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中英国战舰相比于德国战舰而言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

咱们得先理解一下当时主力战舰的核心——舰炮。一战时期的战列舰,尤其是无畏舰,最重要的就是装备的大口径主炮。炮弹的质量、炮管的长度、炮弹的发射药性能,这些都直接决定了舰炮的穿透力(能打穿多厚的装甲)和射程(能打多远)。

德国的“俾斯麦级”设计思路:

德国在无畏舰时代,尤其是建造“纳粹级”(Nassau class)和后来的“赫尔戈兰级”(Helgoland class)、“凯撒级”(Kaiser class)以及最终的“巴伐利亚级”(Bayern class)时,一个很明显的倾向是追求炮弹的穿透力和射程。

更粗的口径,更重的炮弹: 德国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在一战初期就达到了305毫米(12英寸),后来更是普遍使用了350毫米(13.8英寸)的主炮,以及在“巴伐利亚级”上装备了380毫米(15英寸)的主炮。特别是350毫米主炮,它发射的炮弹比当时英国最普遍的13.5英寸(343毫米)炮弹要重一些。更重的炮弹意味着更大的动能,理论上穿透力更强。
更高的炮口初速: 德国的炮弹设计和发射药的配置,也使得他们的炮弹拥有更高的炮口初速。更高的初速意味着炮弹在飞行的过程中能量衰减得慢,在远距离上依然能保持较高的动能,从而提高了射程和远距离的穿透力。
理论上的优势: 在设计理念上,德国海军更倾向于在远距离上利用炮弹的重量和速度优势,争取在对手的有效射程之外就进行攻击,或者在交火中通过更强的穿透力击穿对手的装甲。

英国的“君权级”、“猎户座级”和“伊丽莎白女王级”设计思路:

英国海军在一战时期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他们的战列舰数量庞大,而且在无畏舰出现后,英国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战列舰。然而,在炮击方面,相比于德国的一些设计,可能存在一些“权衡”。

更快的射速,更灵活的火力分配: 英国战舰普遍装备的是13.5英寸(343毫米)主炮,后来在“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升级到了惊人的15英寸(381毫米)主炮。虽然15英寸炮在口径和重量上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德国战舰,但就13.5英寸炮而言,相比德国的350毫米炮,在弹道性能上可能稍显逊色。英国的设计更注重火炮的射速和火力倾泻的能力,以及更灵活的炮塔布局(允许更大的射界)。
对近距离缠斗的考虑: 英国海军的传统作战理念,或者说他们对海战的设想,可能更倾向于在相对近的距离上进行“肉搏”,利用数量优势和更快的射速,通过密集的火力压制对手。

那么,这种“缺陷”体现在哪里?

1. 交战距离上的劣势: 在诸如日德兰海战这样的大规模海战中,交战距离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德国战舰的炮弹射程和穿透力更佳,理论上它们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对英军战舰造成威胁,而英军战舰可能需要冒着更大的风险,缩短距离才能有效命中对方。
2. 炮弹穿透力的问题: 尽管英国装备了15英寸的巨炮,但在一战初期或中期,德国的350毫米炮弹在设计上对同代英国战舰的装甲可能具有更高的穿透力。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德国的炮弹有更大的可能性击穿英军的装甲,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3. 炮弹引信问题: 有一些战史研究指出,英国炮弹的引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炮弹即使击中目标也未能及时爆炸,或者爆炸威力不足以穿透装甲。这虽然不是火炮本身的缺陷,但会极大地影响炮弹的实际杀伤力。

重要补充和辩证看待:

“缺陷”是相对的: 英国海军在战列舰设计上绝非落后,反而是引领潮流的。他们装备了更大口径的15英寸主炮,这在火力上是绝对的优势。15英寸炮弹的重量和威力,一旦命中,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战术运用和战场环境: 实际海战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舰炮的性能。战场环境、天气、光线、战术运用、军官的指挥能力、以及整个舰队的协同作战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虽然在某些单项性能上可能略逊一筹,但凭借其数量优势和优秀的指挥,最终迫使德国海军退回港口,达到了战略目的。
设计哲学差异: 德国海军的整体规模小于英国,因此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建造少数但火力更集中、性能更优越的战舰,力求在单次交锋中取得决定性优势。而英国海军则以数量取胜,通过保持优势兵力来确保制海权。

总而言之,如果非要指出一个“最大的缺陷”,那么在炮弹的远射程和穿透力方面,德国战舰相比于英国部分战舰的设计,可能显得更具优势,这源于他们对弹道性能和炮弹威力的侧重。但这绝不意味着英国战舰整体上是失败的设计,而是双方在战舰设计哲学和战略考量上的不同取向所致。英国海军用其庞大的舰队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维持了海上封锁,最终为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较弹药,炮身,炮座,装甲,水下防御,引擎···嗯··· ···补充一点软实力火控计算机的对比。

