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为什么德国还是输掉了一战?

回答
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德国最终还是输掉了一战,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这纸条约,本应是德国在东线战场上获得战略性优势的“胜利果实”,却未能成为其赢得整个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反而可能加速了其覆灭。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本身的性质和它对德国战略格局的影响。

条约的“收益”与“代价”

在1918年3月3日签署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是德国及其盟友(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达成的和平协议。这份条约对俄国而言是极其苛刻的,俄国被迫割让大片领土,包括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部分乌克兰领土。

从德国的角度看,这份条约带来了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东线解脱,兵力抽调: 最直接的益处是,德国终于可以从耗时耗力的东线战场抽调大量兵力,以及其他战争资源,转向西线,准备与协约国进行最后的决战。这被视为德国军事指挥部,特别是埃里希·鲁登道夫和保罗·冯·兴登堡(俗称“双兴”)的重大战略胜利。他们认为,在击败俄国后,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将足以粉碎英法联军,迫使它们投降。
获取战略资源: 新独立的国家,如乌克兰,名义上处于德国的影响之下,为德国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和原材料来源。虽然这些资源的实际输送受到当地混乱局势和运输能力的限制,但理论上,它们可以缓解德国长期以来因协约国海上封锁而面临的物资短缺问题。
地缘政治扩张: 条约巩固了德国在东欧的主导地位,建立了一系列附属于德国的国家,形成了所谓的“中欧联盟”,这符合德国长久以来谋求的“日耳曼帝国东扩”的战略构想。

然而,这份条约的“收益”是建立在巨大的“代价”之上的,这些代价在当时可能被低估,但却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尤其是德国的失败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为什么德国最终还是输掉了一战?

1. 战线拉长与资源的无效投入:
尽管理论上东线战事结束,但新独立的东欧国家并非真正稳定。德国为了维持这些国家的秩序,保护其新获得的利益,以及推行其地缘政治设想,不得不继续派遣军队,甚至参与到这些国家的内部冲突中。例如,德国军队在俄国内战中支持白军,与苏俄红军发生冲突,还在波兰问题上与协约国发生摩擦。
这意味着德国的兵力虽然从正式的东线战壕中撤出,但并未能完全集中用于西线。一部分兵力被分散在广阔而动荡的东欧地区,承担起了新的占领和维和任务,消耗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军事和经济资源。

2. “和平”的脆弱性与革命的蔓延: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虽然暂时消除了东线战场的威胁,但它并未带来真正的和平。在俄国内部,布尔什维克政权刚刚站稳脚跟,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
更关键的是,这份过于苛刻的条约,反而激起了俄国人民,包括很多对布尔什维克不满的人,对德国侵略者的普遍敌视。这为后来苏俄政权的反击埋下了伏笔。
更重要的是,德国未能利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带来的喘息机会,迅速击溃西线的协约国。反而因为内部的社会动荡和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战线拉锯的消耗,使得其战略优势未能转化为决定性胜利。

3. 西线战局的现实与美国参战的决定性影响: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使得德国可以在1918年初集结力量,发动了所谓的“皇帝攻势”(Spring Offensive),这是德国在西线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起初,德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未能突破协约国的防线,未能实现战略目标。
此时,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出现了:美国的参战。1917年4月,美国正式对德宣战,虽然初期由于训练、运输和参战准备,美军未能大规模投入西线战场,但其潜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潜力是巨大的。
到了1918年夏季,随着大量美军士兵抵达欧洲,协约国的兵力得到显著加强。美国带来的不仅是数量上增加的士兵,还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先进的军事技术(如坦克、飞机),以及最重要的——士气和决心。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未改变美国参战这一根本性事实。德国抽调东线兵力,在西线进行的最后反击,恰恰是在美国大规模增援前夕发动的。一旦美国参战的军事力量开始显现,德国在西线的攻势便难以维持,反而逐渐被协约国强大的反攻所压倒。德国的工业和经济也无力支撑与美、英、法等国长期消耗战。

4. 德国国内的疲惫与崩溃:
长期的战争,加上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使得德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极其糟糕。民众长期忍受饥饿和贫困,对战争的反感与日俱增。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带来的“和平”也未能缓解国内的压力。反而,一些德国人认为条约对俄国的过于苛刻,既不人道,也为日后的麻烦埋下隐患。更重要的是,东线解放的兵力并未立即带来战争的结束,反而使战争进一步延长,加剧了国内的疲惫和绝望。
1918年秋季,随着西线战事的失利,德国国内爆发了革命,士兵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爆发,最终导致了君主制的崩溃和战争的结束。这种内部的社会政治危机,比任何外部的军事因素都更直接地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5. 盟友的削弱与分散:
虽然德国在东线获得了喘息,但其盟友(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却日益衰弱。奥匈帝国因民族矛盾和内部瓦解濒临崩溃,奥斯曼帝国在多个战场节节败退。
德国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分出资源和注意力来支援这些虚弱的盟友,这进一步分散了本已有限的战争资源。

