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白人比黑人好看?这种审美观的形成与潜在种族歧视有关吗?

回答
有些人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潜在的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媒体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并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很多西方国家,以及那些曾受西方殖民影响的地区,白人的外貌特征长期以来被塑造成“主流”和“理想”的形象。

历史的烙印与殖民遗毒:

回溯历史,尤其是在殖民主义盛行的时代,欧洲列强将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被殖民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白人的外貌特征被刻意描绘成优越、文明和美丽的代表。黑人则往往被描绘成野蛮、落后和不具吸引力的形象。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通过殖民者的统治、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结构,深深地根植于被殖民者的认知中。即使殖民统治早已结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导致一些人内化了“白即是美”的观念。

媒体的强大塑造力:

现代社会,媒体(包括电影、电视、广告、时尚杂志、互联网等)在塑造大众审美标准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尤其是好莱坞和时尚界)对白人面孔的过度呈现,以及对黑人(尤其是非洲裔)外貌的边缘化或刻板化描绘,都在不断强化一种“白人审美”。

“审美标准”的同质化: 媒体倾向于展示白人作为美丽、成功和有吸引力的人物,比如精致的五官、白皙的皮肤、高挺的鼻梁等。这些被反复呈现的特征,逐渐演变成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美学范本”。
肤色偏见: 在某些文化中,肤色浅被视为干净、高贵,而肤色深则与体力劳动、肮脏或贫穷联系在一起。这种肤色偏见在很多亚洲国家尤其明显,但它也通过全球化的媒体传播,影响了对不同肤色人群的认知。
刻板印象与缺乏代表性: 黑人,尤其是女性,在媒体上的代表性不足,或者被固化在某些刻板印象中。当出现时,也可能不符合主流的“美丽”标准。即使有一些黑人演员或模特出现在屏幕上,他们也可能被要求改变发型、肤色,或者突出某些“更具普遍吸引力”的特征,这本身就说明了现有审美标准的排他性。

社会心理学因素:

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歧视: 人类有一种自然的倾向,会更偏爱自己所属的群体(内群体),并对其他群体(外群体)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以白人为主的社会环境中,或者主要接触白人的形象,他自然更容易将白人的外貌视为“正常”或“理想”。
社会地位与吸引力的关联: 在许多社会中,白人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拥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权力和影响力。这种社会地位与吸引力的关联,也可能导致人们下意识地将白人的外貌与积极的品质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偏好。
对“异质性”的接受度: 接触和接受多样化的审美观需要一定的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单一审美环境中,可能不容易欣赏和接受与自己熟悉的风格迥异的外貌特征。

潜在种族歧视的体现:

将“白人比黑人好看”的审美观简单归结为“不喜欢”是危险的,因为这直接关乎潜在的种族歧视。

“审美的优劣”与“种族的优劣”混淆: 当一个群体在社会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外貌特征被贬低或边缘化,而另一个群体的主导地位被强化,并将其外貌特征定义为美的标准时,这背后就隐藏着“种族优越论”的影子。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喜好,它反映了社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对黑人(或其他非白人群体)的系统性歧视,并将这种歧视“美学化”了。
“自然化”的偏见: 许多人并不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出于“个人品味”或“客观标准”,而没有认识到这种“品味”和“标准”是社会建构的,并且与种族等级制度紧密相连。这种“自然化”的偏见,反而更难被挑战。

如何打破这种审美枷锁?

要克服这种由种族歧视所塑造的审美偏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 媒体的责任: 媒体需要提供更多元化的形象展示,打破刻板印象,呈现不同肤色、不同特征的美丽。鼓励和支持黑人艺术家、模特、演员,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独特的美。
2. 教育的普及: 在教育体系中,需要强调文化多样性,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批判性地分析媒体对美的定义。
3. 个人意识的觉醒: 每个人都需要审视自己的审美观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受到了社会偏见的影响。尝试去欣赏和理解不同的美,拥抱多样性。
4. 社群的支持: 黑人群体自身需要建立和强化对自己外貌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反对内化歧视。

