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俄国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一战”,那么俄国会向何处去,俄国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

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沙皇政权可能缓慢改革: 尼古拉二世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已经被迫做出了一些改革的姿态,例如召开了国家杜马(议会)。如果没有革命,这种改革可能会继续,但速度和深度将非常有限。沙皇仍可能试图保留大部分权力,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一些妥协,比如增加杜马的咨询权和有限的立法权。
杜马的权力增长: 随着战争的持续和内部问题的加剧,以自由主义者和温和派为主的国家杜马可能会争取更大的权力。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试图限制沙皇的权力,推动更有效的政府运作,尤其是在战争物资供应和军队管理方面。
各种政治派别的继续斗争: 除了沙皇和杜马之间的博弈,各种政治力量将继续活跃。
立宪民主党(卡德特): 作为主要的自由主义政党,他们会继续推动君主立宪制,并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的政府。
十月党: 作为更保守的自由主义者,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支持现有的君主制,但也会要求改革以提高效率。
社会革命党(SRs): 他们在农民中拥有广泛支持,并主张土地改革和民主。在没有革命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继续通过议会和农民运动来表达诉求。
孟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在缺乏革命爆发的契机下,他们的影响力可能不如历史真实情况中那么迅速增长。他们可能会继续在工人阶级中进行宣传,但如果没有战争造成的剧烈社会动荡,他们的革命号召力会受到限制。布尔什维克的激进策略在没有十月革命这个“历史机遇”的情况下,可能更难获得广泛支持。

2. 社会经济的持续压力:

经济崩溃的风险: 俄国经济在战争中已经不堪重负。工业生产不足以满足战争需求,运输系统混乱,通货膨胀严重。如果战争继续,这些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粮食短缺: 农业生产受到战争影响,男丁被征召入伍,运输能力下降,导致城市和军队的粮食供应成为严峻挑战。
工业瘫痪: 许多工业企业被用于军事生产,民用生产受到挤压,加上劳动力短缺和设备老化,导致整体生产力下降。
社会不满加剧: 经济困难将导致工人罢工、农民不满、士气低落,社会动荡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是爆发的形式可能不同。

3. 军事上的艰难维持:

兵力与士气: 俄军在战争初期表现英勇,但伤亡惨重,补给不足,士气逐渐低落。如果没有革命的动荡,军队仍然会面临这些问题,但可能不会出现像历史上那样大规模的哗变和溃散,因为缺乏革命党人的直接煽动和组织。
西线压力: 俄军在东线依然面临德奥联军的巨大压力。如果俄国继续参战,其军事表现很可能依然难以与德意志帝国相提并论,但会尽力维持战线。
协约国的期望: 协约国(英法)将继续依赖俄国在东线牵制德军,以减轻西线的压力。他们可能会加大对俄国的财政和物资援助,以鼓励其继续作战。

二、 关于《布列斯特和约》:

俄国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答案很可能是“否”,或者说,即便签订,其性质和背景也会完全不同。

为什么可能不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历史真实情况下的《布列斯特和约》):

革命的直接产物: 历史上的《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3日)是布尔什维克政府为了实现其“和平”纲领,在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战争和外部干涉的严峻形势下,被迫与德国及其盟友签订的。其核心目的是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生存空间,代价是割让了巨量领土和资源。
俄国没有布尔什维克政府: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布尔什维克政府,自然也就不存在由列宁领导的、为了实现“不割地不赔款”而最终被迫接受苛刻条件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那么,如果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 俄国可能会继续作战,直至战争结束或内部崩溃:

坚持至战争结束: 如果沙皇政权能够通过有限的改革和军事上的稍微好转,勉强维持住局面,那么俄国可能会继续参战直到1918年11月德国战败为止。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作为战胜国的协约国成员,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后体系中可能获得一定的发言权,避免了与德国签订割地赔款的和约。
内部政治危机升级: 更大的可能性是,持续的战争压力和经济困境将导致更严重的内部政治危机。但这种危机未必是十月革命那种布尔什维克式的武装夺权。可能出现的是:
君主政体垮台,但由谁接替未知: 社会不满可能导致沙皇被推翻,但权力真空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内战,或由温和派、军方或某个更具“国家主义”色彩的势力上台。接管政权的力量很可能依然希望继续战争,以期在战后获得有利的地位。
部分地区独立或被占领: 如果中央政府虚弱,一些边疆地区可能会寻求独立,或者被邻近的德国、奥匈帝国等趁机占领或扶持傀儡政权。

2. 如果俄国出现某种形式的“和谈”,其性质会不同:

非布尔什维克式和谈: 如果是沙皇政府或后继的临时政府在战争后期因极度虚弱而寻求与同盟国和谈,这更可能是一场试图“体面退出”战争的谈判,而非布尔什维克那种带有意识形态目的、且被迫接受严苛条款的和谈。
“类似”《布列斯特和约》的条件? 如果俄国在军事上彻底崩溃,比如军队发生大规模溃败,中央政府丧失控制能力,那么同盟国可能会提出一些领土要求。但是,这种谈判更可能是在一个没有统一、有组织的中央政府的情况下进行,例如由不同区域的军事指挥官或地方势力代表俄国,谈判结果将更加零散和混乱。而且,由于同盟国在1918年下半年也面临失败的压力(因为美国的参战和西线攻势),它们索取领土的胃口可能会受到限制。

关键点在于,如果俄国没有发生十月革命,那么就不存在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政府去签订那个以牺牲巨量领土为代价以换取“和平”的《布列斯特和约》。 俄国可能会继续作战到1918年底,或者因内部政治经济危机而瓦解,但其与德国等同盟国之间的“和平协议”将不具备历史上的《布列斯特和约》那样明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三、 可能的俄国未来走向(假设未发生十月革命):

缓慢的民主化道路: 如果沙皇政权能够通过改革,并赢得一部分国民(特别是中产阶级和温和派政治家)的支持,俄国可能走向一条缓慢的君主立宪化道路,类似于19世纪末的德国或战后的奥匈帝国(如果它能幸存的话)。但这过程将充满艰难和反复,因为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根深蒂固。
国家分裂或长期内战: 如果改革失败,或者战争的消耗过大,导致中央政府彻底失控,俄国可能会面临分裂成多个国家或陷入长期内战的境地,类似于中国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但规模和范围可能更大。
强硬派的复辟: 也有可能,在混乱中,某个强硬派(如军方势力)会抓住机会,通过武力镇压来恢复秩序,但其政权形式可能更加专制,而且依然需要应对战后重建的巨大挑战。
经济上的落后和复苏: 无论哪种政治走向,战后的俄国都将面临经济凋敝的局面,重建需要漫长的时间。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会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受到影响。

总结:

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可能的结果是:俄国将继续在战争的泥潭中挣扎,面临严峻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它不太可能签订历史上的《布列斯特和约》,因为那个和约是布尔什维克夺权后签署的。俄国更有可能的是继续参战直至战争结束(1918年11月),或者因为内部矛盾的积累而导致政权更迭,但这种更迭未必是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无论如何,俄国都将是一个经历过巨大创伤、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的国家,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将充满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国有很多机会能避免走向内战,前提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政治表现比OTL更好一些,能认清1916年下半年的国内形势。采取措施拉拢国内的资产阶级势力,做出各种必要的让步和改革承诺(空头支票可以在战后形势稳定后收回)。另外需要利用俄国的传统和宗教稳定农民,同时调集可靠的部队稳固首都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形势。对于非主体民族的地区尽量安抚,给予符合当地习惯的法律、尊重当地语言,实在不行许诺战后自治。另外可以考虑向美国贷款购买粮食稳定国内形势。

前线作战方面则以守势为主,不要想着对奥匈发起进攻缓解西线的压力,能自保牵制着东线的敌军就是俄国最大的贡献。一战时猛挖战壕大修土木工事,建立纵深防御辅以一定的机动兵力作为预备队就能守住,不要计较个别城市的得失,基辅、塔林都可以丢,尽量避免部队被大规模歼灭。德国人就算把主力调到东线也无法连续纵深突击,撑到美军在西线发起反攻就能胜利。减少进攻行动也意味着忠诚的军官和士官的损耗会下降,更容易保持大部分部队稳定。

高加索战场上可以考虑采取积极行动,土耳其软柿子容易捏,德国就算愿意抽调兵力也会因为距离遥远加上异国作战大受影响。土耳其早一日崩溃,博斯普鲁斯航线早日开通,就能拿到英法的援助甚至是会合援军直接在多瑙河战线上发动反击。另外战后波兰之类的地方可能会因为之前开的空头支票有一定让步,但是联合英法再加上希腊并且煽动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可以彻底把土鸡肢解掉,作为补偿。