具体来说,说说RN的Dreyer Fire Control Table的问题。

不会在下文里添加每一句话具体来自哪里的引用。所以在前面指路一下到哪里看:

2本书,分别是:

1,John Brooks写的Dreadnought Gunnery and the Battle of Jutland: The Question of Fire Control. 书很贵很贵,但是可以租,或者网络海盗PDF。
2,Norman Friedman的Naval Firepower, Battleship Guns and Gunnery in the Dreadnought Era. 不贵,一如既往地良心。

2个网页:

1,The Dreadnought Project里有解说视频,百科页面和最关键的——使用手册。从维克斯测距钟到Dreyer Table到Dumaresq计算器各个型号的使用手册。
2,H.M.S.Hood Association. 他们有胡德使用的Dreyer Table最终型号的详细解说和每个操作手的任务。

最后1个视频:

1,油管可以搜到USN的机械计算机操作教学视频。如果对机械火控计算机一无所知,可以先去看一下“30天学会战列舰射击”

回到话题。

常见的一个说法是抨击英军战巡编队命中率不佳,很多人归咎于Dreyer Fire Control Table. 贝蒂的战巡在日德兰炮术表现极差,低于希佩尔的战巡,低于舍尔,远低于杰里科自己的战列舰。多格沙洲之战中,战巡队的火控系统表现地也非常差强人意。以至于今天有“RNG(Royal Naval Gunnery)什么都打不中”这个梗,嘲笑Dreyer Table和后继者A.F.C.T的可靠性。RN的整个火控系统直到二战仍然很难说对国际设计有优势,在战后完工的前卫才把大多数同时代技术化用到前列,而这一点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无论防御系统还是火力投射,命中后才有意义。这一点尤其因为英军自己推进了无畏舰时代而显得更重要:自己主动提高了交火距离,那么含着泪也要解决远距离交火的技术问题。

Dreyer Fire Control Table本质是一个机械计算机——和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电脑)一样,输入特定数据,计算机就会输出特定结果,替代人工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机的主要使用时间之一就是大战——1912年开始装备新战列舰和战巡,而22年最终产品给了胡德。如果考虑其核心设备的Dumaresq首先装备于无畏,这套系统字面意义上就是整个大战主力舰队的火控核心。

作为一个开拓性的,创新性极强的火控计算机,Dreyer本身显然不是在所有时期都所有技术指标上落后或者有缺陷的,而在使用过程中也经过了诸多改进。总的来说,Dreyer和Dumaresq的出现是直接和无畏舰时代的新背景相关的;无畏号开始的新一代炮舰和之前的战列舰相比,副炮火力被极大地削弱了,但是主炮火力得到了成倍增强。这就注定了在交火中,新的无畏舰需要保持更远的交战距离来取得优势。但是远距离命中的难度很大。在火炮抬升中极其微小的误差,经过几千码甚至更远距离的放大,结果就是炮弹落点和本来计划的目标相去甚远。炮手和炮术军官的“经验”和“直觉”在这种环境下已经不足以精确命中了,需要火控计算机的协助。

这就回到了Dreyer Table本身的问题了,首先,要想“命中”对手(想要让炮弹和敌舰在某一时刻出于同一位置),需要哪些信息:

1,在完全静止水面中,风速为0时,若敌舰我舰均处于静止状态,唯一需要的信息是“距离”。因为在此时,“命中”事实上意味着“在任何时间点,炮弹落点位于敌舰所在位置”。
2,在完全静止水面中,风速为0时,若敌舰开始移动,我舰处于静止状态,则在“距离”之外,需要另外两个信息:“敌航速”和“敌航向”。由1可知,通过调整火炮的指向和抬升,炮弹可以命中任何射程内炮手希望其命中的位置。所以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在特定时间后,敌舰的预计位置在哪里。这里有3个变量:给定时间+敌舰航向和航速确定。获取了这些个信息后,炮手就可以把炮弹打到“敌舰在炮弹抵达时,预计会抵达的位置。”
3,在完全静止水面中,风速为0时,敌舰移动,我舰也处于移动状态,则在距离,敌航向和航速外,还需要我舰的航向和航速信息。这是Dumaresq火炮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无需关心我舰和敌舰的“绝对位置”,两舰的相对位置决定了瞄准信息。这意味着,要想回到2中的已知问题,我们只需要用敌舰的相对与本舰的相对移动,替代敌舰的绝对移动速度和航向就可以了。而敌舰的相对移动,就是其绝对移动减去我舰的移动。换句话说,现在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敌舰的航速,而是敌舰航速减去我舰航速,不是敌舰航向,而是敌舰航向减去我舰航向。
4,在摇动水面中,风速为0时,敌舰移动,我舰移动,则在上文所有信息之外,额外需要舰艇摇动的信息。和之前思路相仿,要想把现在的情况变为3的已知,就需要抵消摇动——要想平衡火炮来抵消舰艇摇动是很困难的(比如,某德制高平炮),正常的想法是在火控系统中抵消摇动。所以由一个陀螺仪来测量舰艇的相对摇动,直接在输出中通过指示炮手额外抬高/降低火炮来代偿。
5,在摇动水面中,风速为N,敌我移动,则额外需要风速信息。与4逻辑相同。