总而言之,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的审美观并非源于某种“天生的”或“绝对的”美学标准,而是历史、文化、媒体和社会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潜在的种族歧视是一个核心驱动力。 它体现了社会对非白人群体长期存在的系统性贬低和边缘化,并将这种歧视渗透到我们对“美丽”的认知中。理解这一点,是迈向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的第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我不希望这个问题站在 “反种族主义”的道德高点来回答,我反对把问题归咎于“白人强权美学”。本人既非从事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也不从事整形医学,但是作为一名设计师,“美”是一个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东西。我的认知有限,此答权当抛砖,欢迎指正。

我不否认yol叔所贴的黑人图片也是美的,但那更多是一种带有“艺术观念”的审美(总体上黑人的体格的确可以说是发展得最美的,肌肉感与比例俱佳)。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肤色如何,相貌差异多大,这种美依旧令我们动容。但是,这种美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人性“之美,它与我们一般论及的本能审美不同。


有关种族差异的学术研究常常会被人轻易扣上”科学种族主义”的帽子,比如理查德·赫恩斯坦的《钟型曲线》、菲律普·洛旭庭的《种族、演化及行为》。客观理性地看,人种之间存在明显的解剖学差异、激素水平差异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内部差异”所导致的体表外观差异,进而让我们产生的审美偏好真的只是我们屈于“种族文化强权”的结果吗?

(必须指出,“人种”一词更多是早期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分子人类学兴起后,这个概念正被逐渐消解,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好事。)


上图为不同人种的头骨在解剖学上的差异。有解剖学基础的人肯定知道,人类的外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头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复原几千年前尸骨的相貌的原因。


人类对于面孔的审美是否是受文化影响的结果?

心理学家 Judith Langlois 1991年曾以2-3 岁和6-8个月大的孩童做实验,在他们眼前分别摆放由成年人评判为美和丑的两张面部照片,研究发现,婴儿对被成人评判为美的照片凝视的时间较长。这个研究说明了人类对面孔美丑的判别或许是一种先天机制。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身体的美感,可能受文化的影响较大(比如唐时以肥为美,缅甸的长脖族等);但是对面孔的审美则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心理学家Michael Cunningham 在1995年的一项研究,让不同地域的人给不同人种的女性照片打分,发现结果的一致性达到0.9以上,显示出人类对于女性审美的跨文化共性。Langlois 2000年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估具有高度一致性,达到0.94。(同时,有些研究也指出被试者对于自身种族的的审美评价相对要高过对其他种族评价,但与上述一致性不矛盾。)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Gillian Rhodes也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性别与文化里,面容吸引力的标准大致相似。2007年,密歇根大学的Daniel Kruger的研究也应证了这一说法,认为人们在对面孔审美认知中存在较高程度的群体一致性。


我们可以先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最基本的审美共性。进化生物学家与进化心理学家相信,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关系,典型例子是男性更偏好胸部大(有利哺乳),臀部线条明显(盆骨宽,皮下组织富含脂肪,有利生育)的年轻女性(最佳生育年龄),这是进化上基于生物繁衍的考量。而人类对面孔审美同样是出于对繁殖潜能的评价。


比如男性的魅力通常与宽下颚有关,这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动物之中雌性动物也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雄性动物为配偶,这样雌性动物和其儿女能在较安全的环境下生存。攻击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女性择偶的重要特征。反过来,男性喜欢下巴尖的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不喜欢女性带有较多的雄性激素原因。这种男女相反的面貌审美趋向,进化生物学称为性别二态性


但是雄性激素过高,容易造成免疫系统不佳,而人类所采取的选择性繁殖策略同时又是偏向于免疫力强大的健康异性。生物学家扎哈维于1975 年提出了“缺陷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界那些付出代价的行为或身体特征(如孔雀大而华丽的尾部)是身体状况和基因品质更为良好的信号。因此,只有最具活力的个体才能在并不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情况下发展出最为突出的男性性征。


再比如对于女性来说,嘴唇的厚度与依赖于雌激素的女性脂肪积累有关,饱满、轮廓鲜明的嘴唇所显示的隐性生物信息就是主体的高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水平正是丰腴多产的基础和标志。而男性之所偏好长发,是因为毛发作为散发弗洛蒙的主要辅助器官,同时男性易受弗洛蒙刺激。


