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战败的德国,为什么还要挑起二战?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

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导火索。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堪称历史上最苛刻的战败国惩罚之一。

巨额的战争赔款:条约规定德国必须承担巨额战争赔款,这笔数额之大,即便以当时的经济能力也难以企图。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被德国人视为一种羞辱,认为战胜国在榨干德国的血汗。
领土的割让与军事的限制:德国失去了大量有价值的领土,包括阿尔萨斯洛林、部分东普鲁士等,这不仅削弱了德国的国力,更触动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被视为国家主权的剥夺。此外,条约还对德国的军队规模、武器装备、海空军实力等进行了极其严苛的限制,甚至禁止德国拥有重型武器和空军,这让曾经强大的德国军队沦为“二流”装备,极大地损害了德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战争罪的认定: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这在德国国内引起了普遍的愤怒和反感,认为这是“强加的罪名”,是对德国人民的污蔑。

这种被剥夺、被压迫、被污名化的感受,在德国社会中弥漫开来,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德国人普遍认为《凡尔赛条约》是对德国的“不公正和平”,是“勒索”,是“屈辱的条约”。这种集体性的不满和屈辱感,为日后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次,魏玛共和国的脆弱与不稳定为极端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机会。一战后的德国,建立了号称“民主”的魏玛共和国。然而,这个共和国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政治分裂与内斗:共和国成立之初,就经历了左翼革命的动荡,随后又有右翼的反对和颠覆活动。政坛上,民主派、保守派、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之间矛盾重重,频繁的政府更迭和政治暗杀,使得共和国政府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
经济危机:与沉重的赔款负担相伴随的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在20年代初期,德国马克几乎一文不值,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虽然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等国际援助,经济一度有所好转,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又一次狠狠地打击了德国。失业率飙升,企业倒闭,民众生活困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满和对现有体制的怀疑。
缺乏民众的广泛认同:许多德国人,特别是保守派和旧贵族阶层,对共和国持抵触态度,他们怀念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辉煌,认为共和国是软弱和失败的象征。这种根深蒂固的不满,使得共和国政府难以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承诺能够恢复德国荣耀、改变现状的强硬政治力量,比如希特勒的纳粹党,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们利用民众对现状的不满,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凡尔赛条约》和国内的“叛徒”(特别是犹太人),并许诺要推翻条约、重振德国。

第三,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崛起与意识形态的推动是直接的催化剂。希特勒是一位极具煽动性和政治手腕的演说家,他巧妙地将德国人民的民族屈辱感、经济困境、政治不满等情绪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民族复兴”愿景。

“背后一刀”的传说:在德国国内,一直流传着“背后一刀”(Dolchstoßlegende)的说法,认为德国军队在一战中并未真正战败,而是被国内的社会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以及犹太人背叛了。希特勒利用这一谣言,成功地将战败的责任转移给国内的“敌人”,同时树立起自己“救世主”的形象,承诺要为德国“雪耻”。
种族主义与生存空间理论:纳粹的核心意识形态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宣扬“雅利安人”的优越性,并将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劣等民族”,是德国的威胁。同时,希特勒还提出了“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认为德国作为一个“优势民族”,需要向东扩张,为本民族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直接导向了对东欧国家的侵略。
军事力量的重建:希特勒上台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公然撕毁《凡尔赛条约》,大规模重建德国军队。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征兵制、大规模军备生产,迅速恢复了德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上的准备,为他日后的扩张行动奠定了基础。

第四,西方民主国家的绥靖政策为德国的挑衅行为提供了空间。当德国开始撕毁《凡尔赛条约》、进行军事扩张时,英法等主要战胜国,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国内经济困难、对共产主义的担忧,以及对德国国内政策的误判,采取了“绥靖政策”(Appeasement)。