上文的描述和上图对比,距离就是“Range”,敌舰方位就是“Bearing”,火炮指向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敌舰的直视连线“line of sight”,一部分是考虑到敌舰相对移动的提前量,叫做“Gun Deflection”,或者USN叫做“Scale”。敌舰的“相对移动/位移(我不知道标准说法是什么,但是大概应该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指的就是相对位置变化的速率)”叫做“Range Rate”。

注意有3个信息最关键:Range Rate, Bearing Rate和Speed Cross。这三个信息决定了命中与否。无意讨论炮术细节,用义务教育标准下的数学问题解释,在修正风速和摇动外,Dreyer Table试图解决是以下2组简单关系:

1,敌舰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到任意T时间后,敌舰与我舰的距离D。这决定了火炮抬升的角度。
2,敌舰方位与时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在任意时间T后,敌舰与我舰的相对方位A。这决定了火炮指向。

当这些信息被提供给火炮后,炮术军官和炮手会以此进行瞄准。


Dreyer Table用一套机械设备来实现计算,根据型号不同,具体使用的设备不同。但是一般来说,需要的是:

1,Range Clock:测距钟。输入现距离,输入“Range Rate(距离变化的速率,同上所述)”,测距钟输出敌舰在未来某一时刻的距离。著名的Range Clock是维克斯设计的Vickers Range Clock.
2,Bearing Clock:测向钟。输入敌舰的方位,输入“Bearing Rate(相对方向的变化率,同上)”,输出敌舰在未来某一时刻的相对方向。
3,Dumaresq(蓝色圈):和1,2直接相关。Dumaresq是一个一个向量计算器。通过标注本舰航向和速度,敌舰航向和速度,计算相对变化。Dumaresq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底座标注敌舰当前航向,一个圆环指示敌舰航向变化,上面会有一个横杆标注本舰航向,上面有刻度指明本舰速度。
4,Range Plot(红圈):距离追踪/标绘仪。仪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条不停向外转动的纸带,这是标会的背景。而操作者使用第二部分把各测距仪测量到所有的数据标注在纸条上。测距钟(下2)会引导一支铅笔在纸条上画线来提供测距钟的数据。一个中空的圆盘架在纸条上方,里面有平行的连线,通过转动圆盘来处理获取的距离数据,得到解决结果。
5,Bearing Plot(绿圈):方位追踪/测绘仪器。同上,但是摇轮改变的是“Deflection”而不是距离。

问题在哪里。

了解了Dreyer Table是如何运行的,是什么样的原理,其实就明白了其问题在哪里。

1,信息传递效率问题。

英舰信息传递一直有问题,很多时候运行起来靠···吼(划掉,verbal input)。即便是计算出了测距仪测距瞬间的精确运行轨迹,当火炮射击的时候,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信息从人到计算机,从计算机到炮塔,中间误差越小越好,速度越快越好,控制越直接越好。因为AC和DC的问题,RN的信息传递直到WW2仍然有问题,但是那是后话了。

2,和日后H.A.C.S一样,Dreyer Table的一部分计算是靠“猜”(操作者经验)的。

Ich verrate dir ein Geheimnis: 炮术总是包含一点“猜”的成分,yet, 这种依靠经验和判断的地方越少越好。比如测距问题上。德制Karl Zeiss 3m长测距系统非常精确,尤其擅长建立准确地最初距离信息。而英制barr & Stroud的优势在于对使用者要求更低,操作更加流畅,中距离效果极佳,所以在长时间激烈战斗中表现并不差。而注意,在直到日德兰海战前,德舰没有任何对测距数据的“再分析”的能力——换言之,皇家海军会对多个获取的测距数据和测距钟的结果进行比对,选择,最终人工提供一个选中的结论,而德军缺乏有效的筛选过程。实际上,德军在日德兰中的筛选过程也仅仅是简单地“丢弃”不合适的测距数据。理论上,这意味着在长时间对射中,德军会取得最初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和距离拉近,英军火控系统会占据上风。