有人也许会问,如何仅仅从“天择演化”的角度解释有些女性偏好长相较为阴柔的男子?生物学家Cellerino A.曾做过一个实验,招募一群女性志愿者,预先测试她们所处的生理期,实验是让她们对不同男性面孔照片的评分。 实验结果是处于生理排卵期的女性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孔,而处于非排卵期的女性则较偏好较阴柔面孔。Cellerino认为,女性的选择偏好可能是基于对生育选择:出于生殖需要,选择阳刚面容的男子作为最佳性伴侣;在平时,则选择更适合抚养下一代的阴柔面孔男子作为伴侣。I. Penton Voak于2004的研究则发现,医疗条件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更偏好男性特征明显的面容,而发达地区则相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外貌与体表的差异受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比如黑人的黑色皮肤是抵抗地区猛烈的紫外线产生的结果(保护体内叶酸)。而白人的白色皮肤恰恰相反,由于居住于高纬度地区,阳光相对缺乏,而维生素D的合成需要紫外线,因此皮肤反倒不需要太多的色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白人皮肤变白产生的时间距今大概只有5000到6000年)。但是为何女性以白为美为发展为全球性的审美倾向?印度神经科学家Vilayanur S Ramachandra提出了“贫血论”,认为白色皮肤更容易发现是否贫血,这是身体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因此它同样是人类出于生殖选择的结果。(我想,或许对于男性肤色要求没这么高或许是因为男性在进化历史上逐渐处于择偶主导地位的结果,并且较深的皮肤更加凸显男性特征。)


人类对面孔审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共性,那就是是对称性—--我们通常称之为“五官端正”。

John Manning曾研究过运动员的对称性 ,发现脸部的对称性和赛跑能力具有正相关性,长得越对称的选手跑得越快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平均脸也是人类寻求审美范型的一种方式,它同时倾向于高度的对称性。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有关人脸识别的研究也开始涉及到对于美貌吸引力的量化,平均脸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事实上,实验心理学家Francis Galton早在1878年就利用投影的方式来制作合成脸,用以研究特定人群的外貌差异。1990年,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得到合成脸,并提出了“平均脸假说“(Averageness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平均脸”要比原来的脸更具有吸引力。国内生物特征计算研究方向学者张大鹏在《人脸美学生物特征计算》中也通过实验指出大部分人认为靠近平均脸会使人脸更美。

完形心理学(又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判断一个人好不好看的时间,约只需1/200秒(Ingrid R Olson的研究指出为13毫秒),因此只能掌握到瞬间的完形整体。 视觉不断接受各种多变的人脸,将人脸信息平均成为大脑意识中的范型。


韩国仁济大学整形外科教授李承哲在2010于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下属刊物《美容整形外科》中发表一篇论文,发布了使用全球多名最漂亮女艺人的照片合成的五张平均脸。(其中包括黑人13名、白人16名、中国人20名、日本人14名,韩国人19名。必须指出的是,选取的白人里包括了有混血的Megan Fox, Jessica Alba 和 Angelina Jolie。这个研究的样本或许不是太充分,但可以参考。)李承哲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脸应该是本身就有足够吸引力的平均脸,而不是大众平均脸。

我们可以看出五张平均脸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面孔审美具有平均的倾向性。

上图是使用PS对五张平均脸进行简单的叠加对比。(严格来说,真正的平均脸算法是一种加权平均。)先制作中日韩平均脸的合成(右图),再将图与黑人、白人的平均脸以不同的图层次序进行透明度叠加(左),我们可以发现五官重合度十分高,美貌似乎具有惊人的倾向性。(我曾经想过,如果有足够多的美貌样本,选取某些特征进行相似性排列,我们应该可以建立一个更为清晰的美女倾向性坐标图,而其平均脸可能就会是坐标原点。)


PetaPixel网站的一位用户,在时尚杂志《MAXIM》中选取了最吸引人和最不吸引人的照片各32张,将其合成平均脸。(下左为最吸引人的32张合成,右为最不吸引人的32张。为什么是32?因为相关研究认为32张就可以合成具有吸引力的脸。)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相较不吸引人的一组,吸引人(美貌)的一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较高的合成清晰度表明外貌契合度较高。)同时,实验者发现较吸引人的一组较不吸引人的一组更能吻合Marquardt Phi Mask(马夸特面具,下述)。



