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延续特朗普路线签署「买美国货」行政令,美媒称意在中国,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拜登总统签署的“买美国货”行政令,意在加强美国国内制造业和供应链,并强调了对美国工人的支持。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应对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制造业就业流失、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以及与中国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等一系列挑战。

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买美国货”和“美国优先”的理念就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深化。

拜登政府“买美国货”行政令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提升国内采购比例: 该行政令旨在提高联邦政府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对美国本土产品的偏好。例如,它可能提高对美国制造零部件的最低要求比例。
加强供应链韧性: 在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后,拜登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在美国本土生产关键商品(如半导体、医疗用品等),来降低对外国供应的依赖,增强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
支持美国工人: 通过推动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该行政令的目标是创造更多高薪的美国制造业岗位,提升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促进绿色经济转型: 该行政令也与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议程相关联,鼓励采购美国制造的清洁能源设备,支持国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美媒称此举意在中国,原因分析:

美媒之所以将此举与中国联系起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 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许多商品的生产高度依赖中国。因此,任何旨在促进“美国制造”的政策,自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与中国相关的供应链和贸易格局。
2. 经济竞争加剧: 中美两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存在激烈的竞争。美国希望通过鼓励国内生产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并希望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竞争。
3. 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延续: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大量关税虽然在拜登政府时期有所保留,但拜登政府的“买美国货”政策被视为一种更系统化、更侧重于国内生产的策略,同样会对中国出口商造成影响。
4. 国家安全考量: 在一些关键领域,例如半导体和通信技术,美国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因此,鼓励国内生产和供应链多元化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5. 战略性行业的支持: 该行政令可能特别关注那些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也是中美竞争的焦点。

我的看法:

拜登政府的“买美国货”行政令可以被看作是美国应对当前经济挑战和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种务实且具有战略性的举措。它既是对特朗普时期政策的继承,也融入了拜登政府自身对全球化、供应链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理解。

积极方面:
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 如果政策执行得当,确实有可能刺激美国国内的投资和就业,提升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
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在日益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供应链的过度依赖,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政策引导,可以鼓励美国企业在高端制造、绿色科技等领域进行创新和投入。

潜在挑战和灰色地带:
贸易伙伴的反应: 尽管目标指向中国,但这种“买美国货”政策可能会被其他国家视为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引发贸易争端或引起盟友的不满,尤其是在涉及盟友国家产品竞争力的问题上。
成本增加: 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成本通常高于一些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这可能导致政府采购成本上升,最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执行的复杂性: 如何界定“美国制造”,如何界定所需的美国本土零部件比例,以及如何有效监督和执行,都存在复杂的细节问题,需要精细的设计和管理。
全球供应链的现实: 即使美国大力推动本土制造,许多行业的全球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和复杂,短期内完全“脱钩”或“重塑”的难度极大,也不一定符合经济效率。

关于“意在中国”的判断:

将该政策的“意”完全归咎于针对中国,可能是一种片面的解读,但中国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毋庸置疑的。拜登政府更倾向于将其表述为“美国国内的优先事项”和“提升美国竞争力”,但从实际效果和国际竞争的背景来看,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地位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这项政策是美国在全球经济和战略竞争格局下,为提升自身利益和安全性所采取的多维度策略之一。它既有国内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有应对国际竞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考量,而中国作为当前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重要参与者,自然成为这些考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拜登政府的“买美国货”行政令是一项复杂的政策,它反映了美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调整性,既有对国内经济的雄心勃勃的规划,也伴随着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深刻应对,而中国则是这场大棋局中不可回避的变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乍一看观察者网这个标题,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拜登也要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呢。

再一看,哦,联邦采购啊……

所以问题来了,美国政府买什么东西,买谁的东西,应该由谁决定?

A:美国政府

B:中国政府

C:观察者网


立法和司法方面想要抵制这个行政令是可行的,比如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判定该行政令违法,国会也可以通过立法形式推翻行政令,或者拒绝拨款。

不过他们应该也不会这么闲的蛋疼就是了……

毕竟美国政府打算多采购一些美国本土产品,好像跟外人关系不大的样子……

user avatar

还是保美元或者保美股的矛盾

2020年的大放水已经变成堰塞湖,白灯这一任能不能做到有效分洪泄洪是个大问号,弄不好大通胀马上来临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2008年兔子接了,2020年兔子不接,你说咋整

日韩接?欧洲街?不够放水的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外贸从业者,表示也没啥大不了的。

第一个问题,采购商能否判断某款产品“至少有50%的零部件必须来自美国本土”?如果能,怎么判断?

