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

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通过快速击败法国来避免两线作战的噩梦。然而,一旦在法国陷入泥潭,其设计的初衷便开始瓦解。

低估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德国领导层普遍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但他们严重低估了英法两国及其盟友的抵抗能力和工业生产潜力。当战争进入消耗战模式,德国在资源和人力上的劣势便暴露无遗。
两线作战的宿命: 尽管施里芬计划旨在避免,但俄国的快速动员打破了德国的部署。东线和西线同时开战,德国不得不分散兵力,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在任何一个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尤其是在东线,虽然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面对庞大的俄国人口和不断重组的军队,始终无法彻底解决威胁。
海权劣势的致命打击: 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陆军,但其海军力量远逊于英国皇家海军。英国的海上封锁有效地切断了德国的海外贸易和战略物资供应。粮食、石油、金属等关键物资的短缺,对德国的战争机器和国内民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潜艇战虽然一度让英国感到恐慌,但其非理性的扩大化(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将美国拉入了战争,这是德国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战术上的僵化与创新不足: 虽然德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极高的纪律性和一些战术创新(如突击战术),但在面对协约国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战术时,其反应显得有些迟缓。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在战争后期对战局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德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和运用相较于协约国仍有差距。

其次,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同样是导致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分裂: 德国虽然有议会,但权力仍高度集中在皇帝和军方手中。这种集权体制在危机时刻未能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党派之间的分歧,尤其是保守派与进步派的矛盾,使得国内政治局面复杂化,难以形成统一战线来支撑持久战。
经济的透支与民生的凋敝: 战争的巨大消耗使得德国经济不堪重负。为了维持战争,德国实施了高压的经济管制,但实际上效果有限。国内的食品供应日益紧张,物价飞涨,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饥饿和疾病在德国蔓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
民众士气的瓦解: 随着战争的进程和国内情况的恶化,曾经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被疲惫、失望和不满所取代。战争初期的“九月计划”宣告破产,随之而来的漫长消耗战,让民众对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当战败的消息传来,国内早已积蓄的怨气瞬间爆发。

第三,外交上的失误也为德国的失败添砖加瓦。

错误的盟友选择: 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同盟,本质上是一个将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内部矛盾重重、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帝国捆绑在一起。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直接引爆了整个欧洲大战,德国被动卷入其中。
未能阻止美国的参战: 正如之前提到的,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将美国推向了协约国一方。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庞大的人口和充足的资源,在战争后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压垮了本已不堪重负的德国。
缺乏对国际舆论的关注: 德国在战争期间的一些行为,如入侵比利时,激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也为协约国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进一步孤立了德国。

最后,领导层的判断失误和战略短视是贯穿始终的关键问题。

对战争性质的误判: 从皇帝威廉二世到总参谋部,德国的最高决策者们都未能准确预判这场战争的规模、时长和最终走向。他们过于依赖军事解决方案,而忽视了政治、经济和外交的综合作用。
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 德国军方对“施里芬计划”的迷信,以及对自身陆军强大实力的过度依赖,使其忽视了对手的潜力和自身的局限。
战争末期的破产: 随着内部革命的爆发(1918年十一月革命),皇帝被迫退位,德国宣布投降。这并非战败的军事结果,而是国内政治崩溃的直接体现。当军队还在战斗的时候,国内的政治土壤已经完全崩塌。

总而言之,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是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外交以及领导层判断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它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悲剧,德国未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来赢得一场它原本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全球性冲突。这场战争的失败,不仅是对德国自身,也是对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的一次颠覆性打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药,这个问题很大,但是却有几个地方值得我好好写一下。首先马恩河之后德国必败这种调调可以丢去一边,不值一驳,但是我这篇回答还是主写马恩河,因为这次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在影响之后四年战争中的德军,最终送德军入土。

德军兵败马恩河为诸多批评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消费“德国军事神话破灭”这一话题,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关于一战的文献和著作基本都在沿着马恩河失利导致德国战败这条路线前进,那么为马恩河战败背锅的无疑便是毛奇。毛奇在离职后指责威廉二世,而前任总参谋长施里芬的粉丝则指责毛奇对自己前任的方案大加修改,然后又放弃了虚构的“施利芬计划”。还有些对此战研究颇深的历史学者则指责毛奇失去了理智和毅力,中断了马恩河之战,从而导致德国速胜希望的消灭。

