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德国为什么作死?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

1. 狂妄的国力膨胀与“世界政策”的野心(Weltpolitik)

德国在19世纪末的经济和军事发展堪称奇迹。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高效的组织能力,迅速崛起为欧洲大陆的火车头。然而,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膨胀感和焦虑感。

“太阳下的地盘”焦虑: 英国和法国早已瓜分了全球的殖民地,而作为后起的工业强国,德国却发现自己“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非常有限。这在德国精英层中造成了一种被边缘化和“缺乏应有地位”的不满。俾斯麦之后,威廉二世皇帝更是公开宣称德国要“在世界上赢得它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政策”。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挑战英法的殖民霸权,扩张德国的海外利益,甚至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海军扩张与英德海军竞赛: 为了支持“世界政策”,德国大力发展海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制定的海军建设计划,目标是建立一支能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的舰队。这直接触动了英国最敏感的神经——其海上生命线和帝国安全。英国视其海上霸权为国本,无法容忍任何对其海上力量的挑战,因此,英德海军竞赛成为了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催化剂,最终将英国推向了反对德国的阵营。

2. 僵化的外交政策与“无保留的支持”

德国在一战前夕的外交策略,尤其是对奥匈帝国的“无保留的支持”(Blankoscheck),是导致战争爆发并迅速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奥匈帝国的“纸老虎”与德意志的盟友困境: 奥匈帝国虽然是德国的盟友,但内部民族矛盾重重,国力相对衰弱,被称为“纸老虎”。然而,德国在外交上却对其表现出不加设定的支持。当奥匈帝国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想要惩罚塞尔维亚时,德国给了奥匈帝国一张“空白支票”,鼓励其采取强硬措施,承诺提供军事支持。
对俄国动员的误判与快速反应: 德国的战略是基于一种快速战争的设想,即在俄国动员之前就击败法国(施里芬计划)。他们认为如果俄国开始动员,德国就必须立即开战,否则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因此,在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为保护斯拉夫盟友开始动员时,德国迅速作出了动员并向俄国和法国宣战的反应。这种“先发制人”的策略,反而加速了欧洲大战的爆发。
孤立主义的逻辑悖论: 德国试图通过与奥匈帝国结盟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但这种盟友关系又使其深陷于奥匈帝国的危机中。同时,德国在海军扩张和殖民政策上不断挑衅英国,又促使英国与法国、俄国走向联合。德国的外交政策,在试图摆脱孤立的同时,反而将自己推向了被欧洲主要大国围堵的境地。

3. 僵硬的军事计划与不可逆转的动员

施里芬计划(Schlieffen Plan)是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石,这个计划虽然在理论上精巧,但其固有的僵化性是导致战争迅速失控的重要原因。

“不是战争,就是屈辱”的思维定势: 德国的军事领导层深受“国家生存危机”和“两线作战噩梦”的困扰。他们认为一旦俄国动员,就意味着战争无可避免,如果德国不先发制人,就会在战略上落后。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剥夺了外交斡旋的空间。
军事动员的不可逆转性: 一旦德意志帝国最高统帅部下达了总动员令,由于其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和严密的组织,动员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动员本身就意味着战争机器的启动,其复杂性和惯性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在动员过程中突然叫停而避免战争。当俄国动员时,德国的总动员令就如同按下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按钮。
对战争形式的误判: 德国的军事领导层普遍认为战争会是一场速决战,他们对现代战争的消耗性、堑壕战的出现以及双方最终的“拖垮式”战争没有充分的准备和预判。施里芬计划的失败,尤其是在马恩河战役中未能迅速击垮法国,使得德国陷入了漫长的、消耗巨大的堑壕战,这是他们最初战略所未能预见的。

4. 内部政治与社会因素

虽然地缘政治和军事战略是主要原因,但德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 德意志帝国深受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军事领导层在国家决策中的话语权非常大,甚至有时压倒了文官政府。这种强大的军事影响力,使得在危机时刻,军事解决方案往往比外交解决方案更受青睐。
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高涨。德国民众同样受到民族主义的鼓动,渴望国家能够更强大,更受人尊敬。这为政府采取强硬的外交和军事政策提供了民意基础。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误用: 当时盛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被一些人错误地应用于国际关系,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这种观念为德国的扩张野心和对外强硬姿态提供了一种 pseudoscientific 的辩护。

总结来说,德国的“作死”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因素叠加而成:

野心与焦虑的混合体: 快速崛起的国力带来了扩张的野心,但同时又因在殖民和国际地位上的不足而感到焦虑,促使他们采取冒险的“世界政策”。
僵化与短视的外交军事策略: 对盟友的盲目支持、对战争动员的不可逆转性的误判、以及施里芬计划的僵化性,使得外交斡旋的空间越来越小,战争一旦触发就难以控制。
错误的战争预判: 对速决战的期待与实际消耗战的巨大反差,是德国最终走向失败的关键。

德国在一战前的决策,可以说是其崛起过程中的一系列自信、野心和战略失误的集合。这些决策在当时的德国看来,或许是为了保障国家的未来和地位,但从历史的宏大视角来看,它们确实将德国以及整个欧洲拖入了无法挽回的灾难。用“作死”来形容,正是看到了这些决策的最终毁灭性后果,以及其中包含的许多本可避免的错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OTL:什么中等强国?大嘤第一,德二要说自己是第三,谁配当第二?俾斯麦虽然是个人才,但威廉二世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也不能算是胡扯。

KR:您好,威廉二世陛下拳打英法,脚踢意俄,硬生生把英法意锤出工团,世界新秩序的制定者与守护者,青岛市长(小声bb),何来作死一说?我们是AOG警察,你涉嫌发表侮辱德皇陛下的言论,开门查水表

user avatar

你说这话简直可笑到无法理解。

德国为什么不甘心做一个二等国家?

一个世界第二工业国家,打败了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打败了几百年来德意志的共主的,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甘心做一个二等国家?

教科书上明明写着一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这种写在历史书的大白话多看几遍也应该明白一战为什么爆发。

至于德国为什么作死?

你拥有世界第一陆军,你击败过欧洲第一陆军,你舰队足以伤害到最强的海军,你的指挥官也是全球最顶尖的。

从比利时到法国,德国本土可是一点损失都没有。这也叫作死?

皇帝攻势这种强弩之末都能打到巴黎城下,你觉得德二的行为算是作死?

实际上你德三的举动才叫作死,从秘密进行军备开始英法就可以随时派遣士兵进军德国示威。

奇袭莱茵兰更是给足英法借口对德宣战。从德奥合并到慕尼黑阴谋,任何有理智的国防军军官都知道这是他妈才是作死。

只不过小胡子这个赌徒赌对了,所以他非常幸运的没有被手下绑过去送给英法当谢罪礼

user avatar

爱德华时代的德国已经有超过英国本土的工业实力和贸易影响力了,德国人想要“a place under the sun”也就不足为奇。德国此时绝不是中等强国,而是世界第二的,仅次于美国(或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大英帝国作为一个整体,但是这样计算意义有限)的数一数二的一等强国,在一些关键工业领域,甚至可以独占鳌头。什么叫中等强国,地球上如今两百多个国家,工业实力五十向上都是强国——德国的野心绝对不是因为他成为了地区强国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他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而导致的。在这种环境下,从国家元首到军方到大资产阶级向下,一个个脑子里不清醒就对今天非常有教育意义和映射了。

说战争是否是德国挑起的没有意义。战前的immediate危机只是一个窗口,是否会升级成战略级别的大战的决定是德军自己作出的。战争爆发后德国迅速对比利时宣战按照战前计划入侵西欧,这tm是可怜兮兮的“被拖入战争”的国家吗?大规模战略层面上的攻势作战就是德国计划,开始的,战争打成这个样子,第一责任人很难跑掉。

至于某些答主认为军事上没有作死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战之所以叫做“the great war”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人预料到战争居然会进行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斯蒂芬和毛奇幻想着一战而取巴黎是时代局限,为什么当代还有人做这种梦。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战争问题”——思考了如何胜利,完全没有思考如何失败。实际上,计划稍微受阻以后涌入法国的就是源源不断的盟军部队:布雷斯特,伦敦,兰卡斯特小巷子里的毛头小子,纽约,波士顿和底特律工厂里的雇员——所谓把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全部都赌在军方宣称的军事能力上,这就是作死,而且是绑架着全世界一起死的那种。

