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会发动战争? 德国为什么发动对苏战争?(难道没有吸取一战两面作战的历史教训吗?)?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

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凡尔赛条约施加的巨额赔款、割地、限制军备以及“战争罪责条款”,在德国国内激起了普遍的屈辱感和不满。许多德国人认为,他们是被“背后捅刀”的,所谓“战败”并非军队的无能,而是国内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结果。这种“未竟之战”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后来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在经济方面,战后的德国饱受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企以及赔款压力的困扰。特别是大萧条时期,德国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背景下,民众渴望一个能够恢复国家荣耀、重振经济的强大领导者。

而希特勒和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些痛点。他们许诺要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的军事力量,恢复民族自豪感,并为德国人民提供“面包和工作”。纳粹党利用了民众的恐惧、愤怒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煽动性的宣传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迅速赢得了支持。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对苏战争呢?这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也确实涉及到了对一战两面作战教训的某种“选择性遗忘”或“不顾一切”。

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即“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核心战略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1. “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 这是希特勒纳粹主义最核心的意识形态之一。他认为,日耳曼民族作为“优等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土地和资源。苏联广袤的东欧土地,特别是乌克兰的富饶黑土地,被希特勒视为德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占领这些土地,就能解决德国的粮食和资源问题,并为德国人口提供定居之地。

2. 意识形态的敌人: 在希特勒的眼中,共产主义和犹太主义是德国最危险的敌人,而苏联正是共产主义的中心。他将东方战线视为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一场消灭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十字军”。这种将政治斗争与种族灭绝相结合的观念,使得对苏战争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扩张,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清洗。

3. 对英国和法国的战略考量(看似反常):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已经占领了法国大部分地区,并迫使英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却选择了在英国尚未被完全征服的情况下进攻苏联。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腹背受敌的困境。
希特勒的误判: 希特勒认为,一旦英格兰被封锁和孤立,或者其海军力量被削弱,英国将不得不接受德国的条件。他可能低估了英国人民抵抗的决心和美国未来可能介入的可能性。
“速决战”的幻想: 希特勒相信德国国防军的闪电战(Blitzkrieg)能够迅速击溃苏联的红军,就像他们在波兰和法国取得的成功一样。他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他就可以将苏联的主要军事力量摧毁,迫使苏联屈服。他低估了苏联的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工业潜力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
避免长期消耗战的焦虑: 尽管在理论上德国可能陷入两线作战,但希特勒本人非常害怕重蹈一战德国因长期消耗战而失败的覆辙。他选择攻击苏联,可能部分是为了在西方敌人(英国)被解决之前,先解决他认为更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敌人(苏联),从而避免被长期牵制。他以为苏联会像他预期的那样不堪一击,然后他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资源需求: 德国的经济和军事机器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苏联拥有这些资源。占领苏联,不仅是获得土地,更是直接控制重要的资源产地。

那么,为什么没有吸取一战两面作战的历史教训呢?

这正是希特勒和他周围的核心领导层思维模式中最具悲剧色彩和危险性的地方。他们并非没有看到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失败,但他们对其原因的解读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危险的误判:

“背刺论”的延续: 许多德国军事和政治精英仍然相信一战失败的原因是国内的“十一月罪人”(指签署停战协定的政治家)和民众的低落士气,而非军事上的根本性失败。他们认为,只要军队保持士气,领导层意志坚定,并且拥有“天时地利”,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对“闪电战”的迷信: 德军在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迅速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德国军事领导层对闪电战战术的信心。他们认为这种战术能够迅速瓦解敌人,避免漫长的消耗战。这种对战术的过度自信,掩盖了对战略层面的深刻反思。
对苏联的轻视: 基于种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纳粹宣传系统将苏联描绘成一个落后、腐朽、组织混乱的国家,其军队也只不过是“东方的蛮族”。这种刻板印象,加上对苏联合约(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期间两国接触的有限性,使得德国对苏联的真实军事实力、工业能力和动员潜力知之甚少,或者不愿意去了解。
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威: 到了1941年,希特勒在德国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他的个人意志和战略判断往往凌驾于任何军事或政治的反对意见之上。尽管一些将领对进攻苏联表示担忧,但他们的声音很难真正影响到希特勒的最终决定。希特勒坚信自己的预言和使命,他认为这是实现德国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即便是风险巨大。

简而言之,德国发动对苏战争,是在一战失败的背景下,由纳粹意识形态驱动,对经济和政治压力的回应,以及对自身军事力量和速决战能力的过度自信所共同导致的。而“两面作战”的教训,则被希特勒的个人野心、种族主义偏见和对敌人的轻视所模糊和忽略了。他们不是没有看到历史的影子,而是错误地解读了历史,并抱有一种“这次我们不一样”的赌徒心态。最终,正是这种对历史教训的扭曲理解和战略上的鲁莽决策,将德国再次拖入了灭顶之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很多资料显示其实1939年德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与战争性质的认知差异 德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其纳粹政权被彻底推翻。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关注日系汽车品牌在宣传中大肆渲染“发动机热效率”时,很容易注意到德国品牌在这方面的声音相对较小,甚至很少将其作为核心卖点。这背后并非德国汽车工业不重视技术,而是它们在技术发展路径和市场策略上存在一些差异,导致了这种宣传上的不同。日系品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宣传发动机热效率?.............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德国作为主要发动者,其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屈辱”与《凡尔赛条约》的重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
  • 回答
    日本和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的结局都以惨败告终,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且复杂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社会、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冲击。我们不妨一点点地剖析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当然,这个收获更多的是一种痛苦的教训)。一、 对日本而.............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自然会想到战败的德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变动。那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否和它的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战后德国的领土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的“领土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领土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德国和英国之所以会向清朝出售铁甲舰,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卖”这么一个词,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双方基于各自需求和考量的交易行为。清朝的需求:现代化海军的迫切渴望首先,理解清朝为何需要铁甲舰至关重要。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也触及了“国防军”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政治现实。简单地说,“国防军”这个名称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历史沿袭,而非其真实角色的精确反映。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会主动攻打其他国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1. “国防军”名称.............
  • 回答
    德国解封后出现多地聚集性感染,这确实是个让人担忧的情况,尤其是在封城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之后。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讲,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而是要看当时的情况和一些必然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个月的封城,即使再严格,也并非滴水不漏。 病毒总有一些潜伏期,有些人可能在封城期.............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特兰西瓦尼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归属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引发了不止一次的纷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会倾向于匈牙利,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首先,要理解德国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必须回顾一战的结局。战败的德国被迫接受了严苛.............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说起德国腕表,绕不开朗格(A. Lange & Söhne)、格拉苏蒂原创(Glashütte Original)和宝齐莱(Nomos Glashütte),这三家品牌在钟表爱好者心中几乎是德国制造的“三大巨头”。但一提到德国表,为什么万宝龙(Montblanc)却总是被冷落?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门道.............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
  • 回答
    在德国转机时,即使您只是携带自用的手机,也可能遇到被征收关税的情况。这主要源于德国海关的严格规定以及其对旅客携带物品的监控。德国作为一个欧盟成员国,其海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欧盟的共同贸易政策。这意味着,任何从欧盟以外地区进入欧盟区域的商品,无论是否是个人物品,都可能受到关税和增值税的审查。虽然自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