我们这里不妨换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从毛奇的角度出发,他希望通过速攻打败法国,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如果我们从德皇陆军的战略角度出发---如何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时同时被两线的敌人压制,1914年的战局结果似乎并不糟糕:德军在两条战线都占据着均势或优势,同时避免了在战争的第一年遭遇决定性的失败。详细的可以看看 御大叔转生后@凌云 的最新回答

我们需要意识到,毛奇的叔父--Old毛奇,以及毛奇的前任施里芬在任上最后的一段时间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到了“德军如何在面临两线作战时利用内线发起反击和防御”上,哪怕是在刚上任时英姿焕发,鼓舞总参谋部军官演练速攻打败法国的施里芬,也在任上最后几年对速攻取胜产生了怀疑,这也是施里芬为何只把1905年备忘录放在档案室而不是直接交给毛奇的原因,也许在1906年离任退休时,精于推演的伯爵也意识到,德国一旦面临两线作战,解决的方法只有防守和消耗。

在评价1914年德军败北马恩时,即使是最牛啤的历史学家也难统一口径,从而下绝对的结论。历史学家威廉·格罗纳在1927年写道,“毫无疑问地,德军的失败大程度是因为毛奇没有严格按照施里芬的计划行事。”

而另一位研究者耶胡达·沃拉赫在一次访谈中认为德军失败的原因恰好是因为施里芬计划,因为施利芬的思想已经“深入他的学生和下属的脑袋”“无情地否决了诸多合理的想法”。与格罗纳相反,沃拉赫指责毛奇的反而是对“对施里芬的计划过度遵守且极度教条主义。”

由此产生了一副奇特的光景,无论是施里芬的粉丝还是批判施里芬的人,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去批判毛奇,毛奇显然成了一个出气筒。

21世纪以后,与一战研究圈大牛佐伯通过新材料认为施里芬计划不存在相反,另一头大牛霍尔格·赫尔维格(Holger Herwig)则认为是毛奇的个人失误和总参谋部未能协调好德军右翼,最终葬送了德皇陆军速胜的希望。

赫尔维格的结论其实也并不全面,首先,我们要看看毛奇究竟怎么打的。开战后毛奇于8月20日发觉法军正在洛林一带集结部队,这时他决定在德军左翼集结重兵,从而展开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关键点,尽管他没有按照施里芬在1906年内线反击的部分要求,也就是将大部分阿尔萨斯-洛林拱手相让给法国人,再关门打狗,但他认识到,德军左翼必须束缚住足够的法军主力给自己的中部和北部部队集结创造时间。

像1870年的叔父一样,毛奇的战法很简单,就是“在任何可能的地方主动与法军进行交战。”8月23日,毛奇同意拜仁王储第六集团军开始反击,反击很成功,法军第一,二集团军被击败,逃回法国境内,但这同时也带来了第二个问题:法军主力并不在洛林。这时,毛奇又调整了自己的战略,他决定从洛林进攻法国本土,右翼继续推进,从而对法军进行双钳包围,但是他的战术操作出现了问题:第六集团军对法军南线严密的防御工事的敲打只是白做无用功,反而将自己束缚在了南线无法动弹;到9月10日,法国人已将20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从他们的右翼移动到的中央和左翼,让第六集团军单独进攻南线,是毛奇本人最大的失误。

但这样的失误显然是不至于让德军失败的,决定性或更多的的失误始终发生在战斗最激烈的北线,也就是毛奇和他的将军们在北线的战术操作。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指责第二集团军司令卡尔·冯·比洛和负责协调右翼指挥的理查德·亨奇中校对战场的误判引发了撤退,第一集团军司令克鲁克因为冒进遭到了法军的阻击,同时,英国远征军也误打误撞卡进了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战线的中间,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比洛下令克鲁克和第二集团军后撤。