答:能够判断,因为采购商有权要求供货商提供各个零件的原产地证(CO or Certificate of Origin),来判断这款零件到底从哪里来。我们一般认为,此类要求针对的是价值,即所报价中,有”50%的价值产生自美国本土“,所以可以要求供货商提供与其自家供货商的往来合同,来自证。这些过程在招标过程中必须走完,如果投标者拒绝向招标方提供文件、合同,会被直接剔除,丢掉投标资格;

第二个问题:美国是否有意刁难国外供应商?

答:显而易见,是的。美国此举就是在保护本土供应商,毕竟美国产业空心化,再不保护,可就被外国供应商屠杀殆尽了。先拿出1/3政府采购经费,又要求50%这个门槛,保证每年能有至少1000亿美元流到本土供应商手中,让它们不至于饿死,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

第三个问题:美国这样做是否有违国际惯例?

答:不是的。相反,用原产地卡外国供应商,才是国际惯例。比如说,俄罗斯第719号法案,对某些产品明确规定,某年要达到30%,某年达到50%,某年达到70%。以色列国内同样有类似要求,对某产品的必须要达到50%。还有一些其他法律也是变相卡国外供应商,比如说一些国家立法,凡国有企业招标,外国供应商报价要低于本土30%方可中标。通过法律手段制造贸易壁垒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第四个问题:既然对原产地实施限制,为什么还说没啥大不了的呢?

答:对原产地的限制,只发生在美国政府级别的采购,对于其他诸如私企等采购是完全没有限制的,只要川普有兴趣,我们还能给他做MAGA帽子。我们就算假设美国捐给本土企业的1000个亿,原来都是从国外采购的,2019年美国全年的进口量为25680亿美元,那么也只不过是占了整个进口的3.8%而已;

再换一种思路,中国出口大概占美国总进口的18%,拿这个比例将1000亿细分到中国身上,中国也只是损失了180亿。2020年全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共计4518亿,也就是说,中国将损失4%。很多么?美国去年各种限制,中国对美国出口上涨7.9%。不好意思,赚的钱都没吐干净……


所以,美国政府愿意跟本土供应商撒币、大撒币,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这边该吃吃,该喝喝,可能一不小心,卖的更多了


PS:看到美国GPA协议的说法。是不是说有了GPA协议,美国政府本身也不买中国商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我不做美国市场(我主要做独联体),但我是知道其他国家制造业的拉胯程度的。比如说……

再比如说,大疆无人机在被制裁后,加价卖给美国军方,甚至还爆出过有当地私企伪造文件,转售大疆无人机给美国政府的丑闻(大!疆!打!钱!)

总之,拜登的行政令的确会影响到中国供应商,只不过很小罢了。

user avatar

“”名为打中国,实际上在打欧洲。 “”与“”名为打中国,实际上在送钱给欧洲。“”这两者的博弈,又不是第一次了。

小布热津斯基早就说过:在美欧中这个三角里,其实美欧产业竞争重合度最大,中美产业竞争重合度低得多。我担心的是美国出现一个专门妖魔化中国的产业

小布热津斯基说这个话,你不能按中国立场理解。要按美国立场理解。他这话实际上代表的是“”名为打中国,实际上在打欧洲。 “”这批人,要去打击那些“”名为打中国,实际上在送钱给欧洲。“”的人。

在他们的爱美国的立场上,让欧洲挣钱,为什么不美国自己挣了。

user avatar

告诉大家外媒报道的有多么假。我说外媒经常说假话那是有原因的。

拜登的这个行政命令和中国的关系0%,倒是和美国的那帮盟友很相关。

原因很简单,WTO之下,有一个GPA协议,也就是“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政府采购协议,缔约方互相能够享受到最大的利益。

那么这个GPA的缔约国到底是那些呢?

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英国,保加利亚罗马里亚,以色列,日本,韩国……等等。

有中国吗?没有。

有俄罗斯吗?没有。

简单说,这就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小圈子,很早之前就把非美国盟友的国家给排除出去了。

中国压根都不是缔约方,从来就没有享受过,那又谈何损失呢?