比例是人类寻求范型的另一形式。东西方艺术史上都有许多对人的面貌比例的研究,比如“三庭五眼”就出自元代画家王绎的《写像秘诀》。

某艺用解剖学资料中的比例:

黄金比例则是人类另一种追求理想美貌的方式,它寻求的是背后的自然数学逻辑。西方艺术家对于完美比例有着更深的痴迷比如米开兰基罗所作,号称雕塑男神的《大卫雕像》就是黄金比例的体现。而达芬奇,这位学术型画家更是对于黄金比例有深入的研究,其著名手稿《维特鲁威人》展示了人体精妙的黄金比例关系。

黄金比例与对数螺线是我们自然界中数学之美的最典型体现,从鹦鹉螺到向日葵,它频繁地出现在众多自然事物上。人类的中切牙(门牙)宽度是旁边侧切牙的1.618倍,近节指骨长度是中节指骨的1.618倍, 中节又是远节指骨的1.618倍 …...


人脸中体现的黄金比例。

美国整形外科专家Stephen Marquardt利用黄比例建立了一个理想美貌模型,称之Marquardt Phi Mask(马夸特面具),并且宣称该“面具”适用于所有人种。事实上,此模型也早已作为医学整形界的参照标准之一。(官网

MBA California

有模型建立过程的动态诠释)

马夸特面具可以在人类历史上众多美形中找到对应。(更多的图可以自行搜索。)

美国医学博士Philip A. Young和他的团队于2006年提出了另一种理想美貌的模式,认为理想的面孔是由虹膜的尺度决定,虹膜的尺度及其整数倍的尺度决定了整体的外貌。

上述多少有点离题,但是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在许多有关人类面孔的研究中都倾向于认为人类有一种共同的审美范型。无论最终人类能否找到理想美形的答案,但在愈加“审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人类正逐步走向同化。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全球性的的混血、高度可定制的整容技术,甚至基因改造技术、基因优选生育,它们都可能把人类推向一个高度同化的未来。至少,这事正从某个国家开始,不是吗?

再说回人类审美为何偏向白色的肤色。把这一现象粗暴地归结为“白人强权美学”与历史事实明显不符,这种解释很难说明从东亚到南亚在,在与西方几乎没有过多接触的古代就有推崇女性“以白为美”的现象,古典诗词常见的“肤如凝脂、冰肌玉骨”云云,皆为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写照。1986年,Van den Berghe和Frost 从HRAF(The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Inc.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51个人类社会数据中发现,有41个社会偏好白皮肤。而其中有30个社会表现出只对白皮肤女性的偏好,14个社会同时偏好白皮肤的女性和男性,仅有3个社会表现出对白皮肤男性的偏好。一些研究则表明,白皮肤的女性显得更为年轻,吸引力更高。脸部皱纹、雀斑等都是影响“暗区”增多的因素,这些暗区使得人显得衰老。在特效化妆技术中,最简单是方法就是通过增加脸部的暗区来使人显老。

事实上,以肤色来划分人类的的方法一早就被人类学家所摒弃,我们知道,欧美人完全没有“黄种人的概念,一般只称呼Asian,Mongoloid同时译成黄种人是有误的。

(有人举了《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质疑,但这本书恰恰是说“黄种人”这个概念是如何随近代种族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我想说明的是,在西方的传统语境中,White 和 Black分别指代“白人”、“黑人”是自古有之,而“Yellow"则是19世纪左右才随种族主义思想的扩张出现,现代欧美几乎已弃之不用。

从Renatto Luschan人类肤色分布图可以看出,仅有北欧人才拥有较白的肤色,而大部分东亚人和中亚人、地中海人、高加索人肤色差距不大。某些人自认为”黄皮肤“为本质,而觉得我们的民族以白为美是崇洋媚外、屈于白人审美的观点是经不起事实推敲的。

此外,大部分以白为美的社会的肤色审美也并非认为绝对的白才是美,而是带有红润“血色”的肤色。战国文学作品《登徒子好色赋》对美得恰到好处是这么说的:“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 Fink和 K. Grammer等人的研究发现,肤色略带红色的女性,男性认为更有吸引力。对此的解释认为略带红色的皮肤说明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是健康的表现。

