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会发动战争? 德国为什么发动对苏战争?(难道没有吸取一战两面作战的历史教训吗?)?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

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凡尔赛条约施加的巨额赔款、割地、限制军备以及“战争罪责条款”,在德国国内激起了普遍的屈辱感和不满。许多德国人认为,他们是被“背后捅刀”的,所谓“战败”并非军队的无能,而是国内政治和社会动荡的结果。这种“未竟之战”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后来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在经济方面,战后的德国饱受通货膨胀、失业率高企以及赔款压力的困扰。特别是大萧条时期,德国的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背景下,民众渴望一个能够恢复国家荣耀、重振经济的强大领导者。

而希特勒和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些痛点。他们许诺要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的军事力量,恢复民族自豪感,并为德国人民提供“面包和工作”。纳粹党利用了民众的恐惧、愤怒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煽动性的宣传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迅速赢得了支持。

那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对苏战争呢?这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也确实涉及到了对一战两面作战教训的某种“选择性遗忘”或“不顾一切”。

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即“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其核心战略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1. “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 这是希特勒纳粹主义最核心的意识形态之一。他认为,日耳曼民族作为“优等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土地和资源。苏联广袤的东欧土地,特别是乌克兰的富饶黑土地,被希特勒视为德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占领这些土地,就能解决德国的粮食和资源问题,并为德国人口提供定居之地。

2. 意识形态的敌人: 在希特勒的眼中,共产主义和犹太主义是德国最危险的敌人,而苏联正是共产主义的中心。他将东方战线视为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斗争,一场消灭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十字军”。这种将政治斗争与种族灭绝相结合的观念,使得对苏战争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扩张,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清洗。

3. 对英国和法国的战略考量(看似反常): 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已经占领了法国大部分地区,并迫使英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却选择了在英国尚未被完全征服的情况下进攻苏联。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似乎又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腹背受敌的困境。
希特勒的误判: 希特勒认为,一旦英格兰被封锁和孤立,或者其海军力量被削弱,英国将不得不接受德国的条件。他可能低估了英国人民抵抗的决心和美国未来可能介入的可能性。
“速决战”的幻想: 希特勒相信德国国防军的闪电战(Blitzkrieg)能够迅速击溃苏联的红军,就像他们在波兰和法国取得的成功一样。他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他就可以将苏联的主要军事力量摧毁,迫使苏联屈服。他低估了苏联的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工业潜力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
避免长期消耗战的焦虑: 尽管在理论上德国可能陷入两线作战,但希特勒本人非常害怕重蹈一战德国因长期消耗战而失败的覆辙。他选择攻击苏联,可能部分是为了在西方敌人(英国)被解决之前,先解决他认为更根本性的意识形态敌人(苏联),从而避免被长期牵制。他以为苏联会像他预期的那样不堪一击,然后他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资源需求: 德国的经济和军事机器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苏联拥有这些资源。占领苏联,不仅是获得土地,更是直接控制重要的资源产地。

那么,为什么没有吸取一战两面作战的历史教训呢?

这正是希特勒和他周围的核心领导层思维模式中最具悲剧色彩和危险性的地方。他们并非没有看到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失败,但他们对其原因的解读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危险的误判:

“背刺论”的延续: 许多德国军事和政治精英仍然相信一战失败的原因是国内的“十一月罪人”(指签署停战协定的政治家)和民众的低落士气,而非军事上的根本性失败。他们认为,只要军队保持士气,领导层意志坚定,并且拥有“天时地利”,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对“闪电战”的迷信: 德军在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迅速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德国军事领导层对闪电战战术的信心。他们认为这种战术能够迅速瓦解敌人,避免漫长的消耗战。这种对战术的过度自信,掩盖了对战略层面的深刻反思。
对苏联的轻视: 基于种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纳粹宣传系统将苏联描绘成一个落后、腐朽、组织混乱的国家,其军队也只不过是“东方的蛮族”。这种刻板印象,加上对苏联合约(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期间两国接触的有限性,使得德国对苏联的真实军事实力、工业能力和动员潜力知之甚少,或者不愿意去了解。
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威: 到了1941年,希特勒在德国的权力已经达到顶峰。他的个人意志和战略判断往往凌驾于任何军事或政治的反对意见之上。尽管一些将领对进攻苏联表示担忧,但他们的声音很难真正影响到希特勒的最终决定。希特勒坚信自己的预言和使命,他认为这是实现德国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即便是风险巨大。

简而言之,德国发动对苏战争,是在一战失败的背景下,由纳粹意识形态驱动,对经济和政治压力的回应,以及对自身军事力量和速决战能力的过度自信所共同导致的。而“两面作战”的教训,则被希特勒的个人野心、种族主义偏见和对敌人的轻视所模糊和忽略了。他们不是没有看到历史的影子,而是错误地解读了历史,并抱有一种“这次我们不一样”的赌徒心态。最终,正是这种对历史教训的扭曲理解和战略上的鲁莽决策,将德国再次拖入了灭顶之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很多资料显示其实1939年德国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