现实是这样的:德军使用Basis Gerat(Basic Machine/Basic Device)电力传输测距数据。英军早期Dreyer Table则靠吼。数据抵达炮术指挥后(这不是吼),由人声传递给操作者。而操作者需要依靠个人的经验,在重炮轰鸣的环境中淡然自若地接受所有信息,输出机械计算机,再由另一位操作者(有时候是同一个人,取决于Dreyer的型号)来人工依靠经验,在重炮轰鸣的环境中,分析出最合理的测距数据,丢弃不合理的错误结果甚至提供平均值。

3,早期Dreyer Table分开计算Range和Bearing(显然是可以一起计算的)。严格意义上德舰早期火控设备同样分开计算两者,所以并不算是对德缺陷。同时代优秀的炮术设计师,比如Dreyer本人(铁公爵舰长),Paschen(吕措夫舰长)或者Pollen对此有认识。Paschen和Pollen都认为两者应该合并计算,但是早期Dreyer Table缺乏这一能力。

4,不能计算变速。无论是两种Clock还是Dumaresq,都不能出来变速航行中的射击。当然严格意义上德舰的对等设备“Entfernungs-unterschieds Peilschreiber.”也不行。

5,RN将“Deflection(火炮转动提供的提前量)”描述为“knot(节)”,而不是度。

比如,如果需要火炮顺时针旋转一定距离提供提前量,那么其他舰队会描述“右转12度”——而RN会描述“右转1节”(在敌舰航速上代偿而不是在火炮指向上直接描述)。这是因为在早期距离更近的交火上,Speed-Across和Gun Deflection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肉眼联系调整,所以用“knot”描述偏转就延续到了WW1.

战后评议会认可不如角度有效,改掉。

6,归根结底这是个机械计算机。

当然这并不是相对于德舰的“缺陷”,但是这些机械计算机的设计并不完美。很多时候两个摇轮的位置相隔太远啊,或者速度显示仪和罗盘失灵啊,对操作者对准刻度的要求很大啊之类的问题是持续性困扰英德双方的,尤其以无法处理变向和变速为最大问题。然而某种意义上,这一点对RN的影响更大。英舰的设计使命是要实打实地把火力投射到对方舰艇上的。这一点从1905年费舍尔对无敌的设计委员会的发言到第二次大战时海军给内阁汇报战列舰的价值的备忘录从未改变:主力舰既然携带重型火力,那么就要把这些火力投射到敌方战舰上。这些重炮是鱼雷和日后航空兵的补充:他们受距离(鱼雷),受天气限制较小(日后和早期航空兵对比),提供可靠的攻击火力。

Dreyer Table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设计用途的,应该说非常成功。仅仅在十年前,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美西,日俄战争——从重炮在近距离上持续性放空,到仅仅1911年,火控计算机横空出世,这已经是奇迹般的进步了。与德制产品相比,既有优势也有缺陷,就好像光学设备的较量一样。总的来说,大概可以这么表述:英军的火控系统进步虽然神速,但是没有完全跟上通过大量无畏舰建造取得的跨时代的舰队硬件优势。再加上舰队交火斗兽棋的本质意味着决定性交战不会发生,事实上毁于炮下的德军舰艇的数量自然就没有期望中那么高了。严格意义上是个问题——虽然BCS打不中大概有训练因素。


题外话:

1,完美证明为什么WT和WoWS的瞄准系统都是shi,写实为0.

