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拜登发表声明称「『伊斯兰国』最高头目在美军袭击行动中自杀身亡」,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回答
关于拜登总统宣布“伊斯兰国”(ISIS)最高头目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库雷希(Abu Ibrahim alHashimi alQurayshi)在美军袭击行动中自杀身亡的声明,除了核心信息本身,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关注的细节,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次行动的意义、影响以及背后的复杂性。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将从不同层面进行梳理和阐述:

一、行动本身的细节与目标:

行动的性质和目标的确切性:
特种作战部队的性质: 这类行动通常由美国特种作战部队执行,如陆军“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或海军“海豹突击队”(SEALs)。他们的专业性、训练水平和装备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
情报的准确性: 美军能够锁定并突袭ISIS最高头目的藏身之处,表明在此之前的情报收集工作非常精确和深入。这可能涉及了长期的监视、线人网络、信号情报、甚至是卫星侦察等多种手段。情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行动的成功率和避免平民伤亡。
目标的确切身份: 确认被击毙者是库雷希本人至关重要。除了现场的生物识别信息(如DNA、指纹),后期的人质审讯、截获的通信内容、以及其他情报来源的交叉验证,都需要时间来完成,以确保无误。
“自杀身亡”的叙述: 库雷希的自杀是行动的关键细节。这可能意味着他穿着自杀式炸弹背心,在被特种部队包围后引爆,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避免被捕。这种方式通常是为了防止落入敌手后泄露组织信息,并可以被用来鼓舞追随者。

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时长:
具体地点: 拜登总统称行动发生在叙利亚北部一个人口稠密的地区。具体是哪个省份、哪个城镇甚至哪个区域,对理解其战略背景很重要。通常会选择人口相对密集但有利于隐藏和行动的区域。
行动时长: 这类行动可能持续数小时,特种部队需要先安全地进入目标区域,展开围捕,并应对可能出现的抵抗。
撤离的安全性: 在完成目标后,特种部队如何安全撤离,尤其是在敌对环境中,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二、库雷希本人及其背景:

库雷希的继任与重要性: 库雷希是在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被击毙后接任ISIS的最高领导人。他的继任本身就代表了ISIS的组织能力和“存活能力”。他的被消灭,对于ISIS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并不意味着组织的终结。
库雷希的真实身份和过往: 库雷希据称是来自伊拉克特尔阿法尔(Tel Afar)的土库曼人,与前任巴格达迪(阿拉伯人)不同。他的背景可能会影响ISIS未来的领导层选择和组织战略。关于他早期在伊拉克作为圣战者的经历,以及他如何一步步晋升到最高领导人的位置,这些信息可以提供更多背景。
库雷希在ISIS中的具体作用: 他不仅是最高头目,是否还扮演着实际的指挥者角色?他在ISIS近期的行动和战略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细节有助于评估其被消灭对ISIS的影响程度。

三、行动的政治和战略意义:

对ISIS的打击程度:
削弱领导层: 领导层的动荡是打击恐怖组织的有效方式。消灭最高头目会给ISIS带来领导真空,可能导致内部权力斗争,并削弱其指挥和协调能力。
组织韧性: 然而,ISIS已经证明了其组织韧性,即使在领导人被消灭后也能迅速找到继任者。这次行动是否能真正瓦解其组织架构,还是只能带来暂时的喘息?
意识形态影响: 库雷希的死讯可能会对ISIS的意识形态宣传产生影响,一方面可能被用作“殉道”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可能暴露其领导层的脆弱性。

拜登政府的政策宣示:
对反恐承诺的重申: 拜登总统亲自宣布这一消息,意在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展示其政府在反恐斗争中的决心和能力。特别是在阿富汗撤军后,美国在区域反恐方面的策略和行动受到关注。
展示“以能力为基础”的反恐策略: 这次行动被视为不依赖大规模地面部队,而是依靠精准的情报和特种作战来打击恐怖分子的范例。这可能预示着美国未来反恐行动的模式。
“消灭而非征服”的模式: 在反恐战争陷入僵局的背景下,这种通过精确打击“拔掉钉子”的模式是否更可持续,值得观察。

地区安全的影响:
叙利亚局势: 叙利亚北部长期以来是多种武装力量混杂的区域,包括ISIS残余势力、叙利亚政府军、反对派武装、库尔德武装以及外国势力。这次行动的发生地和影响范围,需要结合叙利亚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格局来理解。
区域恐怖主义的演变: ISIS虽然失去了大部分实体领土,但其思想和分支仍然活跃,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威胁。库雷希的死是否会促使其他恐怖组织更加警惕,或者ISIS的其他分支(如ISISK)是否会趁机崛起?

