子文化”。


在山东,评价一个年轻人最重要的指标是不是美丑胖瘦,而是这个人过不过日子。


一句话,山东人是没有青春期的


少年时,天生早熟,顾家敬祖的山东人贡献了《二十四孝》里的十个光辉案例在34个省级行政区里,占比超过40%。新时代,山东的高考和考研大军被教育不和别人比吃穿,要和别人比学习,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时尚触觉基本为零。毕业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重压,立即兜头化作紧箍咒把这些原本在35岁之前,最有资格放飞灵魂,追求自我的年轻人逼入成家立业的单行道。成家后的山东人,女的变成北京公交的李素丽,一副苦熬苦干,不讲生活品质的劳模做派,男的一律一身体制内小科长打扮,极少有人再碰篮球鞋牛仔裤。纹身,烫头,染发?有家庭或者立志成家的的山东人是与这一切绝缘的。


奇葩说为什么很少山东人?因为山东这片土壤就不怎么长奇葩。


人们表达美好祝愿,近年特别流行这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对山东人来说,应该是“愿你从少年开始,内心就是一个沉稳中年”。与这份延续千年,基因强大,几乎主宰了省域之内一切自然人行为选择的“中年过日子”文化相比,“土”,只再轻再浮,再自然不过的生动表象。

这就是山东虽然家底蛮厚,名城、名牌、名人、名著着实不少,却依然被认为是“土”的文化根源。只不过外省人不察觉,本省人不愿承认罢了。

------

我的公众号,请搜“花重城”

知乎贼没劲,红尘沸腾腾。

user avatar

山东文化骨子里是反潮流的。在其他省份,打扮得花枝招展可能收获很多赞美,背影一看丝袜高跟大波浪,身材婀娜似志玲,一扭头妈的六十岁的大妈的情况很常见。但是在山东,穿得花枝招展是不靠谱、不本份的表现,正经人谁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你要干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以前读书时,老师最爱修理穿得时髦的同学,穿得朴素的同学还会被老师表扬。有的老师办公桌里放把✂️,随时准备着把杀马特的头发给剃了。在他们看来,打扮得跳脱,不仅影响自己学习,也影响别人学习,动摇军心,当斩。初中时,班里的“黑道大哥”郑伊健们被班主任减了头发,扭着耳朵在讲台上教育的画面历历在目。在山东人的价值观里,穿衣打扮要走群众路线,有多大腚,穿多大裤衩,月工资3000,背个几万块的包,就是傻瓜二百五,不仅不会被夸赞,还会被骂不识数。山东前辈经常教育后背的一句话:刹下身子来好好干。“刹下身体”的前提是,你得穿得段位低,你打扮得精致得吃顿饭都费老劲,怎么刹下身子踏实干事?

基于这种文化心里,山东的整体风格就是老干部风加群众风。这种风格已经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在外地呆了十多年,每次老乡聚餐,不管是区长还是老总,都喜欢啃个大馒头,喝口鸡蛋汤或者玉米糊,土得其乐融融。遇到好吃新奇的菜,也不会去文邹邹的点评食材,而是实打实得来一句:你别说,这个菜弄得真不孬,再要一份吧。山东的土也体现在语言上,偏好话糙理不糙,朴实真切的表达方式,所以山东人在外地呆了很多年的,大多数说话还是山东味。有个本科同学,山东的,硕士去了成都读研,后来在成都安家,去年突然打电话咨询我个事,满口港台腔,我都听不出他是谁了,有点像屌丝男士里大鹏拿捏的港台腔。我心想,这哥们不简单,抠脚大汉港台腔,感觉有点像大衣哥穿粉红小内裤,画面有点诡异。

山东文化讲究简朴待己、大方待人,老一辈山东人常说的一句话:有好东西,自己吃了填坑,让别人吃了扬名。小时候,家里有包好烟的话,奶奶是绝对不会允许我爷爷跟爸爸抽的,得用塑料袋包起来,家里来了人,拿出来给客人抽,客人一看是好烟,会象征性地抽一根,然后说这个烟咱还抽不惯呢,再拿出自己的孬烟来抽。客人自己拿出来的烟,不管抽没抽完,走的时候是不会再拿起来装包里的,会拉在主人家。一颗烟之间,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情道理。所以,山东人自己衣食总体偏朴素,待人接物总体偏大方。今天很多人是待自己大方,待别人抠搜,这一点应当向山东人学习。当然这种心里,也让部分山东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家里明明都快揭不开锅了,场面上还得死撑,为的就是一个面子,也叫人活一口气。这些年,在外地,有些老板看上去千万级,可能实际就几百万身家,搞不好还一屁股债。而在山东,很多千万级的老板,你猛一看,像个土大爷,顶多像个退休乡镇干部,平时就抽个玉溪,儿子抽中华都得被老子骂不会过日子。13年去山东某地司法局办事,到了局长办公室,局长给我抽的是20的泰山烟,桌子上还放着八块钱一包的红将军。