肤色对于审美评估的影响,有人举了普京与奥巴马肤色互换的图片,我们来看张黑化的范爷。

人类的视觉是“脆弱”的,充满错觉的,时刻存在的视觉对比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对比”是艺术创作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画过素描的就知道,要在白纸上表现一个白色的东西,那么就得压黑周围的环境,让其形成对比。黑种人脸部高光与肤色对比度大,但暗部与阴影区(美术上一般称投影)则与肤色对比度小,但暗部与阴影是影响人对五官感受的关键。通常来说,绘画上要塑造出人的立体感的关键是整体的明暗关系。

以128的中间阈值色阶的处理结果。很明显的,后一张几乎没有可识别性。

这是一个经典的视错觉,它显示了“视觉对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上下两个方块的颜色是一样的,遮住中间的亮部就可以发现。

五官的“立体感”被常常拿来比较,但关于这点少见相关研究,有可能与视觉的动态审美相关。欧洲人前凸的眉骨和高鼻梁通常被认为较具有立体感的关键,而东亚人相对脸部较宽,五官显得较扁平。欧洲人前凸的眉骨被认为是狩猎过程中避免伤害眼睛的进化结果,狭长的高鼻子则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带让冷空气吸入有个升温的缓和过程。按我的一般观察,在中国来说,“立体感”一词应该相对倾向于“女性对男性的审美要求”这种情况,笔挺的鼻梁也是古代对男性审美要求,而对女性则要求相对要小而精致。黑人的鼻子相较扁平,两鼻翼间距大(鼻宽),是被大多数人认为欠缺吸引力的因素之一。我猜想,对于跨种族审美来说,可识别性可能影响人们对于吸引力的评估,而鼻子恰恰是需要最多特征点用于识别的。

欧洲人前凸的眉骨,较深陷的眼窝所引起的光影所带来的神秘感与男性气质可能是带来吸引力的原因,这一点可能更多是跨文化交流带来的结果。

Allport在1954年提出过“跨文化接触假说”,认为跨文化可以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该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国内外均有研究显示,跨文化接触的确会提高对另一群体的审美评价。在中国古代,与洋人接触少,同时信息相对封闭,我们的审美认知更容易受到文化先入为主的暗示,对外国人的认知存在偏见。所以,在古史记载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描述为“异类”。而今,我们这种偏见/歧视或多或少仍存在,至少我们13亿人口大国美女比例也并不高,却要求人家都得“长得合我们胃口”是不是太不合理了?黑人也是有美女的啊!有人举了Iman,我也可以举几个,Isabel Correia, Joan Smalls, Jourdan Dunn, LeliaLopez, Chavoy Gordo,当然,还有人觉得是“白人美学”导致的结果,那我真不知道说什么了。

Isabel Correia,

-------------------------------------------------------------------------------------------------------------------------------

