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刘备是个假仁义的伪君子?

回答
有些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假仁义的伪君子”,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刘备一生中一些行为和决策的解读,以及对“仁义”本身定义的不同理解。要详细地讲述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

一、 对“仁义”的解读和刘备行为的“不符”之处:

“仁义”的理想化与现实的政治斗争:
理想化的“仁义”: 在很多人心中,“仁义”代表着无私、纯粹的道德高尚,以及对百姓的绝对关怀。刘备本人也时常标榜自己的仁义,例如“仁德之名,四海传闻”。
现实政治的残酷: 然而,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任何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并建立一番事业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权谋和利益考量。这就导致了刘备的一些行为,在某些人看来,与他标榜的“仁义”存在“落差”。
刘备的野心与抱负:
建立自己的势力: 刘备并非像他所标榜的那样,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草莽英雄。他有明确的政治抱负,希望建立自己的政权,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招揽人才、集结军队、占据地盘。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斗争,与纯粹的“不争利”的仁义有所不同。
“汉室宗亲”的身份利用: 刘备一直强调自己是汉室宗亲,以此来获得正统性支持,招揽那些忠于汉室的人才和势力。但批评者认为,这更多地是一种政治工具,他利用“汉室”的名义来服务于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非真正将复兴汉室放在首位。

二、 具体事件中的争议点:

徐州三让徐州(陶谦让徐州):
支持“真仁义”的说法: 刘备在陶谦临终时,两次推辞接受徐州牧的职位,表现出谦逊和不争权的品德。这被认为是其仁义之举。
支持“假仁义”的说法: 然而,一些人认为刘备的“三让”并非真心推辞,而是深谙政治之道,通过“推让”来获得更高的声望和更广泛的支持,最终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徐州。这种“顺水推舟”的技巧,在一些人看来是政治手腕,而非纯粹的谦让。更有甚者,认为他实际上是在等待机会,一旦有机会便会 seize(抓住)。
依附曹操时期:
支持“真仁义”的说法: 在依附曹操期间,刘备仍旧心怀复兴汉室的志向,并暗中联络袁绍,这体现了他的坚定目标。
支持“假仁义”的说法: 但是,他却接受了曹操授予的官职,并在与曹操一同征讨吕布时,对吕布的劝降行为不加劝阻,甚至还参与围剿吕布。批评者认为,这与他口中的“仁义”相悖,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可以暂时屈居人下,甚至参与攻打曾经的盟友。更有一些解读认为,他背叛了对吕布的承诺(虽然这更多的是猜测)。
借荆州与取荆州(甚至夷陵之战):
支持“真仁义”的说法: 刘备为发展势力,向孙权借荆州,后来又未能归还,这在当时是一种策略,也可以理解为为了生存。夷陵之战是为替关羽报仇,体现了他的“义气”。
支持“假仁义”的说法:
借荆州不还: 刘备集团在取得益州后,依然占据荆州,这是对孙权的不义之举。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战略,本身就包含着对荆州的战略考量,而并非仅仅是为了借用。当刘备集团的实力壮大后,对荆州的占有欲就显露无遗。
为关羽报仇的“私情”: 批评者认为,夷陵之战很大程度上是刘备个人情感的驱动,而非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他因为关羽之死而执意伐吴,不顾陆逊的警告和朝臣的劝谏,最终导致了惨败,白白葬送了蜀汉集团的元气。这种为了“私情”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伪君子”的表现,因为真正的仁义应该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对待百姓的态度:
支持“真仁义”的说法: 刘备在长坂坡为了救阿斗而“掷阿斗”是其仁义形象的典型代表,以及他对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照顾,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支持“假仁义”的说法: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些“仁义”之举更多的是作秀和政治宣传。在政治斗争中,获得民心是重要的政治资本,他的许多行为都是为了收买人心。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战略需要,他也可能不得不采取一些牺牲百姓利益的措施,但这些都被他的“仁义”光环所掩盖了。

三、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解读的主观性:

“仁义”的定义是动态的: “仁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内涵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在乱世中,“仁义”可能更多地包含着对承诺的遵守、对臣下的责任感、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百姓的保护。但同时也需要有政治智慧和生存能力。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在塑造刘备的“仁义”形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中有许多情节是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的,旨在突出刘备的道德光辉,并将其与曹操的“奸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忠义”的叙事模式,使得刘备的仁义形象深入人心,但也可能掩盖了他政治斗争中的一些不那么“仁义”的方面。
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多元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复杂的政治家,都不可能被简单地标签化。他的行为受到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目标以及周围环境的共同影响。因此,对他的评价也必然是多元的,有人看到他的仁义,有人则看到了他的权谋和策略。

