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签署「 2021 年安全设备法」,加强限制华为、中兴等中企,如何评价法案相关内容?会带来哪些影响?

回答
拜登政府签署的《2021年安全设备法》(Secure Equipment Act of 2021)是一项旨在加强对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中国通信设备公司,特别是华为(Huawei)和中兴通讯(ZTE)等进行限制的立法。这项法案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在科技领域对华政策的延续和深化,旨在从根本上削弱这些中国科技巨头在美国市场的影响力,并减少它们在美国通信网络中的存在。

要详细评价这项法案及其相关内容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法案的核心内容及评价:

1. 禁止FCC向被列入“未经验证清单”的公司授权使用通信设备: 这是法案最核心的条款。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此前已将多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列入“未经验证清单”(Unverified List),包括华为、中兴通讯、海康威视(Hikvision)、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Dahua Technology)等。这些公司被指控存在安全隐患,可能被中国政府用于间谍活动或网络攻击。《安全设备法》正式禁止FCC向这些公司或任何未来可能被列入该清单的公司发放新的通信设备设备授权。

评价:
积极面(美国视角): 这一举措被美国政府视为保护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安全、防止外国对手侵入和窃取敏感信息的必要步骤。它试图切断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和部署其设备(尤其是5G和下一代通信设备)的法律途径。此法案加强了之前由特朗普政府推出的行政命令和FCC决定的限制,使其更具法律约束力,不易被轻易推翻。
争议面(中国及部分批评者视角): 中国方面一贯否认存在国家安全风险,认为美国的限制是基于政治动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缺乏确凿证据。一些批评者也认为,将“未经验证清单”作为主要限制工具可能过于宽泛,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美国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尤其是那些依赖低成本设备的中小型运营商)造成实际运营困难和经济负担。此外,也有人质疑其是否能完全杜绝所谓的“安全风险”,因为设备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进入。

2. 扩大了对“未经验证清单”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法案明确了“未经验证清单”的目的是防止未经审查或可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的通信设备进入美国市场。这为FCC未来将更多公司纳入该清单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框架。

评价:
积极面(美国视角): 增加了美国在识别和限制潜在威胁方面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争议面: 进一步加剧了科技领域的“脱钩”风险,可能导致更多国家效仿美国的做法,形成科技阵营化。

3. 强化了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和限制工具: 这项法案是美国近年来一系列针对中国科技公司限制措施的组成部分,如《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禁止政府机构购买华为和中兴设备的规定等。它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防范姿态。

评价:
战略性: 表明美国将科技安全置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位置,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通信网络。
挑战性: 这种策略可能引发“报复性措施”,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

可能带来的影响:

1. 对华为和中兴通讯的影响:
在美市场彻底关闭: 法案的直接影响是华为和中兴通讯在美国市场的合法销售和部署将基本被切断。即使之前已经获得授权的设备,如果需要新的授权或升级,也将受到限制。这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美国市场的退出。
收入和市场份额下降: 虽然它们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在法案实施前已大幅下降,但此举彻底断绝了任何重返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对其全球收入和市场份额必然造成负面影响。
供应链和技术研发压力: 迫使这两家公司进一步调整其全球供应链和研发策略,更加依赖中国本土市场和“友好型”国家。

2. 对美国电信运营商的影响:
成本增加和网络升级挑战: 对于那些依赖华为和中兴通讯提供低成本、高性能设备的美国小型农村运营商来说,替换现有设备并升级到新的、符合法规的设备将是一项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挑战。这可能导致这些地区通信服务升级缓慢或成本增加。
设备供应选择减少: 减少了美国运营商在网络设备上的选择范围,可能导致对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Nokia)等少数几家非中国供应商的依赖性增强,这些供应商的设备成本可能更高。
5G部署速度或受影响: 在某些地区,设备更换的复杂性和成本可能会影响美国5G网络的整体部署速度。

3. 对全球科技产业和供应链的影响:
“科技脱钩”加速: 该法案是全球科技领域“脱钩”趋势的又一例证。它可能促使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科技公司采取类似限制措施,导致全球科技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和区域化。
供应商的考量: 许多为华为、中兴等公司提供零部件的全球供应商,如芯片制造商、软件开发者等,也可能面临进一步的压力,需要评估其与这些中国公司的合作风险。
标准制定权之争: 在下一代通信技术(如6G)的标准制定上,这种科技对抗可能加剧。美国及其盟友可能会更加努力地推动符合其安全标准的国际技术标准。