2,大概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战争后期雷达测距/测向+电子设备引入火控计算机后为什么炮术水平直线上升了。日德兰海战杰里科老爷旗舰的CPU,还不如你现在刷知乎的手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 回答
    唐刀与欧洲细剑,这两种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制式设计的冷兵器,在战场实战和个人对决中,各自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采和效能。要比较它们谁更适合战场,以及谁的杀伤力更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构造、使用方式以及它们所处的历史与军事背景。一、 唐刀:精炼的劈砍之王唐刀,顾名思义,是唐朝时期盛行的一种环首.............
  • 回答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设计,若将其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其先进之处可谓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它足以让当时的大多数舰艇黯然失色。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看看这位“海上巨兽”究竟有多超前。黎塞留级设计在一战前后的先进之处将黎塞留级(Richelieuclass)战列舰的设计放到.............
  • 回答
    秦国地处西部,这一地缘优势对其日后统一中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避免东部战乱的干扰,更在于其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环境中积蓄力量,完成战略部署。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秦国“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火连绵,尤其是中原腹地的魏、赵、楚等大国,更是你方唱罢我.............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作为黑巷的领袖,确实拥有召集黑巷居民的能力,但他在剧情中选择不与皮城( Piltover)直接开战,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动机、政治策略、角色发展以及剧情伏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范德尔的个人动机:对皮城的复杂情感 .............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确实考虑过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而且是非常重视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英国扣留土耳其战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与当时欧洲紧张的政治局势和英德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密切相.............
  • 回答
    我的思绪仿佛被一股洪荒之力牵引,猛地从安逸的现代生活中剥离,然后重重地砸在了1839年的土地上。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又熟悉,青砖黛瓦,马车悠悠,还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尘土和炊烟混合的味道。我,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竟然稀里糊涂地站到了清朝,而且还是这即将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关口。脑子里嗡嗡作响,消化着这.............
  • 回答
    说实话,《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里的英雄战袍,哪个最戳我心,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我最喜欢哪个复仇者一样,很难只选一个!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那我现在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一定是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的那套。这套战袍,我觉得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而且承载了太多意义了。首先,从视觉上来说,它干净、利落,而.............
  • 回答
    在一场以中国历史与传说人物为背景的圣杯战争中,英灵的设定将是一次对数千年文化瑰宝的深度挖掘与再创造。这不仅仅是将历史上的伟人或传说中的神祇简单地套入圣杯战争的框架,而是要深入理解他们的精神内核、事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既忠于原型又符合圣杯战争体系的英灵和职阶。核心理.............
  • 回答
    055型导弹驱逐舰:中国海军迈向深蓝的坚实基石中国海军最新型的055型万吨级导弹驱逐舰,自其横空出世以来,便吸引了全球军事观察家和海军爱好者的目光。将其置于国际同级别战舰的坐标系中进行客观评估,055型驱逐舰无疑是一款性能卓越、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水面作战平台,代表了中国造船工业和海军装备技术发展的新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关系、主权独立以及现代联盟的运作方式。我们来详细聊聊,看看如今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英国面临战争时,是否还会像一战、二战那样,毫无保留地并肩作战。回顾历史:英联邦的纽带与战争动员在一战和二战时期,大英帝国(后来演变为英联邦)是一个紧密的政治和军事.............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漫长过程中,台儿庄战役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性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38年春季,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面战场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之一。为什么说台儿庄战役是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正面战场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大部分战役都以失利告终,战略防御的.............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战役何其多,但若要说哪一场最让我感到荡气回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非赤壁之战莫属。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更是一幕集智慧、勇气、牺牲与命运交织的恢弘史诗,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激起层层涟漪。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
  • 回答
    美国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而非同盟国,这背后并非仅仅是为了瓜分英法的殖民地利益那么简单。实际上,当时美国对瓜分殖民地利益的兴趣并不浓厚,其选择阵营更多是基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考量,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最直接的导火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一战初期美国奉行的是“中立政策”。总统.............
  • 回答
    一战后,部分中国人认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念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背景、国际法理念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 一、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参与1. 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 中国于1914年8月对德宣战,成为协约国阵营的一员,尽管其参与战争的动机更多是出于民族主义和反德情绪(德国曾长期侵略.............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大明王朝的命运齿轮在某个历史的岔路口上发生了偏移,它没有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走向灭亡,而是凭借着“平定后金”、“剿杀农民起义”这两记重拳,稳住了摇摇欲坠的社稷,并且一直顽强地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究竟会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次大胆.............
  • 回答
    在中国战机拦截外国军机时,亮出飞机腹部这个细节,并非每一次拦截都强制执行,也不是所有机型都必然如此操作,但它确实是解放军空军在特定情况下常用的一种战术姿态,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信息传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目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信号。为什么会选择亮出腹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欧美战机和中国战机在气动外形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尤其体现在机翼的设计上,这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对作战需求的不同侧重。欧美战机:“弯折”背后的空气动力学智慧当我们提到欧美战机“弯折”的外形,通常指的是那些拥有可变后掠翼(Variable Sweep Wing)的型号,例如经.............
  • 回答
    LC苏拉,这位在中国玩家群体中声名鹊起的名字,在亚服战场上指挥联军的二战故事,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颇具看点的战略与战术交织的画卷。当我们深入剖析他的指挥艺术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与西式纪律的巧妙融合。在战略层面,LC苏拉并非一味地追求大刀阔斧的正面突破。他更倾向于一种“蚕食鲸吞”的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