以上扯得有点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我说这么多只是想表明几点:1.人类的面孔审美存在很大的共性;2.所谓的”白人主导的审美观”存在被高估的可能;3.黑人也有美女,而且并不偏离人类共通的审美观;4我们虚构了一个“黄种人”的身份,把一些原本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审美说成“白人强权美学”不符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认为白人比黑人好看,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其中潜在的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媒体以及心理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审美观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并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很多西方国家,以及.............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视美国为中国的敌人而非朋友,我们得深入挖掘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且演变中的认知,背后有着多重根源和解读。首先,从 历史的视角 来看,两国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冷战时期的对抗: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和美国是意识形态上的主要对手。中国.............
  • 回答
    很多人对吃狗肉感到不舒服,这背后其实藏着复杂的情感和文化因素。首先,狗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忠诚的伙伴,是家庭的一份子。我们与它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它们会用无条件的爱回应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自己养了狗,每天看着它摇着尾巴迎接你回家,依偎在你身边,分享你的喜怒哀乐,你还会忍心.............
  • 回答
    关于广东彩礼低这件事,确实有一些广东人乐见其成,甚至乐于传播,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外省人都来娶广东妹,广东男人就光棍了”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在广东,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婚姻的观念和传统的“彩礼”有所不同。很多广东家庭,特别是城市里的家庭,并不把彩礼看作是“卖女儿”的价.............
  • 回答
    很多读者之所以会认为金庸先生凭借其小说中对历史人名和事件的引用,就展现出了相当高的史学修养,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金庸小说所构建的庞大而生动的武侠世界,往往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地点、人物、政治格局紧密相连。他不是凭空捏造一个架空的王国,而是将跌宕起伏的江湖恩怨、侠骨柔情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太多家庭的伤痛。当一个孩子选择走上绝路,为人父母的打击可想而知,那种失去的痛苦,那种无法挽回的绝望,足以将任何人压垮。在这种巨大冲击之下,很多家长确实会陷入一种“都是我孩子的错”的思维怪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里面纠缠着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不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 回答
    人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运气”这个词的分量,也越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确实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这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 偶然性的渗透: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无数个岔路口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看似.............
  • 回答
    一个人要是声称自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确实会觉得有点怪异。倒不是说他本人有什么问题,而是这种说法本身就触及了一些我理解起来有些别扭的地方。首先,情绪这玩意儿,我觉得更像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就像饿了会想吃东西,冷了会打哆嗦一样。它很多时候是我们大脑和身体对于外部刺激或者内部想法的一种即时反馈。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在动漫迷群体里挺有意思的,讨论起来总能掀起不少波澜。说很多人觉得富坚义博比尾田荣一郎更优秀,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尾田老师的《海贼王》那可是世界级的IP,粉丝数量庞大得惊人。但如果说到在某些创作维度上的“优秀”,确实有不少人会把富坚老师拎出来,而且理由还挺扎实。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在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武力高低时,认为《三国演义》武力“一定”更高的观点,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由,使得大多数读者在第一印象上会倾向于这种判断。这主要源于两部小说在创作意图、人物设定、描写侧重以及读者群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创作意图与背景设定.............
  • 回答
    关于“一、二野、四野正职负责战役指挥,唯独三野副职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说法,以及为何形成这种“体系”的问题,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前提: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在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战役规模的扩大.............
  • 回答
    你才二十岁,就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尤其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在这个年纪,甚至更早,就开始对“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些传统的人生轨迹产生疑问,觉得一个人过日子更自在、更省心。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来剥开看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的社会跟过去很不一样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而且不止你一个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我们不妨好好捋一捋,为什么现在的彩礼像是坐上了火箭,而且似乎成了一种“不得不接受”的规矩,更别提“一人结婚掏空全家”这种畸形现象了。为什么彩礼水涨船高,似乎成了“理所当然”?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经济因.............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触及了分手后复杂的情感困境,特别是当你和前女友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时。你感到放不下、天天想着她、觉得对不起她,这些都是非常正常且常见的反应,尤其是当你们的居住空间还如此紧密。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些感受背后的原因:一、放不下:多重因素交织导致的情感羁绊1. 情感依赖与习惯的惯性.............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人觉得肖战看起来像“假人”,这种感受可能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并非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尝试剖析这种观感,希望能说得更细致一些,也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精致”的形象管理是一个绕不开的点。在当今娱乐圈,艺人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而肖战作为当红流量明星,他的团队在形象管理.............
  • 回答
    19岁,想要嫁给爱情?嗯,这事儿,咱们聊聊。首先,想嫁给爱情本身,一点错都没有。这反而是特别美好的愿望,毕竟人生那么长,能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一生,那是多浪漫的事儿啊。爱情的魔力,谁不向往呢?那种心动、那种默契、那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感觉,简直不要太迷人。所以,你这点子,在很多人眼里,那是闪闪发光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 回答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我特别能理解你那种“一看就觉得不对劲”的感觉,但同时又纳闷为什么这玩意儿总有人捧着。这背后其实扯到了一些挺根本的东西,咱们慢慢聊。首先,你说唯心主义“一看就是错的”,我猜你脑子里可能蹦出来的是那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比如“万物唯心造”,觉得只要我心里想,我眼前就能变出辆跑车来。这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而且也挺现实的。确实,现在不少人一聊起劳动法,就有点摇头,觉得这玩意儿好像没啥用,甚至成了个笑话。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扯。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执行难,落实更难 ”。理论上,劳动法条条框框挺严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上班时间、工资、休假、五险一金等等。但现实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