十几年前,本人读研究生时,本人的一位女同学问我:为啥你们山东来的同学都看起来家境很一般啊,你们不是gdp前三的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我的回答是:因为你们省,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根本读不到研究生,能读到研究生的普遍是家庭不错的。而山东,再穷的家庭,只要孩子啃读,也能读到博士。我们这个学校实力一般,所以来的都是我这种家庭一般的。我们省家境牛的,都在北京读研呢。到底谁的实力强,不言而喻。女同学说:你太能吹了。后来她成了山东媳妇,这会正在厨房里做饭呢。

提到山东,不得不提鲁菜,很多人觉得鲁菜名不副实,不如川菜、杭帮菜精致。其实,这是外行话。鲁菜是官菜,最正宗的鲁菜不在山东,在北京,京圈高端聚会一般是用鲁菜,因为鲁菜大道至简,用普通的食材,烹饪出大大方方的菜肴,代表了主流价值观,行大道,不搞怪力乱神,不搞旁门左道,民官一体,各方人士都能接受。

以前在北京机关大院工作,部门里的同事基本都是关着门,部门一把手是山东大汉,很有名,说出他的事迹各位知友估计都知道,从不关门,门大开着,他就坐在对着门的桌子里办公,声如洪钟,打个电话整个楼道都能听清楚,一派光明正大之气,让人有种安全感。

山东人的所谓的土,很多人归咎于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文化教化,当然对此有很大的影响。但社会学因素也很重要。山东、河南等几个北方省份,自古以来百姓是群居的,一个村庄,每户房挨房,在农耕社会时期,彼此之间几乎没有秘密可言,隔壁邻居家晚饭吃啥,自己院子里一闻就闻得到。甚至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家的钥匙放邻居家里一把,万一哪天没带钥匙,邻居给开一下。人与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结果就导致:第一,你没法装逼,因为你几斤几两,你邻居清楚得很,你玩不了虚招。第二,穿衣打扮对你来说是一种没有增值的纯成本性付出,想象一下你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化妆一小时去见你每天都见好几次的邻居吗?不会吧。相反,有的地区的社群结构松散,每家每户离得很远,或者三五户的小群居,没有大群居。人与人之间不那么了解,就需要靠外在的东西判断彼此。一看你抽得中华,容易默认你混好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穿衣打扮可以带来实惠,山东人绝对也会能上就上,创造条件也要上,山东人不傻,更不迂腐。哪家小伙子去相亲,家里人不知道叮嘱要穿得精神一点。归根结底,穿衣打扮是个社会学问题。