有些历史学者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了强大的法军在马恩河出现,挡住了已经精疲力尽的右翼德军,(当然这一说法得到了德国国防军的广泛接受,许多二战时期的德军将领谈起一战也似乎认为马恩河上的撤退是道德上的软弱,而不是因为战场上的失误)比洛从马恩河撤军的做法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却更多地反映了1914年的失败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德国军队的指挥方式-----任务式指挥。从Old 毛奇时代开始,普鲁士军事理论便反复强调下级的主动权,这使得普鲁士王国的军长,师长时刻带着旺盛,乃至是狂热的攻击欲望,这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思维僵化法,奥两国指挥官被饿狼一般的普军将领不断逼着作战,从而一步步落入Old毛奇的陷阱,但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任务式指挥对Old毛奇造成的恶劣影响,在萨多瓦战役中血亲王不服号令,没等腓特烈三世(王储)抵达就主动向奥军发起攻击,险些导致普军的失败;在圣普里瓦战役第一集团军司令施坦因梅茨和禁卫军军长的莽撞行径也险些葬送普军的胜利,在那个通讯条件落后的年代,指挥不过三个集团军都已经快要超出Old毛奇的脑容量,更何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七八个集团军。

施里芬预见到指挥大型部队的困难,并采取了一切手段来加强总参谋部对前线的掌控力度,但到了1914年,毛奇还是未能成功地调和三个潜在的分歧因素来指挥战役:

(1)普鲁士-德意志帝国军队建立的任务式指挥传统,已完全融入基层和高层训练;

(2)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不完善;

(3)毛奇本人不愿对集团军,军级指挥官行使权力。

历史学家们同意毛奇拒绝干预其集团军指挥官决定这一事实。毛奇是一个总参谋部成长的传统军人,通常只给出广泛的指示,从动员到部署到八月的指示。他只偶尔发出直接命令,希望他能毫无疑问地得到遵守。他之所以遵循这一程序,部分原因是他相信他叔叔的制度能帮他解决一切问题。

还有部分原因就是他过度信任德军右翼统帅,比洛(Bülow);除此之外,他相信总参谋部的演习以及相关指示对集团军指挥官来说已经很足够了,因此他不愿访问前线,而且他还需要分出精力关注东线战事。与他的同行和对头霞飞整天闲着没事就上前线唠嗑训话,在法军阵地上走了数千英里相比,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官僚,他既不具备施利芬要求统帅强硬地通过通讯手段施加压力的胆识,也不具备访问前线的体能。

毛奇的问题说完了我们来说说毛奇手底下各位将军的问题,我们要明白一点,即使按照现代标准,德意志帝国的好几位集团军司令也是实实在在的老年人了。

在1914年8月的八位集团军司令中,三位是王储或亲王,一位是萨克森人,四位是普鲁士人。

毛奇,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卡尔·冯·布洛都已经年过68,第八集团军主官马克·冯·普里特维兹和参谋长加夫隆是67岁,第七集团军司令乔西斯·冯·黑林根则是60岁,在几位老大爷中年龄最小。其中比洛遭遇了因年迈带来的健康状况的巨大影响(头疼)。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德国一些最成功的野战指挥官,比如马肯森,加尔维茨和利奥波德亲王等也是年过六旬的长者。

在马恩河战役之后,OHL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将30多名将军替换为年轻五到十岁的“年轻人”。相比之下,霞飞则雷厉风行得多,在1914年8月和1914年9月的第一周内,霞飞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十个军和三十八个师的主官。

1914年,德国的集团军司令们既展示了他们战术素养高超的优点,也展示了缺点,即将资深老练的参谋人员分配给高级指挥官。在某些情况下,后者之所以获得其职位,是因为其社会地位或人脉关系而不是能力(比如某大少爷)。

排开帝国皇储,拜仁王储,符腾堡亲王外,因家族而声名显赫的萨克森男爵冯·豪森是一个自卑的人,对他的参谋长过于尊敬,这使得他在边境战役显得畏畏缩缩。而另外四位普鲁士人,两人本身就是参谋长出身,这四位普鲁士集团军指挥官拥有丰富的经验,比洛的兄弟是普鲁士前总理伯纳德·冯·布洛(Bernhard von Bülow),比洛本人毕业于战争学院,曾在参谋部任职,并参与编写了1889年的野战炮兵规章以及1906年的步兵条例,没有人质疑他48年服役期间积累的丰富资历。