总结来说,认为刘备是“假仁义的伪君子”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对“仁义”的绝对化理解,认为真正的仁义不应该夹杂任何政治目的和权谋。
2. 认为刘备所标榜的“仁义”与他在政治斗争中所采取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存在矛盾,例如利用汉室宗亲身份、借荆州不还等。
3. 质疑其某些“仁义”之举是否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收买人心、积累政治资本的政治作秀。
4. 特别是夷陵之战,被视为其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表现。
5.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可能过度美化了刘备的形象,掩盖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些真实面貌。

然而,也需要承认,刘备在乱世中能够凝聚人心,建立蜀汉政权,其人格魅力和一定的“仁义”底色是不可否认的。这些批评性的解读,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更批判性的反思,是对“仁义”在现实政治中的应用进行的一种审视。所以,这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复杂化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一,怪《三国演义》。

二,这么认为的人,可能没意识到,何谓仁。


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写的一个疏失是: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说的是。

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面向读者是老百姓。

先已说过,罗贯中无法在小说里描述诸葛亮用心平而劝诫明、抚民之干、理戎之才,只好让诸葛亮没事放个火、禳个星、借个东风,玩个锦囊。

这类似于我朝教育,无法让普罗大众明白总理折冲樽俎的大才,只好描述睡衣补丁、“机智地回答外国记者”。


同理,罗贯中很难描述刘备之仁,只好让他到处哭鼻子,丢孩子,打仗靠兄弟,没事装孙子。

所以就错了。

看《演义》多的,都会说刘备是哭出来的天下。然而《三国志·先主传》里,只有一处明确描写他哭泣

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典略曰:備過辭表墓,遂涕而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前因后果:曹操南来,刘表已死,刘琮要投降;诸葛亮认为刘备唯一的法子是袭取荆州,刘备却不肯。

刘备去找刘琮(不是偷袭),刘琮不敢见他,许多人跟刘备而去;刘备去辞别了刘表坟墓,走了;到当阳,十余万人跟着他走,日行十来里。

这就是所谓携民渡江

刘备在刘表麾下数年,刘表对他不算坏,但也不算好;他不欠刘琮什么,诸葛亮劝他直接打刘琮夺荆州,刘备说:“不忍心。”

生死之际,刘备还是没对刘琮下手。还去辞别刘表墓,流了眼泪。是真正的感怀。

荆州即将归属曹操,十余万人愿意背井离乡跟刘备走;古代人安土重迁,为什么肯跟刘备走?因为他仁。

刘备回馈了大家对他的信任:他没逃命,而是跟着大家一起走,日行十余里。即便曹操在背后虎豹骑追杀他。

这就是。善良,敦厚,质朴的心。


多说一点仁。

刘备的身份,许多人误会了。彭羕后来劝马超闹事前后说过刘备:

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老革,老兵油子是也。


刘备不是个读书人,而喜欢结交豪侠。关张都是社会热血男儿。相比起孙权有张昭可以团结士人,曹操有荀彧可以团结士人,刘备麾下,关张赵都是豪侠出身,黄魏出于行伍,马超是边地军阀,说穿了,刘备手下主体,就是支土土的豪侠队伍。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刘备骨子里,是个老兵。他的大战略规划才能有限,但局部战场,非常能打。

先前没有自己的班底基业,依然纵横中原。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刘表都希望他当雇佣兵。

后来有了自己的基业,那就厉害了。赤壁和汉中,曹操没再能占他便宜。夷陵也是以多打少,开场占便宜的。

所以刘备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而是那么个脾气:

“我的的卢和双股剑呢?拿来!我他妈来干他一炮!”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了。刘备不是个好脾气的乖孩子,他也打人,比如著名的鞭打督邮,其实是他干的(罗贯中栽赃给了张飞);比如他也杀人,彭羕要谋反,他干脆就杀了,没给面子。

但刘备大体是仁的,换言之,讲义气,待人好。

实际上,刘备前期,简直就是个活雷锋:袁绍打公孙瓒,他和田楷去帮公孙瓒站台。

曹操打徐州搞大屠杀,刘备身边只有千余兵加点儿骑兵,来帮忙了。陶谦要把徐州给他,他是真让过的。

所以后来曹操袁绍都喜欢他,不为了他是汉室宗亲——那会儿汉室宗亲遍地爬,刘晔都是汉室宗亲,还不是给曹操当个小秘书——而是因为刘备这人真讲义气,真给劲,而且确实挺能打