最终帝俄会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君主权力最坏的情况下接近于英国,最好的情况下甚至能比日本、泰国更强。罗曼诺夫家族只要避免皇权成为国内各种势力共同的敌人,拉一派打一派,对外则以稳为主,就能避免俄国在1917年的动荡。而没有1917年的动荡那个德国间谍就没根本没机会趁虚而入,更不可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卖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的历史假设。如果俄国在1917年没有发生革命,而是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走向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探讨是否会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 俄国继续参战,可能出现的内部局面:1. 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或“混合政体”.............
  • 回答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的归属问题,涉及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法等多个层面。如果俄国在不远的将来提出将这些地区归还的设想,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爆炸性的地缘政治事件。理解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和“得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细节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回溯历史背景。外兴安岭地区,根据《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回答
    2023年10月27日,一个本该与往常没什么不同的星期五,世界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推入了深渊。俄国,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中早已与历史和地缘政治紧密相连的国家,在这一天,以一种最极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打破了全球脆弱的和平。三枚核弹,带着毁灭性的能量,划破了天空,直指美国本土。序幕:难以置信的瞬间与全.............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长河绕了一个巨大的弯,俄国,那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庞然大物,没有在“一战”的泥沼中沉沦,而是继续与同盟国斡旋,直到战争的终结。那么,今日的中东,又将是何种一番景象?首先,奥斯曼帝国的命运将截然不同。失去了俄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持续压力,加上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阿拉伯起义的迟滞,奥斯曼帝国或许.............
  • 回答
    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是否会为了钱出售核武器,这是一个极度敏感且极具毁灭性的假设。虽然这种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极其渺茫,但深入探讨其潜在后果和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核扩散的极端危险性。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俄罗斯出售核武器的可能性。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核武库拥有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战术和.............
  • 回答
    拿破仑,这位横空出世的军事天才,其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与他对欧洲大陆的征服野心紧密相连。当历史的车轮驶向1812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广袤而严寒的俄国。然而,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这位法国皇帝的征服之路没有选择向东,而是调转船头,挥师南下,直指奥斯曼帝国,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轨迹,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
  • 回答
    这日子,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稍不留神就得断了。咱们老百姓,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为了填饱肚子,为了儿女能活下去。可这年头,活着本身就成了件难事。一战,那年头……1914年,刚开春,外面就刮起了妖风。先是报纸上天天说打仗,说打那个德国佬,说他们欺负咱们斯拉夫兄弟。男人家,一时间都挺着胸脯,觉得这是保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颠覆性的假设,我们不妨深入挖掘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东欧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苏联,而是由一个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历史的车轮将会被拨向一个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沙皇俄国”这个概念在那个时间点意味着什么。 历史的车轮已经滚过了1917年,俄国革命将沙皇.............
  • 回答
    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中立”立场,对于战局本身以及奥地利自身的命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或英法,历史的走向将发生巨大的改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两种可能性:一、 奥地利选择支持俄国(不考虑历史上的奥地利已受到俄国威胁的背景,纯粹假设)1. 地缘政治与军事层面: 对俄国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一战前德国不为奥匈帝国背书,反而与俄国联手肢解奥匈帝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后果:一、 联盟格局的剧变与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 三国同盟(德、奥、意)的瓦解: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改变。德国抛弃奥匈帝国,意味着三国同盟的基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想象一下,假如俄国革命的旗帜上飘扬的不是镰刀和锤子,而是无政府主义的黑旗。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失势,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各具特色的无政府主义者,比如以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为蓝图的团体,或者是更具战斗性的马赫诺军团式的组织。那么,当纳粹的铁骑压向这个由无数自由联合体组成的国家时,他们要如何抵挡住那股倾轧一切.............
  • 回答
    (请注意:以下内容纯属虚构,旨在探讨一种 hypothetical 的情景,并无任何政治立场或意图。在现实世界中,任何地缘政治冲突的处理都极其复杂且需要深思熟虑。)如果我真的魂穿到了普京身上,身处俄乌冲突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境地,我的首要目标必然是确保俄罗斯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这不仅仅是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要回答“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是否会拥有完整的东北平原”,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仔细梳理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各方力量的角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清朝入关之前,东北地区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明确界限的政治实体。 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完整东北平.............
  • 回答
    如果俄方活捉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这无疑将是俄乌冲突中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其后续发展将极其复杂,并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泽连斯基本人的处置,以及围绕此事的各种博弈,将会非常激烈和多层面。首先,从法律和政治层面来看,俄罗斯方面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对他进行审判。审判的罪名会非常多样化,可能会包括但不限于.............
  • 回答
    日本首相关于“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采取强硬行动”的表态,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其背后的考量、潜在影响以及外界的反应。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外交辞令,更反映了日本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定位、对国际秩序的维护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一、 日本的立场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日本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位置。日本.............
  • 回答
    俄国内战期间,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那个动荡年代里最令人揪心的一部分。他们夹在红军、白军、以及各种地方武装之间,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要理解农民的遭遇,需要将他们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沙皇时期,俄国农民就已经承担着沉重的负担。土地问题是核.............
  • 回答
    尼古拉一世(Nikolai I Pavlovich),俄罗斯帝国皇帝,国王兼波兰国王和芬兰大公,出生于1796年,于1855年去世,在位时间为1825年至1855年。他的一生和统治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既有维护帝国稳定和秩序的努力,也有因其保守和专制而导致的深刻问题。评价尼古拉.............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俄国关闭中俄边境并粗暴对待中国留学生”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带有负面色彩的描述。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关于“俄国关闭中俄边境”的背景和事实核查: 疫情初期: 确实,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2020年初),为了阻止病毒的传播,包括俄罗斯在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