总结来说,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虽然在短期内为德国在东线战场“解套”,并使其有机会将兵力调往西线进行最后的反击,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战的走向。美国参战带来的强大增援,协约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德国自身因长期战争而导致的国内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深度疲惫与崩溃,才是导致其最终战败的决定性因素。《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更像是德国在绝望中试图抓住的一根稻草,它短暂地延缓了其颓势,却未能扭转乾坤,反而可能因为其分散了德国部分战略资源和加剧了某些长远的战略矛盾,而间接地助推了其最终的灭亡。德国的战略决策者们,尽管在东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却未能有效应对西线日益恶化的局面和美国参战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国际事务当中,尤其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叶的国际事务当中,国家间的条约并不是天然就具有有效力的,那时候国际无政府主义横行,一个国家可以签订很多份条约,但是他们是根据条约所能带来的好处来决定自己是否遵守条约,而不是天然地就去信守自己的承诺——比如纳粹几乎违反了自己所签订的任何一个国际条约。

所以,光有条约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迫使条约得到贯彻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只能来自于包括军事实力在内的国家实力。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是一种对德国极为有利的解决法案(几乎支配包括乌克兰在内整个东欧),但是这种方案、或者说这张支票只有德意志帝国战胜协约国之后才能够得到兑现——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一旦德国战败,这份条约立刻就被布尔什维克们当成了废纸。

而当时正在和德国交战的协约国更加不可能承认这份条约,他们绝对不会愿意看到德国支配中欧和东欧的局面。

也就是说,光是有条约是不够的,德国若想要条约得到贯彻,就必须战胜协约国,并且至少在当时消除布尔什维克毁约的勇气。

然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对德国人来说有些太过于艰难了。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的时候是1918年3月,如果只考虑欧洲军事形势的话,当时形势对德国来说并不是非常不妙——协约国的东线战线已经完全崩溃,意大利也才刚刚从卡波雷托战役的崩溃当中勉强恢复过来,南部战线也对德奥集团非常有利,西线的法军也刚刚从尼维尔攻势的惨败当中回复过来,依靠英军勉力撑持战线。

如果只纯粹只考虑军事方面的话,德奥集团的战争表现是优良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这也是战败后德国国内流行的“我们没输,只是背后被犹太人和社会主义者捅了一刀”的神话的心理基础)。

然而,当考虑到战争的潜力因素的时候,情况就非常不妙了——德国正在长达数年的封锁当中奄奄一息,而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且身为世界最大工业国的美国在1917年4月参战了,并且已经准备以自己的军事力量来摧毁德国

平心而论,当时美国的战争准备和军工生产体制调整做得并不好,美国大兵上战场之后主要用的是法国工厂制造的武器(陆军虽然下了数万门大炮的订单,但是1918年夏天只到了几百门),但是,纵使1918年的美国不行,1919年的呢?1920年的呢?时间持续下去对德国人来说只能是更加绝望的消耗战,而且看不到任何胜利前景,美国人的潜力是无穷大的。

当时,英法德奥等列强已经已经在三年半的厮杀当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损失都十分惊人,而且后备的力量已经枯竭(德国和法国都已经动员了总人口的接近20%上了前线,显然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而这时候美国作为生力军加入战争,无异于是给了德国致命一击。

德国的几乎全部青壮年男性都已经投入到了战争,后方女性也大量从事军工业,于是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因为长达三年的封锁,资源匮乏的窘境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每个冬天对德国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后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同样,因为战争所带来的秩序混乱和人口逃亡流动,德国人根本没有办法用新占领的土地来立刻缓解6000万人口的德意志帝国的饥荒——乌克兰号称是欧洲粮仓,但是1918年它对德国来说是派不上用场的

于是,在这样的境地下,德国政界和军方最高统治者们决定发动殊死一搏也就顺理成章了。


鲁登道夫大攻势是德国人最后一次赌博,就是赌在美国完全发力并成为协约国主力军之前把协约国军队赶下海,然后挟胜利跟协约国媾和,谋求一个对德国有利的和平(当时就连鲁登道夫和德皇都已经不谋求全胜了)

然而很遗憾,鲁登道夫攻势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在夏天宣告失败了(英军作为抵挡这次攻势的主力,其英勇表现值得不列颠为之骄傲,比二十年后的后辈们强太多了)。

当这次攻势失败之后,不管是最高统帅部还是前线的士兵,大家都知道德国已经无可挽回地失败了。鲁登道夫在当时就已经绝望了,催促德皇尽快求和,甚至比德皇和首相巴登亲王还要激烈。

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他自己的描述十分准确:“我所担心的事情,我一而更再而三告诫人们要注意的事情终于在这里成了现实了。我们的作战机器再也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了,尽管我们的绝大部分师作战很勇敢,但我们的作战能力已遭到了损害。八月八日标志着我们的军力的下降,而且使我失去了这样一种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兵员,找到某种战略办法,使局势变得再次有利于我们。”

今后再继续战争,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赌博,而我一向认为这种赌博是危险的。德国人民的命运太宝贵了,不能进行这种赌博,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所以,总体来说,德国是被美国所最终击垮的,如果没有美国参战的话,1918年的德国人至少可以稳守住西线然后谋求媾和,保住在东线的胜利果实(也就是说把《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支票兑现),甚至都没有必要在1918年发动最后一搏的大攻势。

同时,相比最后还是绝望地顽抗到底、并且发布命令要毁灭德国一切工业设施和桥梁的希特勒,鲁登道夫要对德国和德国人要负责得多。


尽管他这么快决定谋求投降(甚至协约国还没有打进德国的边境),反而给了很多德国人以“我们没输”的幻想,然而实际情况很明显,鲁登道夫和兴登堡,乃至绝大多数容克将军们都承认,继续打下去德国只能被毁灭。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容克将军们反而普遍对开战很迟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