刘备先后归附过许多人。除了逃离曹操之外,没有回头对谁捅过刀子。在乱世,这就很难得了,许多人就做不到——比如吕布。

这是对旧人,刘备很仁义。


刘备先后打过许多仗,但没屠过城。在乱世,这就很难得了,许多人就做不到——比如曹操。所以刘备到哪里,老百姓跟到哪里。

这是对百姓,刘备很仁义。


袁绍杀田丰,逼沮授等不提。曹操那边荀彧是怎么死的天下皆知,崔琰们我们就不说了。孙权那里陆逊是被活活羞辱死的,张昭当年扶孙权上马背,之后怎么被孙权折腾的,我们也知道了。

刘备对关羽什么态度?关羽死,举国去征。

刘备对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等什么态度?跟我的老哥们,我不让你们吃亏。

马超流离一生,最后倾心将马岱托付给了刘备。

黄权跟刘备倾心相知,降了魏国都在夸刘备好,曹丕用反间计都没用,说明黄权太了解刘备的善良了:刘备也确实没有辜负黄权的一家老小,“他也是无奈才降的,没关系。”

糜芳出卖了关羽。糜竺自缚去请罪,刘备放了他,说没事,是你弟弟犯罪,不关你的事。


最后,刘备对诸葛亮什么态度?陈寿虽然不能给蜀汉讲好话,但还是忍不住说: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诸葛亮后来鞠躬尽瘁,一口一个先帝,那也是赤诚的真爱啊。

刘备对下属,没得挑了吧?


哪怕是小人物呢?

刘璋投降后,刘备没杀他,送他去了公安,给他将军印信,给他财物。这就完美了。

孙权取荆州,刘璋被孙权逮住了。刘璋的儿子刘循还在蜀汉。

猜刘备怎么对刘循的?蜀地得了,你爸爸都走了,留你何用?

——而刘备封了刘循做奉车中郎将。也还可以吧?


还是回到携民渡江那事。

刘备不乘机袭荆州,是放弃了最好的求生之路。

他带着百姓慢慢走,是自己跌进了大危险。

他的最好方略,是急行到江陵自保,但刘备却说: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还是不忍。


刘备是个倔强有脾气的老兵油子,但他不是个残忍的人。在你死我活的乱世,不残忍,就是仁了。

而且刘备的心理素质是真的好——不是好在听见曹操说“使君与操”时丢了筷子——而是他在生死之际,还是坚持自己的善良原则。

习凿齿说: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平时吧,看不出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但生死之际,许多人都会怂,都会觉得“生死之际了,道德有鸟用,还是要先活命才好”,但刘备依然是个仁人君子。

生死之际考验出来的,那就是真君子,不是伪君子了。

user avatar

刘玄德诗赋:

演义说三国,魔怔超水浒,南北划魏吴,一隅拥巴蜀。

后谥昭烈帝,时称汉先主,仇则大耳贼,亲以刘皇叔。

裔是中山后,业实织履徒,情系桃花盟,义结金兰谱。

颖川攻张宝,虎牢围家奴,界桥救白马,徐州援恭祖。

一时美名加,三让仁德附:投我辕门戟,报君白门斧。

因陶决孟德,邀曹复攻吕,破吕再背操,昔年战本初。

许都衣带诏,相府震雷箸,河北杀颜文,古城聚龙虎。

大义谋二刘,草庐辞三顾,君臣隆中对,鱼水锅里煮。

携民多十万,兵阻计无出,抛儿慰子龙,堕泪激鲁肃。

江东焚舟舰,汉家夺州府,三气杀周郎,四郡次降服。

荆襄已平易,张松献蜀图,季玉揖盗入,西州囊中物。

背盟斩杨高,弄险害凤雏,孟起兵锋反,云长守势疏。

车马入成都,贰臣相导路,公侯倒戈辈,何不杀反骨?

汉水惊鸡肋,定军伤一股,朝坐汉中王,夕闻白衣渡。

麦城无救兵,寇封引天怒,关张争亡故,玄德登九五。

献帝命犹存,皇叔报丧书,谯周常祥瑞,李密夙闵苦。

竭发二川锐,誓令六郡屠,陆逊焚百里,永安寄遗孤。

无颜惭诸葛,有心诘马谡,先主擅识人,李严何错付?

一命还九天,出师谓崩殂,若凭小说言,后世称丈夫。

彭有老革言,璋留贼子诉,袁曹吕刘孙,叛附变无度。

荆徐豫益凉,取舍何名目?两番抛妻女,豪壮仿高祖。

糜甘一何辜,甘泉贺万福,孙仁劫江去,吴苋续衣服。

安乐归子弟,社稷托相父,三曹成魏风,璋冲能文武。

日月入吴腹,仲谋承伯符,阿斗独碌碌,岂非乃父故?