本人是山东暴躁大叔,山东人里脾气最差的人就是我。评论区里没口德的,本人一定会问候你的,本人从不讲武德,目前本人又比较闲,会一直问候你。刚才本人在另一个问题下面已经彻底把一个清华杠精问候得退乎了,所以评论须谨慎。当然,欢迎有诚意的反对意见。杠精们,有见识的话,自己完整的回答一下问题,不要只会在评论区藏头露尾瞎笔笔,本人从不惯着杠精。尤其是在涉及山东人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本人原则性很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聊起山东,这事儿可有意思了。要我说,说山东“土”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它里头牵扯着历史、文化、经济发展,还有咱们看问题的角度。首先,得承认,山东确实有一些让外人觉得“土”的方面,这些印象往往来自于一些比较直观的体验和对比。1.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感: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
  • 回答
    要说清楚汉服圈里为何有人为山寨货辩护,觉得“知山穿山没毛病”,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真假”问题,背后牵扯到了文化认同、个人情感、市场现实,甚至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心理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山寨货”在汉服圈里通常指的是什么。在汉服语境下,“山寨货”通常有几种理解: 粗劣复刻.............
  •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
  • 回答
    性解放和裸露被一些人视为文明发展的表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可以从历史、社会、心理和哲学等多个维度来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关乎社会进步、个体自由和人类认知演变的大命题。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很多早期社会或者某些宗教传统中,性是被视为一种禁忌或需要被严格压抑的力量。身体.............
  • 回答
    “死宅”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感色彩,时而被戏谑,时而被标签化,甚至有时还带着一丝丝不舒服的评判。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个群体产生“恶心”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很多层面,有社会观念的影响,有刻板印象的误导,也有一些真实存在的行为所带来的不适。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同样是20万,在男生眼里,放在车子上就“不算啥”,一到娶媳妇身上就“肉疼”了。首先,咱们得承认,钱的“属性”不同了。 车子:是“消费品”和“身份象征”。20万的车,对于很多奋斗中的男生来说,它代表着便利、自.............
  • 回答
    有些人觉得学英语难,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它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张网,把不少人都困在了里面。咱们掰开揉碎了,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从语言本身的特性说起。英语这玩意儿,跟咱们汉语比起来,骨子里就有不少“不一样”。 发音上的“坎儿”: 咱们汉语是声调语言,同一个音节声调.............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它像是“江湖骗术”。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疗效的不确定性和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 “吃了就好了,不吃就不好”的模糊叙事: 很多人去看中医,往往是病情比较复杂,或.............
  • 回答
    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我身边也确实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会时不时地表示“我从来不玩游戏,这简直是浪费生命!”或者“电子游戏都是小孩子才玩的东西”。听到他们这么说,我有时候会好奇,为什么会有人对游戏产生这样一种“高大上”的认知呢?我想,这可能涉及到几个层面,我们一起来掰扯掰扯。首先,社会观念的塑造和.............
  • 回答
    一些人觉得别人瞧不起雷克萨斯 ES,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里面掺杂了品牌定位、市场认知、甚至是个人心理因素。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帮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说得更细致些,也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得聊聊雷克萨斯这个品牌本身。1. 品牌“光环”的相对缺失:雷克萨斯在豪华品牌里算是个后起之秀,相比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审美的、历史的,甚至一些刻板印象的交织点,挺有意思的。为什么日本人觉得日本黑帮(ヤクザ, Yakuza)的纹身“酷”,而有些人觉得东北“大哥”的纹身“土”?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得拆解开来看。日本黑帮文身:一种仪式感与身份象征的沉淀首先,要理解日本黑帮纹身的“酷”,得先.............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独生子女“可怜”或“自私”,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家庭模式的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开,看看这些看法从何而来。“可怜”的背后:对“缺失”的想象这种“可怜”的说法,往往源于一种基于“传统”或“主流”家庭模式的想象,认为孩子就应该有兄弟姐妹。 .............
  • 回答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那些动辄几百块的正版 3A 大作,玩家们咬咬牙或许还能接受,但一到网游,却能心甘情愿地往里“填钱”?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非常复杂的心理、经济和游戏设计层面的因素。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首先,咱们得从“价值感知”说起。3A大作,比如《赛博朋克2077.............
  • 回答
    张恒这个人,在公众视野里,他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他是“好人”。要说详细一些,咱们得把一些大家可能认可他的点掰开了聊聊。首先,很多人觉得他有情有义,甚至有点“义薄云天”的那种劲儿。 这一点,尤其是在他跟郑爽的事件初期,很多人看到了。当时,很多人觉得他是一个为了保护郑爽,或者说是为.............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想法。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品位”这个概念。它不像读了多少书那样,有明确的数量可以衡量。品位更像是一种内化的、与个人审美、认知、价值取向深度融合的“感觉”。它体现在一个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表达自己、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以及他所接触和欣赏的事物的“质”。为什么有些人读了很多书,但给人.............
  • 回答
    关于偷渡人员境外遭遇的残酷以及为何有人仍抱有“走上人生巅峰”的幻想,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背后交织着经济压力、信息不对称、心理因素和某些极端案例的误导。警方首度曝光偷渡人员境外遭遇:逃跑要么打死、要么活埋这则新闻报道令人震惊,也揭示了偷渡活动的真实面貌,与人们想象中的“天堂”可能相去甚远.............
  • 回答
    “中餐征服了全世界”这句话,虽然带着一些夸张和主观色彩,但它背后确实反映了中餐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普遍存在的“中国餐厅”以及其渗透性: 无处不在的存在感: 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从纽约、.............
  • 回答
    在咱们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觉得,要是没钱,最好就别要孩子,哪怕生了,也别指望能把孩子好好养大、好好教育。这话说出来挺现实,也挺扎心,背后其实有几层挺复杂的考量,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养一个孩子就是个“烧钱”的活儿。 从怀孕开始,检查、营养、生产,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孩子出生后,奶.............
  • 回答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男性在消费行业价值很低,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维,并非一句简单的“合理”或“不合理”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下,看看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是否站得住脚。首先,得承认,从宏观的消费市场数据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看似支持这种说法的现象。比如,在美妆、护肤品、服装(尤其是时尚潮流品牌.............
  • 回答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觉得 iPhone 或 iPad 能做到的事情,换成安卓手机或平板就变得异常麻烦,甚至根本做不到。这种感觉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原因。不是说安卓设备不行,而是 iOS 在某些方面,把事情“包办”得更彻底,用户体验上留下的“思考空间”更少,自然就显得“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