那么《购买美国货法案》到底损失最大的是谁呢?

看看那些缔约方就知道了。

谁损失最大的呢?当然是美国的这帮盟友。

既然是美国的盟友损失最大,为什么美国媒体说“意在中国”呢?

那不然怎么办?说拜登签了一个行政令,结果受到打击最终的都是美国盟友?

政治不正确啊。大家都是拥护拜登上台的,总不好说拜登一上台,先拿盟友开刀。

先撤销 Keystone XL ,糊了特鲁多一脸。 又搞这个法令,摆明地主家也没余粮。

对盟友拳拳到肉,你问我拜登签署这个法令好不好。

好啊,我支持啊。

“意在中国”?

可以,很善于自我安慰。

user avatar

拜登在政治正确外,其经济外贸政策和川普是一脉相承的,差别只是川普对内减税拜登对内补贴,川普对外明抢拜登拿减排的名义强制收费而已,怡红院改回健康会所,业务模式一点没变,就是企业介绍绕了个圈。

以制造业回流和买美国货为例,拜登在竞选的时候就说,要继续走川普的路,完成川普那“8年时间解决限制进口与美国原有贸易制度冲突”后四年的任务。所以这个行政令很正常,拜登的选民也支持走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未来拜登会在领导地位、标准制定权与执法管辖权上国际化,在经济商贸领域继续美国优先。用我之前的预测讲,拜登是反川普的川普,等拜登会白等。


不过意在打击中国制造,就非常困难,一不留神就可能起到帮中国加快产业升级的作用了。因为中国的顶层以下产业链太齐全,美国补贴让制造业生产终端产品,那加工设备就要来中国买(想想奥观海绰号的由来);补贴生产加工设备那客户还是中国,不掐脖子的地方和中国企业竞争中国市场实在太梦幻了。

我们都知道资源经济为主是有毒的,金融权力也是一种资源,而美国深中金融权力资源的毒已经太久了。要解毒,等拜登会白等。

user avatar

“川”规“拜”随

结果都是一样的,只会无果而终。

具体参考奥观海夫妇拍摄、网飞出品、记录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的纪录片《美国工厂》,这些工人、这个工会,换谁都没用。

user avatar

电脑里台资企业制造的主板、Realtek的声卡/网卡芯片之类是不是也要排除在联邦政府采购范围之外?这个难度有点高。只采购美国品牌的东西倒是简单,中国的政府采购都能做到,美国当然也能做到。

user avatar

完全没有内容的行政令,做样子的

50%美国制造本来就是标准,所谓“加强监管”怎么管?拨多少款?什么部门负责?追溯几层供货商?50%如何划分按体积按质量还是按元件数量?有诸多细节技术问题,都不可能包括在这个行政令内。

拜登现在被逼着必须做事,然而他并不想做,所以搞这种事情装作对中国强硬实际上你懂的

不止这个,短期内会出现很多莫名其妙的行政令,哦不,是格式上的废话行政令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没有任何兴趣了解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我希望我们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每天看着美国总统干了什么,然后猜他的战略打算,这跟只会驳论而不会立论的人没有本质区别。

过去的四年,很多人每天都在观察特朗普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推断其性格特点以及对华战略,一个个像是破壁人附体。

前两年觉得此人虽然满嘴火车,但是其背后必然有一盘大棋在下,然后等你发现他好像没有什么大棋的时候,又掉进了他极限施压的印象里:你觉得此人很可能会做出一些非理智的疯狂举动,中国还是不要出格地好。最后当我们终于发现他原来是个怂货、了解其本质的时候,已经晚了——特朗普下台了。

也就是说,我们分析了四年的特朗普心理学,最终在他下台时终于知道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此时这种获知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而此前的中国一直活在他的恐吓和压力之中。

于是我们中的部分人又要重蹈覆辙,开始分析拜登的心理学。

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事,做自己的事。但是很多人往往连“自己的原则”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只好看碟下菜,看别人出招然后自己琢磨要怎么回应。

美国红脖子和城市精英的比例大小并没有权利能够决定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也并不可能影响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无论美国人在做些什么,我们只需要明确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就可以。对于对手的过度关注和解读反而会干扰自己的判断。

有些解读,即便是正确的,除了浪费时间外毫无用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