四、行动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平民伤亡: 尽管美军声称已尽力避免平民伤亡,但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军事行动总会存在风险。事后的独立调查和报告,特别是联合国或人权组织的评估,将是评估行动人道主义影响的重要依据。
报复行动的可能性: ISIS和其他极端组织可能会试图通过报复行动来回应其领导人的死亡。这可能包括针对美国在海外的利益、盟友,甚至是在本国发动袭击。
情报来源的敏感性: 情报来源的公开,可能导致线人暴露,或使敌对情报机构加强对情报收集的防范。
叙利亚主权问题: 未经叙利亚政府许可在叙利亚境内进行军事行动,可能会引发关于国家主权和国际法的问题,尽管在反恐名义下,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通常较为宽容。

五、信息发布与透明度:

行动细节的披露程度: 美国政府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披露行动细节,以及披露信息的精确度和完整性,都反映了其信息公开的策略。通常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发布初步声明,再逐步补充细节。
媒体的角色: 各国媒体如何报道和解读这一事件,以及它们是否能够获得独立的信息来源,都对公众认知产生影响。
国际社会的反应: 欧洲、中东、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此次行动的反应,可以反映国际社会对反恐斗争的看法以及对美国行动的支持程度。

总结来看,拜登总统关于库雷希自杀身亡的声明,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军事打击的宣告。更深层次的关注点在于:

情报的质量与特种作战的效率。
库雷希本人作为ISIS新领导人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次行动对ISIS组织和全球恐怖主义格局的长期影响。
美国反恐政策在地区和全球层面的战略考量。
行动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人道主义问题。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深入关注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批判性地理解这次事件,并评估其在反恐战争中的真正价值和长远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打阿富汗塔利班的时候,三天两头也说打死了塔利班的最高头目,结果呢,打了20年,灰溜溜跑路了,再创了阿富汗版本的“西贡溃退”。

二战后的美国一旦速胜不了,必败。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user avatar

目前我拿到的消息是就炸死了6个伊德利卜的老百姓,有没有妇女儿童不知道,等伊斯兰国方面的声明吧。

说一句这位库拉什是前萨达姆政权军官,目前伊斯兰国舒拉委员会十一人中包括他在内有5个伊拉克人,全是前萨达姆政权的情报官员、军官、行政官僚什么的。


2019年8月7日,巴格达迪宣布了自己的继任者,阿布-易卜拉欣-哈希米-库拉什(Abu Ibrahim al-Hashemi al-Qurashi)他曾用化名阿法里(Hajji Abdullah al-Afari),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时代军官,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库拉什加入前副总理杜里领导的复兴党残余。2004年,库拉什曾被遭美军关押,成了巴格达迪的狱友。

user avatar

“伊斯兰国”在多国部队以及民间武装的打击下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现在还跟着IS混的,无异于49年入国军,其目前为数不多的意义之一,就是给拜登挽回日益下降的支持率。

不得不说拜登从特朗普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此前巴格达迪掌控伊斯兰国的时候,特朗普曾在围剿的关键时期从叙利亚北部撤军,还默许土耳其入侵并驱逐曾与美国结盟的库尔德人,从而招致了广泛的批评。

尽管特朗普声称“伊斯兰国已经被击败”,但各方均认为这会导致IS死灰复燃,特朗普支持者之一、共和党参议员格莱厄姆干脆将撤军称作“巨大的奥巴马式错误”

然而在2019年10月27日,特朗普发表讲话,宣布巴格达迪已经死于美军在叙利亚西北部城市伊德利卜的一次斩首行动,这无疑让特朗普再次获得了直面质疑的勇气。

“他是一个病态、堕落的人……他像狗、像懦夫一样死了。”

分析人士称,巴格达迪的死可以成为特朗普任上的标志性时刻,他能够以此证明自己打击IS的方法是正确的,虽然这次行动无法一次性解决他所有的政治争议,但却是一个起点。

同样,拜登在主导阿富汗撤军后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不少人认为拜登此举会给恐怖主义的回潮提供温床,而且会削弱美军在亚洲的影响力。

伊拉克总理卡迪米于去年7月25日曾表示:伊拉克已不再需要美国作战部队来打击“伊斯兰国”。这无疑是在提醒美军不要再染指伊拉克。

然而拜登这一次的斩首行动再次打破了一些国家的幻想。

“美国军队成功地除掉一个威胁全世界的主要恐怖分子,即ISIS的全球领导人。感谢我们的部队,这个可怕的恐怖主义头目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美国人都已从这次行动中安全返回。”

据悉,IS现任领导人库莱希同前任巴格达迪一样,选择了与妻儿同归于尽。

此外,拜登声称为了减少平民伤亡,没有选择空袭。据美国政府官员称,拜登实时观看了美国特种部队此次行动,“当孩子们从大楼一楼跑到安全地带时,战情室里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我指示国防部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平民伤亡。我们知道这名恐怖分子选择让家人包括孩子围在自己身边,因此我们做出选择,冒着对我们自己人更大的风险通过特种部队突袭来打击他,而没有通过空袭。”

不过事实的走向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演技去调整。根据叙利亚救援人员消息,至少有13人包括6名儿童和4名妇女死于突袭开始后的交火和爆炸,至于是给他们套上敌军的衣服,还是开除人籍,这都是些普通的善后工作。

很明显,这场行动没有经过叙利亚的首肯,不过这在美国人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

巴格达迪和库莱希死也想不明白,当初言笑晏晏的老大哥怎么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看似美国在全球反恐进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食恶果呢?