对德国扩张的容忍:从重返国际联盟、吞并奥地利(Anschluss)、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到最终的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西方国家虽然有所不满,但大多采取了让步和妥协的态度,希望以此避免战争。例如,慕尼黑协定(1938年)就是绥靖政策的典型代表,英法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换取所谓的“和平”。
低估希特勒的野心:西方国家普遍低估了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和野心,认为他只是想修正《凡尔赛条约》中的一些不公之处,或者实现德国民族的统一,而没有认识到他是一个意图颠覆现有国际秩序、建立德意志霸权的狂热分子。
缺乏统一的应对策略:战胜国之间在如何应对德国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例如法国更倾向于强硬,而英国则更倾向于怀柔。这种不一致也削弱了对德国的震慑力。

可以说,正是《凡尔赛条约》造成的深重创伤,魏玛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动荡,希特勒纳粹党利用民众情绪的煽动,以及西方国家的姑息纵容,共同作用,才使得一战战败的德国,在短短二十年后,再次能够挑起一场规模更为庞大的世界大战。这其中,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被极端民族主义所裹挟,而国际社会则未能吸取教训,未能有效阻止复仇的火焰再次蔓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一战由于德国没有赶上殖民潮流,等德国发展起来以后海外殖民地基本上已经被分割完毕了。所以为了资源为了将来的发展必须从英法手上抢肉,才有了一战。

英法打赢了一战,用的还是原来的老思维,让德国割地赔款。结果运气不好碰上了大萧条,整个德国穷的叮当响。于是才有了红白之争,要么法西斯政府上台饮鸩止渴;要么共产主义革命加入苏联。当然容克贵族的选择是饮鸩止渴,结果到39年的时候,德国人发现他们已经撑不下去了。要么彻底投降,放弃发展;要么就开战,转移矛盾。

希特勒和纳粹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事情是饮鸩止渴吗?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不这么做的话就根本无法上台。

希特勒和纳粹他们不知道他们打不过英国吗?他们知道,所以有z计划来扩充德国海军。但是z计划里面那么多船本来是要最快45年完成的,结果沙恩刚刚准备好,俾斯麦还没造完就撑不住了。拿头去打英国呢。

所以二战的近因是英法在打赢一战后对德国的压榨,远因是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除非德国赤化加入苏联,不然二战就是不可避免。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之后同盟国并没有对德意日有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赔偿要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关于一战战败后,犹太人在德国放高利贷的说法,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因为它往往与反犹主义叙事纠缠不清,缺乏可靠的实证支持,并且被用作煽动仇恨的工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被指控向战败后的德国放高利贷,这种说法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 这是一种基于宗教或民族身份的概括性指控,将一个庞.............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的命运如同被撕裂的玩偶,被盟军各国瓜分占领,驻军的部署也由此展开。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存在,更是对战后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度影响的开始。战后初期的驻军格局:四国分治的遗产战争的硝烟刚散,德国就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柏林这座特殊的城市,虽然位于苏联占领区内,也.............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最终战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尽管他们被认为是德意志帝国在战争末期的“幕后皇帝”,在军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正是他们的战略决策、政治影响力以及对现实的脱节,将德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首先,从军事战略层面来看,他们最显著的失误在于1918年的“春季攻势”.............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腓特烈三世如果能活得更长,德国的历史走向,特别是能否扭转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命运,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极其复杂的历史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腓特烈三世个人的特质和理念,以及他继位后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腓特烈三世的短暂一生和他的历史定位。腓特烈.............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面对严苛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储备并在二战中投入使用,这绝非偶然,而是其深厚的工业基础、独特的国家战略以及国民性的共同作用结果。这其中牵涉到一系列精妙的规划和不懈的努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一、历史的沉重枷锁与战略的回应一战的失败对德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不.............
  • 回答
    一战后的德国,虽然被凡尔赛条约的镣铐紧锁,却在短暂的动荡后,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重新崛起,最终冲破了束缚它的凡尔赛体系。这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凡尔赛条约的沉重枷锁与德国的屈辱感首先,我们得理解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造成的创伤有多深。战败国德国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莱茵兰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