仁德虽籍名,毕竟贵人助,潦倒逢糜竺,窘迫得徐庶。

兵困生魏延,势危借的卢,竺弟受千刀,庶母悬一柱。

文长谁杀我,士元落凤诛,军略乏远才,亮计止纸敷。

纸火一日破,荆川失肱辅,刘安献狼肉,新野燃民屋。

长板约同辱,江陵已夜驻,夺川为乐否?抚膝赘肉突。

曹氏非善类,孙权亦猪鼠,刘郎能如何?大汉特朗普!

季汉在藩镇,不如刘渊乎?青史已留名,黄粱终入土。

黑粉皆五蠹,帝王都须除,李代桃僵兮,指桑骂槐树!


利益相关: 如何激怒一个诸葛亮的粉丝? - 高雅的王司徒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answer/217059

user avatar

有个成语叫盲人摸象,摸到象牙的说大象是棵大萝卜,摸到脑壳的说大象是块石头,摸到身体的说大象是块门板,摸到不可描述的说大象是根棍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元末明初的产物,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却较之盲人摸象者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演义替曹操盖棺定论时有一句: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什么叫对立统一,估计不少朋友全还给中学课本了。

有虚伪权诈就代表某人所做的仁义之举都是作秀?广施仁义就代表某人不会行虚伪权诈?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价值观实在不应出现于成人世界。

作为政治集团领袖的刘备有没有虚伪的地方?

有,肯定有,没有才怪了。

盘算盘算刘备的手段,莫说刘璋这号官二代,即便奸雄如曹操,朝堂斗法,照样被虚虚实实耍得团团转,其手段之老辣,即便开了上帝视角,亦不免瞠目。

但劳驾,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个什么环境?是王纲解纽,天下大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你死我活,彻头彻尾的淘汰赛。

套用某段大实话:

【争霸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争霸是暴动,是一个政治集团消灭一个政治集团的暴烈的行动。】

所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朋友的残忍,当此虎狼环伺之时,一脑子条条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小白兔早就死绝了。

(刘虞:瞅我干嘛?

公孙瓒:瞅你咋地?!)

因此,这地没得洗,也压根不用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原本就是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婆婆妈妈,拍死个蚊子都要努两滴泪的所谓仁君形象只存在于古典小说抑或评书里。

然而,就此便能定论,政治家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了么?

否!

分析一位政治家是不是有道德的政治家,无非看两点:其一,有无道德底线;其二,是否作无谓之恶。

汉末军阀混战,一个个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屠城洗荡是家常便饭,曹操甚至在徐州搞出了彪炳史册的大新闻。

反观刘备,征战半生,从无杀掠记录,荆州之役,百姓从者十余万,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简直是乱世中的一股清流。

汉末群雄,刘备资本最差,东奔西走,颠沛流离,按理说最有动歪脑筋,搞打草谷的动力,现下清白如纸,只能说此公有道德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再看看无谓之恶。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对曹操有这么一句评语: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

《三国志》正文也有类似记载:太祖(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崔)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清单里都是曹操的朋友,如许攸、娄圭都是纯粹的因言获罪。我向来不喜曹操,一是屠戮百姓,一是非常不够朋友,大权在手便没了哥们,只剩下君臣。但不得不承认,这类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做派是权力者的通病。

恰巧刘备阵营也有个摆不正位置的老兄弟简雍:

性简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犹箕踞倾倚,威仪不肃,自纵適;诸葛亮已下则独擅一榻,项枕卧语,无所为屈。

兴致来了还拿刘备本人的政令开涮,动辄飙车:

时天旱禁酒,酿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酿具,论者欲令与作酒者同罚。雍与先主游观,见一男女行道,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酿者。

这位搁曹操那儿,坟头的草估计都三尺高了。末了摊上刘备呢?高官厚禄,平安终老。

武则关、张、赵云,文则糜竺、孙乾、简雍,刘备的患难之交都得到保全,君臣朋友,善始善终,只能说此人重情重义,宽以待人,不会滥施无谓之恶。

纵观刘备一生,仁义是真,权诈也是真,仁义对内,权诈对外,有黑有白,有阴有阳,这才是完整的人物形象。

至于观者的感受,无非受立场影响而已。如果站在刘备敌对阵营的立场,精曹精孙抑或精了其他林林总总,大耳贼空有仁义之名,权诈百出,素无信义,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如果站在刘备阵营立场,昭烈帝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何伪之有?如果站在百姓的立场呢?用得着范文澜先生对于诸葛亮的一句评价:

如果某些封建统治者的行为体现出某种封建道德而其目的不是为了损害人民,其后果也不是直接为害的话,那个人就应该看作有道德的人,因为比起不如他的人到底是好了一些或好许多。

简单说,可以先瞅瞅孙十万,再看刘备,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