根据俄罗斯外交部的消息,俄方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美国在阿富汗北部与ISIS有合作。

以上信息来源于抖音博主凤凰卫视评论员宋忠平【ID:songzhongping】,原视频如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6639243032735745

作为一名军事学者,他常常以国际的视野来看待不停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以专业的角度给出事件的分析,比如此前新一轮的巴以冲突,以及后来塔利班夺取阿富汗政权等国际事件,他均有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他还在视频中进一步予以了论证。

因为美国不管是恐怖分子、分裂分子还是民粹分子,只要符合美国的利益,能够帮助自己对抗自己的对手,那么美国一定会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甚至主动去扶持。

而作为ISIS,自然在某些需求上与美国契合,所以能成为美国的座上宾一点都不奇怪。

user avatar

杀了一家平民,平民神奇的爆炸方式自杀了,爆炸的优点就是无法去查证是不是这个人。

伪造一次袭击事件,花费几百万美元,双赢。

这几百万美元可以挽救多少非洲儿童,妇女。

user avatar

上次在阿富汗美军逃跑的时候,还宣传炸死了10多个is恐怖分子,结果当时现场有人拍下来了,就是十几个倒霉的阿富汗老百姓。


美军干这事有前科,谁还能去辨认是不是真杀了,话不都是他们说?

user avatar

总统先生,美国反恐反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才灭了伊斯兰国最高头目,请问消灭了ISIS,能够让美国街头的流浪汉都有地方住,每天有汉堡吃,有可乐喝吗?能够让美国的失业人口找到一份好工作,成为中产阶级吗?能够消灭贫富差距,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吗?能够让种族歧视彻底消失,让美国人民不再因为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而受到不平等待遇吗?


美国应该消灭的不是远在天边的所谓恐怖主义,而是近在眼前的贫富差距。马斯克拥有美国普通人几百年都赚不到的财富,而普通人好点的在领低保,惨点的在流浪街头,还有90万人死于新冠。


恐怖份子没做到的事情,美国政府做到了。恐怖份子在2001年一次让3000人死亡,由于美国政府的错误判断和愚蠢的政策,相当于让恐怖事件在美国发生了300次,难道普通美国老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


美国这么多年反恐,反出什么来了?能阻止金融危机吗?能改善民众生活品质吗?不能,还让美国房价上涨了!这盛世如你所愿。我们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尊严。

user avatar

当初扶植伊斯兰国

号称帮助被压迫者追求民主

赢一次

如今剿灭恐怖头目

标榜打击恐怖主义捍卫和平

又赢一次

吃紧紧吃 军火寡头盆满钵满

放火灭火 政客集团左右逢源

伟哉拜大统领 永垂青屎

壮哉阿美利坚 与天同僵

user avatar

这个新闻我3号在环球时报的公众号上看到的时候,还是一笑的。

然后我看到CNN的报道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


CNN在报道里质疑了美军造成可无辜平民的死亡。至少超过6个平民。

并且质疑美军这个报告的可验证性。毕竟CNN记者不可能到“敌国”去采访对手。而美军有谎报军情的习惯。。。



其次,CNN很明确的说,美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国外而在国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美国国内的通胀,新冠疫情,经济衰退都是更大的问题。

而这时候,拜登总统为了自己的中期选举,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强硬的总统搞这么一手毫无意义。拜登还提出自己在中东撤军之后,依旧可以用空军部队实施”超视距”打击,可以少花钱多干事。。。这一次就是示范。



哈哈。我拜登总统上台才一年,就已经众叛亲离,连CNN都这样BB他。令人心疼!!

user avatar

这事儿挺损威信的。

大家回忆一下:

克林顿手上,美国炸垮了南联盟,顺带着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小布什,吊死了萨达姆。

奥巴马,突突了本拉登。

算是出够了风头。对外界也挺有震慑力。诸位是不知道当时的舆论和网络环境,那会儿的公知才是真嚣张,真就敢明目张胆的殇,再不老实,再不赶紧谢罪迷途知返,萨达姆,本拉登就是下场。

现在还吓唬谁啊。

打个阿富汗,跑路了。转过脸来找IS这个“过气网红”开刀。

一代不如一代。

他自己还以为是“赫赫武功”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