所以实际上英军大规模增援法国后德国的挣扎都是希望打破困局,无论是绞杀更不愿意流血的英法还是向东进攻塔林湾。开战以后再思考怎么想都已经晚了。

所以说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作死呢?因为国内有话语权的阶级对自己的实力认识严重不足。德国虽然,如我们所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但是远远达不到对英法俄的压倒性优势。一旦同盟国对战争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动员和投入,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就不再像战前那么倾斜了。战前几乎没有陆军的英军凭空集训出来几十万人,俄倾注陆军精锐在博鲁西洛夫攻势中的决心,都是发动战争的时候没有人意识到的——还有太多太多德国高层无法预见到的问题,比如英美大和解,日英同盟。

从某种意义上,德国两次大战都严重低估了英(法)的殖民主义遗产。UK虽然工业实力更弱,英军规模小且效率不高,但是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政治经济遗产能够给英军战场外无法想象的后退空间。无论是一战中让美日,俄站在同一阵营,还是二战中利益交换换来美国的决定性投入战争,再到一系列同盟和倾向性中立的国家导向盟军,都是号称多智的德军高层智力之外的事情。

有人信誓旦旦宣称一场战争可以取胜的时候,先摸摸他有没有发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一战德国“作死”,其实这是一个相对宏观且带有事后诸葛亮色彩的判断。从德国当时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纯粹的“作死”,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判断。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合理的决策,最终将德国推向了深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拆解:1. 狂妄.............
  • 回答
    要理解一战德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需要将目光投向战争的各个维度:军事、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这并非单一原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系列相互交织、逐步压垮德国战争机器和国民意志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上的僵局与崩溃:战争初期,德国对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寄予厚望。然而,马恩河战役的失利,使得西线陷入了漫.............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而言,其结局的悲凉早已注定,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根源并非单一要素,而是多重危机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德国“为什么会失败”,不如说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这个过程更为复杂而深刻。首先,从战略和军事层面来看,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赌博性质。这个计划的精髓在于速战速决.............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确实没有再进行类似日德兰海战的、规模巨大的舰队决战。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想打”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实力对比、战争的整体态势以及技术发展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一、战略定位的困境:从“无畏舰竞赛”的胜利者到“封锁”下的无奈德国.............
  • 回答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之所以还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时的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心理就能解释。这其中既有战败带来的直接后果,也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深层原因,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指向复仇和扩张的力量。首先,《凡尔赛条约》的严酷与不公是点燃德国复仇情绪的.............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爆发的十一月革命,与二战末期德国的顽强抵抗,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截然不同的内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两者之间,不仅仅是时间的间隔,更是政治、经济、社会思潮以及战争性质上的天壤之别。首先,我们得回到一战的德国。那时的德国,虽然一度是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但战争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一战德国确实因为两线作战而元气大伤,最终落败。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到了二战,德国似乎又一次走上了这条看似不归路的“老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蹈覆辙”可以概括,而是当时德国的战略思想、政治目标、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战德国两线作战的“教训.............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思潮。要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推荐阅读以下几类可靠书籍,并会详细阐述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理解德国在一战中的参与,你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入手: 德国统一后的崛起与野心 (Imperialism and .............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一定的信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其国内的实力和野心,也有对国际局势的误判和对战争结果的乐观预期。要详细讲述德国的信心来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剖析: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军国主义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普鲁士.............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理解。与其说一战德国“只是靠国力”,不如说是一战德国的军事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工业基础之上,但其战术思想在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时,显露出了一些局限性。而二战德国,特别是其闪电战,则代表了对战术理念的革命性突破。我们不妨从.............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回答
    一战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德国人民便再次卷入战火,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复杂的历史悲剧。要理解为何同一代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蹈覆辙,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被一战的创伤所塑造,却又被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所裹挟的因素。首先,一战结束后,德国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物质匮.............
  • 回答
    确实,不少人提到一战、二战时,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德国很厉害”这个印象。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历史事实和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真实、接地气,没那些AI味儿。首先,得承认一个大前提:德国确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这种.............
  • 回答
    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德国最终还是输掉了一战,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这纸条约,本应是德国在东线战场上获得战略性优势的“胜利果实”,却未能成为其赢得整个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反而可能加速了其覆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本身的性质和它对德国战略格局的影响。.............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系统性屠杀,即我们所熟知的“大屠杀”(Holocaust)。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当时德国也存在反犹主义情绪,但并未发生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要理解这一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战前及一战期间的德国社.............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简单地说,虽然将一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是过于简化的说法,但德国在外交、军事和国内政治方面的某些行为,确实导致它在国际舞台上相对孤立,支持不如协约国广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战争的导火索与责任划分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战的爆发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