在阿尔萨斯指挥第七集团军的约西亚斯·冯·黑林根(Josias von Heeringen)的兄弟是德皇海军上将。黑林森也是战争学院科班出身,还曾担任战争部长(1910–1913)。战争开始时,他也服役近50年,在战争开始时,同盟国和协约国只有不出五个指挥官可以和他的资历和经验相比。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Alexander von Kluck)相比其他几位出身卑微得多,他是一位公务员(建筑师)之子,全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而崛起。他并非科班出身,也未担任过参谋职务,但他旺盛的斗志和精力足以弥补这一点,他的“首席顾问”赫尔曼·冯·库尔(Hermann von Kuhl)被公认为是德军中最好的参谋长之一。

1914年的战役,特别是发生在右翼的战斗,也说明了在OHL和野战部队之间设立中间总部来控制后者的必要性。由于通信故障的总参谋部无法对西线战役行使适当的指挥权,毛奇不得不将一支集团军转隶属另一支集团军,然而这种做法引起了指挥官的不满,这样的大规模行动使得像比洛及其下属的参谋已经无法通过指挥自己的部队,更别说控制另一个集团军,即使他派出了理查德.亨奇协调指挥也无济于事。

我们还不得不注意到发生在将军们之间的矛盾,比如克鲁克和比洛之间的冲突,出身卑微的克鲁克在8月21日-8月30日的行动屡屡中违抗比洛的命令自主孤军冒进,显然是不愿意服从“科班出身”的比洛,为一个老迈的贵族军官打长工,这样的抗命最终也导致了第一集团军过于前出而被围。

德军的失败自然更多源于自身,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的对手,也就是被部分小白看成笑话的法国人。

Old毛奇之所以能在普法战争打败拿破仑.波拿巴的小侄子,除了本人有着公认的才华,绝对的铁腕和他在1870年所拥有的最可怕的战争机器外,他也很幸运的有一个蠢到无可救药的敌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将军们可以说表现的一塌糊涂,路易.波拿巴和他的元帅们如梦游般做出一系列迷惑决断加剧了法军本就惨淡的表现,这使普鲁士人得以将法国两支主力军团围困在在梅斯和色当的包围圈中。尽管新政府的部队还垂死挣扎了一番,却也无法改变普鲁士军队压倒性的优势。

但小毛奇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1914年的法国军队尽管有种种缺陷且基层腐烂且低下,但一战法国的将军们要比第二帝国优秀得多。霞飞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外表呆板且迂腐的统帅,但事实上他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和“宅男”毛奇不同,霞飞时刻在前线游走,且从不畏惧任何的攻击和非议,如果有必要他会和自己的下属对骂,法军在阿尔萨斯的最初进攻失败后,霞飞一直保持清醒并转移了自己的预备队,通过法国密布的公路,铁路和通讯系统,他时刻对自己的部队保持着强力的控制,一旦下属抗命他便当场将其撤换,尽管法军因为素质低下,战术笨拙,步炮协调糟糕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但霞飞还是克服了这些因素,带领法国人赢得了马恩河之战的胜利。

毛奇在马恩河之战还未落幕便离开了总参谋部,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 von Falkenhayn)接替了他的职务。从Old毛奇和施里芬的的角度而言,德皇陆军在第一年的处境并不算糟糕,虽然毛奇未能夺取巴黎,却也切实的完成了“德军如何在面临两线作战时利用内线发起反击和防御”的目标,马恩河并没让德国输掉战争,1915年完成了第一波次动员,组建了三个新编集团军的德意志帝国依旧大有可为,但马恩河失败的阴影却一直伴随着德皇陆军,普鲁士-德国军事体系和任务式指挥的优越在给德国人带来辉煌战果的同时也在荼毒着他们。

1916年法金汉和威廉皇储在凡尔登上演了另一场马恩式的悲剧,使得德国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在1918年,矫枉过正,沉迷干涉前线,控制下属和战术操作堪比常凯申的鲁登道夫使德国失去了体面和谈的筹码,最终使霍亨索伦帝国土崩瓦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郭德纲认为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并且这是德云社乃至很多传统相声演员的共识,其原因非常多且深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根”与“魂” 历史渊源深厚: 太平歌词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与相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北方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1. 狂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简单地说,虽然将一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过于简化的说法,但德国在外交、军事和国内政治方面的某些行为,确实导致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孤立,支持不如协约国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战争的导火索与责任划分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战的爆发是.............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确实,不少人提到一战、二战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德国很厉害”这个印象。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历史事实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真实、接地气,没那些AI味儿。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德国确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种.............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