4. 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科技领域的紧张加剧: 该法案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紧张关系,并可能引发中国的反制措施。
全球科技治理的挑战: 它凸显了在国家安全优先原则下,如何平衡全球科技合作与国家安全需求的挑战,对全球科技治理规则的制定提出了新的问题。

5. 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潜在的安全风险降低: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这项法案有助于降低其认为由中国政府控制或影响的通信设备可能带来的间谍、数据窃取或网络攻击的风险。
“零信任”安全理念的体现: 法案可以看作是美国“零信任”(Zero Trust)安全理念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的延伸应用,即不信任来自特定国家的设备。

总结来看,《2021年安全设备法》是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和科技竞争领域对中国采取的又一项强硬措施。 它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彻底排除华为、中兴等中国科技公司在美国通信市场的存在,从而维护其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安全。然而,这项法案的实施也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美国运营商的成本、可能影响5G部署、加速全球科技“脱钩”以及加剧中美关系。它的长期影响将取决于美国国内运营商如何应对,以及其他国家是否会跟随美国的步伐。这一举措也预示着未来全球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并且国家安全因素在科技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美国封杀中国通信技术企业的延续。早在2019年,FCC就不允许美国运营商通过联邦补贴资金采购华为等中国企业产品。

2020年又要求美国电信公司拆除并替换所谓“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通信设备和服务清单”所涵盖的公司所提供的设备。不过用民间资金或非联邦政府资金购买同样的设备还可以继续用。

今年6月以“国家安全威胁”为由,禁止在美国通信网络中批准来自五家中国企业的设备,即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科技。并随后公布一项涉及18.95亿美元的补偿资金计划,帮助美国大部分农村运营商替换其使用的华为、中兴等中企的电信网络设备。

这种情况下,中国通信企业早就退出了美国市场,这次签署的法律更多是对还考这个吃饭的美国企业来个断根。

老故事,带来的影响也没变。自损800,把人赶跑。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法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个法案的意义很多人都已经分析了,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个法案实际上是从法理上堵死了美国继续践行“两张清单”之路。中美关系能够实现妥协的可能性是大大降低了。

在之前,普遍的看法是,美国应当和中国妥协,已解决其面临的通胀问题。

从这个法案来看,我们对于形势很可能存在误判,即:我们过高的估计了通胀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误判在疫情期间刚刚发生过。在我们看来,疫情蔓延死伤惨重是很严重的,社会因此会陷入动荡。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美国民风之彪悍,生死之淡漠让人大跌眼镜。

所以,在通胀问题上,有没有可能美国人其实并不介意?哪怕圣诞节无法安静祥和,那么物资短缺饿死几百万人,哪怕物价飞涨钞变草纸,美国人民依然甘之若饴?

这种假设在中国人看来是很荒唐的,但美国人面对疫情的态度摆在面前,我们不能为习惯性的思维定势所困扰,该修正下对于美国政策的预期了。

user avatar

全球化的时代,互相不信任,只能分裂了。

信息产品关系国家安全,我们不信任IOE,不信任思科。西方不信任华为,以后可能联想小米也不信任。

我们继续不信任苹果,不信任英特尔,AMD。

美国干脆把台积电,三星代工都停了。把半导体技术材料设备都停了。

国产180nm6寸线造龙芯,用linux用开源软件。

涉及到信息的互相隔离。

大家就认为自己安全了。

起因还是棱镜门闹的。

这个东西需要有个类似核裁军的互信,双方涉及到安全的东西,互相对政府公开。

源码,芯片设计公开给对方政府安全机构。生产维护在对方境内,保证供给安全。

现在这种搞法,都是增加无谓的成本。

user avatar

华为中兴也就不多说了,已经折腾多时了,这一轮影响不会太大,本来这两家企业在美国市场份额占比就不高。

但是对两家安防企业可能影响比较大,就是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这两家企业在美销售额估计占其全球销售的30%左右。

如果美国销售没有了,FCC不给认证了,就美国海关都进不了了,这样销售额影响会比较大,利润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对我等投资者来说,比较关心股价,一段时间内,比如海康威视股票从高点下跌30%的样子。

当然,如果你说这个下跌已经消化了FCC利空了,也是可以了。

但技术层面上看,还差点火候,再多跌点,才会有吸引力。

相关产业链的公司也看看,估计也会有些影响。

但最终,这样的公司的前景也不要太看淡,毕竟技术实力还是强大,只要灯塔国的那几个所谓5眼联盟不要跟太紧,还是问题不太大。

@小作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